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一、引言景观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美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它旨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美学原则来创造和优化景观环境。
本文将对景观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报告。
二、景观美学的基本概念1. 景观:指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包括地形、植被、水体、建筑等要素。
2.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哲学学科。
3. 景观美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景观的审美价值、审美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三、景观美学的主要理论1. 视觉感知理论:强调视觉在景观审美中的重要作用,从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方面分析景观的视觉特征。
2. 生态美学理论:关注景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价值。
3. 文化美学理论:研究景观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探讨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4. 心理美学理论: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分析景观对人的心理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四、景观美学的实践应用1. 景观规划:根据美学原则,合理布局景观要素,优化景观空间结构,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
2. 景观设计:运用美学手法,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景观作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3. 景观评价:对现有景观进行审美评价,为景观保护和改善提供依据。
4. 景观教育:通过景观美学教育,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景观美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景观美学知识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美学原则,创造优美、和谐的景观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具体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城市公园为例,该公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景观美学原则。
首先,在规划阶段,设计师根据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要素,合理布局公园空间,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结构。
其次,在景观设计阶段,设计师运用色彩、形状、线条等美学手法,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作品。
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进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化空间,不仅可以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园林景观的品质评价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的定义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是指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品质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常包括景观的视觉效果、空间组织以及植物配置等方面的评价。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评估对象,园林景观美景度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式。
定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整体感受和视觉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专家评价和实地考察等。
这种评价方式适用于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品质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灵活性。
但是定性评价的结果往往缺乏量化指标,难以进行直观的比较和分析。
定量评价则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客观的测量数据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品质进行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景观指数法、景观模拟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
这种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能够为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定量评价也存在着数据获取和处理的难度较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等问题。
1. 景观指数法景观指数法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的形式、结构和功能进行测量和分析,以获得景观品质的综合评价。
它将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量化为一个或多个指标,通过建立景观指数模型,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品质进行评价。
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连通性指数和景观稳定性指数等。
通过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揭示园林景观的特征和价值,为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景观模拟景观模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型,对园林景观的美学品质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地形模型,可以对园林景观进行三维模拟和可视化展示,以直观地呈现其景观特征和视觉效果。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园林景观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
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
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21世纪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
设计师在创造园林景观使用价值的同时,应赋予其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
所谓审美设计,简言之是具有美的形式,能引起美感的设计。
园林景观既要是一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新场所,又要是一个空间的合理区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便于人们生活与活动的理想场所。
任何一种美都有较明确的审美对象。
西方解构主义理论那种对整体和谐的结构所进行的拆卸方式,被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屈米设计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满目纷呈犹如工厂厂房般外露的红色构件,恰恰正是对这一理论最准确的诠释。
①中国园林景观以自然景观为蓝本“模山范水”,并融入诗话意境与传统的美学思想,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主要手段。
但艺术美主要以人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
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基本上具备文化所包含的广延性和包容性。
②那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
具体如何将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格中的个性化显现二、所谓园林景观,简言之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优美而舒适的第二自然外部空间环境。
园林一词从广义上讲,包括公园、广场、自然景物、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庭院等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
而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
1.何谓景观评价?简述其特点和主要内容。
概念: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特点:(1)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2)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3)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4)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主要内容:(1)景观质量现状的评价(自然和人文属性)(2)景观的利用开发评价或适宜性评价(比较与评估)(3)景观功能价值评估(货币化)1)是通过评价景观的自然属性健康状况及视觉美学意义,对景观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建议;2)则主要通过对景观可能的若干利用方案进行适宜性评估,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3)是景观资产评估的过程,实质上是对景观质量、景观生产价值进行综合并货币化的过程,注重景观价值潜力的转化过程。
2。
景观美具有哪些特性?其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特征:景观美的多样性(世界的多样性)景观美的社会性(与人发生关系)景观美的可愉悦性(满足人的感官)景观美的时空性(随时空变化而变化)评价的基本原则:(1)直觉性原则(2)功利性原则(3)功能性原则3.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有哪些?试述各方法的主要步骤及其优缺点。
评价方法:(1)描述因子法:描述因子法(descriptive inventories)是通过对景观的各种特征或成分的评价获得景观整体的美景度值。
此法首先选择和定义一系列被认为与美景度有关的景观特征或构景成分;然后从这一系列构景要素上对每个具体景观作出评价。
记录每个景观中各种特征的存在与否,并统计其数目,在有的情况下,给每种特征赋予一个数值;最后将每个景观的构成特征与美景度联系起来。
有时只是单纯地对记录结果求和,有时则是综合各种特征或特征值,从而获得一个美景度指数.优:此法的难点就在于所选择的景观特征要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特征,同时又能充分地把多种不同的景观区分开来。
Litton指出描述因子法不仅适用于各种尺度的景观评价,而且同时适用于规划或设计服务的景观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的美学标准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对旅游资源的美学评价。
美学标准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方面,它关注的是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旅游资源评价的美学标准。
1.景观美感景观美感是旅游资源最直接的美学标准之一。
它关注的是旅游资源的视觉吸引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形状、色彩、线条和细节等方面来创造出美的感受。
景观美感不仅涉及到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
2.景观特色景观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它使得旅游资源在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
景观特色可以是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壮观的瀑布、奇特的地貌等,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如历史悠久的建筑、独特的民俗文化等。
景观特色反映了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标准。
3.景观质量景观质量是指旅游资源的整体品质,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组合、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保护状况等。
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不仅要有优美的景观美感,还要有较高的完整性和保护程度,能够让游客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4.景观价值景观价值是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等价值。
这些价值不仅为旅游资源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它们的景观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5.旅游体验旅游体验是评价旅游资源的最终标准。
良好的旅游体验能够让游客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美学标准在旅游体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游客的感受和体验质量。
因此,在评价旅游资源时,需要考虑这些资源如何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
总结起来,美学标准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方面。
通过综合考虑景观美感、景观特色、景观质量、景观价值和旅游体验等多个方面,可以全面评估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和吸引力。
这些美学标准不仅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美学评价算法研究随着社交媒体和数字摄影的普及,图像美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图像美学评价算法的研究旨在发展具有视觉感知准确性和普适性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图像的美学质量。
本文将探讨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美学评价算法的研究进展,并总结现有算法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美学评价算法,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些方法通过训练模型,利用大量带有美学标签的图像数据,使算法能够学习并预测图像的美学质量。
这些模型通常会包括一些人工提取的图像特征,如颜色、对比度、纹理等,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来进行学习和预测。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依赖于已有的标注数据集以及提取的特征集合的有效性。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地从原始像素数据中学习和提取特征,并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图像的抽象特征。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卷积神经网络 (CNN) 架构来进行图像美学评价。
通过训练大规模的图像数据集,使得网络能够学习到图像的低层次特征(如边缘、纹理等)和高层次特征(如物体、场景等),从而实现对图像美学的综合评价。
相较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能够更好地捕捉到图像的复杂特征,提高了美学评价的准确性。
此外,为了提高算法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还尝试将视觉感知的因素与人类的美学感知进行关联。
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实验,通过收集人类主观评价的数据,探索图像特征与人类美学感知之间的关系。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特定的颜色组合和对比度在视觉感知上与美学品味相关联。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用来建立与人类美学感知相关的指标和准则,并作为算法评价的参考。
然而,当前的基于视觉感知的图像美学评价算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在图像美学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缺乏对算法的解释性。
这意味着,虽然算法可以对美学质量进行预测,但我们无法准确知道算法是基于哪些特征或因素进行的决策。
基于三维景观指数的城市景观美学特征定量表达——以深圳市为例吴健生;袁甜;王彤【摘要】城市景观由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构成,以建筑为主体,辅以外部空间环境.对城市景观美学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探讨如何提升城市形象及居民生活环境,为城市规划设计纳入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合理途径.景观美学特征以不同方式影响整体景观质量,合理运用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美学特征进行量化表达,是评估景观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整理借鉴景观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以城市空间内部审美者的角度将城市景观五大美学特征,包括自然性、开阔性、多样性、奇特性和协调性,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二维及三维景观指数.量化指标易使用数据进行快速评估,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有着积极意义.%Urban landscapes are defined as the outdoor space of whole cities,which consist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lements.Building landscapes,including the vegetation around the construction,are the main subject of urban environment.Urban landscape esthetics have been studied to improve urban appearances and prote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and provid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for urban planning.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esthetics evaluations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whereas urban landscapes were more difficult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because of their complex compositions.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how different esthetic features influence the visual quality of landscapes and to quantify the features by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landscape quality.Considerable research has verifi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quantitative landscape indices andesthetic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sthetic assessment of landscapes,we summarized five urban landscape esthetics features(naturalness,openness,diversity,peculiarity and harmony) from the view in urban spaces,and combined the two and three-dimensional landscape indices concepts from landscape ecology to develop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urban landscape esthetics features.We used landscape indices as references,and explained the definition and formula of each index clearly.Quantitative indices provide rapid ecological evaluations for effectiv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13【总页数】10页(P4519-4528)【关键词】城市景观美学;三维景观指数;定量表达【作者】吴健生;袁甜;王彤【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5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55;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518055【正文语种】中文城市景观包括城市中所有的户外场所,是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组合。
园林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旨在创造和谐、美观、宜人的室外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构建园林景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功能性指标功能性指标关注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形态,满足不同功能需求。
(2)生态环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提高环境质量。
(3)设施配套:完善配套设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运动等需求。
(4)可持续性:考虑园林景观的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
2.美学性指标美学性指标关注园林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风格:体现独特的设计风格,符合场地特色和文化底蕴。
(2)景观构成:巧妙运用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元素,创造优美的景观效果。
(3)色彩搭配:合理运用色彩搭配,营造富有层次感和生动感的视觉效果。
(4)比例与尺度:把握整体比例和尺度,实现各种元素间的和谐统一。
3.技术性指标技术性指标关注园林景观设计的实施技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规范: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确保设计质量。
(2)工程技术:运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提高园林景观的实施效果。
(3)材料选择:合理选用环保、节能、可持续的材料,降低环境污染。
(4)施工质量:关注施工细节,保证园林景观的质量和寿命。
4.社会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关注园林景观设计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园林景观设计,提高社会认同感。
(2)文化传承: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教育与科普:发挥园林景观的教育和科普功能,提升人们的环境意识。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和保护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作为连接人类与景观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以期为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系统梳理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美学的基本理论、景观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景观美学的基本原理等。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为景观资源美学评价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详细介绍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实践方法。
这包括景观资源的美学特征分析、景观资源的价值评估、景观资源的感知评价等方面。
通过这些实践方法的运用,可以实现对景观资源的美学属性和价值的全面、客观评价。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评价过程进行剖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和评价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推动景观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景观资源美学评价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美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美学作为评价景观资源美的重要基础,提供了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以及审美过程的理论支撑。
在美学中,景观的美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审美主体的感知与体验得以呈现。
地理学则提供了景观资源分布、类型划分以及地域特征等关键信息,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独特性提供了依据。
生态学强调景观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生态美提供了理论基础。
心理学则关注审美主体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对于理解景观资源如何引发审美共鸣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科学则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评价景观资源的环境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景观资源美学评价中,这些学科的理论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评价的理论基础。
2021卡尔松的环境美学观及其评价范文 一、卡尔松的环境美学思想--"肯定美学"下的补充诠释 艾伦·卡尔松是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环境美学的创始者之一。
环境美学起源于对自然欣赏的反思。
卡尔松早期的美学思想建立在自然美学的基础上,因而他将这种新的美学模式称为"自然环境模式".该模式包含"自然"和"环境"两个维度,其中"自然"是指审美对象的自然性质,而"环境"是指审美对象存在于一种环境之中,与环境具有一种相适性。
环境美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荒野"的美(原始的自然),一种是"人为"的美。
本文只谈论第一种类型。
"肯定美学"是针对原初的自然及事物,寻求的标准和探讨的内容与自然环境相一致。
对于"荒野",肯定美学的任务是理解自然为何为美,因为在其看来,自然全美。
按此观点推论,自然环境在特定范畴之内被赋予了肯定美学的特征。
二、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审视与评价自然环境美的前提 研究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是审美鉴赏的前提,自然环境的形式特性与艺术中的形式主义传统密不可分,且前者颇受后者的影响。
因此,欲谈及自然的审美鉴赏,决然离不开对其形式特性的阐释。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首先要撇清"景观崇拜""环境照片"与自然环境的不同概念。
"景观崇拜"强调将自然作为风景画去感知和欣赏。
风景画与自然环境的重大区别在于风景画要求人由一特定视点从外部审之,而且只用一种感官--视觉感官。
"环境照片"则是主张从平面二维的角度审美自然,然而面对实际的欣赏对象时,不管有无此意识:审美者需要"置身其中",与之建立起动态关系,从任何角度、距离去欣赏它。
什么是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利用和组织自然和人文资源,创造出美观、舒适、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公共空间。
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质量,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初步了解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需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视觉美学、功能需求、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可持续性发展。
首先,视觉美学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好的景观设计应当能够创造出美的景观,使人们身临其境时能够获得愉悦和享受。
其次,景观设计还应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包括通行、休憩、活动等方面。
此外,景观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保持和恢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景观设计理应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强调地域性和历史性。
最后,好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重要性与影响好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对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景观设计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一个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人们的社交活动,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景观设计能够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优美的景观设计能够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此外,景观设计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好的景观设计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好的景观设计实践案例: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这个世界级的景观设计作品将绿色公园与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独特而令人惊叹的城市休闲空间。
2. 德国柏林贝尔林艺术中心:这个项目通过将公共空间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并为城市增添了文化氛围。
3. 中国苏州园林:苏州园林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园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学价值。
由于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景观特色等的差异,以及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建设,致使城市天际线发生强烈变化的现状,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对城市天际线展开研究。
前期着重于客观描述与定性分析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3, 4],从社会文化、历史进程、心理等方面解读城市天际线。
而后开始结合定量化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如城市天际线的影响机制分析[5,6]、高度与分区控制[7, 8]、视觉美学评价[9-11]及模拟优化[12, 13]等方面。
深圳是我国第一批建设的经济特区,已发展为我国新一线城市。
而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人流密集,拥有众多超高层建筑和地标性建筑,天际线显著可见。
2020年,中央商务区蓝皮书[14]指出,深圳CBD 综合发展居我国第三位,发展呈长期向好趋势。
因其发展而生长的天际线是深圳CBD 可观赏的景观美学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城市风貌特色的代表之一。
然而,一味追求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导致天际线形态趋同化,景观美学价值降低。
此外,就深圳总体空间格局而言,呈现多中心组团结构(现有罗湖CBD、福田CBD、南山CBD、前海CBD),致使(超)高层建筑布局相对比较分散,形成多条城市天际线,代表性程度低。
本文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数据,以深圳福田CBD、南山后海CBD 天际线为研究对象,选取莲花山山顶、人才公园观景平台、深圳湾公园北湾鹭港3处样本点位,提取城市天际线,计算分形维数,与视角、视距构成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天际线视觉美学质量评价,以探求深圳CBD 天际线最佳观景点。
1研究区概况深圳全市土地总面积1 997.47 km 2,人口密度6 484 人 / 平方千米,居四大一线城市之最。
福田区是深圳市摘要 深圳为我国新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市向三维竖向空间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特别是在高层建筑密集的CBD,往往在其竖向边界形成最具特色的天际线。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摘要】康乾七十二景是一组以描绘北京风景名胜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其中包括72幅山水画。
这些景点均为皇家园林和名胜区,展现出清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对北京风景的独特理解和赏识。
这些景点历史悠久,充满了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独特审美观念。
这些画作不仅是对景点的生动描绘,更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康乾七十二景以其独特的美学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康乾七十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审美情感。
【关键词】康乾七十二景、历史背景、命名由来、景点特色、美学价值、艺术表现、影响和意义。
1. 引言1.1 介绍康乾七十二景在这组作品中,乾隆皇帝通过精湛的绘画技艺,将各个景点的特色和韵味生动地表现出来。
每一幅画都融合了文人雅趣和民间风情,展现出了一个既具有古典气息又不乏生动活泼的画面。
康乾七十二景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精心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展示了乾隆皇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通过这组作品,乾隆皇帝不仅展示了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造诣,更为后世留下了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
康乾七十二景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对中国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一次集中展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1.2 说明文章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命名由来、景点特色、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的深入探讨,探究康乾七十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通过分析康乾七十二景的影响和意义,总结其对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启示和影响,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康乾七十二景的画卷。
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具东方韵味的艺术珍品,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 正文2.1 康乾七十二景的历史背景康乾七十二景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创作的72幅山水画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1.评价的理论基础对城市景观现状进行评价(评估),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
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城市景观现状评价分为三类:1.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市民对于城市景观质量体验的评价。
其中可分为市民(或专家)对于城市景观体系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特定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评估。
其成果多为描述性的定性评价。
1.2.技术性评估着眼于评价主体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宜程度的评价。
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的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
这些指标是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的经验值。
1.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城市景观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以确定城市整体风貌和发展方向。
体验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通常都要在对于城市景观现状的综合性评价中运用到。
这种评估的结果,大都是一系列的综合指数值。
评价必然地带有价值标准。
在对城市景观现状评价中,评价所依据的价值尺度是至关重要的。
以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同一城市的景观状况,其评价结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本次研究的价值标准除基本的视觉美感外,对构成城市景观整体风貌的各个侧面都纳入评价项目。
以文章开篇所述“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具体的说,城市景观现状评价还包括1.4.景观美学质量评价城市景观现状的美学质量评价是评价的核心。
对其美学质量的评价,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它不仅取决于城市景观物之客体,而且受评价者的审美观、审美情趣、甚至受审美时的心境、情绪等主观条件的深刻影响。
现在,世界上景观美评价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四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经济学派。
其中专家学派以形式美评价为主,这也是景观美的主要体现。
1.5.景观现状价值评价城市景观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应进行资源性或其经济性的评价,作为产业,有规模和容量要求,还要考虑其可以进入性以及区位条件等。
1.6.景观影响评价城市景观影响评价则是景观现状、评价中涉及内容最广的评价,目的是防止景观的人为破坏,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
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刘滨谊【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22(29)9【摘要】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
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
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总页数】6页(P12-17)【作者】刘滨谊【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同济大学风景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景观的感知:走向景观符号学2.基于眼动技术的景观视觉感知分析\r——以清华大学校园景观为例3.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动态评价方法——基于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研究4.基于视觉感知的工科高校景观评价研究——以成都工业学院郫都校区为例5.数字足迹支持下的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以秦淮河历史性城市景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进展内容摘要景观(Landscape)概念及其景观研究的进展,反映了人们对人-自然关系的熟悉的不断加深.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景观这一概念的进展历史;从横向探讨景观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内涵的转变;和作为园林风光学科的要紧对象,景观研究的一些现状......景观(Landscape)概念及其景观研究的进展,反映了人们对人-自然关系的熟悉的不断加深.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景观这一概念的进展历史;从横向探讨景观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内涵的转变;和作为园林风光学科的要紧对象,景观研究的一些现状.一景观的原意--"风光"及其研究在欧洲,"景观"一词最先出此刻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述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光"、"景色"、"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光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光(山水)专门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硕的山水美学理论可谓举世无伦,因此也才有中国山水园林的臻美.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光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目前,大多数园林风光学者所明白得的景观,也主若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光.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判"("landscapeassessment","landscapeevaluation")研究,也是要紧就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判(风光评判)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的评判.而景观的"视觉质量"那么被以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意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风光美""scenicbeauty"[2];美国土地治理局那么将其等同于"风光质量"("scenicquality"),并概念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3].从主观上讲,景观评判那么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熟悉,Jacques[4]以为景观的价值表此刻"景观所给于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知足".风光评判(景观评判),事实上是风光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光资源治理、合理地进行风光区计划的大体依据.通过20连年的进展,风光评判的研究显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式上各具特色.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5-7]: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或趁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paradigm),和体会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phenomenologicalparadigm).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大体元素在决定风光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硕性"、"专门性"等形式美原那么作为风光质量评判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那么为评判依据.参与风光评判的是少数专家,他们在艺术、生态学及资源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土地治理部门、林务部门及交通部门多采纳专家评判方式进行风光评判[8-12].心理物理学派那么把"风光-审美"的关系看做是"刺激-反映"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光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式制定一个反映"风光-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光要素之间成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光质量估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式在小范围丛林风光(如一个林分)的评判研究中应用较广[13-16].认知学派把风光作为人的熟悉空间和生活空间来明白得,主张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动身来评判风光(景观/生活环境).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17]理论,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夫妇提出"风光审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model")[18,19]和美国地理学者Ulrich的"情感/唤起"("affective/arousal")反映理论[20,21]。
实验名称:景观视觉美学评价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XX公园实验对象:随机选取的20名大学生实验目的:1. 了解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探究不同观赏角度、距离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
3. 分析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主要因素。
实验方法:1. 现场观察法:实验对象在公园内自由选择观赏地点,观察并记录不同景观的视觉美感。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收集实验对象对景观视觉美学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3. 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过程:1. 准备阶段:确定实验地点,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如相机、问卷、记录本等。
2. 实施阶段:实验对象按照要求在公园内自由选择观赏地点,观察并记录景观的视觉美感。
同时,填写问卷调查表,反映个人对景观视觉美学的评价及影响因素。
3. 数据收集阶段:对实验对象进行访谈,了解其观察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想法。
实验结果:1.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影响因素分析:- 观赏位置: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观赏位置对景观视觉美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
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近景)往往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远景则给人以广阔的视野和宁静的感受。
- 观赏距离:近景、中景、远景的评价差异较大,其中近景评价最高,远景次之,中景最低。
- 季节因素:季节变化对景观视觉美学的评价有一定影响。
如春季的花开、秋季的落叶等,均能提升景观的视觉美感。
2.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总结出以下景观视觉美学评价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景观的形状、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评价其视觉美感。
- 感知法:通过主观感受,评价景观的视觉愉悦程度。
- 比较法:将不同景观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美感和不足。
实验结论:1.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受到观赏位置、距离、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2.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感知法和比较法。
3.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论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论文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
助。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
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
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
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
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
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
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
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
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
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色彩指标
明暗对比是表达三度空间幻觉的强项,这首先取决于事物本身的明亮度,形成的阴影里无质却有形,并有大小深浅之分,能对景观画面的相对均衡起到一定的作用。
由色彩的明暗度相差而构成的明暗对比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色彩对比形态。
冷暖对比是色彩结构中对人的感情产生最大影响力的色彩对比,如人们看到红橙色联想到火光,而觉得热;看到蓝色联想到冰天雪地,感受到冷。
这类色彩的变换使人的色彩感情像在波浪中起伏的小船,随着冷暖色彩倾向性而上升和跌落。
补色对比是最鲜明的色彩结构。
补色对比反映出人的色彩视觉的内在需要被完全满足,故而补色对比具有永恒的色彩和谐价值。
当人们眼睛疲劳的时候,欣赏一处由不同色彩结构构成的美丽风景,在得到美的色彩享受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调节了人的色彩视觉机能。
色彩纯度对比表现出单色性色彩本质的秩序感。
纯度即颜色的饱和度、彩度、鲜明度,反映色质饱和程度的等级。
色彩纯度对比就是以高纯度的颜色同稀释后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
同一种纯度色相,由于面积不同,对于人的感情影响力也产生巨大差异,所以面积对比被认为是一切色彩对比的重要形式因素,而面积对比的主要依据在于各种颜色的明度。
2、形状指标
形状指标应包括外轮廓线和形状面积。
人们认识物体,首先看到的是物体边线形成的外轮廓,因为边线外轮廓将这一物体与其他物体划分开来。
外轮廓线有粗细、曲直、浓谈、虚实之分,加上角度、方向的配合,就可以经过交错、排列灵活地表达各种景观不同的主题,并能在人们视觉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br
∙上一页
∙ 1
∙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