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总)

(完整word版)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材料(总)

八年级地理会考总复习材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于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2、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经线与纬线:

0000

二、地球的运动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向北

(3)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来判别

3、地图上的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有:

0 500米

(1)线段式(如)

(2)数字式1:50000

(3)文字式(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米)

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4、 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形部位:山顶、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一) 世界海陆分布 1、 三分陆地和七分海洋

2、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陆地集中在北半球 (二) 七大洲

1、 大洲、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

2、 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最大的大洲——亚洲; 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3、 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三) 四大洋

最大的洋——太平洋; 最小的洋——北冰洋 二、海陆的变迁

1、 大陆漂移说(魏格纳)和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喜马拉雅山形成的原因)

2、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3、 山脉、山系:喜马拉雅山脉(最大山脉);

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其中最长的山脉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 多变的天气

1、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时刻变化的;气候是长时期,一般变化不大。 2、 识别天气符号P46(要求看懂天气预报图) 二、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要求画气温曲线图) 1、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1)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 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和最低的月

平均气温之差叫气温年较差。

2、 气温的分布规律(要求懂得看分布图)

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地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0C (要求懂得计算)

s

晴 多云 阴 小雨 台风 冰雹 雾 霜 沙尘暴

中雨 大雨 暴雨 雷阵雨

海陆:沿海温差较小,内陆温差大,冬冷夏热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要求懂得看分布图,要求画降水柱状图)

纬度:赤道降水多,两极降水少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海陆: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四、世界的气候

能举例说明气温、降水以及气候对人类的影响(8种气候类型)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人口的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分布(要求懂得看分布图P66,要求计算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稠密的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等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人口分布稀疏的是:沙漠、极地、热带森林、高原高山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破坏了资源和环境。(如: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4、人种

白色人种(欧洲、北美洲、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人)、黄色人种(主要在亚洲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黑色人种(主要在非洲中南部、美国)

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1、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语言,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2、宗教(要求懂得看宗教建筑图)

三大宗教: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流传最广)、伊斯兰教(在我国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3、国际组织

联合国——最大的国际组织,总部在美国纽约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在瑞士的日内瓦

欧洲联盟——EU,总部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总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要点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

一、亚洲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亚洲与欧洲的洲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北美洲的洲界:白令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洲界:苏伊士运河

人们根据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6个区。中国属于东亚。

2、地形和河流

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特点:呈放射状,多长河

3、亚洲地理集锦

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里海

4、复杂的气候

亚洲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二、人文环境

1、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欧洲)

2、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

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原因是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

也门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原因是位于丘陵地带

印度尼西亚的房屋是高脚屋——原因是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

沙特阿拉伯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原因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

3、经济发展:三类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牧、副、渔)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重工业和轻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流通部门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越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低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越大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补充知识点:

1、中东是长期热点地区:一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之地);二是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三是为水而战(匮乏的水资源);四是为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2、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

3、欧洲西部的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减少,西部靠海近,降水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距海遥远,降水渐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要点

(全都是中国的概况,只要记住大的概念和重要的小概念,你就会感觉十分简单!)

第一章疆域和人口

一、疆域和行政区划

1、位置优越性

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关系看,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从温度带看,我国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属热带。北回归线自西向东

....穿过的省份:云南(云或滇)、广西(桂)、广东(粤)、台湾(台)。2、疆域:960万平方千米(第三位)

我国东部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以东是太平洋。

我国的内海:渤海、琼州海峡。我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

3、三级行政区划:掌握34个省的位置、轮廓、简称、行政中心。

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在省级行政区划中,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二、人口

(1)人口总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2.95亿。)

(2)我国人口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我国人口分布为东多西少(以黑龙江省黑河市至云南省腾冲县一线为界)

三、民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回族。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其分户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第二章自然环境

一、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1、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2、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势影响:

(1)降水: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带来丰富降水。

(2)交通:使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地的联系。

(3)水能: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二)地形特点:

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山地占全国33%,山区占2/3。

2、掌握中国的主要地形:主要山脉、四大

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

二、中国气候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原因:(1)纬度位置。

(2)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寒冷。

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漠河,

最热的是海南。

2、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地势高)。

3、我国的温度带划分为五带一区,主要的划分指标是活动积温。泉州位于亚热带。

4、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泉州位于湿润区。

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植被由东向西分别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5、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因素)

我国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6、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三、河流湖泊

1、众多河湖

我国的河流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其中西北地区多为内流河,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内流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外流河水源来自降水。

河流的水文特征:汛期最长的是珠江;流量最大的是长江;北方地区有结冰期,结冰期最长的是黑龙江;含沙量最大的是黄河。

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河流总是由高向低流,如中国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流。

2、黄河

(1)概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向东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线是河口和孟津。

(2)黄河的治理

黄河上游水能丰富且集中,便于水能的梯级开发。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治黄的关键是治沙,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

黄河的下游由于泥沙不断沉积,形成“地上河”,下游应加固黄河大堤。下游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的作用是冲沙和调节水量等。

3、长江

(1)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向东注入东海,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之称。上、中、下游的分界线是宜昌和湖口。

(2)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上游河段。目前正在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长江的

上游,该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后,将发挥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淡水养殖、旅游等作用。

(3)治理长江的关键是防洪,重点治理最危险的、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

第三章自然资源

一、中国自然资源总特征

1、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

3、我国的基本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的现状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少西部内陆地区

三、水资源

1、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中国是个贫水的国家

3、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因为我国的降水集中于夏季,冬春降水少),解决的方法是修建水库,其中最大的工程是长江三峡工程

4、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华北地区缺水问题尤其严重,解决方法是跨流域调水,目前最大的工程是南水北调,它的建成将缓解西北、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5、解决水资源紧缺和浪费严重:节约用水

解决水资源污染严重: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网

1、交通是经济发展“先行官”

2、南北向的铁路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

东西向的铁路线(陇海—兰新线、沪杭线)

主要的铁路枢纽(郑州、徐州、株洲)

3、交通方式的选择

(1)交通方式的对比,飞机最快、最贵,船

最慢、最经济,汽车灵活机动、运量小,火车

运量大,速度中等

(2)客运和货运的选择

航空:贵重或急需物品长距离运输

公路:易变质或死亡的货物,短距离运输

铁路和水运: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万吨以上的货物使用水运)

二、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2、农业的分布

我国西部畜牧业为主;东部种植业,林业(东北林区、西南林业是天然林区,东南林区是经济林区)、渔业(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3、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三、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分为重工业(如:机械工业、钢铁工业等)和轻工业(如: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等)

3、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1、三条界线:秦岭—淮河(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第一、第二阶梯分界线(青藏地区的边缘)2、秦岭—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同时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二、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1、突出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深居内陆,有山脉的阻挡,海上湿润气流难以进入

东西景观差异:由东向西分别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世界屋脊之称”

A B

C E

D

F

(2)农业

西北----灌溉农业(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新疆:绿洲农业)

青藏-----河谷农业(青海:湟水谷地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

3、能源

青藏地区:太阳能(拉萨“日光城”)、地热能、水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一、北京

1、城市职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2、优越的自然条件:东经116°,北纬40°,华北平原的北部,西靠太行山,温带季风气候

5、历史古城

名胜古迹多(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传统民居(四合院),旅游资源丰富

二、香港和澳门

1、优越的地理位置

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江口两岸(香港位于东岸,澳门位于西岸)

2、人多地狭

解决措施:上天(建高楼)下海(填海造陆)

3、支柱产业

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转口贸易中心,与祖国大陆分工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三、台湾

1、祖国神圣的领土

深沪湾的海底古森林遗迹,说明大陆与台湾原来彼此相连——地缘

台湾居民的的祖先大部分是来自于福建、广东的移民——血缘

两岸人民共同信仰妈祖,同讲闽南语——历史文化渊源

2、位置

纬度位置:北回归线穿过台湾中南部

海陆位置: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临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自然条件

地形:西部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中部山地(适宜发展林业)

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4、丰富的物产

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森林之海”、“东方甜岛”、“水果之乡”、“东南盐库”、“海上粮仓”。

5、出口导向型经济

(1)“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2)主要工业城市的分布在西部沿海

四、新疆

1、特色:干旱(原因:深居内陆、山脉阻挡)

2、地形:三山夹两盆(右图)

A—阿尔泰山B—天山C—昆仑山

D—准噶尔盆地E—塔里木盆地

F—塔里木河

3、河流: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4、人口分布:绿洲

5、农业:

有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特别甜)

不利:降水少(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源条件)

6、能源开发:石油、天然气丰富

(1)西气东输工程(新疆的轮南——上海)

(2)轮南——上海途经的植被变化(荒漠——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3)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为东西部地区带来哪些好处?

A、对西部经济:使天然气得到开发,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就业机会

B、对东部经济:缓解能源的紧张问题

C、对西部环境:缓解因砍伐薪柴带来的环境压力

D、对东部环境:减少因使用煤、石油带来的污染

7、环境保护:

(1)最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区域:绿洲边缘

(2)治理措施:保护植被、对水资源合理利用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靠近港澳和东南亚,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经济:与港澳分工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

二、西双版纳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植物资源:热带雨林

(2)动物资源:“热带动物王国”(亚洲象、绿孔雀)

(3)傣族文化:泼水节、孔雀舞、竹楼(气候湿热)

2、经济:旅游业成为经济支柱。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2、严重的水土流失——千沟万壑

(1)自然原因:地形坡度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2)人为因素:植被破坏

3、脆弱的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4、生态建设:

工程措施:缓坡建梯田,建挡土坝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根本措施)

二、长江沿江地带

1、城市的分布:依托便利的河运发展起来的,从上游到下游(从西到东)四大城市依次是重庆、武汉、

南京、上海。

2、沿江地带的工业: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生态问题:

(1)长江上游毁林开荒,森林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

(3)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华中酸雨区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泉州乡土地理

一、泉州政区

1、泉州市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面临东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

2、大泉州包括:鲤城、丰泽、洛江、泉港、石狮、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德化、永春、金门(待统一)。泉州市政府现驻鲤城区。

3、与泉州市相邻的(按顺时针方向)有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福州市、莆田市。

4、泉州的海岸线曲折,多港湾,自北向南有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

二、泉州人口与民族

1、泉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主要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蒙古族。晋江陈埭、惠安百崎是我市回民的

最大聚居地。

2、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等地。台湾约45%汉族同胞的祖籍地是泉州,地缘、

血缘、历史、文化上两岸关系密切。石井――金门,泉州――澎湖海上直航的开通,对实现“三通”

及祖国统一发挥积极作用。

三、自然环境

1、地形:地形山地、丘陵多,戴云山是最高峰,泉州平原是最大的平原。

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3、河流:母亲河—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流,注入东海。

4、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受地形影响,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山区递增。

德化城关是我市的多雨中心。

5、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洪灾。

四、历史文化名城

1、海上丝绸之路:

(1)泉州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开元寺(佛教)、老君岩造像(道教)、清净寺(伊斯兰教)、晋江草庵(摩尼教)、西街礼拜堂(基督教)

(2)泉州古桥众多,有“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五里桥)。

(3)泉州地方戏曲众多,“活化石”——梨园戏;擅长丑角表演的高甲戏;“御前清曲”之称的南音。

现在我市正以南音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建筑:联合国遗产保护奖--“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骑楼)

五、侨乡经济:

1、农业:南安——中国龙眼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永春——中国芦柑之乡

2、荣誉称号:

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

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

安溪——“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德化——“中国陶瓷之乡”

丰泽——“中国树脂工艺品之乡”

3、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旅游业是泉州三大新兴产业。

4、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民营企业为主。最大的工业部门是纺织鞋服,最大的重工业部门是石油化工。

5、位于泉港区湄洲湾南岸的福建炼化厂,产品有石油、乙烯、聚乙烯等,成为我国六大石化基地之一。

6、泉州市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服装、塑料制品、鞋类、机电产品和石制品,进口的最大宗原料是原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