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中国近代史》精选5篇读后感800字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
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2.重要历史事件三、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2.历史事件分析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描绘了中国从1840 年到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的著作,它详细记录了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的历史变迁,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我将结合这部著作,编写一篇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概述】1.历史时期划分中国近代史通常被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40 年到1911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第二个时期是从1911 年到1945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期;第三个时期是从1945 年到1949 年,这一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阶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初期。
2.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这些事件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书报告内容】1.阅读感受阅读《中国近代史》,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艰辛,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历史事件分析在《中国近代史》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进行的全民族抗战。
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现实生活的启示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警惕,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让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摘要:
一、读书报告概述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正文:
一、读书报告概述
本次读书报告的主题为《中国近代史》,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变革。
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付出艰辛努力的历程,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落后走向进步。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感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一】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文一、书籍简介蒋廷黻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长达十余年,搜罗原始材料,采用先进方法,开风气之先,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本书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蒋廷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中国历史,对中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以学术的形式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称蒋廷黻“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本版《中国近代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马勇导读推荐,附录《琦善与鸦片战争》、《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专节详述沙俄近代以来鲸吞中国的历史。
-------------------------------------------------------------------------------------------------二、内容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
历经清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三、作者简介蒋廷黻(1895-1965),湖南邵阳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一):近现代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此刻来到了大学,怎样还要学啊?而且资料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剩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此刻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必须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怎样用心。
就算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
此刻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好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一遍是合理的。
他要我们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必须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
虽然我们此刻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近代史读后感5篇600字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近代史读后感1俗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的确,当我们中学生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的史籍时往往会出现迷茫。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垣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枯发黄一翻就碎的古籍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那么的生动活泼,为什么到了某些作者的笔下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那些自以为是的历史学家为什么就不能将历史扣人心弦、曲折跌宕、回味无穷的一面展现出来呢?写史写得好的书也并不是没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下五千年》。
首先,这本书的标题简洁明了,区区五个字就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绵延幽长。
还有,书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又不过于简单,不像某些“学究书”那样故作高深,看上去什么都写了,其实什么都没写。
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的很好看。
而且,这本书涉及的面广,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几十年前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五一例外的写在里面。
从官场争斗到战争场面,从帝王心术到政治制度,甚至对古代的天文、科学、医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都作了详细介绍。
这一系列内容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最后,本书作者向读者直观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历史。
他站在百姓立场上,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历史。
对一些帝王,包括有功劳、杰出的帝王所犯的错误,都如实指出,真真是难能可贵啊!读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大禹治水的为民着想;孔子教学的呕心沥血;秦王统一天下的豪情万丈;诸葛亮火烧连营的智慧谋略;玄奘西游的诚恳求学;安史之乱的刀光剑影;忽必烈一定乾元的大气磅礴;郑和七下西洋的波澜壮阔;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科学严谨;孙中山建立民国的救国就民……作者写出了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
但读者读得很轻松,就是水平。
《中国近代史》优秀作文读后感5篇《中国近代史》作者以为,那时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总论开篇,即发出了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叩问。
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二是“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我们还软绵绵地趴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时,欧洲已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愈为坚强和团结。
在蒋先生看来,所有这些仅有一个指向,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从那里不难看出,作者将是否向西方学习并学有所成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衡量标准。
这个观点在今日看来,的确有失偏颇。
然试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可是百年,但风云突起,山河飘零,人间都不知已换了几回。
而作者与大多数史学家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正深陷于历史的漩涡中,且迎面扑卷来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
在他生活的年代,历史裹挟着刀光剑影,与现实掺合在一齐,一团乱麻纠葛难分。
自鸦片战争炸开清王朝的大门,围绕皇城的数重城墙其实便已在照亮下关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从此国无宁日。
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来了又去了,日本人“姗姗来迟”,却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嘭”一声,撞沉了“致远舰”。
黄海海面的邓世昌和他的狗渐渐沉到不见光亮的海里去了,而这片毗邻中国黑吉辽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心血。
无论皇脉还是国运,都一同,在这愈为黑暗隐晦的深渊里,蜿蜒曲折,破碎支离。
世纪之交,各国又欢欢喜喜结伴而来,于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烧了个火光冲天;之后,大家在东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产,却亻旧不免争执。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0篇《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陈恭禄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颠覆了我被洗脑的《中国革命史》的教育,想到被愚弄这一点,很有些恼火。
对琦善的评价:琦善等人“曾表现出政治家的品格和预测前途的能力,但是他的汉人同僚既曾盲目的主战于当初,又实行交战而不妥协于最后”[][23]。
陈恭禄也同样认为鸦片战争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而言,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24],琦善“其见解实高于时人”[][25]。
还有当时的民国的一些著作,对林则徐也做了不同程度的批判,现在《天朝的崩溃中》也对此有所反应,只是很多人都被《中国革命史》污染了脑子!另外不知道这位前辈还是章开沅先生的老师,孤陋寡闻的厉害!这本书相对其他几本近代史著作,针对近代以来士人华而不实,不思进取。
口头爱国,实为误国的批评最为严重。
书中对清末教案的原因归多为士绅的挑拨愚民,及对拳乱和中法中日战争中所谓的“爱国派”的批判态度和否定是最为彻底。
革命史观的垄断最喜用翻案来对待不同意见者,其实革命史观自己本身就是在翻案,是在翻早期近代史学者的定论,政治渗透历史研究的表现实为可笑中国近代史通史著作,我翻阅过的有李剑农(中国近代政治史)、蒋廷黻、郭廷以、徐中约、费正清,陈恭禄,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史),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三卷本),胡绳,近代史研究所编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刘广京、陈永发等编著的从晚清到中共的近代史三部曲,剑桥晚清民国共和国,这些书都值得一看,各有所长,但最接近我史观的还是蒋廷黻和陈恭禄之作。
当然此书为早期作品,史料上引用自有粗陋之处,例如景善日记及太平野史之运用。
笔者擅长近代外交史,而对政治史军事史部分固有所不熟,然是书属近代史开山门阶段之作,其类似同比可比拟箫一山之清代通史(自然也有类似缺点,比如文字半古半今,史料运用不符现代学术规则自出引处,史料粗疏错误之处再说难免等等)是书引用原文史料甚多,观点有致,然文笔一般,喜欢轻松阅读的就不必购买了此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记述自鸦片战争始,至民国二十年代终。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时常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而中国的近代史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相关书籍,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并谈谈我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清史稿》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它记录了清朝自开国至灭亡的历史和发展进程。
它讲述了清朝皇帝、政府、军队、科举考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清朝的崩溃不仅仅是因为外侵,更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资本论》是一本经济学经典书籍,但它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中国在近代史上遇到的问题也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比如商品经济、阶级分化等问题都源于资本主义。
因此,马克思的思想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近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以及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作者不仅强调了专制制度的危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这对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演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近代史中,晚清时期的变革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思想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新思潮。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就反映了康有为的思想。
他认为,封建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有改革来推翻它。
同时,他还提出分权制衡的思想,认为只有实行分权和检察制度,才能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而这些思想对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都有重要的影响。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根本上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比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辛亥革命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敬告青年》敬告什么
周三10-11节翻译学院商务外语B班雷雨晴学号:15307146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陈独秀在上海(后期迁至北大)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敬告青年》一文,就是陈独秀为《新青年》撰写的创刊词,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所以《敬告青年》的写作背景相当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黑暗。
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敬告青年》开门见山就指出了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自然淘汰之途,予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人生尊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
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尊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
会则社会亡。
”比喻十分恰当而具有说服力,充分说明了青少年的重要性。
接着,他提倡科学与人权并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青年杂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科学与民主“改造青年的思想,辅导青年的修养”。
为了将民主科学的思想发扬光大,他指出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论证:(一)自主而非奴隶的,“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居今日而言锁国闭关之策,匪独力所不能,亦且势所不利。
万邦并立,动辄相关,……国民而无世界知识,其国将何以图存于世界之中?”(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
一切虚文空想之无裨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
而我国“名教之所昭垂,人心之所祈向,无一不与社会现实生活背道而驰。
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莫由昭苏,社会永无宁日”。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
这六条标准的要求都是从当时的实践出发,强调反对自古以来的封建专制、反对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封建伦理道德,提倡自由、民主和科学精神。
陈独秀将中西文明相互对比,并且大加赞扬欧洲文明,尤其是法兰西文明。
《敬告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同样对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思想解放产生了一定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
治,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然而,宣扬民主科学等西方思想、呼吁改变国情固然是好,但是,却存在着许多缺点。
在《敬告青年》之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完完全全贯彻其中,成为一条将这六项标准串联起来的线索。
民主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惟一准绳,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凡违反科学与民主的,哪怕是“祖宗之所遗留,圣贤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会之所崇尚,皆一文不值也”。
《敬告青年》所针对的对象太过狭隘,几乎全部指向青少年知识分子,并没有普及到群众里面去,忽视了中国真正的群众基础,没有正确认识到当时的国情。
除了一些空空的政治口号外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法,同时,一味地学习西方摒弃东方,多多少少带有崇洋媚外的感觉,一味地否认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全盘否定,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些缺点,成为了它的弱点,只起到了小范围的表面上的传播思想的作用,并未能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相比,它们之间还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论证了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
但是《变法通议》却主张从教育、考试方面进行改革,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说明当时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吸收,对于传统文化也不是全盘否定,但是它只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却
没有从更深一层看到造成中国教育落后的政治原因,这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敬告青年》侧重于思想方面的改革,但是也由于其受众的局限性和全盘西化的倾向并未能直接促成社会的变革。
在我阅读《敬告青年》之后,虽然没有极大的震撼感,但是感触还是有一些的。
《敬告青年》中宣扬的民主科学、对青少年的希冀等等,在现今却仍然没能够完全实现。
各种各样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充满我们的生活,青少年的相关问题更是数不胜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少年为何却频频爆出杀母杀室友吸毒强奸的新闻,而且有不少是和知名高校挂钩,知识分子,这一条符合,而知识分子所有的觉悟呢?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很多腐败思想流入、侵蚀国人的身心,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今天早上我无意间点开一个新闻,然后便花了一个小时去了解这则新闻的衍生——非主流和杀马特,光是翻看那些图片就让我感到震撼,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这都是哈韩哈日哈美哈欧的表现,一味的模仿最终导致了怪异杀马特的流行。
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国家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有合作但也有冲突,日本岛国文化渗透,美国的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每时每刻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青少年。
譬如,提笔忘字、传统文化后继无人这种现象,不正是漠视传统文化转而投向外来文化的表现吗?尽管有汉字听写大会出手相助,但并不能放松警惕,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碰撞有时候甚至比政治军事上的比拼更加激烈。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或许在当时的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能够激励青年们解放思
想,从封建的牢笼中看到一丝希望。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我们既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熏陶,又需要国外先进文化的陶冶,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样我们才能成新鲜活泼者,才能成为社会之新鲜活泼细胞,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