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六课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27
地方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点滴流淌,它对地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融入地方文化能使地理教学“落地生根”,不再漂浮于理论层面。
一、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的重要性1、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到身边的地理学生在一个地方生活,耳濡目染,会有很多地理知识在脑海中感性的存在,如北半球华北平原的学生知道自家平顶房坐北向南、门窗朝南开,一是全年可得到充足的阳光,二是为了夏天迎接凉爽的东南风,北面不设窗是为了阻挡冬天寒冷的西北风;农民在春天枣树发芽的时候种上棉花;在霜降来临之前把白菜弄回家。
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把这些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层面,给学生“原来如此”的感觉,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因为了解更加热爱。
2、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如果理论不与实践结合,那将是纸上谈兵。
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地方文化,多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阐释抽象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旅游活动》一章时,我让学生集(宿舍)集体智慧设计衡水一(几)日游方案,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当他们在生活切身体会到地理的妙处时,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地理思维的延展。
3、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综合地分析问题,是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
譬如衡水老白干酒业集团的迅猛发展是在多种因素促成的,可以以此为实例,让学生结合必修下册工业生产活动的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并安排实地参观考察,通过给集团董事提建议,畅想集团的发展前景等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
百闻不如一见,观察——思考——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有很大的收获。
二、怎样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1、以地方文化导入,引发课堂思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
因此,新课导入时,如果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地理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感受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农业生产基本特点,农业的投入——产出要素,农业的分类,市场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属类别,不同工业的发展类型,工业区位选择主导要素,产业革命中所对应的工业部门,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企业增长战略意义,企业三种增长战略,企业空间发展特点,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形成,对传统、新兴工业区的了解。
2、能力目标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正确把握不同的农业的三种分类标准及相应分类结果,能够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各种因素,区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所属类别,考查对工业和农业基本特点的分析、对比能力,对不同工业发展类型的分析能力,对工业区位选择主导要素的分析能力,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能力,对企业三种增长战略的分析对比能力,对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对比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大家树立明确的观念:人类是通过生产活动,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的。
二、学习建议本单元教材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
首先,你们要明确,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都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又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
要理解区位的含义,这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那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对农业生产施加影响的,一定要深入理解,才能够具体分析实例。
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你们一定要了解每一类工业的生产特点,才能够分析它们的“指向型”区位因素。
关于主要工业地域知识的学习,要从了解主要工业区的特点入手,才能具体分析它们的发展方向以及形成不同发展状况的原因。
三、目标检测A组(一)单项选择题1、北京地区农谚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体现农业生产的:()A地域性特点B季节性特点C周期性特点D专业性特点2、我国糖料作物的分布具有“南蔗北甜”的特点,它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A地域性特点B季节性特点C周期性特点D专业化特点3、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A.加大劳动力投入B.加大热量投入C.加大科技投入D.加大生产资料的投入4、依据农业生产的对象可将农业分为:()A.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B.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C.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D.种植业和畜牧业请根据资料回答5~6题。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5.9新兴工业区(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必修●备课资料一、浦东新区上海开埠以后,开发的重点在浦西。
英、美、法等列强在浦西设租界,建市区,在浦东沿江一线建码头、仓库和工厂。
到20世纪20年代,浦东沿江码头岸线长度超过浦西,以船舶修造和棉纺织为主的工厂相继建立。
然而,由于黄浦江的阻隔,浦东除沿江一线以外,始终是村舍相望的农村。
浦西和浦东景观完全不同。
进入90年代,浦西城市建设滞后成为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人均道路面积和绿化面积只有世界大城市平均水平十分之一;密集地段每平方千米有人口12万以上;酸雨频率达50%左右。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海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投资环境。
浦东开发是振兴上海经济的必由之路。
大桥与过江隧道陆续建成以后,浦东与浦西联络方便。
浦西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可以支援浦东建设。
浦东浦西可以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协作,也可以在浦西生产零部件到浦东装配。
浦东开阔的土地,可以兴建大型国际机场,加强与全球的空中联系。
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到2000年将建成150幢大型建筑,发挥国际性金融、贸易、信息、会议与展览中心的功能。
经过8年的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经济城区已经出现在浦东,开始分散浦西在土地、人口、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压力。
浦东开发后,上海港与宁波北仑港、乍浦港分工协作,形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港口群。
北仑港水深,港域大,可以建设世界一流深水港,弥补长江口水域水浅的不足。
北仑港区陆域开阔,可以建设电力、石化、钢铁等大型临海型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加速上海市区经济转型。
浦东开发可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兴旺。
三角洲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7000万,分别占全国1%与6.5%,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1/6。
自唐朝以来,长江三角洲始终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
著名的南北大运河从杭州开始,贯穿长江三角洲,在扬州跨江北上,源源不断地向北方供应粮食和布匹等物资。
浦东开发,可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分工协作,组建企业集团。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分析本单元教材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
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始终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又对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利用和改造。
本单元在讲授农业生产活动时,先谈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再谈世界典型地区是如何利用该地的优势发展了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
工业生产活动也是从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谈起,再谈人们利用优势条件形成空间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工业地域的形成。
本单元内容包括二个方面;第三1-4节为农业生产活动内容;第7-10节为工业生产活动内容。
本节教学重点是:(1)农业的区位选择(2)工业的区位选择(3)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4)工业地域的形成(5)主要工业区域。
本单元教学难点是:(1)企业增长的战略(2)企业空间发展特点(3)本单元知识结构:农业生产特征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的分类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工业的投入与产出工业的发展主要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与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企业增长的战略企业空间发展的特点跨国公司的空间发展过程工业联系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硅谷概述区位的选择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概述区位的选择企业的空间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传统工业区-鲁尔区新兴工业区5.1农业生产活动一、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农业生产活动概念2、农业生产的特点3、农业投入、农业产出的含义及两者关系4、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分类标准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的分类难点:农业的投入与产出;根据农业的三种分类,判断农业地域类型。
疑点:正确认识农业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解决办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帮助理解书中相应的知识点多举生活、生产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农业生产的特点运用列表比较法学习农业分类知识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农业投入-产出模式、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五、学生活动设计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地理事实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归纳结论。
第五单元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本讲学习目标要求:农业区位的选择转向给出材料(文字或图表)、多角度考查的方向发展。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要善于迁移,分析评价同类区域的特点。
二. 重点、难点: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三. 学习内容:(一)农业生产活动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1)地域性——因地制宜。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
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农业投入——产生的一般模式(1)投入: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
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为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分类: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
(二)农业区位选择1. 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指数、产量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其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④水源:河流、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条件(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城郊农业——大城市周围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和保鲜、冷藏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④劳动力:数量、素质——影响成本、质量高低⑤土地价格——影响成本⑥资金农业技术、科技——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⑦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引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首要条件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对各种生产活动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1. 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气候、土壤条件会决定不同的农作物适合种植的范围和产量。
例如,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和茶叶;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和马铃薯。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灌溉条件和水资源供应,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2. 工业生产地理环境对工业生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例如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
地理条件是否适合建设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以及是否丰富的煤矿、油田等能源资源,都会影响工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
其次,地理环境还会影响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一些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可能无法承载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排放,从而限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3. 服务业生产地理环境对服务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的依赖较大,地理环境的美丽和丰富性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同样,对于邮政、电信等服务业,地理环境的发达程度和便利性将影响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三、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相反,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面:1.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消耗加剧,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大量建设和工业污染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此外,城市排水和垃圾处理也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高一地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人教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教学过程]一、农业生产活动(1)(一)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__________的生产力,栽培__________或饲养__________,以获得所需的__________,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农业生产活动(2)(四)农业的分类二、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的含义:一方面指某事物的_________;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__________。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的区位选择(2)(二)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充分挖掘自然条件大力改造自然条件(三)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交通和技术条件的发展三、世界主要的农业的地域类型(一)(一)水稻种植业(二)大牧场放牧业世界主要的农业的地域类型(二)(三)商品谷物农业(四)混合农业【典型例题】例1. 连线题大牧场农业乌克兰水稻种植业新西兰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混合农业印度例2. (1)“密集农业”是指:A、以销售农产品为目的进行生产B、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业产出C、以扩大土地面积、提高农产品总产量来增加农业产出D、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2)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产出的最重要手段是:A、加大科技投入B、进行专业化生产C、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D、推广“密集农业”生产方式(3)下列关于自给农业的正确叙述是:A、生产规模小,投入的生产资料多B、生产水平低,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C、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典型的自给农业D、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等地(4)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A、气候B、市场C、地形D、交通运输例3. 读澳大利亚某区域示意图。
①图中,A是__________(山地),B地位于A山地的__________坡,降水多属__________雨;C地由于位于__________区,降水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