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厘米》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量一量,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2.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有多长。
【教学准备】刻度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纸条,图钉。
【情景导入】今天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课,大家也都有了新课桌,就让我们来量量新课桌有多长吧!以前人们常用“拃(zhǎ)”作为测量单位,张开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就是一拃,大家跟老师一起来量吧,老师量的有3拃长,同学们呢?(5拃长)量的都是课桌长,为什么我们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对!有的人的一拃长些,有的人的一拃短些,这就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厘米作单位来量长度。
(板书课题)【进行新课】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提问: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引导小结:①有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②有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③有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2)认识1厘米师:下面我们来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课件演示直尺从0刻度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
让学生明白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提问: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长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结: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感受1厘米师:我们知道1厘米在尺子上有这么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找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范文: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内容。
教学思路:⑴ 联络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详细形象思维方式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严密联络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伎俩,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络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⑵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渐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⑶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老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习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领会测量单位的须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领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老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教案:一、谈话导入老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
数学二年级《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实践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知道厘米是测量较小的长度单位。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课件、尺子,小字本格子。
【教学关键】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伸出你们的手,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是一拃。
(了解一拃,比较不同人的一拃的差别。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动画片,讲的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的时候闹笑话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笑话吗?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二、动脑思考、质疑讨论(学生看完动画)师:大家看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想想这是为什么呢?小组先讨论一下,一会儿发言。
(小组讨论)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我们想个什么方法才能不再闹这样的笑话了呢?生:一个人量,然后再做。
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应该用尺子去量。
师:对,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只有用同样的标准去量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就要统一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三、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认识一下;请大家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
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师:你们看,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最小的数是几?生:是0师:0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板书)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第___ 周星期_____ 第 __ 节 _____年___ 月 ___ 日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二课时认识厘米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尺子、纸条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一)口语训练说说自己认识的单位。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探究新知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四)、当堂练习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厘米单位并了解它的用途和意义;2. 培养学生使用厘米进行测量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厘米单位,并展示一张厘米的标尺。
向学生解释厘米是长度单位,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线性尺寸。
2. 引导: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千米、分米等,并与厘米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思考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适合用于测量较小的物体。
3. 实践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摆在桌子上,让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个物体的长度最长?哪个物体的长度最短?哪个物体的长度和另一个物体相等?这些物体的长度有什么规律?4. 练习:给学生一些长度测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使用厘米进行测量并计算。
例如:一本书的长度是5厘米,一个铅笔的长度是8厘米,两者的长度差是多少厘米?一个矩形的长是12厘米,宽是6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5. 总结:归纳总结厘米单位的特点和用途,并让学生总结厘米的换算关系和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激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用米来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应该使用多少米?如果要用千米来测量一台电视的尺寸,应该使用多少千米?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厘米单位在不同领域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地图测量、细菌的大小等。
激发学生对厘米及其他长度单位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资源:1. 厘米标尺;2. 不同长度的日常物品;3. 长度测量的练习题;4. 学生的笔记本和笔。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和使用情况;2. 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厘米的理解和应用;3.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笔记,评估他们的测量和计算能力。
教学延伸:1.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厘米标尺,并使用它进行测量和比较;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如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一个圆形的周长等;3. 鼓励学生开展实地调查和研究,了解厘米单位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促使他们思考长度单位的多样性和相互转换的方法。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第2课时
学习内容:3页例2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
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
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
建立学生对1厘米的印象。
学习预设: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要想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需要统一测量单
位。当时我们共同决定的是用小方块作为一个衡量标准,这是我们共
同研究的成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测量工
具和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二、初步感知,认识厘米
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做了统一的规定。
出示厘米尺,而这么长就是1厘米,并在尺子上用不同颜色的笔
标识出1厘米的长度。我们前面所规定的小方块的一边的长度正好是
1厘米,我们已经发现了科学家的秘密,说明我们班的孩子都是小小
科学家。那么还有什么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课件出示图钉,用直尺测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1厘米的长度)
试试你的小手指,大约是1厘米。
用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用厘米测量物体
现在每人手里都有一张老师做好的纸条,你来测量一下,这个纸
条有多长?
测完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找代表上台发言,告诉大家如何测量。
总结:
把直尺的“0”测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那么纸条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5角+8角=( )角 =( )元( )角 1元2角+8角=( )角 =( )元 2元+8元=( )元
10厘米+20厘米=( )厘米
45厘米-15厘米=( )厘米
18厘米-7厘米=( )厘米
课本第6页练习一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把直尺的“0”测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那么纸条就是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