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与定位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4.29 MB
- 文档页数:47
关于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的描述,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而椎体则是构成脊柱的骨骼结构,起到支撑和保护脊髓的作用。
脊髓节段与椎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对于临床医学和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脊髓的结构。
脊髓呈长圆柱状,位于脊柱的腔内,由许多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
脊髓具有31个节段,每个节段都与相应的脊髓神经根相连。
这些节段分布在脊柱的不同部位,与椎体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脊髓的节段与椎体对应的关系如下:1. 颈髓:颈髓位于颈椎的C1-C8水平,与颈椎的椎体对应。
其中,C1节段位于颈椎的第一椎体,C2节段位于第二椎体,以此类推,直到C8节段位于第八椎体。
2. 胸髓:胸髓位于胸椎的T1-T12水平,与胸椎的椎体对应。
T1节段位于胸椎的第一椎体,T2节段位于第二椎体,以此类推,直到T12节段位于第十二椎体。
3. 腰髓:腰髓位于腰椎的L1-L5水平,与腰椎的椎体对应。
L1节段位于腰椎的第一椎体,L2节段位于第二椎体,以此类推,直到L5节段位于第五椎体。
4. 骶髓:骶髓位于骶椎的S1-S5水平,与骶椎的椎体对应。
S1节段位于骶椎的第一椎体,S2节段位于第二椎体,以此类推,直到S5节段位于第五椎体。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对于临床医学非常重要。
临床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可能的病变部位。
通过了解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变所在,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对于解剖学研究而言,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脊髓和椎体的结构和对应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组织结构,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依据。
脊髓节段与椎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对于临床医学和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变部位,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同时,它也是解剖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脊髓损伤平⾯的评定01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gury SC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以下脊髓功能的障碍,是⼀种可以导致终⾝残疾的损伤。
四肢瘫(tetraplegia)指由于椎管内的脊髓颈段神经组织受损⽽造成颈段运动和/或感觉的损害或丧失。
四肢瘫导致上肢、躯⼲、下肢及盆腔器官的功能损害,即功能受损涉及四肢。
*本术语不包括臂丛损伤或者椎管外的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
截瘫(paraplegia)指椎管内神经组织损伤后,导致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不包括颈段)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
截瘫时,上肢功能不受累,但是根据具体的损伤⽔平,躯⼲、下肢及盆腔脏器可能受累。
*本术语包括马尾和圆锥损伤,但不包括腰骶丛病变或者椎管外周围神经的损伤。
⽪节(dermatome)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感觉神经(根)轴突所⽀配的相应⽪肤区域。
肌节(myotome)指受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运动神经(根)轴突所⽀配的相应⼀组肌群。
解剖特征02评估前应⾸先了解脊髓的解剖结构与各部位损伤的情况。
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评估前脊髓损伤后的表现及恢复程度取决于⼀、脊髓节段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组成部分之⼀,全长42~45cm,上端于枕⾻⼤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第⼀腰椎下缘,占据椎管的2/3。
脊髓⾃上⽽下发出31对脊神经,与此相对应也分为31个节段个节段,即8个颈节(C1-C8),12个胸节(T1-T12),五个腰节(L1-L5),五个骶节(S1-S5)和⼀个尾节(Co)向下每个节段有2对神经根:前根和后根。
在出⽣后由于脊柱⽣长快,脊髓⽣长慢,各椎体的神经根只有在脊髓上部是平⾏的平⾏的,从胸髓开始,神经根便向下斜⾏斜⾏,例如:T10损伤,脊髓的损伤节段就不是T10,⽽是T9或T8,定位诊断时必须考虑到。
⼆、脊髓节段与椎体的对应关系损伤⽔平的评定031运动损伤平⾯的确定运动平⾯:运动平⾯通过⾝体⼀侧10个关键肌的检查确定,该平⾯关键性肌⾁的肌⼒必须≥3级,该平⾯以上的关键性肌⾁的肌⼒必须≥4级,例如:C7⽀运动平⾯:配的关键肌⽆任何活动,C6⽀配的肌⾁肌⼒为3级,若C5⽀配的肌⾁肌⼒为5级,那么,该侧的运动平⾯在C6。
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的推算方法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运动和感觉的重要中枢。
脊髓节段和椎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解剖学和临床医学中的重要问题,对于了解脊髓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推算脊髓节段和椎骨对应关系的方法,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基本结构脊髓节段是指脊髓上的一段区域,每个节段与一对脊神经根相连,共有31个节段。
椎骨是构成人体脊柱的骨头,共有33个椎骨。
从头往下数,分别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
脊髓节段和椎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通过脊神经根的出入孔来确定的。
每个节段的脊神经根由两个分支组成,即背根和腹根。
背根进入椎管内,与脊髓相连,负责传递感觉信息。
腹根则从椎管内出来,负责控制肌肉的运动。
二、推算方法1.确定脊髓的起始和终止位置脊髓的起始位置在枕骨大孔下缘,终止位置在第一腰椎水平。
因此,脊髓的长度为大约45cm。
2.确定脊神经根的出入孔位置每个椎骨上有两个横突和一个棘突。
横突和棘突的位置可以通过触摸脊柱表面确定。
脊神经根的出入孔位于椎骨的椎间孔内,椎间孔是由相邻两个椎骨的椎弓根和椎板组成的。
3.确定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是通过脊神经根的出入孔位置确定的。
例如,第一颈椎的椎间孔内有第一颈神经根的出入孔,第二颈椎的椎间孔内有第二颈神经根的出入孔,以此类推。
因此,可以根据脊神经根的出入孔位置确定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
三、应用推算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进行脊柱手术时,需要准确确定脊髓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以便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案。
在进行脊髓磁共振检查时,也需要准确确定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以便对脊髓病变进行定位和诊断。
同时,推算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也有助于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学习和实践。
在解剖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第四章脊髓损伤第一节概述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 ury,SCI)是由于外伤、炎症、肿瘤瘤等原因引起脊髓的横贯性损害而出现以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括约肌和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
外伤性脊髓损伤常因火器、刀伤等直接伤及脊髓或脊柱骨折脱位造成脊髓受压甚至完全断裂。
胸腰段损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截瘫,颈髓损伤造成四肢瘫。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而脊柱最易受损伤的部位依次是下颈段(C5 -C7)、中胸段( T4~T7)和胸腰段(T1o~L2)。
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1000例新增脊髓损伤的病例,总共大约有250 000例脊髓损伤患者。
脊髓损伤患者大部分比较年轻,有职业的成年人,80%为男性。
损伤的平均年龄正在逐渐增长。
2000年脊髓损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o岁。
受伤时,63. 0%是从业者,但是受伤10年后,68.3%的截瘫患者和73.6%的四肢瘫患者是失业者。
如此高的失业率,加上不能工作而失去的工资和福利,损伤后劳动生产力等方面的损失,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此外,脊髓损伤后第一年的平均保健和生存费用估算,高位四肢瘫(CI - C4)患者为$682 957,低位截瘫患者为$ 249 5490在我国脊髓损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脊髓损伤而产生的截瘫和四肢瘫患者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尽管先进的医疗救助和.治疗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长,严重的残疾带来的心理、社会和经济压力让患者痛不欲生.截瘫和四肢瘫患者经过漫长的康复医疗,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能够重返家庭、重返社会。
而早期脊髓损伤后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呼吸衰竭,后期脊髓损伤的最主要死亡原因是肾衰竭,但随着泌尿外科的发展,肺炎、肺栓塞以及败血症也逐渐成为重要的死亡原因。
脊髓非损伤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尚未被很好调查过。
癌症和肿瘤是唯一较外伤更为常见的脊髓疾病的原因,脊髓炎和脊髓血管性疾病也是一常见病因。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
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
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一)颈椎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
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
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
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
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组成成份有: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
第一单元神经病学概论第一节运动系统运动系统: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锥体外系统以及小脑系统四个部分组成。
一、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一)解剖生理中央前回——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放射冠——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行。
皮质脊髓束——大脑脚底中3/5——脑桥的基底部——延髓的锥体1锥体交叉处——大部分锥体纤维交叉到对侧脊髓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脊髓前角。
2小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处不交叉,直接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陆续交叉止于对侧前角。
皮质干束在脑干各个脑神经运动核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大脑皮层的支配)。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是指挥系统,下运动神经元是执行系统。
(二)临床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急性严重的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或急性脊髓炎),脊髓休克期,可以表现为软瘫。
休克过后即逐渐转为硬瘫。
例题1:符合中枢性瘫痪的临床特征是(2000)ZL】A.肌群瘫痪为主B.有肌萎缩C.肌张力增高D.腱反射消失E.无病理反射答案:C例题2:周围性瘫痪也称为(2004)【ZL】A.周围神经损害性瘫痪B.脊髓前角细胞损害性瘫痪C.皮质运动中枢损害性瘫痪D.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性瘫痪E.脊髓损害性瘫痪答案:D(三)定位诊断1.皮层:损伤——单瘫(对侧对应部位):病变刺激性,对侧相应部位阵发性抽搐(相应部分扩散——杰克逊)2.内囊锥体束——对侧偏瘫,丘脑皮质束,故该处损害——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及视放射——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例题1:右侧内囊后肢(后脚)ABC.双眼左侧半视野偏盲DE答案:C解析:内囊后肢受损,可出现三偏症-----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障碍)。
偏盲。
例题2:内囊出血所致的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偏瘫)AB.皮质红核束CDE答案:A解析:内囊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辐射和视放射及听放射,其损伤时表现为三偏征对侧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