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完整版)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美国: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英国: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 or Landscape Evaluation 时间: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 Scenic 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

森林文化与美学

1.举例说明文化与森林、森林文化的关系 2.举例说明森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举例说明文明进步与森林兴衰的关系 4.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5.举例说明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6.举例说明森林美及其感受 7.专业学习中的森林文化与森林美学现象、内容 8.林学与森林文化、森林美学 9.学习本课程的评课意见、建议和改进。 一、举例说明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艺术领域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来源与自然,森林作为自然的一大部分,其在艺术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森林文化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森林文化作为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物为载体,以情作浆,寓意其中,力求达到物随人意,人物相通的境界。这里所讲的“物”,不仅泛指森秫中的一切生物,而且还把与森林相连的山石泉瀑等森林自然景物也囊括其中。人类对森林的认识,最早是从对物的利用开始的,而后在相依相融之中。逐渐发展到以物拟人、喻物抒情的境地。因此,森林的人格化和人格化的森林,是森林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它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更多的是物的形态,如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等,同时,又赋予物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说,森林文化本身包含着人类丰富多彩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积累与提炼,正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中国文学艺术里面含有很多森林内容。我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团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作品中的许多故事情节,都离不开森林和园林的环境。千姿百态的森林景观、花草树木成了他们笔下借物抒情的工具,并融人其名篇佳作之中。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是以草木花果作为传递感情之信物,如折杨柳以送捌,插莱萸以思亲,借餐草喻忘忧,托红豆寄相思等等;以飞禽走兽的啼鸣引发幽思愉悦之情,如猿啼凄凉、杜鹃啼血、鸳鸯戏水、莺歌燕舞等等。打开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可以看到无数文学艺术大师被雄奇秀丽的山林泉石之美所陶醉。他们的情感在森林之美、自然之美的熏陶之中得到净化与升华,创作出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和流芳百世的水墨丹青。 森林给古代诗人墨客们提供了许多的灵气,使他们在豪气万丈的气魄中挥洒诗篇,或在森林的呵护下柔情蜜意、对酒当歌,靠森林中舒适的环境激发出他们的万丈诗篇,而这些诗篇又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李白、杜甫、苏东坡等诗人有许多的名句反映了森林和人的关系,“峨嵋天下秀”是因为峨嵋山林葱茏、线条柔和流畅,充分展示了树木构成的景观魅力。宋朝黄庭坚:“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反映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特征。宋之问的“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反映了洛阳颖川森林与人工建筑相融合的美妙景色。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勾画出了山林的清远渺深和诗人雅洁幽独的心绪。 森林是人们贴近自然、增长知识、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最理想的场所。森林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森林里,可以从领略大自然的点点滴滴之中,接触到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以及景观学、造园学、生态学、仿生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能得到美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熏陶和享受,在启迪中感悟真谛。森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着远古的农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初探 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4 19:51:00 内容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开展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情况和意义,提出了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步骤、内容和方法,介绍了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景观环境作为客观物质系统,由于鲜明的色彩、线条、形态和性质等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定形式,具有满足人类追求美的客观意义。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生活环境一部分的美学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正是基于这方面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其评价目的在于预测和评价拟建项目在某一特定区域造成的景观及视觉影响的显著性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减缓措施。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早已受到重视,并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欧共体明确规定,在评价拟建项目时,必须进行景观的直接和间接潜在影响评价。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迄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本文旨在介绍与景观及视觉影响有关的概念,探讨评价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等。介绍一种较为简便、实用的用于景观与视觉影响评价的定量方法。提出了进行这项工作的难点问题及设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的景观及视觉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 1 基本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指构成视觉图案的地貌和土地覆盖物,土地覆盖物由水体、植被和人工开发的景物(包括城市外表)等组成。景观也是人眼从一个角度看到延伸着的自然景色,还可将其看作是地球表面上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同的各种特征的总和。从评价的意义上说,“景观”主要是指那些有特色的景物和地方性赏心悦目的独特景色。从景观生态学来分,其类型大体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如天然奇景和壮观优美的建筑、主体公园、城市雕塑、文化古迹)等。从时间上则可分为历史景观、现代景观。 1.2 视觉影响 视觉影响是指视觉资源和观察者对在一个统一协调的景观中介入一种负面格调的实体所做的反应。 1.3 景观及视觉影响 景观及视觉影响的区别在于景观影响是指景观结构、性质和质量方面的改变,视觉影响则是指景观外貌方面的改变和这些变化对人的影响。因此视觉影响可以看作是景观影响的一个部分,它涉及到对景色、观赏者和视觉美学的影响。景观及视觉影响具有直接可见性、不易改变性等特点。景观及视觉影响强调的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森林美学的发展及其在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第24卷 第4期中 南 林 学 院 学 报V o l.24 N o.4 2004年8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FOR ESTR Y UN I V ER S IT Y A ug.2004 Ξ[文章编号]1000-2502(2004)04-0082-06 森林美学的发展及其在森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钟永德,罗明春,袁建琼 (中南林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 要] 收集了大量的原文文献,综述了起源于德国的森林美学思想的由来、发展和森林美学学科的创立过程;阐述了森林美学与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在归纳森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措施;分析了国内森林美学研究滞后的现状,指出了森林美学的理论和应用于当前森林经营大转折形势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林学;美学;森林美学;森林景观;景观规划;综述 [中图分类号] S727.5;S688 [文献标识码] A D evelopm en t of Forest Aesthetics and Its Appl ica tion i n Forest Landscape Plann i ng ZHON G Yong2de,LUO M ing2chun,YUAN J ian2qi ong (Schoo l of Touris m and M anagem ent,Central South Fo restry U niversity,Changsha410004,H unan,Ch ina) Abstract:W ith lo ts of initial docum ents co llected,the creati on and developm ent of the theo ry of fo rest aesthetics,o riginating from Ger m any,and its established p rocess as a subject,are all summ arized in th is paper.T h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fo rest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rned subjects is illustrated.T he p rinci p le of fo rest landscape p lanning is put fo r w ard on the basis of the summ ary of fo rest landscape elem ents.T he p resent situati on that the dom estic research of fo rest aesthetics has fallen beh ind is analyzed,and the p 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 ry of fo rest aesthetics and its app licati on is expounded w ith a fundam ental change of the idea of fo rest m anagem ent. Key words:fo restry;aesthetics;fo rest aesthetics;fo rest landscape;landscape p lanning;summ arizati on “森林美学”,从词源上讲,是从德语Fo rstaesthetik一词而来的,这是个由Fo rst(森林)和A esthetik(美学)组成的复合词.但是德语中的Fo rst仅指用人工经营和培育的森林,即“施业林”.Fo rstaesthetik一词是v. Salisch于1876年开始使用的,1885年他创立了“森林美学”,正式把“森林美学”定义为关于施业林美的学说(引自v.Salisch H.Fo rstaestetik,1911).Schw app ach认为v.Salisch的定义狭窄了些,他略作修改,把森林美学定义为“关于森林美的学说”[1],他使用的德语词汇是W aldaesthetik这个复合词,W ald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切林地和林木结合的森林有机体;既包括作为森林核心的施业林(林业的经营对象),也包括非施业林,还包括和森林相连的草地. 1 森林美学思想的由来与发展 森林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德国.以英式园林艺术为开端,它使得巴罗克时代园林和景观建设中偏好的和常用的地貌形式和造型逐渐被自然形式所取代.这就是说,风景式园林的自然审美倾向引起了人们对森林美的注意.当时个别林主已开始有意识地美化自己的森林. Ξ[收稿日期]2004203214 [收稿日期]2004205212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德合作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02D F000021). [作者简介]钟永德(1965-),男,湖南炎陵人,副教授,硕导,博士,从事森林生态、生态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丽多姿。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的美,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以下是我对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的几点见解。 一、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景观葱郁美等方面。景区整体美也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 黄山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2.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山色田园尽收眼底,具有清晰美的特征。这种景象在雨过天晴时分也常见到。黄山花岗岩体与围岩有明显的差异,形成峻峭的山峰(花岗岩)和浑圆和缓的山丘(围岩) 两种截然不同的山色风光,其界线非常清晰,这也是一种清晰美。但黄山一年中有200 多天是笼罩在云雾之中,使黄山披上了一层面纱,若隐若现,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这种模糊美具有内涵模糊、界限模糊和形态模糊等特征,使人具有身临仙境、幻境的感觉。 黄山清晰美具有雄壮磅礴之势,模糊美具有虚幻之妙。但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多数情况下是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交织,具有动态变化特征。风起云涌,浩瀚无际,峰尖浮海,犹如孤岛,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黄山古有“黄海”之称,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和天海。黄山景观在清晰美和模糊美的协调下显得更美,如笔者在天都峰看到玉屏楼和光明顶人文景观呈现在云海之中,犹如天国风光,美妙绝顶。

V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美要素精编

V 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 美要素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VI设计怎样把握视觉审美要素 文章来源:铭智设计 中视觉审美要素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VI基本设计系统中,主要构成要素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企业造型等视觉符号。VI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这些要素的设计,形成一个最直接的视觉形象,结合这些基本设计在应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统一而充分地表达企业理念和内在特质,以求得广大公众的认同。 视觉识别在CI设计中最为直观、具体,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最为密切、贴近,因而影响面最广。它是在确立企业经营理念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与一切经营有关的媒体要求,设计出系统的识别符号,以刻划企业的个性,突出企业的精神,从而使社会公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一、视觉识别的美学原则 (一)“以 MI为核心的原则 中的标志设计要素与一般商标是不同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VI中设计要素是借以传达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重要载体,而脱离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的符号只能称作普通的商标而已。优秀的VI设计无不是在表达企业理念方面取得成功的。而标志设计的关键,是在设定出企业理念的基

础上,如何设计出最有效、最直接地传达企业理念的标志。 “太阳神”的标志,以圆形、三角形的几何形状为基本定位。圆形是太阳的象征,代表抛洒光明、温暖、生机、希望的企业经营宗旨,以及代表健康、向上的商品功能;三角形的放置呈向上趋势,既是APOLLO(古希腊神话中赋予万物生机,主宰光明的保护神)的首写字母,又象征“人”字创造型,显现出企业向上的升腾的意境和以“人”为中心的服务及经营理念,以红、黑、白三种代表色构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体现企业不甘现状、奋力创新的整体心态“太阳神”字体造型时根据篆体的“⊙”作为主要特征,结合英文APOLLO的黑字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合成文字”,把这种特定的艺术形象印在包装箱、招贴画、办公桌和户外广告上,简法,单纯、明确地表现出企业精神,经营意识、产品属性。商标、产品、企业命名“三位一体”的整体效果,使公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VI设计的民族化设计原则 由于各个民族思维模式不同,在美感、素材、语言沟通上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应该考虑带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才熊被国人所认同,进而才能赢得世界的认同。 (三)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精选文档

从美学的角度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舞蹈表现形式的美学因素 1. 动作 从舞蹈的美学角度看,动作是首先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画面,是舞蹈艺术的语言,更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动作与生活动作存在很大差异,在具体的作品中,还要求有和独特内容相结合的独特性格,形象性是其首要的要求,动作的形象性不是指能够逼真的模拟生活中的现象,而是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揭示,舞蹈就是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内在的神气、神态、精神,这种形象性有一个“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舞蹈动作妙在这“似与不似之间”,刻板的模拟,失去了舞蹈的本义,完全脱离事物的原型,失去了真实的基础, 也就谈不上“神似”,在舞蹈作品中,舞蹈的大部分动作是由传统的舞蹈动作发展而来,甚至有一部分是程式化的动作,象我们经 这种现常会见到,其实各民族的艺术形式也都有自己的传统 语言”,这些语言在舞蹈创作中运用时,就需要有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无论叙事舞蹈和抒情舞蹈都是这样,舞蹈动作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风格,风格是舞蹈艺术美感作用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缺乏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舞蹈,就象“言之无文”,必然是“行之不远”的,当然,民族风格并不单纯是动作问题,但是由于舞蹈艺术表现手法上特殊性,动作的风格在形成舞蹈作品的民族风

格中起着极关键性的作用。 2. 音乐 不单是形式, 也有内容的因素, 舞曲旋律本身能够表达出丰富的 情感内容, 通过听觉作用和动作的视觉形态相结合, 共同构成审 美感知中的艺术形象, 让欣赏者能够更加陶冶其中, 舞曲和舞蹈 是一个能够独立表达主题内容的作品, 所以, 舞蹈音乐同样要求 形象化、个性化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新鲜活泼的音乐语言,变化 有序的节奏组合, 感人肺腑的感情色彩, 都是展现舞蹈动作在舞 蹈中不是谁服从谁的关系, 而是在统一的主题思想下的紧密结合 和共同创造。 二、舞蹈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舞蹈艺术 舞蹈艺术表现的最大载体就是人体动作, 舞蹈艺术需要通过 人的肢体动作来完成其表现形式, 舞蹈演员主体性的再创作最是 能够展现舞蹈的美学价值, 通过生动传神的舞蹈动作来传递舞蹈 作品中丰富的内在情感, 从而展现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者注入浓浓的情感,通过舞蹈演员的主体动作、表情、舞蹈构图 等表现形式来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生活感悟及艺术情操, 舞 蹈演员通过塑造不同的舞蹈形象来传递舞蹈作品中的不同艺术 音乐是舞蹈作品美学形态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音乐在舞蹈中 动作结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当然好的舞曲在单独演奏时也 在我 国,舞蹈艺术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舞蹈的肢体动作中被创作

景观评价

3.1.1评价的理论基础 对城市景观现状进行评价(评估),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城市景观现状评价分为三类: 1.体验性评价 着眼于市民对于城市景观质量体验的评价。其中可分为市民(或专家)对于城市景观体系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和对于特定城市景观的视觉美感评估。其成果多为描述性的定性评价。 2.技术性评估 着眼于评价主体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宜程度的评价。与之伴随的通常有一系列的技术性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这些指标是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积累的经验值。 3.综合性评估 着眼于城市景观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以确定城市整体风貌和发展方向。体验性评价和技术性评价通常都要在对于城市景观现状的综合性评价中运用到。这种评估的结果,大都是一系列的综合指数值。 评价必然地带有价值标准。在对城市景观现状评价中,评价所依据的价值尺度是至关重要的。以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同一城市的景观状况,其评价结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本次研究的价值标准除基本的视觉美感外,对构成城市景观整体风貌的各个侧面都纳入评价项目。以文章开篇所述“经营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具体的说,城市景观现状评价还包括4.景观美学质量评价 城市景观现状的美学质量评价是评价的核心。对其美学质量的评价,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它不仅取决于城市景观物之客体,而且受评价者的审美观、审美情趣、甚至受审美时的心境、情绪等主观条件的深刻影响。现在,世界上景观美评价的学术流派主要有四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经济学派。其中专家学派以形式美评价为主,这也是景观美的主要体现。 5.景观现状价值评价 城市景观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应进行资源性或其经济性的评价,作为产业,有规模和容量要求,还要考虑其可以进入性以及区位条件等。 6.景观影响评价 城市景观影响评价则是景观现状、评价中涉及内容最广的评价,目的是防止景观的人为破坏,保证景观的可持续利用。景观影响评价中,首先要作景观影响因素的识别,也就是要搞清有那些人类活动会影响到景观现状;其次要进行景观

对森林公园景观评价方法的综述

对森林公园景观评价方法的综述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文中全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风景评价及风景森林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森林景观综合评价的方法,包括风景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评价学派及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的森林景观评价方法,亦即心理物理学派中的美景度评判法。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各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及人类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森林景观是形成森林旅游环境的物质基础,在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则应全面地对森林景观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 风景评价是风景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风景林抚育管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风景林的发展与建设,许多地方的做法是将其它林种的林分经过抚育改造等管理措施使其朝着风景林方向发展,然而目前面临着管理使景观特征将如何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后将如何评价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说明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改进,因此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来对风景进

行评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做了一些工作,下面将分别阐述。 一、国外风景评价研究现状 (一)风景质量的评价方法 在西方,相当于汉语的风景的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这时景观的含义也等同于英语中的景色“scenery”,均是美学意义的概念。有关景观的研究有记载的可追溯到1757年Edmund Burke 对景观美学的哲学研究。在林学方面,Gilpin在1791年发表了《森林风景与树林景观》,之后Marsh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它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分析手段(ana-lytical approach)来 描述风景。风景的价值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得到重视,并且这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始开展了“景观评价”的研究,到了70年代该领域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风景主要是视觉意义上的景观。美国所做的“景观评价”也主要是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一般来说,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前后国外涌现的大量风景评价的方法,其特点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了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方法,以期对旅游资源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 一、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因素 景观视觉美学是指景观视觉的美学价值对人的影响。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开发活动对景观可能造成的美学影响程度做出预测,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景观的视觉美学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主体因素。 不同的观赏位置对景观的审美评价是不同的,因为景观是立体存在于三维空间的实物。观赏距离将景观分为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靠近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或按人的尺度,人的视野所看到的景物,如建筑立面的局部(细部)景观。中景是离观景点较远的位置所看到的景物,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观赏方式。远景是远离观景点所看到的景物,在大视野内观赏到的景物及它周围的环境。观赏角度也就是我们的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观赏角度通常分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仰视会使人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会产生压迫感和震撼感。俯视则是人处于较高位置观赏下面的自然景观,会感觉豁然开朗,从而激发人心。平视是一种与景物相对接近的观赏方法,会使人处于一种平和的心态,产生享受安宁感和平感。 作为欣赏主体的人,往往因欣赏主体观赏目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背景、意志经历等的不同,从心理上对景观的欣赏不同;欣赏主体还因生活环境、社会角色、文化因素、经济收入等的不同,他们对于同一景观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 二、景观视觉美学评价的指标体系 景观与环境的融合度越高,则景观敏感性就越高。因此,可以将色彩、形状、质感作为景观美学视觉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从美学角度看艺术劳动 一、人的审美能动性的产生 关于审美和艺术价值的产生问题,这是一个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的心理的一般进化问题,这一人的心理发展是人对外界“冲击”做出反映的结果,是人对现实、改造现实并使之服从于自己意志的能力积极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和美感发展的思想是从人的发展取决于作用与人的外界因素的前提出发的。 人们制造劳动工具是卓有成效的自觉的建造现实的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审美能动性的起源。这就要求为某种功能目的而加工制作自然界的材料。这样,在加工制作劳动工具的过程中,人的本质和需要就被对象化了。劳动工具也就获得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必要的形式。人把这种和目的性理解为发展自己可能具有的手段和结果,这是审美感受的直接源泉,也是迄今人从其发展自己的观点对某一事物的审美认识。因此,人对劳动工具的造型、装潢和形成过程本身都予以自己的审美感受,而不只是从枯燥乏味的功利主义方面来认识它。在劳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人不仅看到眼前的对象,而且也要在对象中体验到自身和实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发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发展自己的手段。这样一来,在劳动工具的制作中,人把握现实的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劳动本身就是把握现实的一个阶段,因而也是人的审美感受的源泉。 二、朱光潜对美学对象艺术的论述

在我国,美学对象问题是50年代之后才提出来的。朱光潜在他1960年写的一篇文章《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美学?》一书中,介绍了苏联美学界的各种观点,接着引用并分析了马克思《紧急学手稿》中所说的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一段话,然后结论说:美学作为科学,研究的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这种过程的规律,它的中心问题是艺术。 50年代是朱光潜看待文艺,他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本质来说,它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一方面与经济基础,一方面与其他形式的上层建筑,如哲学、伦理、政治观点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从作用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对教育人民与进行革命斗争都是有力的武器,他不但要反映现实,而且要改造现实。他还认为,艺术虽不就是美,但是美的集中表现,美与艺术一样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美是意识形态性的;艺术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必须具有美的特性,这个过程就是美感经验过程,这是既有被动感的方面,又有主动创造方面的主客观统一的复杂过程。总而言之,朱光潜认为艺术与美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 朱光潜从反映论与意识形态论角度看待文艺的同时也解释了艺术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他认为把文艺看做一种生产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朱光潜于八十年代明确的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时间观点的基础之后,艺术与劳动的关系在他的理解上具有了一层新的含义。他确信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中肯定了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式与实践精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的原则与方法,作为森林公园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已建和待建各级森林公园。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饮食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文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096——199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定义 本标准彩下列定义。 3.1 风景资源 landscape resources 以景物环境为载体的,自然形成或人类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财富。 3.2森林风景资源 forest landscape resources 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 3.3风景资源质量 landscape resources quality 风景资源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3.4森林公园forest pard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3.5权数weighted number 统计计算中,用来徇各变量在总体中作用大小的数值。 4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4.1评价原则 4.1.1以对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4.1.2 通过宣评价,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公路景观评价技术

1、公路景观评价技术 1.1 公路景观评价 公路景观评价是景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景观方案比选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合理地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基本依据。公路景观评价是找出景观被感受的美感,根据公路景观的视觉质量排定景观的等级,表达对景观的偏好,评定不同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所产生的视觉美学效果,或预测公路建设给景观和视觉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和潜在影响,提出景观环境保护、美化、利用、开发及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质量是一个总体视觉概念,要求美与和谐,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那么公路景观评价中所指的景观则体现在更加重视人的感觉与客观实体存在,更多地关注自然与生态。公路景观评价通常偏重于宏观形态评价,注重行人对公路景观总体的反应与感受,是对公路沿线视觉范围内景观环境的客观存在予以评估而加以展开的一系列审美活动。公路景观的美学质量是公路景观环境系统与行人审美意识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的功能表现,也即公路景观的美学质量不但取决于景观的客观特征,还取决于行人的主观审美趣味。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讲,公路景观评价过程是行人不断接受外部公路景观环境刺激的过程,在景观与行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信息供求关系,景观的审美感受也就体现在这种信息的供求关系之中。因此,对公路景观的评价应立足于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原则基础之上,将公路本身及沿线一定范围内的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作为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来研究,而不应仅停留在传统的追求视觉美学效果和对景观意义的一般理解的层次上。 1.2 公路景观评价的特点 1.2.1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把评价目标和对象放在公路整体系统内分析,找出所有可能作为评判准则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公路景观评价所设立的项目体系要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明确,既便于抓住主要因素,又要兼顾次要因素,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1.2.2 定量与定性相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旨在寻求构成公路景观环境的景观元素特征和行人的知觉审美反应之间的关系,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公路景观应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使定性问题数量化,便于用数学模型进行处理,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 1.2.3 动态性和可预测性相结合 从时间上来说,公路景观即有前后相随的空间序列变化,又有季相(一年四季)、时相(一天中的早、中晚)、位相(人与景的相对位移)和人的心理时空运动所形成的时间轴。可持续发展要求公路建设必须注意对沿线生态资源,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永续维护和利用,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划人的生活和生存空间,使沿线景观资源的建设保持持续的、稳定的、前进的态势。因此,公路景观评价既要能够反映景观系统的动态状况,又要具有可预测性。 1.2.4 专家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公路景观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主体所处的位置、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的原则和结果必有显著的差别。旅行者、观赏者多以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出发;沿线居住者多以出行是否便利、生活环境是否受到影响等方面考虑;公路规划者设计者重视的则是行驶的功能要求及舒适性。因此,公路景观评价在充分尊重专家决策的基础上,更要反映公众的意向与利益。 1.3 景观评价学派 1.3.1 景观评价的主要学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景观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对景观感知及景观评价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重视,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和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学家、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元素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平面设计作品中各种基本元素,接着分析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所具备的特征,最后提出了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方法。该文给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以提升视觉审美元素的运用效果,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审美元素 在平面设计过程中,视觉元素的合理使用不但能提升设计作品的审美效果,而且能保证作品的经济性,让作品实现创新。色彩、文字、图形等元素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视觉审美元素。设计师在设计中要重视审美元素的组合,这样可以更直接地呈现商品自身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视觉冲击,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推广与营销。 一、平面设计构成元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而且其作用和效果也非常明显。图形主要由点、线、面组成。点是线和面的起

点,点的表现形式也是图形中最基础的部分。图形需要清楚地显示出设计中的重点。 2.文字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想合理地对文字进行处理,就要了解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与背景,要根据文字的内容与颜色、图形等进行结合,这样可以让文字表达变得更丰富,其审美价值也会变得更高。 3.色彩 色彩可以让平面设计变得更有魅力,吸引力更强,从而让图形和文字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更贴近产品定位,使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到其中的含义。 二、在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应用优势 1.提高设计作品的经济性 现阶段,大部分商业设计都会涉及平面设计,而经济性是商业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为了让整个设计作品更具商业特点,提升自身的经济价值,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这

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所以,当希腊人第一次踏上特洛伊的海滩时,阿喀琉斯率领他的阿开亚黑甲军,冲在整个希腊联军的最前面,他们无所畏惧,勇猛地斩杀着每一个对手,即使是阿波罗的神庙,阿喀琉斯也依旧毫不退缩。而这也正是导致了他最后会死在特洛伊城墙下的一个伏笔。另一个最重要的伏笔则当然是阿喀琉斯的三次愤怒。他的三次“愤怒”带来了三次事件。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愤怒,即他的表弟兼好友的特洛克罗斯因为他的不参战而私自偷了他的盔甲参加战斗最后被赫克托尔杀死在战场上。这使得他无比的伤心,同时也导致了他对赫克托尔无比的愤怒,所以他只身一人驾车到特洛伊城门前叫阵,要求与赫克托尔决斗。而当他面对赫克托尔并开始决斗时,他简直就是地狱地来的修罗。他视死如归,一招一式勇猛而残酷地击杀着赫克托尔,但当看到赫克托耳因为被石头绊倒而崴了脚时,他主动扔掉了自己盾牌,并大叫道“我不希望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