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问题彰显“大”思维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某农场运用生物技术,把杂草、生活垃圾变成有机肥料,施放到农田,用来生产粮食、蔬菜;粮食、蔬菜的一部分用来养猪,猪粪与杂草混合,加工成牛饲料;再把牛粪与杂草混合制成高效农肥,经处理后回施到水田,成了养鱼的饵料。
在这一良性生态循环的农场里没有废物排放,避免了环境污染,土地又能够重复耕种,解决了土地贫瘠的问题。
材料中良性生态循环农场的建立所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A.直觉B.想象C.灵感D.聚合思维2.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氛围中自由思考时,会产生很多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
这种方法体现的创新思维是( )A.聚合思维B.逆向思维C.发散思维D.超前思维3.当某一问题通过一种思路不能解决时,应当迅速转向其他思路,以求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这里体现的发散思维的特征是( )A.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B.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C.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D.独特新奇是发散思维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4.以前许多地方的人们患甲状腺肿大较为普遍,人们不知道是何原因。
卫生保健人员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比较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气候、风俗民情等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的情况,那就是土壤和水流中缺碘,居民的饮食和饮水也缺碘。
经过各种分析比较和验证发现,缺碘是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
卫生保健人员所用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 )A.聚合思维的过程具有严谨性B.聚合思维的思路具有归一性C.聚合思维的结论具有可论证性D.聚合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5.近年来,国家各级机关主动走进群众、走进基层,通过各种方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倾听人民心声,汇聚人民智慧,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有效推动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从思维方法上看,国家机关这样做的依据是( )A.集众人智慧,以“量”求“质”、以“多”求“好”,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B.集中相关信息,寻找联系,揭示共同点,把握规律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C.不同事物间不论差异多大,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D.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之中,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原因与结果可以相互转化二、非选择题6.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被英国《卫报》评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聚问题于设置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摘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活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源泉,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线索。
本文拟就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激活学生思维、锤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启导思维的深刻性、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迸发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教学,涌动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问题;设置;彰显;灵动;物理课堂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36-02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陶行知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矛盾,造成一种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
”由此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激活思维的催化剂,是探究的源泉。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置问题能激发学生在潜意识中探索新知识的本能和欲望,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彰显灵动的物理课堂教学,涌动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巧妙地设置好问题,就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巧引故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引故事设置问题,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学习《升华和凝华》一课引入时,我先讲述以下的故事:1779年冬,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寒夜,市中心一个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
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的气氛烘托得更加热气腾腾。
原来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水。
91第18卷 第06期2021年06月June 2021读与写杂志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Vol.18 N o.06在“玩”中发展学生思维品质——以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为例陆石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兴小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530012)摘要:乘法口诀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二年级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中高年级学习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表内乘法教学要让学生会灵活运用,如果死记硬背,机械的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衰减,同时也会因思维缺失导致学生发展停滞,乘法口诀教学策略要注重意义教学。
关键词:乘法口诀;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21)06-0091-011.研究背景《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对表内乘法专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口诀数字的的复杂化,孩子们对口诀的学习明显有了敷衍的情绪,口诀学习和记忆出现了混淆、记错、记不住的情况。
而机械的重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衰减,同时也会因思维缺失导致学生发展停滞。
如果把课堂定位于让学生会编、会背、会用口诀,那么这种缺乏挑战性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所有的乘法口诀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可学的。
基于此,我们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对乘法口诀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彰显“乘法口诀”的新价值。
2.小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策略研究2.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可以大大的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的特点,我们在全面了解乘法口诀内容的前提下,结合现实生活,在“乘法口诀”教学时融入生活素材。
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为例,我们融入了七星瓢虫的元素,让学生直观感知清楚“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点,表示一个七”,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增添了教学趣味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2022年中考作文真题出炉——四川篇中考作文2022最鲜解读题目放送2022年成都中考作文题目:在三句话中选一句作为开头,自拟题目,三句话分别是:“你来了。
”“你来啦!”“你来吗?”要求:自拟题目,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考题回顾2021年“写给三年前的自己”或者“写给两个月后的自己”,两个题目二选一2020年“以出发和到达为话题二选一”2019年半命题作文《从......到......》注:省略号内容由考生自行发挥补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018年“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
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
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值……”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7年“我不由的停住了脚步”,是宗璞文章《紫藤萝瀑布》的开头。
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赏,使“我”浮想联翩……生活中你是否有过“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经历?你又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6年进入中学,我们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是莫怀戚先生的《散步》。
你是否仔细琢磨过“散步”这个寻常的词语呢?“散步”可结伴同行,也可独自一人;“散步”可在自然的田野,也可在精神的天地……生活中;我们需要奔跑,也需要“散步”。
请以“散步”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5年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
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
《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试题分析2022成都中考作文题出炉!家长大呼“三缺一”?今年成都的中考题很特别,给出了三句话,让同学们选一句作为开头,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从命题形式看需要同学们情境创设,即根据这三句话所使用的场合、语境和背后的故事来完成这篇作文。
学生思维“碎片化”问题与改进——以《水浒传》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一、一散点与拼接:学生思维“碎片化”问题特征冬从课堂观察的情况来看,学生思维“碎片化”问题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的高频现象。
以《水浒传》为例,教师基于文本的链式结构特点,在学生阅读完前二十二回以后,继续安排学生自主阅读第二十三回至三十二回“武松落草前跌宕人生”部分(以下简称“武十回”),要求梳理主要事件、概括人物形象,绘制“武松人物卡”。
根据人物卡完成情况,学生能够理清“景阳冈打虎”“阳谷县遇兄”“斗杀西门庆”“一过十字坡”“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二过十字坡”等主要事件;概括人物形象则在每个具体事件中提取人物特点,最终提取出二十余个特点,并将这些特点拼接出“武松”形象。
比如,在“景阳冈打虎”一节学生读到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斗杀西门庆”一段学生读到一个“敢作敢当的好汉”,“血溅鸳鸯楼”一段学生又读到一个“滥杀无辜的暴徒”……所有这些“武松”形象拼接在一起,形成最终解释。
另一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特别制作了一棵“人物树”放在教室,并分发给学生若干张“苹果形”红色贴纸。
学生每读完一回就在“苹果形”贴纸上写下几个人物特点挂在“人物树”上,最终全班收获了一篮“苹果”。
无论是“人物卡”还是“人物树”,都反映出了学生思维“碎片化”问题。
思维“碎片化”问题的典型特征是信息之间未建立逻辑关系,散点信息与最终结论之间未形成证据链。
学生被各种情节信息包围,但是没有将这些信息点有机结合。
比如对于武松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学生都是孤立看待的。
另外,学生从孤立的信息中形成观点,再简单拼接观点形成最终结论。
阅读单篇短章时,同样存在上述连缀几个词语来解释人物形象与作品主题的现象,但是连缀几个词语比连缀二十多个词语要隐蔽得多。
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学生隐藏的思维“碎片化”问题立即放大。
故事的复杂情节有其方向与目的的连贯性与一致性,信息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飞扬”一、创设情境教学,彰显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学习。
课堂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力求做到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目了然,让学生在享受语文的乐趣中畅游,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很大提高。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课前精心制作各种鸟的图片和搜集鸟的叫声,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听鸟的叫声,再让学生猜是什么鸟的叫声,然后再把鸟(图片)朋友请出来,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学生的兴趣被激起。
借此揭示课题。
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被带入课堂,教学起来轻松,课堂气氛活跃。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突出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双边教学活动。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难点巧设立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点拨学生的思路,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路线上带领,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教师的角色是主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紧紧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是不成功的,也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的。
新课标指出:“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寻求答案时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做出标记。
同桌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上师生共讨。
这样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激发,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让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才能充满生机。
三、调动学生思维,互动中掌握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的重难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问题认识后充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聚焦问题设计,提升思维品质作者:浦笑琰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1年第10期初中正处于逻辑思维培养的学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较强,在文本阅读中,会萌发许多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如果不能适时地抓住契机,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学生就会在“满堂灌”中失去思维的活力。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设计“问题链”就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用“问题链”勾连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打造一张“有预谋”的思维网,让学生在任务的引导和驱动下,逐步完成思维的建构,激发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
一、认识“问题链”: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板块式”的思路设计是不少教师常用爱用的上课模式。
即将一个文本拆解成几块不同的教学内容,最常见的是拆解为三个板块:分别指向内容、语言和情感。
各板块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集中,板块之间相互独立,可操控性强。
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弊端,表面上确实兼顾到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但究其实质,依旧只是停留在了由教师主导的浅阅读,并不能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文本内容的整体性。
学生在机械化的板块中留下一个个零碎的思考,却无法找到一个聚合点,将这些重复的思考发展成可变的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纵深思维逐渐滞留,语文课堂也只能流于单一的“平面阅读”。
这时就需要通过设计“问题链”来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的内在逻辑。
问题是凝聚碎片化知识和文本细节的纲领,但是零碎的知识点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的任务体系。
而设计“问题链”就是要关注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将这些问题与问题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让一连串的问题形成一张有中心、有序列、可收放、相对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思维网”,这张网牵连着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甚至某一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将素养提升的触发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个又一个网格的交织处,随着时间的推移,思维网格逐步鲜明,逐步完整。
洪湖小学数学科组教师合影 课题结题鉴定会 2019年4月,“小学数学创生教学”研讨活动数学灵动思维,问题引发知识---广东深M市洪湖小者叙含科伹介格深圳市洪湖小学数学科组是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集体,是一个朝气蓬勃、阳 光向上、乐于奉献且极具凝聚力的集体。
现有教师16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 教师15人,深训市高层次专业人才1人,罗湖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1人,广东省名师工作室1个。
近年来,在高红妹副校长的指导下,在何丽琴主任的带领下,数学科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践行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扎实有效的教学科研活动。
多名老师积极加入广东省高红妹名师工作室,借助名师工作室的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高红妹副校长也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机会,多次给科 组分享讲座,给老师们搭建互动交流学习的平台。
同时,高副校长时刻关心科组年轻教师的成长,多次给年轻教师提供机会向跟岗学习学员展示研讨课,带领科组年轻老师成长。
除此之外,洪湖小学数学科组积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课题《香港内地小学数学教材对比研究》、“+三五”全国教肓技术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互动反馈信息和微课精准教学研究》子课题《运用互动反馈技术促进教师精准教学行动的研究》、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深圳市教育科学2018年度规划课题《"荷”主题STEAM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 究》、罗湖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互动反馈技术促进教师精准教学行动的研究》、罗湖区“习本课堂”教学实验等各级课题实践研究活动,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
体验•赋能•习场—“习本课堂"全国课堂研究专家、习本课堂理念的创始人刘荣青同志于2008年提出课堂结构“教、学、习”三要素论,分析三要素关系得出:只有“习”才能“得”的特征。
首创 课堂应以“习”为本的理念—“习本课堂”。
龙源期刊网 整合思维结构,彰显科学艺术作者:陈晓波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9期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意识以及培养小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整合思维结构,彰显科学艺术有助于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提高,不断升华学生科学情感和科学素质。
关键词:思维结构;科学艺术;小学科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85-01整合思维结构是要求教师要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运用到教学中会有不同的作用,教师也合理把控思维模式,灵活运用思维结构,突出彰显小学科学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时要总结思维的特性,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要合理规划,以理性思维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感性的思维突出教学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思维突出转变教学结构。
1.以理性思维挖掘教学重点理性思维是站在客观立场上去看待间题的,对间题的态度则会就事论事,并且它会将自身的思考方向规定在一个框架中,有逻辑性的去解决问题和看待问题。
而理性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师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要从学习者的视角以及问题的本身出发,理性的分析教学的问题,以基于教学重点的思维方式完善逻辑思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植物体各部分的关系》教学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涉及到的知识点较杂,且比较抽象,其中夹杂着化学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到费力。
对此,笔者开展了结构化的教学体系。
首先,笔者植物各部分关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多媒体进行了编制,将其中的抽象知识提炼出来,以确保教学知识点的分离融合能力。
其次,笔者笔者带了教材中相关的课件,并引导每个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观察植物间各个组织所具备的功能,最后笔者将其中的抽象知识点和直观性强的知识点做出了“知识主线”,突出关键问题,使本单元的知识点完全遵循住这个“知识主线”,所有问题的延伸以及发展都是跟随这个教学主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运用“小”问题彰显“大”思维
作者:高明
来源:《教育》2017年第34期
高中化学知识较初中要复杂、抽象得多,这就给学生的化学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课堂
教学其实不应当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
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探究,逐步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问题扩展,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在运用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
合理的扩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可以对教学的
重点、难点,利用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扩展,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突破本节的
重點、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硫漂白性的理解和掌握,教师
可以利用一些扩展的小问题进行教学:a.你能回忆一下用氯气进行漂白是如何实现的吗? b.二
氧化硫能够让草帽变白,那么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和氯气是否相同呢,怎样来进行说明?c.当
把二氧化硫和氯气分别通入加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结果氢氧化钠的颜色都会消失,二者
颜色消失的原理相同吗,又将怎么说明?教师设计a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氯气的漂白是依
靠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完成的;b问题则是要学生对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进行猜测,所以才有了
让学生思考猜想的有力证据,让学生从根本上对二氧化硫和氯气漂白性的原理能够有更准确的
认识;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将给学生补充有关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知识:二氧化硫与有机色素会发
生反应,产生无色极不稳定的物质,当进行加热处理时,二氧化硫会从中跑出,使溶液的颜色
再次恢复,而氯气的漂白过程是不可逆的,因此,经过二氧化硫漂白的草帽过一段时间后又会
变黄。c 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认识更加透彻。在这个问题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深入探究会分为两派,一派认为二者的漂白原理是一致的,另一派则认为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呈
现的酸性。教师可以追问学生:接着向溶液中加入什么物质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能够说明什
么?学生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合作探究,最终得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开阔了眼
界,拓宽了思路,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利用问题探究,培养创造思维
新课标明确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的
科学方法和有效技能。那么,实验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
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探究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弱电解质的电离》时,为了让学生对弱电解质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就给学生布置了
一个实验验证的问题。在室温条件下,测出0.1mol/L的乙酸的pH值是3,向其中加入乙酸钠
晶体,等到晶体被完全溶解再次测量pH值,结果比原来大了,这是怎么造成的?学生经过分
析,大多数人考虑的是乙酸钠溶解后表现为碱性,氢氧根增多了,因此,pH值自然就大了。
少数人觉得当加入乙酸钠后,乙酸根增多了,导致乙酸的电离平衡向左移动,使得氢离子少
了,pH值自然就大了。为了进一步验证哪种观点是正确的,教师又向学生提出问题:向
0.1mol/L的乙酸中分别加入下面哪些物质可以证明上述观点的正确性:a.乙酸钾固体b.向溶液
中加入氨气c.碳酸氢钠固体 d.乙酸铵固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分析,最终
提出要选用乙酸铵。这时,教师就让学生利用所选的答案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提高了学习效
果。
利用典型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发散
性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然这类习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
促进学生多角度的联想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氢氧化铝的制取方法时,教师就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思考选定实验
药品。教师向学生提出发散性问题:要怎样用铝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氨水、二氧化碳
等一些原料,制取氢氧化铝溶液,请选取易操作、省原料的方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
开始进行思考、分析、交流、讨论,给出了几种方案:a.先让铝粉和稀硫酸进行反应,然后加
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是氨水也可以;b.先让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再加入稀硫酸
或是二氧化碳再次反应;c.用铝粉与稀硫酸进行反应得到溶液;用铝粉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得
到溶液,再把两次反应产生的溶液进行充分混合。得到实验方案后,为了找到最简单易行的实
验方案,再次进行讨论、研究,最终一致认为c 方案是符合要求的,最终完成了氢氧化铝的制
取方案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结束语
有效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教师就要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知识点多、灵活性强出发,运用
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通过问题的驱动,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
思维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