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作业规程通用部分
- 格式:docx
- 大小:22.22 KB
- 文档页数:6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建立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十分必要。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指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早期预警、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措施的一种预案。
具体内容如下:1.灾害隐患排查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实行全面排查并制定台账,对各类灾害源进行评估、划分和等级评定,并对高危地区采取强制性措施。
2.灾害动态监测建立专业的监测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降低灾害风险。
同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制定应急预案。
3.治理措施对已经发生的灾害区域,实行灾后处置措施,加强地形地貌调查,建立综合治理系统,进行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
4.应对策略制定应对策略,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不同地区的灾害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与应对。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指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制定和执行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措施的一种预案,具体方案如下:1.应急救援及时抵达灾害现场,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受灾人员得到救援和安置,并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
2.伤亡评估进行伤亡人员的评估,并及时发布信息,告诉公众有关灾害的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救助行动。
3.公共设施保障加强对重点设施的保护,合理安排人员歇息和生活,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和安全。
4.灾后恢复及时进行灾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总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能够降低灾害的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规范GB引言本规范旨在规范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的要求和程序,以确保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国家标准GB/T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以及实际工程经验,制定本规范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隧道、地铁、高速公路、水库、大坝等。
地质灾害勘察应在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前进行,以识别潜在风险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勘察内容1. 对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包括地势、坡度、土壤类型等。
2. 对地下水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水位、水质、水流方向等。
3. 对地质构造进行调查,包括断裂、褶皱、岩层倾角等。
4. 对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历史进行研究,评估可能的地震和地质灾害风险。
5. 对局部地质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
勘察方法1. 采用现场勘察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勘察结果准确可靠。
2. 现场勘察应包括地质、水文、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观测和测量。
3. 实验室分析应进行取样和试验,包括土壤和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测试。
评价与报告1. 对勘察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判断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
2. 编制地质灾害勘察报告,包括勘察结果、评估分析、预防和控制建议等内容。
施工措施根据地质灾害勘察报告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施工措施和工程处理,确保工程的安全实施。
结论本规范提供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勘察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对于预防和控制工程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本规范进行勘察和报告,以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地质灾害治理常用规范
(1)《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2)《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
(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4)《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5)《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8)《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17022-2006);(9)《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SS 22:2005);
(10)《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
(11)《江苏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20年);
(12)《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省人大[2008]第4号);(13)本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招标文件、工程勘察及设计文件。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边坡施工期以及运营期的路堑、路堤等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的基本原则、监测内容、设备安装、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等技术要求,其它类型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亦可参照执行。
公路边坡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 50167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 50026 工程测量标准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T 32864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 5049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6722 爆破安全规程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标准GB/T 21978.2 降雨量观测仪器第2部分:翻斗式雨量传感器3 术语和定义、符号下列术语和定义、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术语和定义3.1.1 公路边坡 hightway slope在公路沿线两侧分布的,危及公路建设或运营的人工和自然边坡。
3.1.2 地质灾害 geological hazard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3.1.3 边坡智能监测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slope geological hazards综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传感技术等构建的边坡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的智能采集、传输、处理、查询及浏览、预警及信息反馈等工作3.1.4 监测网 monitoring network为监测边坡地质灾害及周边环境的变形,由基准点和监测点组成的专用测量控制网。
3.1.5 监测网点 point of monitoring network安装或布置在监测网中的点位,包括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关于下发《晋北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细则》的通知矿属各单位: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及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规定,为防止地质灾害事故,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按照霍煤电地字[2011]424号文件《集团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予以下发,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附《晋北公司“地质灾害”实施细则》晋北公司“地质灾害”防治的实施细则一、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为了认真落实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集团公司地质灾害的有关规定,做好我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人身安全,避免地质灾害事故,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矿井水文地质规程》、《煤矿防治水条例》等有关规程,结合我矿实际情况,特制定山浪矿井下探放水管理制度。
一、探放水领导机构及职责:1、领导机构:组长:矿长党支部书记副组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通风区长地质副总成员:调度主任机电科长生产科长地测科长安全科长通风科长供应科长救护队长综合办医院保卫科等相关人员成立探放水办公室设在地测科,主任地测科长(兼)成立抢险办公室设在调度室,主任调度主任(兼)2、领导职责:矿长:是矿井探放水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负责矿井防治水工作长远规划和防治水目标制定,是矿井防治水重大工程决策者,对矿防治水负全面责任。
总工程师:在矿长领导下负责矿井探放水技术管理,负责矿井探放水方案制定,日常探放水措施、地质及水情水害预测预报审批把关,督促协调探放水工程实施。
生产矿长:在矿长领导下,负责矿井探放水工程实施和矿井综合治水工作。
安全矿长:在矿长的领导下,对工作面探放水隐患进行监督,督促探放水工程进度,并做好事故处理的协调工作,负责监督探放水办公室对矿井各掘进头和采面的水害预报工作,负责督促对探放水职工的安全培训工作。
机电矿长:在矿长领导下,负责矿井排水、供电、通风、通讯工作,要确保排水系统符合要求,并负责探放水所需物资的储备和调拨。
地质勘探安全规程()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地质勘探是指对一定地区内的岩石、地层、构造、矿产、地下水、地质灾害、地貌等地质情况进行勘察、调查研究的活动。
包括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海洋地质和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地质实验测试等。
艰险地区是指海拔以上或者其他无人居住、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差的地质工作区。
野外作业是指在非城镇地区户外进行的地质勘探活动。
总则地质勘探单位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逐步推广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
地质勘探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以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岗位等安全生产责任制。
)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 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制度。
)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 作业安全规程和各工种操作规程。
地质勘探单位应根据法律、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配备相应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地质勘探项目组(车间、分队,下同)应设置专职或者兼职安全员,安全员应经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
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经费提取、使用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律法规要求,保证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作业条件。
地质勘探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经过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地质勘探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地质勘探单位对野外地质勘探从业人员每两年至少进行一次野外生存、野外自救互救技能训练。
地质勘探项目组每年野外工作出队前或变换工作地区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从业人员应熟悉工作地区人文、地理和危险因素,掌握当地野外生存、避险和相关应急技能。
地质勘探单位应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检查。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自然灾害。
它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难以预测和预报,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和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不可避免,但通过预测和预报,可以提前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影响。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意义如下: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预测预报,可以尽早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及时转移人群,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地质灾害科学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预测预报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 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科学的防灾救灾计划,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4. 保护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会破坏生态环境,通过预测预报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的方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既包括定量预测,也包括定性判断。
定量预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观测和测量,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规模。
定性判断则是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的分析判断,提前预报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1. 定量预测方法a. 监测仪器观测。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一定的前兆,可以通过安装各种监测仪器进行观测,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确定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b. 数学模型模拟。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地质环境等因素,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规模。
c.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质灾害潜在隐患区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灾害。
2. 定性判断方法a. 历史案例研究。
通过对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研究,总结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判断当前地质环境下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
b. 地质调查和野外实地观察。
通过地质调查和野外实地观察,对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估和判断。
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摘要:一、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概述二、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三、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实施难点四、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五、结论正文:一、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概述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集遥感、测绘、无人机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测量技术。
它具有快速高效、机动灵活、分辨率高、处理速度快、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遥感、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已在地质灾害调查、国土资源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测量区域航线规划: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的需求,规划无人机的航线,确保拍摄范围和精度满足要求。
2.控制无人机按照航线进行拍摄作业:在规划好的航线上,利用无人机进行低空摄影,获取地质灾害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资料。
3.存储拍摄数据:将拍摄得到的影像数据存储到地面控制系统,为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原始数据。
4.与地面控制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处理:通过地面控制系统,实现无人机与地面的数据交换和处理,确保影像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5.无人机降落:完成拍摄任务后,无人机返回地面,降落至指定地点。
6.根据影像数据进行地质灾害分析和评估:利用获取的影像数据,对地质灾害区域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质灾害调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实施难点虽然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难点,主要包括:1.复杂的地形环境:在地形复杂、险峻的山区,无人机起飞、降落和航线飞行都面临较大的困难,而且像控点的布设也较为困难。
2.多变的气象条件: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大风、雨雪等,可能导致拍摄效果不佳或拍摄任务中断。
地测防治水制度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灾、提高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水资源的能力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总称。
地测防治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地测防治水制度的目标、体制、政策和中国的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地测防治水制度的目标地测防治水制度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水资源、安全防洪、提高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水资源的能力、减少水灾损失、改善生态环境等。
首先,保护水资源是地测防治水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地测防治水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对水资源的勘测和监测,可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补给和消耗量,从而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其次,安全防洪是地测防治水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洪灾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河流水位、流量、泥沙等指标的监测和预测,可以提前采取措施,减少洪灾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再次,提高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水资源的能力是地测防治水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水利设施的完善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对于改善水利设施的效益、提高农田灌溉水平、保护水资源和灾害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减少水灾损失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地测防治水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地测防治水制度对水资源和水灾进行监测和预测,可以减少水灾对人民群众和生态环境的损失,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测防治水制度的体制地测防治水制度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机构和部门负责实施。
在国家层面,国家水利部是主要负责制定制度标准和政策,监督和指导各地方的地测防治水工作。
地方政府的水利部门是负责具体的地测防治水工作,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此外,地测防治水制度还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机构和人员支持。
地测防治水的实施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如水文测量、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因此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
作业规程通用部分
地测科
2017年6月
1
一、周边煤矿及废弃老空积水防治措施
1、成立专职防治水工作管理队伍,由矿总工程师领导,具体工
作由地测副总安排。
2、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
观测、水害预报。
3、对含水层、以及在接近矿区边界的开采中要加探水工作,坚
持“有掘必探、先探后倔”的方针。
4、定期与周边煤矿(下石节煤矿)交换图纸,了解双方开采情
况,以及相邻煤矿水文变化情况。
5、特殊情况下的开采,以及重大水患要与周边煤矿建立情报畅
通通道。及时制定措施防止水患。
6、特别要加强对煤层底板高于我矿的左岭煤矿的监控,要及时
了解该矿每天的矿井涌水量。作为我矿防水患依据。
7、加强对矿界防水煤柱尺寸的监管,根据相邻矿井的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围岩性质、开采方法以及岩层移动规
律等因素,留设防水煤柱。
8、及时对周边煤矿的监测数据整理,并在井上下对照图和采掘
工程平面图上明确标出井田位置、开采范围、开采年限、积水情况。
9、每年在雨季前必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组织抢险队
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
二、疏放水安全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矿井防治水管理工作,有效防止水害事故的发生,
为确保安全生产,有效地扼制疏放水事故的发生,特制定疏放水安全
措施:
1、放水前,首先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防止水乱流,且必须
有足够的水仓容量。
2
2、放水地点15米内必须对巷道加强支护,如打抬棚等。
3、放水地点正头必须打密闭或砌防水墙,下部则必须砌拦水墙。
4、排水管道必须是一备一用。
5、排水泵必须是一备一用一检修,并且能满足20小时内排出矿
井24小时的正常涌水量,水泵必须两台联合试运行。
6、必须对放水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预计容水量。
7、放水地点必须有专门的电话通向矿调度室。
8、必须对放水地点作出设计,并报上级批准后,方可疏放水。
9、放水人员必须熟悉避灾路线,并在巷道内标明方向。
10、放水时,必须是专业人员进行放水。
11、放水时对构成威胁的下山等地点,人员必须撤离,不撤人不
得放水。
12、放水人员必须懂得放水操作技术。
13、瓦斯检查员随时随地检查放水时瓦斯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14、放水时瓦斯浓度、二氧化碳超限时,必须停止放水或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处理,并上报调度室。
15、放水时必须是小孔放水,不得大孔放水,控制好放水量。
16、地测人员时刻注意出水量、水压变化,并做好记录上报调度
室。
17、地测人员要时刻注意出水的清浊和杂质情况,并做好记录。
18、放水时必须对放水地点的水压、放水量及煤层透气性进行试
验。
19、放水时要批定可靠的放水顺序和放水量,不得过大。
20、放水时,放水人员不得私自离开放水地点,任意地流水。
21、放水量小于水仓容量,放水速度要适当。
三、探放水措施
1、坚持“全面分析,逐头逐面排查,多找疑点,有疑必探”的
基本原则。
3
2、建立专业探放水队伍,专人负责管理。
3、对矿井老空积水资料调查,系统分析核实,判别可靠程度,
找出疑点和问题,本着“留有余地,以防万一”的原则,在有关图纸
上圈定积水线,积水线外推50~150m 为探水线,探水线外推50~
100m为警戒线。
4、对有测绘资料作依据的积水区,要标测绘日期,外推30~60m
圈定探水线。
5、对确定的积水疑问区,通过逐级审定,然后作为老空积水防
治的依据。
6、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标绘矿井出水点位置及涌水量,分析有
积水的井巷及采空区积水范围、标高和积水量。
7、接近有老空积水疑问区时,利用物探和钻探探明、核实积水
区的积水量及范围,确定积水线、探水线和警戒线的位置。
8、对需探放的老空积水分析、查明后,在确定的探水线位置布
置钻场和积水区下部布置辅助水仓等排水设施进行探放水前的准备。
9、加强钻场附近的巷道支护,并在工作面迎头打好坚固的立柱
和拦板。
10、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沟。在放水巷道两侧堆积高度不低于
0.5m的沙袋,防止冲倒支架。
11、在打钻地点或附近安设专用电话。
12、测量和防探水人员必须亲临现场,依据设计,确定主要探水
孔的位置、方位、角度、深度以及钻孔数目。
13、预计积水区水压较大的地区,探水钻进之前,必须先安好孔
口管和控制闸阀,进行耐压试验,达到设计承受的水压后,方可进行
下一道工序。
14、钻孔内水压过大时,应采用反压和有防喷装置的方法钻进,
并有防止孔口管和煤(岩)壁突然鼓出的措施。
15、钻进时,发现煤岩松软、片帮、来压或钻孔中的水压、水量
突然增大,以及有顶钻等异状时,必须停止钻进,但不得拔出钻杆,
现场负责人员应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并派人监测水情。如果发现情
4
况危急时,必须立即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区的人员,然后采取措施,
进行处理。
16、老空积水区高于探放水点位置时,只准打钻孔探放水;探放
水时,必须撤出探放水点以下部位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所有人员。探
放水孔必须打中老空水体,并要监视放水全过程,核对放水量,直到
老空水放完为止。
17、钻孔接近老空,预计可能有瓦斯或其他有害气体涌出时,必
须有瓦检员或矿山救护队员在现场值班,检查空气成分。如果瓦斯或
其他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本规程规定时,必须立即停止钻进,切断电源,
撤出人员,并报告矿调度室,及时处理。
18、钻孔放水前,必须估计积水量,根据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
量,控制放水流量;放水时,必须设专人监测钻孔出水情况,测定水
量、水压,做好记录。若水量突然变化,必须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
矿调度室。
19、探水工作面一切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必须良好。
20、加大探水工作面供风量,加强局扇、风筒的维护管理,防止
漏风和发生循环风,并将风筒末端接到探水工作面迎头,对着钻孔及
时吹散瓦斯,避免积聚。
21、加强探水地点的瓦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必要时还要
设瓦斯自动监测报警断电仪。
四、地表水防范安全措施
地表水是矿井水害事故中充水因素之一,不仅对矿井的安全生产
工作带来影响,同时也危及井下工人人身安全,防止地表水的侵入而
造成水害事故,确保矿井安全有序生产,特制定本措施:
1、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地表水文观测
网系统,并有专人负责。
2、每年雨季到来之前,组织有关人员疏通清挖工业广场流水通
道,做好季节性地表水防治措施。
5
3、派专人对矿区范围内的地标进行定期巡查,对地表塌陷、搬
缝及时标绘上图,并填堵夯实。
4、定期观测地表水文观测网钻孔变化情况,做好记录、台账。
5、对因雨水汇流处修筑排洪渠将洪水引出矿区。
6、查明矿区地表水库、池塘、河流位置、水位变化情况。
五、遇透水预兆立即撤人
工作面突水预兆
1、煤层发潮发暗,失去光泽,剥去一层还是发潮发暗,失去光
泽。
2、煤壁变凉冰手。
3、煤层有“嘶嘶”或“吱吱”的水叫声。
4、煤层有“咕咕”的空洞泄水声。
5、煤壁或巷壁“挂汗”,且“挂汗”水珠有欲滴之状。
6、煤壁或巷壁“挂红”,并有硫化氢气体的臭鸡蛋气味。
7、顶板来压加大,淋水加大且犹如落雨状。
8、底板发生底鼓,涌水量突然增大。
9、水沟流水出现压力水流,这时要特别注意流水的颜色,若较
清则说明离透水源较远,若较浑说明距透水源迫近,这时已经很危险
了。
10、用嘴尝工作面上涌出的水或淋水发苦发涩。
11、用手指摩擦水珠或涌水有发滑的感觉。
12、在进入工作面感觉身体发冷,工作面温度下降,空气变冷,
产生雾气,说明有毒有害气体增加。
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发出警报,并及时撤出所有受水
害威胁区域的人员,并向矿调度室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