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一章至第三章) 读书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8
简明中国大历史第一章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概况,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等内容。
看完这一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非常神奇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包含了许多历史性的事件,而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也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简明中国大历史第一章是一章非常有意义的章节,它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质和根本规律。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1)前言:《中国文学史》是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于课堂上讲授,经由其学生叶龙记录整理的。
最近在看这本书,感觉获益良多,心想可以把读书笔记发出来,或许对大家了解中国文学能有所帮助。
当然,目前所记录这些,只是我个人侧重点,不代表全书内容就是这样了,希望大家不要以偏概全。
P01——P301、绪论所谓史者,即流变之意,将各个时代的文学当作整体的一贯的水流来看,中间就可看出许多变化,如唐诗演变成为宋诗宋词等。
水似无生命,但水有本源,所以由唐诗变成宋词,贯通来看,两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但其实是同一渊源的。
我们要了解文学的变化,须得先明白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一种灵感,其产生必来自内心要求,从古代到今天,人情、风俗、及社会形态都不同了,于是思想、观念、信仰以及追求也都不一样了,所以文学也随之改变。
作为文化史中的一项,而非政治中的要目,文学只是抽出来,并非单独孤立的。
其价值不仅在内部看,还要从其外部看。
例如两汉文学之成为建安文学。
2、中国文学的起源文学的起源是诗歌,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
个人感想:毕竟在没有便捷的记录工具的时代,朗朗上口的语言总是更方便记忆和流传。
而诗的语言,常常给人以美感。
3、诗经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里对诗和歌已下了一个定义。
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诗的体格,后三者是诗的方法和技巧。
如风是民间之诗,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堂之诗。
简单来讲,“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赋:直指其名,直叙其事的意思。
比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比:引物为比的意思,通常来说就是比喻了。
兴:托物兴词的意思。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鸠是鸽子。
鸽惯常是一对对地相处在一起,故托鸽兴起淑女君子。
宋代王应麟: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无论是赋,是比,还是兴,均有“物”和“情”。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5篇a;中华民族素有学习历史、重视历史、撰写历史的优良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是国内外最大的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专业研究机构,已走过近60年的历程。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下面就是带来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读书心得1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或许这些观点在历史课本中有所提及、野史小说中早有影射,不敢确说是作者首创或独创,但确是鄙人第一次跳出政治形态、道德意识去读史,改作因循本书倡导的“大历史”似的叙述、点评去理解一段历史,体会经济体制、技术条件等其他因素对于历史、社会、国家演进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作用于当时、广泛影响于后世的。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一章观后感
第一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超级会讲故事的老爷爷,唠着那些老早以前的事儿。
它从咱们老祖宗的起源开始讲起,原来咱们中国人的祖先那可是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才慢慢发展起来的。
以前我对原始社会的印象就是一群人穿着树叶拿着石头到处跑,读完这章才知道这里面大有文章。
那些原始人类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还慢慢学会了制造工具、用火,简直就是生存界的大神啊!他们可没有什么现代的设备,完全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本能,一点点摸索出在大自然里活下去的方法。
比如说学会用火,这在当时肯定是超级酷炫的技能,就像我们现在突然学会了瞬间移动一样,一下子就和其他动物拉开了距离。
还有那些关于部落的描写,不同部落之间的交流、争斗,感觉就像是看一部原始版的“权力的游戏”。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地盘和生存方式,为了资源、为了更好的生活地方,就会发生各种冲突或者合作。
这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社会,虽然文明了很多,但本质上大家还是在为了资源、为了发展而努力,只不过手段高级多了。
这一章里还提到了很多古老的文化遗迹之类的东西,像什么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啥的。
这些就像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神秘宝藏,每一个遗迹背后都藏着好多好多祖先的秘密。
就好像它们在默默地对我们说:“小家伙们,看看你们的老祖宗有多厉害!”
总的来说,第一章让我对咱们中国历史的开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以前那种模糊的概念。
它就像一把小钥匙,打开了我对中国悠久历史兴趣的大门,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读下去,看看后面还会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呢。
《中国文学史》二到七章读后感(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主持词、发言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祝福语、广播稿、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更多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host speeche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blessings, broadcast articles, other sample article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stay tuned!《中国文学史》二到七章读后感1《中国文学史》二到七章读后感文字起源,进阶的文字,不断演化;导致一个文明的国家出现,文字统一,大家都开始用文字交流,交流起来吧,可交流起来不能显示自己的思想,那可不行!于是大家开始自说自话,觉得有理,就用文字把它记下啦!然后到处去教,教吧,就有很多弟子。
中国简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讲述的是中华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的历史,它指出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中国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它以明朝末年洪武帝统一中国为核心,一直追溯至清朝崩溃,以清朝末代同治帝为结束,它所涉及的时间就涉及了从明朝末年开始的五百余年的历史。
第三章从洪武帝崛起至清朝衰落的历史进程中重点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展示出中华帝国在五百余年间的辉煌与沧桑。
洪武帝统一中国后,明朝开创了新的政治体系,它实现了内政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实施了多个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水利改造和公路修筑,使内蒙地区得以发展。
另外,它还出台了多个文化政策,普及了书法、园林建筑、社会组织学以及礼乐等文化知识,从而给中国带来了繁荣的文化氛围。
随着明朝的衰落,一批强大的军阀抬头,他们在各处搞乱政治,使得清朝的建立只得到一短暂的安宁。
不过,清朝在政治上依然实行着中央集权,它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把混乱的政治秩序稳定下来,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蓬勃发展。
不过,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外处于被动地位,改革未能得到有效的推进,在进入19世纪以后,清朝的内外形势逐渐恶化,社会腐败也日益显现,清朝最终也易安灭亡。
总的来说,第三章以明朝末年洪武帝统一的中国为起点,一直追溯至清朝崩溃,它既展示了中华帝国在五百年里的辉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存在的局限,以及帝国社会最终衰落的必然性和宿命。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笔记河姆渡遗址:代表长江流域文化仰韶遗址:代表黄河流域文化上古时代文化活动由巫、史掌握 Epic:史诗第一章诗经与楚辞诗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思想内容:1、时光流逝引发的生命意识2、爱情与婚姻生活3、战争和劳役4、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艺术特点:1、抒情诗为主流 2、反映现实生活 3、表达感情克制而平和诗六义:《周礼》载:大师“教六义”,《毛诗序》“诗有六义”,内容和顺序同,均指风、赋、比、兴、雅、颂。
风、雅、颂为《诗经》的三大部类,赋、比、兴为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即铺陈,比是比喻。
兴是起兴,一种发端,思绪无端飘移联想。
进一步,又兼比喻、象征、烘托等用法。
楚辞:西汉刘向编。
楚文化特点:1、生存环境的优越性 2、仍盛行巫教 3、较少压抑,显得活跃《诗经・周南》的《汉广》可能是楚国歌谣的远祖。
屈原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招魂》是否屈原作品有争议《离骚》:对楚国政治给以激烈抨击,并针对此提出自己理想中的“美政”。
前半部分主要写作者与楚国统治集团的矛盾。
后半部分借助神话材料,以幻想形式表现了他的内心活动。
《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涉江》可认作山水诗的滥觞。
宋玉:《九辩》楚辞的特色:1、作者的个性印记 2、打破四言,句式自由,篇幅洪大 3、表达感情的手段多样化 4、爱美的情感和华美的词藻第二章先秦散文严格地说,先秦散文并不是文学作品,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很重要。
因为:1、先秦散文显示了上古时代书面语言的成熟。
2、文学史的初期,非文学类型的作品也常常包含了文学因素甚至文学性很强。
一历史散文早期的《尚书》,形同档案;后期的《战国策》,接近小说。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其中《盘庚》篇可能最为古老,已有生动比喻。
《尚书》从商到西周的文献都“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简读中国史1读书心得
《简读中国史》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读物,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详细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主要成因。
作者以周秦之变划分中国历史,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儒道法家思想、秦朝一统天下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等。
并将秦汉帝国、唐宋帝国和元明清帝国的发展轨迹放到世界历史中,从地理、文化、思想、习俗等多方面对比了秦汉与罗马,中国与欧洲……分析阐述了一个国家的成长、一段历史的循环、一些民族记忆中的悲喜得失、困惑痛楚,还有深刻的反思。
读完这本书后,让人突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包括个性、人生和命运。
如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的思想传承与塑造,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极大受限于时代、机遇、眼界、格局、胸怀与思维方式。
只有了解几千年来的民族性与潜规则,才能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这种历史观有助于我们站在更高的位置和角度去审视和思考问题,去正视和解决问题。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只有把中国放在世界史中,才能准确地判断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独特之处。
简明中国史心得体会
阅读此书,使我进一步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做事义无反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
每读到一个令人泪目的感人故事、一段艰辛的奋斗历程时,总会让我感到热血沸腾,有时也会热泪盈眶。
百年奋斗铸就今朝辉煌,我们要珍惜前辈们带给我们的和平世界,同时将革命前辈们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信仰与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下去。
不仅是为了回忆曾经的风雨和辉煌,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编写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编写组编写,是一部深入浅出、提纲挈领的中国历史概览。
这部作品以其尊重事实的态度、条理清晰的结构、独特犀利的观点和旁征博引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书中以时间为线索,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现代中国,每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文化成就都有涉猎。
作者在论述中不仅注重史实的准确性,还力求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使读者能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书中提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一观点贯穿全书,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述也颇具特色,如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但同时也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制度,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方法,既体现了历史人物的贡献,也揭示了其不足之处。
在论述历史事件时,作者常能触类旁通,以独特的视角分析问题。
例如,在讲述唐朝的安史之乱时,作者指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一次内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这样的分析使读者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古文诗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些诗词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读者在领略历史的同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第二篇范文《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以其精炼的语言和宏观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审视历史的全新机会。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考,它促使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探索历史的深层次意义。
书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的交织叙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多样性。
它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纪年,更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
《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一章至第三章)课程读书报告意识,一种为了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对抗外部侵扰等的群体意识,而不是当今社会对国家概念的理解,这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等当时客观物质性所决定的,在我看来,是没有主次或者没有优劣之分的,它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一个时代宝贵的财富,由于这样的群体意识的出现,以及客观上种群、部落的融合,使得国家这一个概念逐渐清晰(这里的国家概念是当时的国家概念),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不是能等同于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的文化实质上是多个部落或者种群融合后,形成并发展变化的概括,这不是单纯的总和,不是不同种群或者部落文化的叠加,而是在种群或者部落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演变的过程,相互汲取精华而得的。
正如《圣经》中,希伯来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一样,它不是单一的几个不同区域的叠加或者总和,而是在内部,物质上,精神上的融会贯通。
所以,正如《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在第一章提到的,“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之间并无显著的主从关系”,“中华文明是多元并起、逐步融合的”。
但是也正如骆玉明先生所说的那样,“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占了主导地位”。
夏、商、周王朝文化被看为中华文化“正统”的代表说明了这一点。
造成之一点的原因,就是之前我所认为的关于人们所处的时代特征,社会状况,物质水平等客观状况。
在远古时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主导产业,而农业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靠天吃饭”,由于人类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无法有效利用所谓的客观的天气或者自然状况,这也是农业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成熟的农业生产。
而商周人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泛滥的河水带来的水患等等。
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来自更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或者武力掠夺。
综上两个条件使得商周的群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同面对恶劣环境和生存竞争的要求逐渐强烈,这样的客观需要使得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出现和发展。
在有历史可证的周朝,“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文化机构”。
(《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
这种观点,再一次证明了,在一种客观物质性的影响下,产生的精神的,思想的,意识形态。
这种群体意识形态到维护群体的意识形态,是在群体物质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从而才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中,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文化机构的不断演变、发展和不断完善。
这是由客观物质性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商周文化中,存在原始信仰的气氛。
这些依旧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对于人类当时不能解释的问题,都以一种占卜的形式来解释,充满的原始信仰的气氛,表达了人对上天的一种畏惧心理,但是也可以看出,人们在信仰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想要与自然抗衡,占卜术的本身一部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畏惧,同时,占卜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预知并加以防范,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远古人类想要与自然抗衡,变得强大的思想,是远古人类的思想进步的所在,这样的思想进步与其群体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群体意识随之也增强,为了维护这种国家形态,就产生了关于“君主与臣僚,祖先神与君王关系”一说。
祖先神保持与天界的君臣关系,臣僚需要顺从君主,否则受到祖先的惩罚。
就今天来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约束,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就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言,臣僚尊重君主的意识,是可以有效维护当时这个国家概念的,一种精神上的信仰与约束力,是反作用与客观物质社会的,是对国家这个概念有着推动作用的。
但是,这种君臣关系,只局限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不是时时都是用的,这是一个时代矛盾的特殊性。
以上是关于臣子要顺从君主的,君主权力来自于天的说法。
在《盘庚》一说中,提到“听予一人之作猷”即服从他一个人的计划,这样的记载说明了君王的权威。
但是同时,君王自己也又“惟民之承”,“奉畜汝众”,即服务与民众,使民众能好好生活。
这样的说法使得君主的行为受到一定的制约,他有权力让民服从于他,也有义务服务于民,这是相互的,在这样的相互中,得到群体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这样的说法与欧洲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尤其与英国《权利法案》中,对国王权力的约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虽然社会性质,社会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但是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在某一点上是有相似的,共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一个群体的利益,实现一个群体的利益。
虽然,群体之间的利益不同,或者维护这个群体利益的出发点不同,动机不同,但是,共同的是,在维护群体利益过程中,对统治者有一定的约束力,虽然,在英国《权利法案》中,国王已经没有实权,而在商周王朝,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二者共同的是在于对于群体利益的维护,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在这个角度上,可以看的出,从远古时期,中华文化中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这个概念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突出人民这个概念是进步的一种体现,我认为,在商周之后的每一个王朝对于民众利益的维护思想都是离不开商周王朝对于民众维护思想的创建的。
可以说,这样的民众维护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代表,不断发展完善,直到当今也是不容忽视的。
现今,社会对于人的尊重与利益的维护,可以说是延续着中华千年文化的精髓,并且在不断的完善。
并且“商文化,把对鬼神,祖先的亡灵的崇拜的原始意识转化为了最初的国家意识形态”,(《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也就是说,原先的信仰意识开始有目的有意识的为了群体共存而改变,可以说是为了维护群体共存意识而变化发展的,是人类思想进步的表现之一。
等到周取代了商朝后,客观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等社会存在发生了改变,一个朝代的更替,往往伴随着新思想或者新文化的产生,或者说,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产生是不能与朝代更替所割裂的,但是,新文化或者思想的产生与朝代更替不是绝对的必然的联系,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存在影响的。
正如王国维认为的:“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可以理解为,在政治变革的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变革,而文化的变革又影响着政治的发展,政治是一个很广泛的词汇,无论在远古,还是当今。
而文化同样是一个广泛词汇,它具有无限的包容性,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态度,都可以被看成一个时代的文化,所谓的文化,不是单纯的文学或者艺术,也就是说,远古时期的中国文学的包容性是很强的,它不单纯是文字或者音乐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王朝,甚至一个时代的综合体现,体现了当时人类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所意识到的,对世界的认识。
虽然这种认识很有局限性,受到当时生产力的限制,但是,这确实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所以,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里,中国文化形成发展,到当今,中国文化的历史包容性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文化所能比较的。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特殊的,它具有特殊性,它产生并发展在一个不断变迁,甚至有巨大变迁的社会状态下,朝代交替,政治、文化、思想交叉。
这都是中国文化的关键因素。
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更为特殊的情况,在远古,中国的祭祖现象不是被归结在宗教文化中的,而是被归结在了政治活动中,并且在政治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例如,周朝的时候,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已经很淡薄了,前人注《礼记》有周人“是鬼神而远之”之说,周文化中,“帝”或者“上帝”与君王的祖先已经不能混为一体了,而更多时候它被成为“天”,是超越了所有宗族的,已经从一个掌控人间的形象转变成了一个监察人间的形象。
它已经不是人间的主宰着,而是一个将人间主宰权力下放的形象。
很明显,在《孟子·二章》中提到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就是所谓的“授‘天命’给人间合适的统治者,并在必要是改变‘天命’。
”(《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于是,“天”就从宗教领域转变成为了道德与公正的化身,这就是后来,《荀子》中说到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我们可以把“天行”看作是“天”的监察行为,或者更“科学”的认为是客观的社会政治规律,然后这“天”变成了约束君主作为的一种潜在的意识,尧,桀的暴政而亡可以理解为,在“天”的监察下,尧、桀触犯了道德与公正,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客观社会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但是,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人们的思想范围,而应该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当时的人们,以“天”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王朝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不是所谓的“迷信”,而是一种以“无知”来维护群体意识的重要表现,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是进步的。
即使现在,我们也可以经常听到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样的话,其实这也是对“天”思想延续的一种表现,从古至今延续到现在,虽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善人没有善报,恶人没有恶报之类的实例,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具备的那种道德约束力的理解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表现之一。
“随着对神的依赖逐渐减少,关于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准则就变得更重要了,于是有‘礼’的建设。
”(《简明中国文学史》,作者:骆玉明,2004年出版,2006年第二次印刷)这个“礼”同样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它所容纳的内容和当今所谓的“礼”的内容是无法比拟的。
随着朝代的更替,“礼”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变化,从商的“祭祀礼仪”到周礼的“政治制度”、“典礼仪式”、“伦理规范”等多种内涵。
“礼”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克己”(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原则成为了君王应该遵守的原则,达到了抑制个体意识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为统治群体,维护群体利益而发挥一种所谓的“法律准则”的作用。
但是,由于从那时开始就有这种抑制个体思想以维护群体利益的思想存在并发展,导致了在后来的朝代不断更替、历史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逐渐落后,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很长一段封建时期中,中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当到达一个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高阶段的时候,这样的个体抑制思想已经盛行,这样的社会风气或者现象导致了先进文化、思想、物质的发明创造被严重抑制。
和当时的西方相比而言,西方国家或者说整个社会风气,讲究的是崇尚个体的发展,鼓励发明创造的理念,也就说西方社会崇尚的是对个性的塑造与推崇,而我们却相反,就今天而言,当时的个体抑制是退步落后的,而就个体抑制思想最初产生时,是进步并且值得鼓励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