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数学最新-小升初专题复习九+行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八节行程问题知识经纬1、熟练的掌握相遇、追及问题中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2、能独立分析火车过桥、行船等常见问题的关键点;3、灵活的运用线段图、比、方程等数学方法解决行程问题。
知识要点一、行程问题的分类从运动形式上可以分为五大类:1、直线上的相遇、追及问题(含多次往返类型的相遇、追及)2、火车过人、过桥和错车问题3、多个对象间的行程问题4、环形问题与时钟问题5、流水行船问题从解题方法上可以分为四大类:1、利用设数法、设份数法处理2、利用速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段处理3、利用和差倍分以及比例关系,将行程过程进行对比分析4、利用方程方法进行求解五大题型、四大方法相互交织,就构成了整个小学行程问题的知识架构。
这其中的交织与综合不仅仅是题型与方法之间的交织,也有题型之间的重叠,比如环形问题就可以有环形路线上的流水行船,而火车问题也可以有多辆火车之间的错车问题……至于解题方法的重叠那更是比比皆是,一道稍有分量的行程问题就需要运用至少两种解题方法……诸如此类的综合,既是行程问题变化多端的原因,也是行程问题难学的原因。
想要将上述题型与方法融会贯通、运用自如,首先得分门别类的把各类问题学好,并穿插以各类解题方法的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综合。
二、直线上的相遇与追及=⨯路程和速度和时间=⨯路程差速度差时间上述两个公式大家都很熟悉,对于相遇、追及问题的理解,就是从它们开始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把速度和、路程和与相遇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把速度差、路程差与追及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真正体现这两个公式本质的字眼儿是"和"与"差":只要涉及到速度和、路程和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一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追及;而只要涉及到速度差、路程差的问题就应该用第二个公式,即使题目的背景是相遇。
三、火车过人、过桥与错车问题在火车问题中,速度和时间并没有什么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特殊的地方是路程。
17.行程问题知识要点梳理一、基本公式:1.路程=速度×时间2.速度=路程÷时间3.时间=路程÷速度二、问题类型1.相遇问题:①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②速度和=总路程÷相遇时间③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2.追及问题:①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②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③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3.流水行船问题:①顺水速度=船速+水速②逆水速度=船速-水速③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④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4.列车过桥问题:(1) 火车过桥(隧道):火车过桥(隧道)时间=(桥长+车长)÷火车速度(2) 火车过树(电线杆、路标):火车过树(电线杆、路标)时间=车长÷火车速度(3) 火车过人:①火车经过迎面行走的人:迎面错过的时间=车长÷(火车速度+人的速度)②火车经过同向行走的人:追及的时间=车长÷(火车速度-人的速度)(4) 火车过火车:①错车问题:错车时间=(快车车长+慢车车长)÷(快车速度+慢车速度)②超出问题:错车时间=(快车车长+慢车车长)÷(快车速度-慢车速度)考点精讲分析典例精讲考点1 一般行程问题【例1】小王骑公共自行车从家去上班,每分钟行350米,用了20分钟,下午下班沿原路回家,每分钟比去时多骑50米,多少分钟到家?【精析】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家到单位的距离,再求出下班的速度,最后根据时间=路程÷速度即可解答。
【答案】350×20=7000(米)350+50=400 (米/分)7000÷400=17.5(分钟)答:17.5分钟到家。
【归纳总结】本题考查知识点:依据速度,时间以及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冋题。
考点2 相遇问题【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 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
第20讲行程问题(提高版)-2022-2023学年小升初数学专项复习讲义(通用版)教学目标:1.学习什么是行程问题2. 了解行程问题的分类方法3.掌握问题分析和解法规律4.通过例子掌握具体方法教学重点:1. 理解行程的概念和行程问题的基本形式2. 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行程问题的认识教学难点:1.通过面积模型对行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2.掌握行程问题解法的步骤和技巧课前准备:黑板、白板、彩笔、教学PPT、模型等教学过程:1.引入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行程问题,让学生接触这种问题。
在黄色的小黑板(或白板)上让学生回忆这几年中列过的一些最困难的数学题,并尝试分类。
分类的方法可能是“选择题”、“判断式”、“计算题”等。
然后同样尝试分类一些小学列过的问题。
学生会发现另一类问题,即“行程问题”。
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2.讲解行程问题是解决哪些问题的问题?身上有多少钱,距离学校多远,是不是一边骑车一边看手机,等等。
我们通常说行程问题是描述运动的。
根据问题和数据类型的不同,可以将行程问题分为两类:定速行程问题和近似行程问题。
3.例题演练(1)选择一些经典的行车问题来让学生通过模型分析。
可以选择从A到B、从A到B再到C、一圈一圈之类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在模型上解决这些问题。
在模型上标记出不同的地点并连接它们,然后标记不同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2)进一步演示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出如下问题:两个人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往返于两地之间,甲的速度是7km/h,乙的速度是在单独行程的时候是乙的两倍,在往返时是甲速度的一半,问两人离开最初点距离的时间相同,,他们两人跑了多少时间?解:观察问题,我们知道两个人从甲,乙同时出发,相遇后,每个人在另一个人到达终点后相应地继续往返,所以可以设定他们的相遇点,那么可以画出一个面积模型。
如下图所示:因为两人到达相遇点的时间相同,并且从相遇点再到达原点的路程也是相同的,所以可以得到下面的等式:(AB+BC)÷7 = (BC+CD)÷(14÷3)那么就可以进行解方程。
第01讲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下)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行程问题,掌握简单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2、与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对于行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把握能力,提高计算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学员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画线段图,明确数量关系;掌握简单行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发现题目中一些隐藏的关系。
教学过程:【环节一:预习讨论,案例分析】【知识回顾——温故知新】----参考时间-2分钟1、行程问题是与运动相关的数学问题,行程问题中的三个基本量是时间、速度和路程:2、行程问题中的时间(t)、速度(v)和路程(s)三个基本量,它们关系如下:(1)路程=速度×时间简记为:s = v×t(2)时间=路程÷速度简记为:t = s÷v(3)速度=路程÷时间简记为:v = s÷t【知识回顾——上期巩固】----参考时间-3分钟甲、乙、丙三人参加800米长跑比赛,甲的速度是每秒5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米,丙的速度是每秒8米,请问甲、乙、丙三人谁最先到达终点?解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理解“三人谁最先到达终点”,甲、乙、丙三人跑的路程都是800米,速度快的最先到达终点,也就是用速度的快慢来判断。
可以根据公式:速度=路程÷时间,把三人的速度分别算出来,再比较大小。
给予新学员的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员理解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哈佛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分享解题方法。
参考答案:甲用时800÷ 5= 160(秒);乙用时800÷ 4= 200(秒);丙用时800÷ 8= 100(秒)。
丙用时最短,最先到达终点。
【预习题分析——本期预习】----参考时间-7分钟激烈的比赛终于结束了,大家离开体育馆各自回家了,从体育馆到胖胖家的路程是72千米,熊猫胖胖可以有两种方式回家,一种是搭乘地铁,另外一种是搭乘公交车,已知搭乘公交车比搭乘地铁多花1小时到家,,地铁的速度是每小时36千米,这时,袋鼠老师就问熊猫胖胖:“熊猫胖胖,你知道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吗?”解析部分:引导学生思考,①画出线段图②公式:路程÷速度= 时间体育馆距离熊猫胖胖家的距离是72 千米,地铁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那么是花的时间是:72÷36= 2 (小时)。
【基础概念】:行程问题是反映物体匀速运动的应用题,有"相向运动"(相遇问题)、"同向运动"(追及问题)和"相背运动"(相离问题)三种情况。
但它们反映出来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都可以归纳为:速度×时间=路程。
【典型例题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60千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90千米,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思路分析】:途中因汽车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5小时后两车相遇,则甲车实际行了5-1=4小时,行驶的路程为:90×4=360千米.已知全程为960千米,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知乙的速度为:(960-360)÷5.综合算式为:[960-90×(5-1)]÷5。
解答::[960-90×(5-1)]÷5=[960-360]÷5=600÷5=120(千米);答:乙车每小时行120千米.【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数量关系:乙车行驶的路程=两地的距离-甲车行驶的路程;还要明白由于故障,甲车停了1小时,实际上甲车少行驶了1小时,也就是说两车行驶的时间是不相等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计算出甲车行驶的路程,再根据“乙车行驶的路程=两地的距离-甲车行驶的路程”计算出乙车行驶的路程,最后利用“速度=路程÷实际”就可以计算出乙车的速度。
【巩固练习】1. 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两地相距480千米,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途中甲车因故障停驶48分钟,乙车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3.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10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90千米,5小时后两车还要共行160千米才能相遇.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典型例题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6小时,甲车行了全程的75%,乙车超过中点16千米。
尧旭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九)讲学员姓名:年级:六年级课时数:2学科教师:宋老师辅导科目:数学专题九应用题(一)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课题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沙场点兵行程问题是历年小升初的考试重点,各学校都把行程当压轴题处理,可见学校对行程的重视程度,由于行程题本身题干就很长,模型多样,变化众多,所以对学生来说处理起来很头疼,而这也是学校考察的重点,这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1.行程问题基本公式(1)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2)基本类型: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流水问题:关键是抓住水速对追及和相遇的时间不产生影响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也就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速4个量中只要有2个就可求另外2个)(3)其他问题:利用相应知识解决,比如和差分倍和盈亏。
(4)复杂的行程①多次相遇问题;②环形行程问题;③运用比例、方程等解复杂的题。
2.工程问题基本公式(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基本思路: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抛砖引玉【例1】某人从A 地到B 地平均速度为3米/秒,按原路返回时每秒行7米,那么此人一个来回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
A .4.2B .4.8C .5D .5.4【例2】小虎早上从家到学校上学,要走1.3千米,他走了0.3千米后发现没有带数学作业本,又回家去取.这样他比平时上学多走了( )千米。
(奥数典型题)行程问题-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数学思维拓展第8讲行程问题【知识点归纳】1.、速度:指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
因为速度=路程÷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名称是路程单位/时间单位,即千米/时,米/分,米/秒,千米/分……2、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2)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时间=路程÷速度;(3)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在路程、时间和速度三个量中,知道其中的任何两个量,都能求出第三个量。
【方法总结】1、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1.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h相遇,相遇后客车又行驶2h到达乙地,已知货车每时行驶50km,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南、北两地同时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
甲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130千米/时。
求南、北两地的路程。
(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3.客、货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乙地80千米的地方第一次相遇,相遇后继续行驶,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第二次在距离甲地50千米的地方相遇。
求甲、乙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画图可以帮助理解!)4.甲、乙两人沿400米环形跑道练习跑步,两人同时从跑道的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跑去。
相遇后甲比原来速度增加2米/秒,乙比原来速度减少2米/秒,结果都用24秒同时回到原地。
求甲原来的速度。
5.从电车总站每隔一定时间开出一辆电车。
甲和乙两人在一条街上沿着同一方向步行,甲每分钟步行82米,每隔10分钟遇上一辆迎面开来的电车;乙每分钟步行60米,每隔10分15秒遇上迎面开来的一辆电车。
则电车总站每隔多少分钟开出一辆电车?6.甲乙两地相距1200千米。
一辆大客车和一辆小客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
知识 典例(注意咯,下面可是黄金部分!)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在行程问题中有一类“流水行船”问题,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答这类问题时,应主要各种速度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例一】 一条轮船往返于A、B两地之间,由A地到B地是顺水航行,由B地到A地是逆水航行。
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由A地到B地用了6小时,由B地到A地所用的时间是由A地到B地所用时间的1.5倍,求水流速度。 分析与求解:在这个问题中,不论船是逆水航行,还是顺水航行,其行驶的路程相等,都等于A、B两地之间的路程;而船顺水航行时,其形式的速度为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流速度,而船在怒水航行时的行驶速度是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的差。
解:设水流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则船由A地到B地行驶的路程为[(20+x)×6]千米,
行程问题 知识清单 船由B地到A地行驶的路程为[(20—x)×6×1.5]千米。列方程为
(20+x)×6=(20—x)×6×1.5 x=4 答:水流速度为每小时4千米。 【变式1-1】 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现在有船顺水而行,8小时行320千米。若逆水行320千米需几小时?
【变式1-2】 水流速度每小时5千米。现在有一船逆水在120千米的河中航行需6小时,顺水航行需几小时?
【变式1-3】 一船从A地顺流到B地,航行速度是每小时32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212 天可以到达。次船从B地返回到A地需多少小时?
【例二】 有一船行驶于120千米长的河中,逆行需10小时,顺行要6小时,求船速和水速?
分析与求解:这题条件中有行驶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这样可分别算出船在逆流时的行驶速度和顺流时的行驶速度,再根据和差问题就可以算出船速和水速。列式为 逆流速:120÷10=12(千米/时) 顺流速:120÷6=12(千米/时) 船速:(20+12)÷2=16(千米/时) 水速:(20—12)÷2=4(千米/时) 答:船速是每小时行16千米,水速是每小时行4千米。 【变式2-1】 有只大木船在长江中航行。逆流而上5小时行5千米,顺流而下1小时行5千米。求这只木船每小时划船速度和河水的流速各是多少?
【变式2-2】 有一船完成360千米的水程运输任务。顺流而下30小时到达,但逆流而上则需60小时。求河水流速和静水中划行的速度?
【变式2-3】 一海轮在海中航行。顺风每小时行45千米,逆风每小时行31千米。求这艘海轮每小时的划速和风速各是多少?
【例三】 轮船以同一速度往返于两码头之间。它顺流而下,行了8小时;逆流而上,行了10
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求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在同一线段图上做下列游动性示意图36-1演示:
图36——1逆流顺流10
8
AB
分析与求解:因为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所以顺流比逆流每小时快6千米。如果怒六时也行8小时,则只能到A地。那么A、B的距离就是顺流比逆流8小时多行的航程,即6×8=48千米。而这段航程又正好是逆流2小时所行的。由此得出逆流时的速度。列算式为 (3+3)×8÷(10—8)×10=240(千米) 答:两码头之间相距240千米。 【变式3-1】 一走轮船以同样的速度往返于甲、乙两个港口,它顺流而下行了7小时,逆流而上行了10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6千米,求甲、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变式3-2】 一艘渔船顺水每小时行18千米,逆水每小时行15千米。求船速和水速各是多少?
【变式3-3】 沿河有上、下两个市镇,相距85千米。有一只船往返两市镇之间,船的速度是每小时18.5千米,水流速度每小时1.5千米。求往返依次所需的时间。
【例四】 汽船每小时行30千米,在长176千米的河中逆流航行要11小时到达,返回需几小时?
分析与求解:依据船逆流在176千米的河中所需航行时间是11小时,可以求出逆流的速度。返回原地是顺流而行,用行驶路程除以顺流速度,可求出返回所需的时间。 逆流速:176÷11=16(千米/时) 所需时间:176÷[30+(30—16)]=4(小时) 答:返回原地需4小时。
【变式4-1】 当一机动船在水流每小时3千米的河中逆流而上时,8小时行48千米。返回时水流速度是逆流而上的2倍。需几小时行195千米?
【变式4-2】 已知一船自上游向下游航行,经9小时后,已行673千米,此船每小时的划速是47千米。求此河的水速是多少?
【变式4-3】 一只小船在河中逆流航行3小时行3千米,顺流航行1小时行3千米。求这只船每小时的速度和河流的速度各是多少?
【例五】 有甲、乙两船,甲船和漂流物同时由河西向东而行,乙船也同时从河东向西而行。甲船
行4小时后与漂流物相距100千米,乙船行12小时后与漂流物相遇,两船的划速相同,河长多少千米? 分析与求解:漂流物和水同速,甲船是划速和水速的和,甲船4小时后,距漂流物100千米,即每小时行100÷4=25(千米)。乙船12小时后与漂流物相遇,所受的阻力和漂流物的速度等于划速。这样,即可算出河长。列算式为 船速:100÷4=25(千米/时) 河长:25×12=300(千米) 答:河长300千米。
【变式5-1】 有两只木排,甲木排和漂流物同时由A地向B地前行,乙木排也同时从B地向A地前行,甲木排5小时后与漂流物相距75千米,乙木排行15小时后与漂流物相遇,两木排的划速相同,A、B两地长多少千米?
【变式5-2】 有一条河在降雨后,每小时水的流速在中流和沿岸不同。中流每小时59千米,沿岸每小时45千米。有一汽船逆流而上,从沿岸航行15小时走完570千米的路程,回来时几小时走完中流的全程?
【变式5-3】 有一架飞机顺风而行4小时飞360千米。今出发至某地顺风去,逆风会,返回的时间比去的时间多3小时。已知逆风速为75千米/小时,求距目的地多少千米?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例一】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
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西东图33—1 分析与求解:从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对开出到第二次相遇共行了三个全程。两辆汽车行一个全程时,从东站出发的汽车行了60千米,两车走三个全程时,这辆汽车走了3个60千米。这时这辆汽车距中点30千米,也就是说这辆汽车再行30千米的话,共行的路程相当于东、西两站路程的1.5倍。找到这个关系,东、西两这站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求出来了。所以 (60×3+30)÷1.5=140(千米) 答:东、西两站相距140千米。 【变式1-1】 两辆汽车同时从南、北两站相对开出,第一次在离南站55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南侧15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变式1-2】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离甲站40千米的地方。两车仍以原速继续前进。各自到站后立即返回,又在离乙站20千米的地方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变式1-3】 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第一次相遇时离A站有90千米。然后各按原速继续行驶,分别到达对方车站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相遇时在离A地的距离占A、B两站间全程的65%。A、B两站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例二】 A、B两地相距96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若相向而行,6分钟相遇;若同向行走,80分钟甲可以追上乙。甲从A地走到B地要用多少分钟? 分析与求解:甲、乙两人从同时同向出发到相遇,6分钟共行的路程是960米,那么每分钟共行的路程(速度和)是960÷6=160(米);甲、乙两人从同时同向出发到甲追上乙需用去80分钟,甲追乙的路程是960米,每分钟甲追乙的路程(速度差)是960÷80=12(米)。根据甲、乙速度和与差,可知甲每分钟行(160+12)÷1=86(米)。甲从A地到B地要用960÷86=11743 (分钟),列算式为 960÷[(960÷6+960÷80)÷2]=11743 (分钟) 答:甲从A地走到B地要用11743 分钟。
【变式2-1】 一条笔直的马路通过A、B两地,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出发,若先跟乡行走,12分钟相遇;若同向行走,8分钟甲就落在乙后面1864米。已知A、B两地相距1800米。甲、乙每分钟各行多少米?
【变式2-2】 父子二人在一400米长的环行跑道上散步。他俩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若想8背而行,267 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2623 分钟父亲可以追上儿子。问:在跑道上走一圈,父子各需多少分钟?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