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0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教案:《墙上的斑点》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感受亲情的力量;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表达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读课文标题,引导学生猜测文章的内容。
2.师生一起讨论“墙上的斑点”可能有什么寓意。
二、阅读课文(30分钟)1.学生课前阅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并结合情感描写、细节描写等要点进行解读。
2.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亲情关系?”3.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三、课堂讨论(3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把故事发生在一晚上?”2.各小组发言,共同探讨。
四、写作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家中的亲情场景。
2.各小组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提示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回答问题:“亲情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学生作文片段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亲情对人的重要性。
通过亲情的描写,让学生发现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进行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课堂讨论环节没有过多展开,因此,以后需要将这个环节进行深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要关注学生的写作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墙上的斑点》学案一、导入本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墙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斑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名为《墙上的斑点》的文章,它将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斑点的来历和意义。
”二、明确目标1、了解“我”看到的墙上的斑点。
2、理解作者对斑点的思考和感悟。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看到的斑点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2、思考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3、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四、深入探究1、深入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分析作者通过斑点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3、探讨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五、重点难点提示1、重点:理解作者对斑点的观察和描述,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2、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探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拓展延伸1、收集有关斑点的资料,了解斑点的科学解释和常见现象。
2、思考自己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和感悟,探讨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3、阅读其他有关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的文章或书籍,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她对文学和哲学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女性视角,揭示了意识与时间之间的紧密。
本文将从意识时间的角度,对《墙上的斑点》进行解读。
一、意识与时间的交融在《墙上的斑点》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时间和意识的关系。
主人公在观察墙上的一个斑点时,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并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在的意识体验。
这种意识体验与时间紧密相连,主人公在斑点中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永恒,从而对时间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意识时间的独特性在小说中,主人公的意识体验具有独特性。
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都是不同的。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墙上的斑点》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简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默写课文,提高记忆力和审美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2)让学生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墙上的斑点》及现代诗歌欣赏的整体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及其注释。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墙上的斑点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斑点的思考,导入课文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分享,评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墙上的斑点》的原文文本。
2. 相关资料: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等。
3. 墙上的斑点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思考的墙上的斑点图片。
4.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上的斑点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寓意。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2. 解析法:详细解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墙上的斑点》,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1.2.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1.2.3 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教师对《墙上的斑点》的作者、背景和主题进行讲解。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2.1.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情节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斑点现象,引发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思考。
2.2.2 课文朗读: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作品的氛围。
2.2.3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2.2.4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对故事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3.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墙上的斑点》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1.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3.2.1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3.2.2 学生对主人公性格特点的分析和探讨。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分享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1.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墙上的斑点》的理解程度。
4.1.3 作品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方面的能力。
《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墙上的斑点》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篇文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
2.了解瓜达尔卡纳尔的文学题材、风格。
3.对文学思想、创作手法有所认识。
4.培养学生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的意识与能力。
5.通过学习《墙上的斑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和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背景知识介绍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Guadalajara)是一个著名的大都市,在那里,各种流派的文学层出不穷。
代表当地文学的人物有何塞·略伊斯·帕拉乔,华金·阿炳,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曼(Katherine Ann Porter)等。
而本篇文章作者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 也算得上是当地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作家的名字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因为《墙上的斑点》获得了1991年的“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2.作家介绍安东尼奥·布恩菲尔德(Antonio Buendía),1958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尔卡纳尔市。
他毕业于瓜达尔卡纳尔大学,获硕士学位。
他拥有丰厚的文学底蕴,经常在《国际批评》、《普拉多文学》等杂志上刊登小说和散文。
1989年,他因长篇小说《生命之火》获得了墨西哥全国小说奖。
1991年,他以《墙上的斑点》获得了瓜达尔卡纳尔文学奖。
现在,布恩菲尔德担任瓜达尔卡纳尔大学拉美文学系的主任,他一直在为墨西哥和拉美的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3.文学题材和风格《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小说,灵感来源于作者小时候看到的一幅画。
小说虽然内容不多,但文字却是紧凑而激烈的,读起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写来反映现实中的人情世故,表现出了墨西哥社会的温馨和险恶。
又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讽刺意味,既展示了人的美好品质,又揭露了人的丑恶本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斑点?为什么会在墙上?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阅生字词,并跟读、书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 细节描写练习:(1)学生选取生活中一个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指导、修改。
5. 总结拓展:(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搜集关于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进行摘抄和赏析。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准备生字词卡片,用于学生自学和游戏环节。
3. 准备细节描写的相关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4. 准备课后作业的素材,如名言警句等。
墙上的斑点教案(精选3篇)墙上的斑点篇1一、教学目标1、领会叙述的角度对于小说内容和主旨呈现的的作用;2、认识叙述的繁复在意识流小说中的特殊运用;3、把握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二、学情分析本文是高三年级的一篇外国文学赏析课文,而且是意识流小说,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人文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更是陌生;另一方面,进入高三后,学生要应付大量的专项基础训练,课时紧张,性情浮躁,难以对这些篇幅较长而且艰涩难懂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讲授本课有较大难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1、感知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2、分析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
难点:引导学生从传统的阅读经验中走出,抛弃单纯的思想意义式的追求和“情节结构”式的层次分析,了解意识流小说特有的叙事特征和艺术美。
四、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导入新课1941年,一位有着高贵典雅气质的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慢慢地沉入乌斯河的深处,沉入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源。
她活着,为世人创作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她的一篇代表性作品——《墙上的斑点》(板书),去感受一下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差异性,探究这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活动2【活动】教学过程一、初读小说,了解意识流小说叙述主体及其视角(一)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谁?——“我”(二)“我”是什么样的人?【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三)这篇特殊的小说怎样体现传统小说的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讨论明确】回忆、瞬间房间我联想、发现是蜗牛二、再读小说,体验意识流小说的内容、主旨及结构(一)这篇小说,“我”叙述了什么内容?【阅读讨论】1、这篇小说没什么内容,根本没有情节,没有故事;2、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3、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墙上的斑点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苏鹏程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 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 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 训练辐射式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诊断性学习;第二课时研究性比较、拓展)教学方法:研究解读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系统,用于播放课件●-1,●-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板书课题由《变形记》的表现手法不同于传统小说导出课题。
屏显课题、作者。
(●-1-2)屏显资料(●-1-3),教师深情的诵读: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届59岁,拥有高贵典雅气质的贵族妇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装满鹅卵石,然后毫无留恋地走进了英国罗德梅尔附近萨塞克斯乡间住处旁的乌斯河,慢慢地沈人了水的深处,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
她活着时,为世人创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让一条原本寻常的河流从此名扬天下。
她就是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
屏显弗吉尼亚伍尔夫照片(●-1-4)二了解作家的真实观及艺术主张1.请一生读注①2.补充作家生平资料及其“内在真实”观(屏显●-1-5)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墙上的斑点》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墙上的斑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墙上的斑点》的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意象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现代文学作品,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
(2)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中意象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墙上的斑点》,分析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斑点,并试着以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以《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墙上的斑点》导学案1、了解作者及意识流小说2、理解“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4?1、关于作者: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在丈夫的鼓励下,伍尔夫开始创作小说。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
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芙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人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2、意识流小说与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
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二、课堂学习(一)整体感知(1)我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了什么内容?整篇小说就像一个百无聊赖的女人坐在椅子上傻傻地瞎想,思绪飘到东飘到西,她的思绪是没有规律的,她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规律,她是对墙上的斑点进行猜测。
由猜测引发的思绪就是小说的内容。
(2)情节感知“我”从“斑点”出发展开猜测联想共有几次?请概括。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1、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炉子里的火——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2、看到斑点好象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油画——房主——铁道旁的别墅)3、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4、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特洛伊——莎士比亚——人类本能——伦敦星期日——尊卑序列表)5、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
(古冢——退役上校——牧师和老伴——学者)6、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树——树的生存)(二)合作探究1.“我”是什么人?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读到的?讨论、交流:从小说的叙述来看,“我”应该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很敏感,喜欢幻想、冥思,想像力非常丰富。
2、伍尔夫用了哪些叙述的“加法”使得小说变得繁复?1、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回忆。
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用了详细的回忆,叙述繁复。
2、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联想。
这里,由斑点想到可能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又想到钉子所挂的画,由画又想及房主的品位以及他们的生活。
到了第三段又“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想到“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又联想到“生活的偶然性”“遗失”“来世”……这种联想贯穿全文,到第七段到达极致,作者借此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未来的小说家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想法,而是无限多的想法;它们探索深处,追逐幻影,越来越把现实的描绘排除在他们的故事之外……”她还联想到自己的女性主义观点,对男权社会的尊卑秩序提出了批判和挑战:“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联想贯穿着小说的全篇,将“我”的白日梦流水般、不间断、一股脑儿地展现出来,使小说的内容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繁复至极。
3、“窗外树枝轻柔地敲打着玻璃……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一点也用不着从椅子里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阻碍。
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离开表面,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
让我稳住自己,抓住第一个一瞬即逝的念头……”感受。
这种瞬间的感受、思考的过程一般人们会把它省去,作者却将它们全部写下来,毫不省略。
类似的叙述在小说中还有很多。
小说的叙述夹杂着思绪的内容和思维的过程,显得非常繁杂。
4、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
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的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梦幻。
这里的想象是梦幻式的,在种梦幻中作者不经意地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美、健康和自由,没有知识的垄断者,没有惠特克年鉴,没有尊卑序列表。
这种思想的表达似真似幻,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增强了小说叙述的繁复。
5、我喜欢去想那些像被风吹得鼓起来的旗帜一样逆流而上的鱼群;我还喜欢去想那些在河床上一点点地垒起一座座圆顶土堆的水甲虫。
我喜欢想像那棵树本身的情景:首先是它自身木质的细密干燥的感觉,然后想像它感受到雷雨的摧残;接下去就感到树液缓慢地、舒畅地一滴滴流出来。
我还喜欢去想这棵树怎样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亮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
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情绪。
这篇由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带着很强的主观性,充满着个人的情绪。
作者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毫不隐讳的表达出来。
到小说的最后作者又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
联系全篇可以看到,作者并不是在这一篇小说中集中表达一个题旨,而是分散地表达了自己的多个观点:自己的小说理,女性主义观点,美、健康和自由的理想,对战争的厌恶。
多主题的散乱的表达,使得这篇小说的思想枝蔓丛生。
6、内心独白。
小说通篇以“我”的内心独白贯穿,把“我”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
这种变动不已的、未知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世界正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生活、真正现实。
这种内心独白的表达给予了使叙述者极大的叙述自由,自然使小说带有杂乱无章、繁复的特点。
(可以顺便提及:小说的叙述结构也不是一团乱麻。
墙上的斑点是圆心,由此生发的联想忽近忽远,始终围绕中心点在运行。
结构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前面的谜题与结尾的解谜,相互照应,使小说的叙述圆满而完整。
)总结:小说用了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抒写感受、描述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的方法使得叙述好似用了层层“加法”,显得繁复丛杂。
也正是这些回忆、联想、感受、梦幻、情绪、内心独白构成了人物意识的“流”,这种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小说就是“意识流”小说。
希望通过阅读这篇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可以为大家打开阅读意识流小说、西方现代主义作品之门。
3、这篇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透析:意识流是20世纪初叶兴起于西方的一种小说流派,由美国詹姆斯于1890年提出。
他认为意识是不断流动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那一部分挑选出来,构成自己的世界;每一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版。
20世纪初,法国的柏格森用意识流来论述文艺问题,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的见解,提倡小说家进入人物内心,跟着人物的意识流来刻画人物,对“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及意识流技巧的广泛采用起了发动作用。
根据这种理论创作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下列几个方面的不同。
(1)意识流小说不注意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塑造,只注意意识中的思维的流动。
也就是说,传统小说以情节结构文章,意识流以意识的流动组织文章。
本文以“我”看到“墙上的斑点”——实际上是只蜗牛——展开意识的流动,写出在人的意识流动中的种种“猜想”:“这个斑点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可墙上的斑点不是一个小孔。
它很可能是什么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墙里已经有两百年,直到现在”“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真的,现在我越加仔细地看着它,就越发觉得好似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块”。
(2)心理描写的方法不同。
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一般以现实为核心,描写当事人在当时的心理变化。
意识流的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人物“头脑接受着的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
本文正是这样,作者写“墙上的斑点”,不仅感觉它像这或像那,而且在思维流向上,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想到了许多琐碎的事情,如想到“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土制烟斗、一件古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