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语文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1 外国小说选修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编写人: 审核人: 编写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训练辐射式思维能力。 【学法指导】 阅读感悟 点拨讨论 检测 【学习过程】 预习案 【自学资料】 一、关于作者: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伍尔芙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二、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这个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处于一种斩不断的自然流动的状态,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先后,没有次序,无头无尾。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三、文本解说:《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给予了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这篇小说很像在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女人随意的涂鸦:她的笔触飞来飞去,心思随意飘散,时强时弱,时远时近,围绕着墙上那个蹊跷的斑点,引发出一大串诡异绚丽的联想。它不走一般小说的理路,不以情节、人物取胜,也不讲究结构。但它却从极其平凡的事物里,开启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天窗。它不受限制地往来于古今,纵横捭阖,恣肆地将一个人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如果说小说是一种观察宇宙的方式,伍尔芙用自己这种“意识流”达到了这种境界。 四、(1)意识流小说写作技巧:1.内心独白 2.自由联想 3.蒙太奇 4、时序颠倒 (2)意识流小说特点:记录意识流程 取消故事情节 直面心灵世界 淡化人物形象 叙述跳跃穿插 打破因果联系 探究案 1、“我”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到的? 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点的思考,导入课文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文本。
2. 相关资料: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等。
3. 墙上的斑点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墙上的斑点图片。
4.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上的斑点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2. 解析法: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其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 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墙上的斑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斑点的寓意、墙的象征意义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特点、次要人物的作用等。
(3)阐述课文的主题思想,关注现实、批判社会。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挖掘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题思想。
(2)布置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视野。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编号:yw10—30《墙上的斑点》(英国·伍尔夫)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创作以及“意识流”的等文学常识。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结构形式和思想意义。
4、弄清本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
学习方法默读——品味——讲解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优化设计》)。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
2、写作背景(同上)3、介绍“意识流”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派小说的流派之一,20世纪初出现在欧美文坛上,它以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人类意识流动,解释人类精神存在。
代表作品有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英国作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等。
意识流这个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处于一种斩不断的自然流动的状态,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先后,没有次序,无头无尾。
后来一些西方小说家接受了他的思想,生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组合作品。
意识流手法:内心独白:主人公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意识或潜意识的精神活动。
自由联想:睹物生情,有感而发,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蒙太奇:改变现行叙述放肆,以跳跃、穿插的方式展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视角转换:联想过程中时空视角不断转换。
学习过程1、阅读课文,查字典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簇拥(cù)赝品(yàn)别墅(shù)铁裙箍(gū)芜菁(wújīng)古冢(zhǒng)箭镞(zú)都铎(dūduó)鳍翅(qí)怂恿(sǒng yǒng)噩梦(è)凛冽(lǐn liè)鸟窠(kē)(2)多音字注音组词哄(hòng)一哄而散塞(sè)充塞壳(qiào)地壳甲壳虫外壳宿(sù)宿营(hǒng ) 哄骗(sāi)塞子(ké)花生壳(xiù)星宿(hōng)哄抬物价(sài)边塞(xiǔ)住一宿中(zhòng)中风中肯行(xíng)人行道(zhōng)中间(háng)行辈(héng)道行(3)成语积累从容不迫一瞬即逝节衣缩食2、阅读小说,请列出小说结构形式的提纲。
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难点】1.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课题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
(●—1—2)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1—4)二、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1.请一生读注①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1—5)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目标设计:1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 学习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4. 分析心理描写在意识流小说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学习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学习课时:2课时。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解了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也是在20世纪初期,还兴起了一种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今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请看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
二. 作者介绍: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作者。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
墙上的斑点备课●备课资料一、1.下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僵硬咀嚼羡慕B.窥视瞪着忏悔c.踱步眺望噩梦D.沉吟嬉笑祈祷答案:D判断下面成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解释下面成语,并用以造句。
趁热打铁甜言密语各式各样万截不复若有所思精疲力竭二、塞缪尔•贝克特介绍塞缪尔•贝克特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耳闻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天主教的束缚,社会的守旧,政府对思想与出版的严厉控制与检查,都使他无法忍受。
他曾经嘲弄那些在教堂里画十字的教徒:“一天,爱尔兰的狗也将会这样做。
可能猪也会如此。
”大学毕业后,贝克特结识了著名的“意识流”作家乔伊斯,担任过他的秘书,创作思想受到他的很大影响。
贝克特设法逃出了爱尔兰,来到法国,1937年定居巴黎。
在巴黎,他看到的是灯红酒绿与失业贫困的惊人对比。
有一天晚上,他被一个流浪汉无缘无故地刺了一刀,当问及行刺的原因时,对方居然说“不知道”。
贝克特首次亲身体验到了荒谬的滋味。
在德国占领期间,贝克特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
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无聊,使他感到世界满目疮痍,到处“乱哄哄”“一团糟”。
他曾颇有感慨地说:“人们不需要寻找忧伤,它便映入人的眼帘,甚至在伦敦的出租汽车里也是如此。
”贝克特自谦不是哲学家,而只是个“无知”“无能”的作家。
冷酷的社会使他感到人们丧失了理智,人间的不幸使他决意通过涉笔混乱社会中的一群可怜虫来揭示世界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
他觉得生活就寓于阴暗和空虚之中,生即包含死,人自出生起,就向坟墓走去。
在这漫长而痛苦的人生中,人时时受到某种巨大力量的支配与逼迫,因此贝克特认为沉默是人所能持有的最适当的态度。
他闭门谢客,拒绝采访,不问政治,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过着孤独的生活。
他的剧作流露出浓烈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
为了表现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
贝克特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戏剧的陈规,使剧本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可以周而复始地演下去。
一、《墙上的斑点》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2. 互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析,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一、教学内容:1. 课文《墙上的斑点》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墙上的斑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释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意思。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分享与反馈: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学生作业:学生提交的作业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墙上的斑点》课文文本。
2. 教具:投影仪、墙壁斑点图片、彩色粉笔。
3.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准备课文讲解的PPT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
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4、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一 、知识链接
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
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
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
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
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1、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生于伦敦一个
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
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
“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
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
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
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
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2、简介意识流小说
20 世纪2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崛起的以伍尔夫为代表的新流派。因直接再现精神
生活世界,强调描写人的意识潜流得名。它是西方作家在深重的现实面前,普遍感到悲观、
孤寂,并接受当时哲学界推行的非理性主义影响而产生的。它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
人物内心世界,取消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打破时空的局限,以意识流动为结构,采用象征
暗示等手法,透视人物内心奥秘。
二、带着任务读课文
1、读准字音辨准字形;
2、圈划出“我”直接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的语句,数数共有几处。
三、 诊断性检测
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簇(cù)拥 赝(yàn)品 别墅(shù) 铁箍(gū)
B.茎(jìng)干 笼罩(zhào) 芜菁(jīng) 呆滞(zhì)
C.地毯(tǎn) 古冢(zhǒng) 都铎(duó) 箭镞(cú)
D.鳍(qí)翅 鸟窠(kē) 怂(cóng)恿 褶(zhé)皱
2、判断下列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⑴.这个地区位处热带雨林地区,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小河,跳下山崖,形成一
幅幅壮美的瀑布。( )
⑵.这件事不能长期拖延下去不做决断,悬而不决对谁都没有好处。( )
⑶.他为人闲散,回到家吃得心满意足之后,却什么正事都不干。( )
四、研究小说的结构,理解“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1、这是一篇奇特的小说,全文四千余字几乎全是些内心活动,而写外部现实存在的事
物仅仅一个斑点而已。你能用简练的话对人物的外部活动加以概括吗?
2、从“斑点”出发展开猜测联想共有几次?
3、由“斑点”出发“我”都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感慨?试挑出最感兴趣或最不好理解的
一段一起议一议。
4、理解“墙上的”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
五、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1、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请举实例说明之。
情节: 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 姓氏名号、服饰状貌、言谈举止、……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描写环境、塑造人物、编排故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
示社会历史风貌。
意识流小说则着重表现人的意识活动,特别是潜意识的活动(外部现实世界的面貌是模
糊不清的)。它以意识流动为内容和结构,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仿佛在心灵网的主页上不停
的点击、链接,一张张的心理页面,甚至是潜意识的页面,在读者面前闪现,令人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3、说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哪些不同?
(1)记录意识流程,取消故事情节。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
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
人物的意识流动。
(2)直面心灵世界,淡化人物形象。
全篇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时间、地点、场面等,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
我世界里自由驰骋的“我”,而且你都看不出这个“我”的性别,“我”几乎与外部世界切断了一
切联系。根据我们传统的分析法来判断,这个“我”其实也算不得人物,最多起到线索的作用,
是这个“我”将看似毫不关联的意象组合成块面;小说的结尾还出现了“一个人”,只说了一句
话,我们同样也不可能以传统的小说人物形象来框定他。小说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绵绵不
绝的思绪,是跳跃性很大的联想,是从生命的深潭里泛起的涟漪。
(3)点击社会人生,叙述极具跳跃性。
4、有人批评伍尔夫过于关注自我,远离社会生活,大家同意么?
六、探究拓展
1、作者对墙上的斑点最初的猜测是钉子,而最终告诉我们的是蜗牛,在英文里,钉子
(nail)和蜗牛(snail)只有一个字母“S”的差别,作者这样设计有何用意?
2、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写道:“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
么无知……和我们的文明相比,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这段话深刻表现了( )
A. 现代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B. 19世纪之前西方人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情怀。
C. 现代西方人清醒的理性意识。
D. 19世纪之前西方人的非理性意识。
七、课堂练习:围绕“#”展开辐射式联想。
八、作业:自拟题目,写一段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