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2课思维导图

62课思维导图

62课思维导图
62课思维导图

《菩提道次第略论》修学课(六十二)

【观听】第91、92、93讲

【内容】修菩提心之次第之依寂天菩萨教授而修(相他相换)

※发起菩提心的另外一种方法——自他相换法(属于文殊、龙树深观这个体系的传承)

主要内容①自他相换的意义;

②自他相换的原理;

③怎么样修自他相换;

④发心的量,讲发菩提心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量

一、自他相换的意义

1、速救自他之密妙行:能够快速地出离、解脱,或者救度

2、世出世间利乐之本源

自他相换的主要思想:把追求对我自己的快乐的这种心理,转换到一切众生的身上,不再在乎自己的快乐,而是在乎众生的快乐;把对众生漠视的心理啊,转换到自己的身上,改变成对自己。

自他相换的意义:凡夫是利己,结果不能真正地利己,佛陀纯粹地利他,反而真正地利己,同时也利他。从这种凡人和佛菩萨的这种生命的结果来看,它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种自他相换的修行的意义了。如果不能相换的话,就不能成佛。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修自他相换的话,也就是说我们还是不断地在乎自我,那么我们就会不断地在强化这种我执,那我们就难以瓦解我执啊。如果我们不修利他的话,我们就不能够成就慈悲,佛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的品质。

同时,因为他的我执太重,我执重的人也就是烦恼也重,烦恼重的人他是不会有太多快乐。

(1)一切苦乐由欲我他乐别别而生①尽世间快乐,从愿他乐生

②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

(2)凡圣果由利自他别别而生①愚人作自利

②能仁为利他

(3)不换我乐他苦不成二种乐①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

②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

3. 结论

只想爱我、利我,这是一切衰损之门,如果能够爱他、利他,那么这就是产生一切圆满之处,从世间的福报到成佛的品质,都是从爱他和利他中产生的。

原因分析:

凡夫的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它是以无明和我执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贪嗔痴这种惑业的人生,那么这种惑业的人生,它本身就是一个制造痛苦的源泉,它就是一台制造痛苦的机器。

反过来说,爱执他是摧毁我执,瓦解我们的凡夫心,瓦解我们这种痛苦的生命的本质。

二、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1. 自他相换的成立①每一种心都是训练的结果:缘起的心它是没有自性,无常

②置我身为他,如是无所难。

2. 自他相换的原理

①常人以身为我:这个身体还不是我,因为只是父母的精血再加上五谷。因为我们生命去投胎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东西当作是我,这个是我们的一种串习,就是我执的心理,然后在这个身体上生起一种我执。

②导师对我的分析:其实我只是一种设定。因为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缘起的世界,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一切都是一种相互的,互相依赖、相互对待的存在,没有一个独立的、不变的、具有主宰性的这样一种东西。所以我们现在认为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只是我们在这个身体上所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设定;不同的人“我”的范围不同。就像父母对儿子,他就把他看作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甚至看得比自己还重要,那么这个也是将他作自的一种表现,把其他人当作是我。

③结论

ⅰ)我只是一种设定:是一种错误的设定,事实上它是一种因缘的假相。

ⅱ)自他相换是能修得起来的:所以自他相换完全是有可能的,就是将自作他,将自作他,视他如自。因为自和他,我和非我,它只是一种设定,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如果是一

....

个固定不变的东西啊,那你修起来确实是很困难,如果它是一种设定,你只要改变这个设定而.........................................

已,既然只是改变这个设定,那么自他相换的修行,完全是能修得起来的,它是能修得起来的。..........................................

④略示如何修习自他相换

Ⅰ)前行ⅰ)认识到此身非我

ⅱ)认识到我是众生的一部分:

ⅲ)认识到我和我所都是一种设定

Ⅱ)正行ⅰ)思惟修习的胜利和不修的过患

ⅱ)由至诚修习生起勇悍

Ⅲ)说明ⅰ)若能修习,则能生起:所谓修,就是训练,通过思惟来改变心态。

ⅱ)如是见之,当修习之

三、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

有三个部分:第一:要了解自他相换的具体内涵;

第二:要了解到修自他相换的过程中,有哪一些障碍需要突破;

第三:正式地修习。

1. 自他相换的具体内涵

(1)简要说明:将他作自,不是说把别人想成是我,或者把别人的东西想成也是我的,把别人的钞票想成是你的。其实自他相换就是转换,就是调整、转换心中的位置:把原来对我们自己的——爱著自己的心,改变成去爱著一切众生,把弃舍一切众生的心,把它变成用它来对待自己,把弃舍众生的心,用这种心来对待自己,把对待自己的心,把对待自己、爱护自己的心,把它拿去对待一切众生。

发心之量:

Ⅰ)生起于他如自而爱执:把爱护自己的心理,改变成去爱护一切众生。

Ⅱ)于自如他而弃舍之心也:对待自己,要像过去对待一切众生那样的心一样,对待一切众生,要像过去对待自己的那样的心一样。

(2)进一步说明要怎么做?

①于自爱执见如怨仇,灭殷殷而作之自乐

②于他爱执见为功德

③灭弃舍他之苦已,为除彼苦殷殷而作

Ⅰ)爱他和利他的功德

一方面,在利他的过程中能摧毁我执;

.................

另一

.......................................方面,在利他的过程中,能够完成这种大慈大悲的这样一种品质的成就,也就是能成

佛。

..摧毁我执也就意味着摧毁我们整个凡夫心,摧毁生死、摧毁轮回;成就佛菩萨的功德、佛陀的品质啊,成就大慈大悲,也就意味着成就佛陀的功德,成就佛陀的功德,也就意味着把我们生命的这种无尽的这种宝藏彻底地打开,我们的生命将会是尽未来际地得大解脱、得大自在。

Ⅱ)佛教的爱他和利他

佛教讲的爱他、利他,是一种无限的、无所得的,是建立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基础上。

我们要通过修利他行来培养慈悲心,然后由这个慈悲心啊,有了这种慈悲心之后,我们才有可能会努力地去帮助、解除众生的痛苦啊,修各种利他行。

(3)总结:所谓自他相换,实质上来说就是,就是不要追求自己的快乐,不要只想自己的快乐,不要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是要为除众生的苦,而是要做就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就是要做去除众生的苦的事。

2. 去除障碍

(1)自他苦乐依自他二身----障碍一

自和他的苦和快乐啊,是建立在自和他的色身的基础上。每一个人的苦乐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体上。

怎么样来消除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

你我他是一个对待的东西,它是没有自体的,它不是本质,它不是本质性的东西。

你跟我跟他,这个跟青色和黄色是不一样的,青色跟黄色虽然是有对待性,但是,但是他不管怎么对待,青色永远还是青色。你不能说因为相对黄色就变成青色,那么相对另外一种色,这个青色又变成是黄色了,不可能是这样。但是你我他就不一样了,你,从这个角度是你,从那个角度又变成我,从那个角度又变成他,这种你我他,它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你、我,自他,自他它只是一种对待的东西。那么这种对待,事实上它是建立在因缘的一种,它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性,而且它是属于对待的,那么你我他只是一种假设,假名安立。

龙树的思想主要是破除自性见。整个中观的思想讲空性,空性事实上也就是,从它显的一方面来说,它主要是说一切法都是一种因缘的假相,那么这些因缘假相就是没有自性的,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实体,任何东西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所以你看这个偈颂蛮有意思。

Ⅰ)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坚固

Ⅱ)唯自他观待,虚妄如彼此

Ⅲ)居中自非彼,观谁而成此

Ⅳ)本性自不成,观谁而成他

ⅰ)此和彼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

ⅱ)世界就是因缘的假相

ⅲ)转变观念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性

Ⅴ)总结:自性就是自己产生、自己形成、固定不变;

因缘所生就是没有自性的,因缘法是没有自己,没有自性其实就是没有自己。

(2)念他之苦无损于我-----障碍二

①念他之苦无损于我,不为除彼而励力

②宗大师于彼问题的应对

Ⅰ)以老壮驳斥-----老壮是一相续

Ⅱ)以手足驳斥------手足是一集聚

Ⅲ)以上午下午驳斥-----不同自他之二也

③再次提出问题及其应对

因为我们之所以觉得我们会去关注,原因就是除了我执以外,更主要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同在一个相续和同在一个集聚上,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同样在一个相续上,同样在一个集聚上。

导师于彼问题的应对:相续本身就是一种缘啊,就是一种缘的相续。在这个相续里边啊,它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就像前面的水和后面的水。既然找不到的话,我们的这个相续跟其他有情的相续,你的相续跟其他有情的相续,你的这个集聚跟其他众生的集聚,有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宗大师于彼问题的应对:

ⅰ)于多刹那及多集聚中,实无自己单独之本体

ⅱ)自我他我亦实无单独之本体:A) 自他只是在相续和集聚上的一种假设

B) 彼观察修的意义:很容易破除我执。

ⅲ)为何有情自苦生时不能堪忍

ⅳ)于他若修爱执,则能于他之苦亦生不忍;A) 以母亲对待孩子的感情说明

B) 以其他人与物说明

我们之所以会在这个相续上,这样的一个集聚上执著为我,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串习。因为我们串习的力量,所以我们把我们现有的这个生命体,我们执著以为是我,认为是我的。当我们觉得它是我的时候啊,我的东西的时候啊,那么当它产生痛苦的时候,你就会不能堪忍,你会很难受很难受。但事实上这个跟我执有关系,这个跟我执有关系,我执是很关键,就是这种对我,就是我的这种错误的设定,使我们对这个身体会产生巨大的感情。当它痛苦的时候,对我们会有如此巨大的伤害,其实这个跟我们对它的一种错误的设定,这是有关系的。

3. 正明修法

(1)认识到爱我的过患与利他的胜利

①爱我的过患

Ⅰ)生起种种不可欲乐:

Ⅱ)自他义利皆悉无成

Ⅲ)纯为苦所逼迫

②利他的胜利

Ⅰ)正面说明:ⅰ)早已成佛

ⅱ)自他义利一切圆满

Ⅱ)反面说明:仅仅为了生存得好一点,那人跟动物有什么两样?

小结:那我本来就是没有的一个东西,我本来是没有的,所以我爱纯粹就是一种颠倒妄想,这种颠倒妄想啊,这种错误的执著,是我们生死、轮回、烦恼的根本,所以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必须要认识到。

我们众生的认识也是一样,就是我们对这个缘起的世界,我们看不清楚,所以在这个缘起的现象上,投射上自己的情绪,投射上自己的错误的想法,然后颠倒执著,然后就形成我们种种的心理,各种各样的心理都由此产生。所以我们必须先要看清这种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真相,这是解除我们的凡夫心、摧毁我们的虚妄的生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2)知已而修之

①如何自他相换

Ⅰ)总说ⅰ)依念正知,多为励力:用佛法的正见来照破我执

ⅱ)未生勿生,生莫相续而住

ⅲ)是念决定坚固,多次修之

Ⅱ)分说

ⅰ)思惟爱他之胜利,生起勇决

A) 他必须是一切众生,对无限的众生生起利他之心才是大乘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内涵。

B) 爱他的胜利:第一,就是可以瓦解我执,第二,就是可以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C) 生起勇决:就是一种坚固的决定,要对这种功德深信不疑,并且我一定要成就这

样的一种功德。

ⅱ)弃舍之心,未生不生,生莫久续

ⅲ)发心之量:珍惜、爱乐、悦意,这是慈悲心、菩提心生起的基础。

②引尊者言说明如何修习慈悲

尊者对如何修习慈悲的开示:按整个这个修道的次第啊,它是一个完整的修行。

③引大德言说明修习菩提心的要领

Ⅰ)何为人方便:就是修习最胜菩提心的方便。做任何事情都能想着要利益一切众生去做。

Ⅱ)何为马方便:就是属于克服我执、利益众生的方便。

Ⅲ)为何要发起菩提心:我们怎么对别人,别人也会怎么样对待我们,这是相对的。

④菩提心的发起与安住

Ⅰ)认识菩提心的胜利

Ⅱ)正知而行

Ⅲ)依止善知识及善友

Ⅳ)集资净障:ⅰ)读诵关于菩提心的经论

ⅱ)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⑤策励修行

Ⅰ)自若亦如是修心,决定投播如是完全种子

Ⅱ)事业非小,理应欢喜

Ⅲ)虽经劫修,能生亦可

四、菩提心发心之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