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从这里开始(修改稿)
- 格式:docx
- 大小:164.28 KB
- 文档页数:4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谈及中国是制造大国还是制造强国,或许会有许多人认为我国早已从制造大国晋级为制造强国,其实不然。
我国虽然近几十年飞速发展,但依然不能称之为制造强国,只能称为制造大国。
制造业是国家生产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制造业的成长。
30多年来,制造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维持在40%以上。
中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
20世纪兴起的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学技术等高新技术无一不是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而产生并转化为规模生产力的。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诸如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移动通信设备、国际互联网、智能机器人、科学仪器、生物反应器、医疗仪器、核电站、飞机、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等产品相继问世,并由此形成了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企业与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乃至人们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变化。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现代化和国家的富强、经济的繁荣就无从谈起。
制造业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石。
所以,要看我国到底是制造大国还是制造强国,显然得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制造业又与我现阶段所学的机械技术紧密相联,那么我国现阶段制造业水平到底如何呢。
中国机械制造业主要是1949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也是和制造业的进步分不开的。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国制造业已经构建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
当今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
2008年以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到21.22%,而美国为18.41%,日本为10.88%,德国为5.88%。
2010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朝着制造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瞄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实现从量大走向质优的跨越。
首先,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其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
中国制造业的支撑力度越来越强,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供应链。
推动制造业向质量、效益、绿色等方面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创新驱动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主要动力。
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在前瞻性领域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领先,不断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相结合,培育跨界融合、产销衔接能力强的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动能,让中国制造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重要转变。
最后,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开放合作。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要紧紧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强化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吸引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和交流,提高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制造向制造强国转化的步伐。
总之,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有必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全面升级的同时,加强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扶持,营造良好的制造环境,提升整体制造业水平与质量,使中国经济走得更加稳健、更加优秀。
为了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创新,打造更高质量、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为此,需要提高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动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
另外,政府应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到研发和创新领域。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作为大国经济体,中国不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活力之源、财富之源、强国之本。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通过“三步走”来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如何认识中国制造业所面对的环境?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特点与困境如何?怎样看待和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及未来前景如何?中国制造业的路在何方?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显著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应当注意到,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巨大的内部市场、强有力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增长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平稳接续。
从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与贸易环境的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上游的角力场。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
一、选择题1.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高科技含量B. 创新性C. 低效率D. 高质量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A. 技术创新B. 制度创新C. 资源消耗D. 人才培养答案:C3.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因素是:A. 资本投入B. 劳动力数量C. 科技创新D. 自然资源丰富答案:C4. “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A. 传统产业升级B. 新兴产业发展C. 农业现代化D. A和B都对答案:D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A. 智能制造B. 绿色能源C. 共享经济D. 传统手工业答案:D6. 数字经济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 提高生产效率B. 增加就业机会C. 减少环境污染D. A和B都对答案:D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目的是:A. 促进就业B. 激发市场活力C. 提高国民素质D. A和B都对答案:D8.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支撑?A. 技术技能型人才B. 创新型人才C. 复合型人才D. A和B都对答案:D9.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A. 加强国际合作B. 扩大对外开放C. 促进共同发展D. A和B都对答案:D10. 下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而非数量扩张B. 它依赖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C. 它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D. 它倡导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案:B二、填空题11. 新质生产力以______为核心驱动力。
答案:科技创新12. “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______转变。
答案:制造强国13. “互联网+”意味着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改造传统行业,实现______融合。
答案:线上线下1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鼓励全民参与______活动。
答案:创新创业15. “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______发展。
中国制造2025与制造强国战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之一,其制造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时,中国制造业也在不断地寻求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战略。
而其中,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成为了当下广受关注的两个主题。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型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品牌、质量和技术含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业。
而制造强国战略则是近年来由中央政府提出的新的国家战略,其目标是实现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型,将制造业培育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产业。
相较于以往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具有更加前瞻性和战略性。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制造业的现代化,构建全产业链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品质水平。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技术创新更是现代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政府要牵头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项目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驱动能力。
其次,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和智能化。
环保和减少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课题,只有实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才能真正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益。
因此,我们要不断推动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能效水平、资源效率和环保性能。
另外,要注重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
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人才培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已成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所在。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不可分,从小宗产品甚至大中型生产制造,“MADEINCHINA”在全球的行业中出现更为频繁,为全球孰知。
中国现阶段可谓是制造大国,并没做到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大”则是核心价值;制造强国“强”则是核心价值,二者二字区别,结论各有不同。
“制造大国”注重生产主力,产品品种,产品数量。
“制造强国”则注重科技进步,新式发展趋势。
制造强国不仅仅是对我国加工制造业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国际地位的肯定,对国际竞争力的认可。
针对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公司占绝大部分的一个国家,在成为制造强国的过程当中,亟需解决问题也更多。
对中国由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流程的科学研究,在困难中吸收知识,学习和成长,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制造大国、制造强国、制造业一、绪论1、选题背景现如今中国当今世界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为了满足世界各国各式各样要求,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还在迅猛发展。
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但他的实力却落后了美国、日本,排序世界第三。
据比较,美国的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其加工制造业在其国内所占比例并不是第一,在美国服务业占比80%。
制造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实力高低,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发展根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国家实力表现,不管发展中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加工制造业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在制造业行动指南,坚持不懈走中国特点创新驱动发展路面,坚持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化,培育人才,提升加工制造业综合性水准,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
根据“三步走”完成制造强国目标。
第一步,到2025年进到制造强国之中;第二步,2035年做到全球制造强国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创立一百年进到世界制造强国之中。
2、研究意义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根基,经济发展基础,对祖国可持续发展,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是我国提高整体实力,提高社会经济实力的重要环节。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答题分数:96分1.M2M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单选题3分)oA.动物、植物 oB.设备、数据 oC.工人、农民D.人、机器、系统2.最早提出服务科学并将其定位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国家是()。
(单选题3分) oA.日本 oB.法国 oC.中国 oD.美国3.工业软件指专门为工业部门使用的软件,下列软件中属于工业软件的是()。
(单选题3分) oA.计算机操作系统 oB.照相机内的嵌入软件 oC.微软的办公软件 oD.通用数据库系统4.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
(单选题3分) oA.美国 oB.德国 oC.日本 oD.中国5.在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中,中国成为()。
(单选题3分) oA.世界设计中心 oB.世界制造工厂oC.世界维修中心 oD.世界服务中心6.从技术带动角度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带动的。
(单选题3分) oA.机械技术 oB.信息技术 oC.化学技术 oD.电气技术7.关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3分)A.高端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oB.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oC.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oD.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8.根据2007年对德国200家机床制造企业的统计,在围绕产品的服务所产生的利润中,利润率最大的是()。
(单选题3分) oA.二手设备 oB.备品备件 oC.金融服务D.故障维修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华盛顿邮报所列的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的是()。
(单选题3分) oA.核动力航母 oB.云计算 oC.高级机器人 oD.移动互联网10.()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单选题3分) oA.信息技术 oB.材料技术 oC.生物技术 oD.冶金技术(多选题4分)11.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
由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的转变从这里开始——访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宗伟王树谷初识菱正公司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前不久召开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交会”上,记者第一次听到列入“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的浙江正菱机械有限公司余宗伟总经理关于“LZ模块集成控制常温法废轮胎精细胶粉生产技术”的介绍。
尤其是听到了俄罗斯、德国、加拿大、塔吉克斯坦、巴西、阿布扎比、美国等许多国家的客商不断与他们交往和经常来到菱正公司洽谈业务,就更加使我感到振奋,我国正在由生产大国向制造大国转变!怀着崇敬的心情,怀着学习的心态,我来到了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地处浙江省东南部天台县,这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北距中国最大港口城市上海300公里,东临国际大港宁波100公里,距离杭州、义乌、台州、温州、宁波5个机场都仅有一两个小时的车程。
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目前已经成为专业从事研发、生产、销售废旧橡胶、轮胎循环再利用处理设备的企业。
占地面积3 000余平方米,装有年处理5 000吨废旧橡胶、轮胎示范生产线设备的制造及总装车间,具有机械设计、制造、安装、维护、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
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处理环保设备研发制造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他们研发的废旧橡胶、轮胎微粉常温制取技术,使废旧橡胶、轮胎循环再利用有了新的突破,他们开发的LZ系列废轮胎胶粉成套设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的菱正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专家团队。
他们与多家大学保持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证。
强大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一流的装备。
他们研发的“BP线控废全钢子午胎胶粉装备”技术成果获得国家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远销俄罗斯、德国等多个国家,其优越的质量性能享誉全球同行业。
常温提取胶粉伴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废轮胎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由此带来的“黑色污染”,正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共同面临严重的环保难题。
炼油、填埋、焚烧这些传统的处理方法,带来的是比“白色污染”更加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问题。
将难以降解的废轮胎循环再利用,既能防止它造成黑色污染,又能使它变废为宝,成为工业原料,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识。
然而,废轮胎特别是废全钢子午胎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是世界性难题。
让废轮胎中的橡胶、钢丝和纤维等材料各尽其用,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将钢丝、纤维乃至灰尘和橡胶彻底分离。
其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全球对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普遍作法是原形改制、以旧翻新、热能利用、生产再生胶、热解生产燃料油和炭黑产品,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存在着运行成本高、环境二次污染等弊端,无法真正投入良好的商业运行。
从废旧轮胎中提取胶粉是最主要的回收途径。
而常温法制取胶粉代表的是国际最为先进的技术方向,是迄今最为经济、最为环保的废旧轮胎处理方法。
菱正公司在引领和顺应之间求发展,在发展与继承之间求突破。
面对全球性日益突出的环保难题,善于思考的菱正人以敏锐的市场触觉,捕捉到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的这一商机,他们以五年的时间、上千万元的科研经费投入,在充分消化吸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拥有8项自主创新专利技术的LZ系列废轮胎胶粉成套设备,整套设备包含轮胎切口机、轮胎拉丝机、轮胎破碎机、胶块粗碎机、励磁磁选机、纤维胶粒分离器、分选机、胶块细碎机、橡胶磨粉机组、直线振动筛、定量包装机等主要单机,辅以输送气流分选等,实现从整胎到胶粉的自动化生产,主要流程为:轮胎圈切口、粗钢丝束抽取、整胎破块再经粗细粉碎及磨粉,轮胎中的细钢丝纤维利用配套辅助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分离。
不需要加入任何添加剂,最终得到成品为40到120目的高纯度胶粉,用途广泛。
比如:建筑行业的防水材料橡胶沥青卷材、防水油膏等;装修行业的彩色复合橡胶地板砖、防静电地板砖,适合在游泳厂馆、厨房、卫生间和电脑控制中心室等防水或防静电场使用;体育场跑道、飞机跑道、高尔夫球场,均使用废旧胶粉制成;过去高速公路单纯用沥青,现在高等路面均需掺入胶粉,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使用寿命;直接生产活化胶粉、橡胶制品,汽车轮胎、汽车配件、运输带、挡泥板、防尘罩、鞋底和鞋芯、弹性砖、圈和垫等,再生胶使原有的生产工艺一下子就减少了很多工序,目前活化胶粉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在机动车刹车片、阻燃材料、隔音材料、橡塑交底、窗用密封胶条、化工密封胶、包装材料、周转箱、浴缸、水箱、农用节水渗灌管、防水卷材等制品中掺入胶粉;将胶粉制成复合涂料用于橡胶复合瓦涂料,外墙涂料,防腐涂料等行业;生产活性炭。
随着新胶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幅涨价,再生胶粉前途更为广阔,废旧橡胶的应用正向着供不应求的方向发展。
设备创新特点LZ系列废轮胎常温法制取橡胶粉成套设备的技术创新点在于:低碳节能。
以生产40目胶粉为例,处理1吨废旧轮胎耗电量337千瓦·时,比国内外同类设备的耗电量降低了44%。
胶粉金属含量小于0.01%,纤维粉尘含量小于0.04%,这些指标与国内外同行相比较均属领先。
刀具是轮胎破碎的关键。
菱正公司经多年研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切割刀具采用回线结构,刀具制作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新型硬质合金堆焊技术,刀具平均使用寿命长达1 500小时,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5倍。
不仅提高了刀具切割效率各项综合性能也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行水平。
具有自主学习的控制系统。
系统上的每个操作点均具有智能处理能力,即使同时有多个点出现故障,只要有1/3的操作点正常运作,则整个系统就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配备了超大容量开放式的数据库,使系统拥有了与外界沟通学习的能力,可以自动选择最佳的控制参数,确保设备的高效率。
这套装备首次将BP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于胶粉生产设备,精确控制物料平衡,保证成套设备全过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完善的故障专家处理程序,保障了设备的安全可靠。
BP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还具有现场自适应能力、远程监视与控制能力等多项优点,保证了设备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综合能耗。
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由于采用BP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了废轮胎处理程序化全过程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每万吨生产线只需要4人,极大地减少了用工人数,与同类国外先进设备相比同等产能平均用工数降低近30%以上。
新技术采用。
创新性地使用剪切胶粒工艺替代传统的反复挤压工艺,降低了能耗;自主开发了纤维胶粒分离器,改进了励磁磁选机和气流分选机,开发了负压悬浮技术和涡流差压增强收集技术,将细小纤维、钢丝、粉尘与胶粒分离;采用卧式动定磨盘水冷却结构提高磨粉机磨盘的平行度,降低了磨耗,延长了磨盘寿命;采用了模块化紧凑设计,以减少占地面积等。
螺旋绞切切线挡料与仿包覆曲线面剪切新技术实现将整胎破碎成50×50毫米胶块,50×50毫米胶块粗碎成10×10毫米胶粒,并进一步细碎成5目以上的粉粒,生产更为稳定可靠。
高质量产品。
创新负压悬浮技术与涡流差压增强收集技术将细小纤维粉尘与胶粉粒进行分离收集生产的胶粉纯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设备占用面积小。
采用积木模块化紧凑设计该设备生产线同等规模占地面积只有同类产品的60%,单机产能高。
绿色环保、环境友好。
全处理过程无污染,而且不需加入任何添加剂。
废旧轮胎处理后钢丝、纤维、胶粉均能被充分利用,无废弃物产生。
在生产过程中物料处于封闭或负压的状态下,环境无粉尘飞扬,外排空气的粉尘含量每立方米小于20毫克,设备噪声平均值小于85分贝。
此外,综合能耗低,密闭性能好,噪音相对较低,没有废水排放。
余宗伟总经理告诉记者,该公司的BP线控废全钢子午胎胶粉生产装备最高能够达到10万吨级生产能力,可规模化、自动化制备30~120目橡胶粉。
2011年6月3日LZ系列废轮胎常温法制取橡胶粉成套设备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与国内外同类设备相比,该装备有多项创新,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尤其是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使胶粉生产实现规模化、自动化。
常温制胶前景胶粉应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铁道系统、建筑工业、公用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铁道枕木、建筑防震垫、复合吸声屏障、新型防水涂料、轮胎制造等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沥青渗入胶粉改性后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部分发达国家已经立法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必须使用橡胶粉改性沥青,胶粉已是业界公认的“黑色黄金”。
橡胶粉属于新型的橡胶资源循环利用的产品,菱正研发的LZ系列废轮胎常温胶粉成套装备符合全球资源开发和资源循环再利用的发展方向。
代表了目前最为先进、节能、环保的废旧轮胎处理方法。
“黑色污染”变成“黑色黄金”不再是梦想,余宗伟正以一个企业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崛起的菱正、发展的菱正,以虚怀若谷的气度,满怀的豪情诚邀有志之士的加盟,一起携手叱咤商海,共同描绘辉煌的前景。
已经取得成果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LZ废旧轮胎常温法制取精细胶粉生产线融汇了美国、德国、巴西、意大利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先进技术,拥有十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现在已经取得了轮胎切口机专利证书、轮胎拉丝机专利证书、轮胎破碎机专利证书、粗碎机专利证书、分选机专利证书、磁选机专利证书、纤维胶粒分离器专利证书、细碎机专利证书,废旧轮胎常温制取胶粉项目已经列入了国家当前鼓励目录,并通过了ISO9000认证和CE认证。
在福建液化天然气冷能低温胶粉项目常温初级粉碎工段工艺包的招标中,力挫群雄,一举中标。
2011年3月14日,中海油(福建)深冷精细胶粉有限公司就常温初级粉碎工段工艺包合同与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举行了签字仪式,我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冷能低温胶粉项目正式启动。
这是中海油、也是我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冷能低温胶粉项目。
这个项目以废旧轮胎为原料,以液态空分产品为依托,生产80~200目高附加值精细胶粉。
项目总投资约1亿元人民币,计划于今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可年处理废旧轮胎2万吨,生产精细胶粉1.3万吨,副产钢丝5000吨、纤维2000吨。
2010年我国废轮胎产生量在2.56亿条左右,重量达940万吨,其中生产再生胶和胶粉300万吨,占废旧橡胶利用总量的80%左右。
而废轮胎粉碎是胶粉和再生胶生产的第一步,是将废轮胎中的钢丝、纤维等材料和橡胶分离,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废轮胎处理环节非常关键。
随着原材料、能源以及劳动力成本等不断提高,企业亟须节能的废胎处理装备,实现生产自动化、高效化,浙江菱正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LZ废旧轮胎常温法制取精细胶粉生产线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