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入闽固始籍府兵之兵府属地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
唐开漳圣王陈元光自粤入闽说杨际平一、关于陈元光籍贯的几种说法陈元光是唐初今粤闽交界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平定该地区的“蛮獠”动乱,对于漳州的设置与开发有重大贡献。
陈元光其人、其事,两《唐书》不载。
唐人著作涉及陈元光的记述有两条:一是与陈元光大体同时的张鷟的《朝野佥载》称陈元光为“岭南首领”;二是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三“诸郡陈氏”条载:“司农卿陈思门、左豹韬将军陈集原、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中少尹兼御史中丞陈雄,河东人;凤州司马陈怀古,安阳人;尚药奉御陈行修,江陵人;礼部员外郎陈谠言,京兆人;太常博士陈章甫,江陵人;殿中侍御史陈憎,河内人;京兆功曹陈仲雍,河内人”。
林宝的《元和姓纂》说的显然是郡望,不能说明陈元光是否由河东到粤闽。
宋人著作也有一些提到陈元光,但都没提及其籍贯。
弘治(1488-1505)《八闽通志》卷一《地理·漳州府》多次提到陈元光,但皆未言其籍贯。
隆庆(1567-1572)《潮阳县志》卷一《建置沿革纪》记:“按潮州旧志载:唐仪凤间崖山贼陷潮阳,命闽帅陈元光讨之。
元光刊木通道,大小百余战,俘馘万计,岭表以平,后潮人以其有功于潮,立庙于州城,名曰威惠,今废”,亦未提到陈元光籍贯。
但隆庆《潮阳县志》称陈元光为“闽帅”,似可说明他不是从北方万里提兵入闽的。
清雍正九年(1731)修成的《广东通志》卷四四《人物志·忠烈》载:“陈元光,先世家颍川。
祖洪,丞义安,因留居为揭阳人。
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明确提出陈政、陈元光为揭阳人。
清乾隆廿七年周硕勋《潮州府志》卷廿九《人物·武功》亦记:“陈元光,揭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
现存最早提出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人的是明崇祯(1628-1644)初刊印的何乔远《闽书》。
何乔远《闽书》卷四○《君长志》载:“陈元光字廷炬,固始人。
祖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
父政,以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
陈元光的历史功绩作者:孙英龙来源:《南方》2008年第11期陈元光(655—711年),字廷钜,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县人。
其祖父陈克耕曾随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其父陈政,曾随陈克耕从征,因功得授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①。
陈元光生于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少时聪敏过人,稍长博通经史,潜心学习《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熟习兵法和射法,著《兵法射诀》②。
13岁得乡荐(举人)第一名。
14岁随父入闽。
他开发建设闽南,立下卓著功勋。
一陈元光开发漳州地区,结束当地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间长期的武装对抗,创造了安定的政治局面。
唐朝初年,在今泉州和潮州之间居住着一些被称为“蛮獠”的少数民族。
有人认为是古时“百越”或“百粤”后裔,多数人认为是现在畲族的祖先。
他们居住荒山野林旁,狩猎比较发达,由于他们停留在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上,无法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需要经常迁徙,致使他们和从事定居农业生产的汉族经常发生冲突,引起战争。
“民苦蛮獠之乱,佥乞镇帅以靖边方”③。
唐高宗为避免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大规模冲突,扩大矛盾,即升任陈政为朝议大夫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令他带兵“镇泉潮间”。
当时年仅14岁的陈元光便于咸亨元年(670年)随父入闽。
陈政父子率府兵3600名、战将123员,千里迢迢,来到地多瘴疬的九龙江畔驻扎。
陈政连续拔掉畲族36个山寨。
仪凤二年(677年)四月,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世袭了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职,带领这支近万人的队伍,开发漳州。
④唐代之前,漳州地区尚未开发,到处渊深林茂,荆棘丛生,一片萧索的景象。
陈元光在漳州期间,带领军民大力开发,推广中原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招徕流亡者开垦荒地,经营农业,积蓄粮食,通商惠工,发展手工业生产,鼓励经商,使生产发展,经济充裕。
随着土地的逐渐开发,人民逐渐生聚,村落和城镇不断扩大,各业初步繁荣,建立州一级地方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
陈元光便在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初九奏经武周皇帝批准,在潮、泉二州之间设置漳州,州署设在西林(今云霄县境内)。
信阳寻根文化资源研究寻根是人的天性,根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可称之为根文化。
信阳地处中原南部,是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必经途径,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
一、姓氏文化资源(一)源于信阳的姓氏。
信阳的姓氏文化十分丰厚,一百大姓中确切起源于信阳的姓氏有八个,在姓氏起源数量上全国少有。
潢川的黄姓,罗山的罗姓,息县的赖、白姓,固始的潘、廖姓,淮滨的蒋、孙姓,其中信阳是黄、罗、赖、蒋姓的唯一起源地,天下所有这四姓的人根在信阳,其余孙、潘、白、廖分别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阳。
另外,还有申、息、付、江、沈、道、淮、奚、寝、期、安、娄、英、甄、叔敖、侯叟、期思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阳,或起源与信阳有关联,有待深入研究。
黄姓人口有2900万,罗姓人口有1200万,蒋姓人口有620万,赖姓人口有240万,八个姓氏的人口总和超过八千万。
这些姓氏遍布全国、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而尤以南方为多,其中的历史名人、现代名人和“四有”人士不计其数,台湾的黄氏、赖氏更为集中。
(二)姓氏文化研究组织。
信阳市市直单位没有明确的姓氏研究组织,但史志办、党史委等部门都有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人员。
中原曾子文化研究会有活动,但还未完成社团登记工作。
县区中有潢川黄姓研究会、息县赖氏研究会和固始姓氏研究会。
潢川有黄姓宗亲联谊会、息县赖氏宗亲联谊会,固始因南徙姓氏较多,成立的组织也较多,并且每年都有各自的活动。
固始姓氏有陈氏宗亲会、郑氏宗亲会、王氏宗亲会、吴氏宗亲会、施氏宗亲会、何氏宗亲会、李氏宗亲会、尹氏宗亲会、詹氏宗亲会、蔡氏宗亲会、潘氏宗亲会和黄氏宗亲会。
二、祖根地文化(一)光州固始与闽台渊源1、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
唐高宗总章二年(699年)闽粤之郊发生“獠蛮啸聚”,时任玉铃卫左郎将的陈政受朝廷之命率领固始府兵3600人及副将123人入闽平叛,在军力不济时,其二兄陈敏、陈敷又率数千58姓军校前来增援。
唐开漳陈元光将军传略唐开漳陈元光将军传略撰稿人汤漳平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
生于显庆二年(657)二月十六日。
他自幼聪颖好学,兼好骑射。
父陈政,字一民,以功拜玉钤卫翼府左郎将,归德将军。
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闽粤震动,吏民苦之。
唐高宗诏令陈政以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自中原南下。
时陈元光年13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军南下戍闽。
由于敌众我寡,陈政母亲魏妈又亲率中原58姓民众来援,两军会合后终于击败蛮獠之众,渡过九龙江、越过盘陀岭,进驻漳江之滨的火田,扼住蛮獠北进的咽喉,从而得以开始真正执行唐朝廷所要求的“相视山原,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
仪凤二年(677),因积劳成疾,陈政病故于云霄,享年六十有二岁。
时年二十一岁的陈元光袭父职,代领其众。
是年,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当即领兵南下,轻骑讨平之。
永隆二年(681),群盗复起于南海,陈元光再次领兵入潮,沿山背道,突袭寇垒,俘获万计,岭表悉平。
永淳二年(683)上《请建州县表》;嗣圣元年(684)武后传旨赐建燕翼宫;垂拱二年(686)十二月九日,获准设立漳州。
诏令陈元光兼任漳州刺史,凡军民事务,悉从区处。
于是,乃率部曲,剪除荆棘,开拓村落,收辑散亡,营农积粟,兴建陶冶,以通商阜,以聚百货。
为进一步稳定局势,陈元光在闽粤四境设立四座巡台和三十六堡所,时时巡察,“由是东距泉建,西距潮广,南接岛屿,北抵虔抚,方数千里威望凛然,间无桴鼓之惊,号称治平。
”景云二年(711),粤东流寇复起于潮,潜抵岳山,陈元光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步兵后期未至,中敌埋伏,为敌将蓝奉高所伤,竟至殉难。
百姓闻之,如丧考妣,相与制服哭之。
事闻于朝,朝廷诏增秩赐谥,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祿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立庙祭祀。
历代朝廷均追加封赠,封号达二十一次之多。
宋高宗在位期间,连续封赠八次。
略述固始人口迁移高磊【摘要】历史上,固始作为中原人南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在中国移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章首先分析固始能成为一个重要移民地的原因,随后着重论述从汉晋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中固始移民情况,并在最后分析固始移民的特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使大家对固始的移民进程有一了解,期望对固始移民研究有所裨益。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5页(P98-102)【关键词】固始;人口迁移;福建【作者】高磊【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4.3一、前言固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因素,成为中国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寻根地。
由于固始在中国移民史中的独特地位,有关其移民方面的研究,历来备受瞩目,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相关研究多关注于固始和闽台的渊源关系和寻根文化研究或单论某一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唐朝的固始移民迁移及移民对迁入地的具体贡献、影响情况,对有关固始移民历史的研究偏少,关于外地人口迁入固始的相关研究基本没有。
现在还没有人从学术角度对固始整个历史时期的移民情况做一梳理,很是可惜,本人为此做一试探。
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具体方志、史料的基础上,从具体的历史时段着手,简要论述各个历史时期固始移民情况,使大家能对固始移民历史有一大概认识,也希望对固始移民研究有所帮助。
由于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历朝历代,随时随刻都有可能发生人口迁移情况,所以不可能把历史上凡是涉及人口迁移的情况一一记录研究,而只能摘选那些有规模的对历史影响较大的部分加以讨论。
二、固始地缘环境及其移民条件固始,在大部分人看来一个毫不起眼的江淮小城,谁又能想到她早在夏朝时便已建立,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
就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古国并立,历经沧桑,而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变迁,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及其后裔经过历代迁移,已遍及闽台,播迁海外,固始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重要移民集散地之一。
固始县志固始县是中国河南省下辖的一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隅,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属华东与中原交融地带。
秦岭-淮河分界线穿境而过,素有“北国江南”之称。
北最长94.16公里,东西最宽56.19公里,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
辖8镇25乡,601个行政村,总人口161.1万,是河南省人口第一大县。
素有“北国江南”之称。
是河南省首批五个重点扩权县(市)、十个省直管县(市)试点单位、五个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14年1月份,行政与此前所在地级市(信阳)完全分离,正式成为河南省省直管县,由省委省政府直接管理,拥有与地级市完全相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
县名拜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欲善其终,先固其始”之意涵命名。
古称“蓼城”,又因方言词汇“俏巴”最具特色,有“俏巴县”之称。
当地人才辈出,楚国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清末植物学名家吴其濬都是诞生于此。
同时,固始县作为中原先民南迁的始发地及集散地,被海内外华人尊称为“唐人故里、闽台祖地”,每年承办由中国侨联主办的“中原根亲文化节”。
历史夏、商为蓼国地。
西周为蓼、蒋、黄、番等国地。
春秋中期,楚灭此地诸国,建期思县,固始彼时为期思县之潘乡,又名寝丘邑。
秦始皇21年(公元前226年),蒙恬攻克寝丘,属九江郡。
西汉先后置寝、期思、蓼、阳泉、安丰、雩娄等县,分属汝南郡、庐江郡、六安国。
东汉建武2年(公元26年),光武帝封其妹婿、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改寝县为固始县,属淮阳国。
至南北朝战乱频仍,南朝齐、梁俱属豫州。
北齐、梁、北周因失去淮北土地,前后在此侨置北建州、新蔡郡、浍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实行郡县二级制,复隶属弋阳郡,期思县并入。
唐以后建置稳定,固始多隶汝宁府、光州。
其间商城、期思屡次并入又屡次析出。
两宋俱属淮南西路光州,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汝宁府。
明,洪武4年(1371年)隶南直隶凤阳府,洪武14年(1381年)改隶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
河南固始人陈元光父陈政奉诏入闽平乱与中原两次大规模南迁西晋末年,时值“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历史长达148年。
中原一些士族与庶众为求得安身立命之区,避难自河洛远徙至今福建省西南部的九龙江畔定垦生息。
九龙江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之西,即是绵长数百里的梁山山脉,为五岭之一。
秦时称谓“揭阳岭”。
以岭为界,东北部为闽中郡,西南部为南海郡。
梁山地域,多崇山峻岭,古时人烟稀少。
汉武帝时,因闽越王数次叛乱,时平时复,逐遣将使吏尽徙闽越人处居江淮之间。
此时,有些闽越人逃避迁徙,隐匿梁山之中繁衍生息。
梁山之中,也有赣、粤山地黎苗族人,即后来称谓的山越蛮獠人,沿袭刀耕火种生活方式,随山迁徙而至。
这是中原固始士民的第一次南迁。
据《三山志》记载,当时有陈、郑、林、黄、詹、何、邱、胡这八姓率先入闽。
从中原南下而来的士族移民,选择九龙江畔平原地区建宅居住,开荒种植,以过安定的田园生活。
山越蛮獠人,他们沿袭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居巢、居山洞,过着狩猎、网渔、耕山的生活。
中原地区的农耕汉民,与山谷地区的狩猎蛮民,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悬殊和差异,他们之间时常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有时甚至发生殴斗与流血事件。
蛮民不仅与农耕之民发生冲突,同时还因为不习惯缴纳租税也与官府发生冲突。
晋置的绥安县,因不能安定民乱而被废;南朝宋、齐、梁、陈时置的兰水、龙溪县也随置随废。
隋末及唐初,在九龙江畔设镇戍府,派将兵守戍。
唐初闽东泉州(今归福州)与广东潮州之间,即九龙江至梁山地区,蛮獠啸乱,生活其间的农耕居民不能安身,要求镇帅安定边方,而龙溪镇戍不能制胜,以实俱奏报朝廷。
朝廷得到奏报,知晓泉、潮二州之间地域辽阔,多是山地。
旧绥安县地是泉、潮二州督府兵力不及的区域。
该区域为蛮獠聚集,大多为二州山区的山民流徙。
遇有蛮獠骚乱,龙溪镇戍不堪控制乱局。
时以雷万兴、苗自成为首的“蛮獠啸乱”,虽只有一二千人,但居深守险,出没无常,时常骚扰抢掠,对抗镇戍官兵,造成人员伤亡。
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10级历史班学号:0301100112姓名:吴威论述唐代府兵制学 年 论 文 学 年论 文摘要:唐代是封建社会时期一个极度繁荣富强的朝代。
唐有天下289年,其兵制大致有三变,始府兵,后废而为犷骑,其后募兵制盛行,成外重内轻之局,藩镇割据混战,唐终为朱温所亡。
而府兵制在唐前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朝兵制府兵均田制《新唐书·兵志》曰:“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
及其末也,强兵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而府兵作为唐立国和前期的重要制度有着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府兵制的概述府兵,指军府之兵。
府兵制由西魏宇文泰于550年所创,初时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经西魏、北周立府兵制后逐渐趋向“兵农合一”化。
到隋时完成这个趋势。
唐建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十年(636年)的整顿健全,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在贞观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其后至武则天的后期显露出崩溃的前兆,玄宗时期终为募兵制取代。
府兵制大致有以下内容:唐全国的折冲府每三年从丁男中按3:1的比例选拔健壮的府兵,选上府兵的服役期间要履行到京师宿卫、守边和出征等义务,免除租庸调。
府兵在腊月练兵时期之外不集结在折冲府,平时务农战时出征。
可以说府兵是兵农合一的一种兵制,武器、衣服由府兵自筹的一种兵制。
二、府兵制产生的基础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除外出执行任务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府兵的行装、武器、军粮等都要自卑。
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沉重的兵役府兵制源于西魏宇文泰年间,起一开始府兵是皇帝的亲军,不隶柱国,不属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