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选修论文教学内容论文:中国小说欣赏“选”性探微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4《聊斋志异》之《香玉》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小说的能力。
2、用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文章。
3、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
4、初步理解神鬼小说的一些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教学难点】鉴赏神鬼小说的艺术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女士《聊斋志异》的问世,为中国文学史上增添魅力四射的女性形象。
二、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 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予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蒲松龄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卉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四、《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五、《聊斋志异》的创作意图《聊斋自志》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曰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蒲松龄假虚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寄托忧愤,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他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对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小说在近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小说欣赏》是一本选修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接触经典小说作品,提高阅读与分析水平。
然而,该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深入挖掘该教材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拟对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进行研究探讨。
二、研究目的
1. 了解《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的编写背景和意义。
2. 分析《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中经典小说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特色。
3. 探究《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在阅读与分析方面的教学价值。
三、研究内容
1.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编写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经典小说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和特色等方面的分析。
3. 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探讨,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和教学反馈等。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深入阅读、整理和分析,综合比较不同观点,得出结论。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小说的了解与认识,探讨选修教材在阅读与分析教学上的应用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同时,该研究也可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并促进该选修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小说与戏剧一、小说与戏剧的教学内容(教材解读)小说和戏剧是一种再现人类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小说和戏剧作品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高中生,正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和学习小说与戏剧作品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
“小说与戏剧”系列是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之一,包括《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著欣赏》、《影视名作欣赏》四个课程内容。
1、《中国小说欣赏》《中国小说欣赏》是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系列的一个模块。
我们从选文目录中可以看出,课文是以中长篇小说名为题目,而不是以小说节选部分内容作为题目。
和必修模块相比,它更注重作为一个整体的中长篇以及短篇小说,而不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片段。
本模块所选的18部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与题材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编课文。
第一至四单元是古代、近代小说。
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小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中阶段的必修教材中多次学过节选自这些小说的片段,特别是古代四大名著在初高中阶段还被列到“名著导读”中。
另外两部小说“三言”和《官场现形记》,“三言”是冯梦龙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的合称,学生可能比较陌生点,是首次接触,《官场现形记》是清朝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第五至九单元的小说则属于现当代小说。
《家》和《白鹿原》是属于家族小说中的典范之作,《呼兰河传》和《长恨歌》是女性作家的作品,是从女性的独特视角来写的。
《小二黑结婚》和《平凡的世界》是相当代乡土小说的代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给人以昂扬的奋斗精神,引起巨大的反响。
《子夜》和《骆驼祥子》以都市为生活背景,描绘了不同人物在都市中的命运,是属于都市小说。
第一篇: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摘要:在新课程环境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迈向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审美观念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处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良好的道德素养。
本文就以新课程环境的背景下,并浅析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对并初中语文小学审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发挥出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完全忽略了语文课文阅读,这就使得学生在语文小学学习中无法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生也不能够全方位的发展,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目的,所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1浅析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现状1.1审美观念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审美观及价值观也有所改变,当然我国初中生也不例外。
由于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小说也是在特定的时代下才完成写作的,所以小说中的审美标准就会表现的比较单一。
在目前这个追求不同审美的时代下,就导致了小说发挥不出自身的审美因素,这也使广大初中生接受不了小说中的审美。
1.2小说中的美无法充分表现:在对我国初中语文中的小说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其中的古典小说篇幅都过长,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小说中的真正含义就下课了,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不能发生思想上的碰撞,理解不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中的美。
1.3小说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由于初中生升学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并且受到传统教学的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就缩短小说教学时间,只追求升学考点教学,使得学生不能理解小说中的含义,严重压制了小说在学生心中的发展空间。
《中国小说欣赏》编写说明导读:“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门课的主要特征:一、阅读为主这是本门课的主要特点,包含多重要素。
1.重视阅读阅读是上好、学好本门课的基础。
阅读是源,没有阅读,本门课就是无源之水。
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
欣赏需要深入、拓展,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2.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生有益的教诲。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现在学生的阅读状况令人担忧,课业繁重,没有时间读书;电子游戏、非文字的漫画等的吸引,也使学生远离阅读活动。
长此下去,阅读不仅在时间上成了空白,在意识与兴趣上也成了空白。
选修本门课,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小说,让学生修到一定的学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积极的阅读意识。
让他们读书、爱读书、读好书,这也是本门课的责任所在。
4.强调阅读快感一味强调阅读,并不是本门课的宗旨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精神的愉悦中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牛不喝水强按头是不行的,电子游戏、漫画等,虽然老师家长百般禁止,可是学生仍不屈不挠、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关键就是有快感。
所以怎样使学生在小说阅读中体会到快感,体会到精神的享受,不仅靠教材,也要靠教师的引导。
5.注重具体阅读本门课可以说因文解义,本身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因此无论是单元说明,还“赏析”“思考”“链接”,都是指向具体作品的解读。
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中国小说,是本门课最大的目标。
而不是给他们一个小说史的概念,或是一个小说理论的阐释。
这一点,我们是反复强调的,也希望老师在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这一特点,和教材达到一定程度的默契。
新课标下选修课之《中国小说欣赏》教学初探2009年7月7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举办的高中新课程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获益匪浅。
我们知道《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选修课的性质、目的、编制思想和课程模块已有简明、全面的阐释。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明白了《中国小说欣赏》作为选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我们在初中、高中阶段的中国小说学习有很大的不同。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个不同,我们才能把握本门课的性质、特点,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将选修与必修两类课程衔接起来。
本学年下半学期,我们高二语文教学就选修了《中国小说欣赏》,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们是如何严格按照《新课标》对小说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的。
一、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中国古今小说的兴趣《中国小说欣赏》既然名为“小说欣赏”,那么欣赏的客体对象就是小说,作为欣赏主体的读者,就要尽最大可能地熟悉、把握客体对象,也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多多阅读。
而欣赏是需要深入拓展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谈不上欣赏。
因此,《中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小说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纯正、健康、高尚的文学趣味,提高文学修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这本教科书既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代名著节选篇目,也有《白鹿原》、《红高粱》等新选入的近现代优秀篇目,共九个单元,分别是:历史与英雄、谈神说鬼寄幽怀、人情与世态、从士林到官场、家族的记忆、女性的声音、情系乡土、人在都市、烽火岁月。
十八篇选文,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因篇幅所限,除两篇短篇小说外,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阅读原著,以便全面、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可以先介绍故事梗概或看电影片段或引导学生从阅读选文的情节入手,让同学们由这些课文生发出阅读整部原著的欲望,这样随着情节的向前发展,人物的命运起伏变化,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其中的人物形象,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或喜或悲,然后看完小说,掩卷沉思,回想小说中的一幕幕,思考作者写出优秀作品的成功因素,末了还会猜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从而通过阅读原著获取更多的“阅读快感”。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导语:论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相信很多人亦都撰写过论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形态是怎样的呢?从老师布置了这篇作业起,我就努力地在想着这个问题。
可怜我文学功底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只好上网查了。
我一边小声地埋怨着这让我无从下手的作业,一边快速地浏览百度、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百般无奈下,我决定还是先看看中国当代小说都有些什么作品好了。
于是我随意搜索了一下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结果就发现了铁凝写的小说真的很不错。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铁凝写的一系列小说,然后,我慢慢找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美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的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名家张克勇说:“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
”1、仁义善良的白大省白大省是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主人公。
她善良、仁义、宽厚。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我觉得白大省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选择坦然地接受一切。
白大省对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他们都是忍让宽厚的,她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不仁义,即便她也很想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是的,白大省是无可救药的,是宽厚善良的,是纯好的。
我喜欢白大省身上的那种大气,那种仁义,那种善良,所以,最后会看得愤愤不平。
在最后,白大省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郭宏说:“你永远也不可能。
主题(主题的概括和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P74)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小说主题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地位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小说的主题具有模糊多义性的朦胧美,而“说不尽"的主题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1)我们应学会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味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我们还可以品味“特异语言”,探究主题.“特异语言”即特别的、不同平常的语言,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①语言矛盾之处。
我们只有通过分析人物表面上矛盾的语言,找到矛盾的原因,才会发现矛盾的内部是和谐一致的。
我们可以通过发现矛盾,探究矛盾的原因,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进而把握文章主题。
②对人物着意修饰之处。
通过对人物着意修饰的分析,看到其内心世界,并进一步从社会中找到造成他这种怪异性格的原因,揭示主题。
③语言有悖常理之处。
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有悖常理之处,可以触到当时社会的“痛处”,展示小说主题。
④语言模糊空白之处。
运用模糊化的手法,使人物复杂的神情更显复杂,耐人寻味,留与读者猜想、琢磨。
3.主题的表现形式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2)联系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主题.(3)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分)走眼王伟锋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
中国小说欣赏选修论文教学内容论文:中国小说欣赏“选”
性探微
【摘要】对中国小说欣赏“选”性把握不到位,致使此模块教学出现很多顽症,教学现状耗时低效。
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选”,不得不思考选修“选”性的丰富内涵。
从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把握“选”性,使选修既不与必修脱节,又保有选修应有的价值,真正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中国小说欣赏选修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性
中国小说是文坛上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帮助学生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吸取人生有
益的教诲。
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品位,为学生终生发展在阅读方面奠定基础。
但缺乏“选”性的小说选修教学现状堪忧,小说选修教材主题丰富、规模大。
没有“选”性的教学会导致学生阅读状况不理想,原本应是互动中教学相长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一味的介绍与灌输。
教师若不理解“选”性,把选修与必修等同,熟悉把握文本就会挤占教师大量的时间。
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恰当的教学内容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违背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违背新课标精神。
这些皆由无视选修“选”性而起,小说选修已到了必“选”不可的程度。
真正充分把握选修“选”性的内涵才是根本之道。
小说欣赏的“选”性正是选修与必修的最大区别,体现在个性化、有效化的课堂中,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选”的基本原则有:
1. 有效性:教师可操作,课堂内容恰当,学生学有所得。
2. 区别性:关注学生学情、文本的区别,立足于选修与必修的区别。
3. 延展性:可收拢至课上,又可延展至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延展至未知的领域中,引领学生树立终生阅读的意识。
在这些原则下,小说欣赏的“选”性有以下内涵。
一、“选”性内涵之一为“选文本”
选修模块内容精深,教师知识结构往往无法应对,但把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选择可施行的篇目应有依据。
(一)依据教师知识结构。
教师越熟悉的文本就越能轻松驾驭,越能把握文本精髓就越能用自己美好的阅读体验感染学生。
(二)依据学生情况。
既要放开让学生自由选择,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要考虑学生陌生的领域,拓宽学生小说接触面。
(三)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找到最合用的文本。
如重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平凡的世界》可为生活在“伤感文学”中的同学注入向上的动力。
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莫过于《三国演义》。
文本的选择以实效为依据,大胆取舍,完全可以跳出教材的束缚。
例如,在欣赏《水浒传》时,如果重点并没有放在对人物的深层次把握上,还可以换取更能体现著作主旨的章节。
如果考虑到必修中已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对主旨的展示相当透彻。
那也可以另选学生更感兴趣的“招安”情节,分析人物不同的态度,探究中华民族“忠”的文化。
又例如上《儒林外史》,我们如果忘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的《围城》,真是一大损失。
二、“选”性内涵之二为“选教学内容”
文本选定,并不意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个文本总有很多层面的内涵,选教学内容便是选恰当的层面。
(一)适宜高中教学的层面才是教师选择和关注的地方。
我们不会从服饰、建筑、饮食甚至情欲方面来跟学生一起学习《红楼梦》。
即使是高于必修模块的选修课程仍是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接受文化熏陶等为基本目标,不能拔高到玄虚的境地。
(二)不能拔高,也不能就低。
确定教学内容要充分摸清学情,大胆取舍。
在学生已经抵达的层面不必徘徊。
让学
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对同一个文本同一个层面的理解的不同理解带着学生更进一层理解或开拓新的认识层面。
选修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可以避免做重复无效的工作,又把必修与选修前后联系贯穿起来,形成恰当的序列。
三、小说欣赏的“选”性内涵之三为“选教法”
教法选择依据学情、文本特点,这与必修教学并无不同。
但因为整个阶段学习内容都为中国小说,所以一定要比必修课教法更多样化。
否则,容易形成程式化教学,引发学生厌倦感。
例如:批注评点的教学方法很适合《三国演义》等文本,它将学生思维体验与教师思维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也符合新课程理念。
但同一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文本(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更何况批注虽可分为多种形式,但反复使用,学生便会觉得厌倦。
所以要选择更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聊斋志异》选文没有选取蒲松龄针砭科举,讽刺官虎吏狼的文本,教师便可用讲授法让同学了解这本短篇小说的丰富性。
当学生听到蒲松龄那段经典的“秀才入闱,有七似……”时,对蒲松龄的辛酸悲苦、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异化便可心领神会,再去分析、探究便是画蛇添足了。
教无定法,选修课教法的“选”性还体现在“创新”上。
如银川高级中学对《中国小说欣赏》第五至第九单元的现当代小说采用论文及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分组研究性学习,短
短几节课的时间就成功地完成十个文本的学习。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兼顾了三维目标,真正做到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其实选修课的“选”性的策略——对文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体现在教师思想理念上的选择,弃旧择新,把目光从庞杂的文本中转向学生,给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足够的阅读时间,开放的感受阅读快感的空间。
稍稍放下高考的心理负担,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或许会朝同一个方向行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