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含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 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 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 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

形的一些特征. 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

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 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的特征. 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

关系. 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 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 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 充分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 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 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 5 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 以及用这

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 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丰富直观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探究新知

1.( 课件出示) 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2. 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上画一画。

3. 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

长方形: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3 条边和3 个角

二、巩固发展

1.说一说.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小组内评一评. 各小组展示作品。

3.练习一的第 1 题。

请小朋友涂一涂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知道各涂什么颜色吗?小组讨论合作. 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 哪些涂成蓝色. 哪些涂成紫色. 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 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学生独立完成. 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 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 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 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想问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对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

正方形: 4 边相等 4 个角都是直直的

圆: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

三角形:有 3 条边和3 个角

教学反思:

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 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

形状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识别;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课时:图形的拼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 体会图形的变换. 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 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他介绍得对吗?” 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 问:“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再出示圆:“它叫什么名字?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 是吗?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 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 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这是正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 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对了. 这就是三角形。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

(2) 提问: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想一想?

① 先在小组里交流。

② 学生回答。

③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3)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 只要小朋友多观察. 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 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 把它折成两

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 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教师巡视

(3)交流。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 你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 用它们拼一拼. 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

四边形。每出现一种拼法. 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这个图形真漂亮. 它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

新朋友——平行四边形。(出示图形. 并板书:平行四边形)(板书)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 提问:“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 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 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 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 就是一个平行四边

形了. 你看:(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

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 如: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

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 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 练习一第1 题。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 1 题图. 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 最后全班交流;

(2) 练习一第2、3 题。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二)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P4 练习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 .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特征. 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

特征. 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 长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 是长长的。

2. 正方形的特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 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 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拼一拼, 哪种图形最多?有几个?

(学生口述. 教师板书:△) 5

这儿有个图形很有意思. 它被三角形团团包围着. (指出)它叫什么呀?(正

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这个图形很有意思(指平行四边形). 你觉得它漂不漂亮?为什么?

(课件闪动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并告诉学生这个)(3) 数一数. 算一算。

一起数一数. 这里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平行四边形?几个正方形?

教师接着板书:△

5 +1 + 1=7 (块)

三、拼一拼. 练一练

(1) 师示范拼。

取两个大三角形拼一个正方形。

(用展示台展示拼摆过程)

(2) 生用两个大三角形自由拼图。可以拼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均展示。

(3) 拼指定图形。谁能拼出大一点的三角形?七巧板中的拼图想用几块就用几块。

学生自由拼. 师巡回指导。

展示不同拼法. 计学生口述“用了几块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三角形”。

(4) 分组比赛:拼第 4 页“你知道吗”中的四个图案。

①自由拼。学生操作. 组内交流。

②集体展示。

四、总结延伸

(1) 这节课你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2) 回家用七巧板拼摆出有趣的图形. 并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七巧板5 + 1 + 1 =7 (块)

教学反思: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 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

第四课时: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练习一(教科书6—7 页5—8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要求自己操作学具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图形. 想象不能看到的面: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知识点是长方体的前面和后面一样. 左边和右边一样. 上面和下面一样。左边不知道. 可以看右边。

教学难点:补砖块问题。

教学用具:课件、学具袋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出示完整的一面墙(图片)

1 学生观察。

2 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每块完整砖块的长度是一样的;每行的砖

块数是一样的;单数行和单数行摆的一样. 双数行和双数行摆的一样。

3 出示不完整的一面墙. “补砖块”

(1)这儿缺了几块?你能用刚才的发现来猜一猜吗?

(2)验证猜想。

方法一:学生可能会用画一画. 补一补的方法。师可以提问:你想怎么补?来告

诉大家你的想法!画的时候. 引导学生用行之间的关系来画砖缝。

方法二:学生直接用数砖块的方法. 那就不用补了。

师:一行有几块砖块?第一行缺了几块?师总结方法:数出每一行缺的砖块数. 再加一加。老师对于这两种或更多的方法予以肯定及表扬。

(3)练一练。完成P6 补砖块练习。

三、独立完成练习一第 6 题10

1、提问: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2、小组交流. 全班反馈。

3、小结:如果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是什么形. 那么它就可以

画出什么形状来。

四、完成教科书练习一P7 第7 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 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 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五、完成教科书P7 第8 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 教师直观演示。用后面书上提供的卡片。

(1)学生想象。这个卡片要做成正方体。数字

4 对着自己.1 要往左边折.2 要往右边折.3 要往哪边折?

(2)直观演示. 边讲解。

4 旁边的数学在 4 的左边和右边. 剩下一个数字在 4 的后面。

(3))观察。先提问.

4 的对面是?(3, 引导:和4 隔着一个数字)3 的对面是4. 和3

隔着一个数字。那 1 的对面是几?

(4))总结。对面的那个数总是与原来的数隔着一个位置。

(5))应用规律。

6 的对面是?(隔着一个数字. 是5)2 的对面是几?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长方形模型. 提问: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 你能想出几种剪法。

2、请学生拿出若干张长方形. 实际动手剪一剪

3、进一步启发. 激励学生. 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并再一次让学生实践剪一剪. 结果有学生发现了新的剪法。

七、单元小结

本单元结束了. 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图形的拼组整理与复习

教学反思:

在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帮助图形宝宝分一分.学生的情绪再次高涨. 立刻投入到小组活动中.把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将“形状相同

的物品”放在一起.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初步认识了各类物体外观形状。分类时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即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又体验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认识图形(二)复习题

一、填空:

1、正方体有()个侧面. 每个侧面都是相等的()形;长方体有()个侧面. 对面都()。

2、摆一个正方形. 最少需要()根火柴. 摆一个长方形最少需要()根火柴。

3、正方形有()条边. 它们都();长方形有()条边. 对边()。正方形和长方形都属于()边形。

4、用手摸一摸. 圆柱上下两个面. 它们的大小()。

5、用2 块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

二、我会判断。

1.对的画“√” . 错的画“×”.

(1))用8 个小正方体就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乒乓球、足球、篮球的形状都是球.()

(3))一张纸是长方体.()

(4))老师用的粉笔是圆柱形的.()

(5))两个一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6)长方形就是正方形。()

(7)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2. 判断下图中哪些是长方体. 哪些不是(是画“√”. 不是画“×”).

()()()

3.判断下图中哪些是正方体. 哪些不是(是画“√”. 不是画“×”).

()()()()

三、数个数。

1、

()个三角形()个三角形

2、

()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五、它们折出来是什么样子?连一连

六、数一数. 填一填。

七、补墙砖问题。

()+()+()+()+()=()

()+()+()+()=()

第二单元: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1 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 用“20 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 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

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 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

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 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用加、减法的关系, 计算20 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四、课时安排: 13 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材第10 页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 的题目;

2、掌握十几减9 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 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9 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9 的算理.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学具盒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口算。

9 十3 9 十7 9 十4 9 十6

9 十9 9 十2 9 十5 9 十8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十( ) =12 9 十( ) =13

9 十( ) =14 9 十( ) =15

9 十( ) =16 9 十( ) =17

二、新授

1 、创设情景. 揭示课题。

师:前几天. 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 . 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

的游园活动. 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有15 个气球. 买了9 个. 还有几个?)

想一想. 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 教师板书:15 —9=

算。)

提问:如果没有图. 要算15 减9 等于几. 该怎样想?

(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 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 加6 得15.15 减9 等于6

(2)15 可以分成9 和6.15 减9 等于6;

(3)10 减9 等于1.l 加5 等于6;

(4)15 减5 等于10. 再减4 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 应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 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 加几得15.15 减9 得6) 同时板书得数“ 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 投了14 个圈. 有9 个没套中. 套中了几个?

提问:

(1) 要求套中了几个. 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4—9=)

(1)?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十几减9) 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P10“做一做”第 1 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 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

指名说. 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P10“做一做”第 2 题。

学生独立完成. 再集体订正。

3.P10“做一做”第 3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再任指几题. 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l .完成教科书P11 练习二第1、2 题。

布置作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十几减9 的计算方法是. 看着减法想与它相关的加法. 从而想出减法题的得数;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十几减9 的两种方法:做减想加和破十法。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6

想加算减破十法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 吸引学生想得出结果. 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 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 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学会计算方法。

第二课时:十几减9 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十几减9 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十几减9 的口算方法. 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想加算减”或“破十法”计算十几减9 的题目。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口算十几减9 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 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

) =15

(2)9+(

15-9 =( ) 18-9 =(

) =18

)

(3)9+( ) =14

(4)9+(

14-9 =( )

17-9 =(

) =17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 P11 页练习一的第 4 题。

(1) 出示画面 . 让学生理解题意。

(2) 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 . 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 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完成 P11 页练习一的第 3 题。

教师将 l0 、14、13、17 写在黑板上 . 然后教师一手拿着 9 的卡片在黑板

上移动( 不必按顺序 ). 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 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 . 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 . 这样

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 完成 P12 页练习一的第 6 题。

(1) 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 . 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 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 . 要我们求什么 ? (3) 请学生列式 . 并复述口算过程。

4. 完成 P12 页练习一的第 8 题。

(1)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 . 叙述画面内容。

(2) 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

(3) 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三、课堂练习

1. 完成 P11 页练习一的第 5 题。

2. 完成 P12 页练习一的第 7 题。

学生独立完成 . 集体订正。

3 、布置作业。四.小结 :

今天我们练习的内容是十几减 9.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的算法)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学习知识。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 而且有意注意时间短、爱说、爱动。我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 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第三课时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初步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十几减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4= 9+2= 2.看卡片. 说出(

7+6=

9+8=

) 里应填多少。

8+5=

8+7=

9 十( ) =16 8 十( ) =13

9 十( ) =15 8 十( ) =17

3.12 —9=3. 说一说想的过

程。二、新授

1. 出示例2。

(1) 观察画面. 理解图意. 复述画面内容。

(2)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新课标第一网

(4) 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 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 补充练习:摆一摆. 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 个红圆片. 再摆出5 个黄圆片. 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 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 个红圆片.5 个黄圆片. 一共有13 个圆片。)

(2) 再用虚线套住8 个红圆片. 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 —8=5 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让学生口算. 全班集体订正. 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 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

关系?

3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 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充分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潜能。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 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 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 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 完善答案。从这一完整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 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第四课时十几减7、6

教学内容:教材14 页十几减7、6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

2、使学生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想加算减” 或“破十法” 来计算十几减7、6

教学难点:能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 14-9 13-8 15-9

11-9 17-9 12-8 16-8

2.看卡片. 说出( ) 里应填多少。

6 十( ) =12 8 十( ) =13

5 十( ) =11 7 十( ) =14

9 十( ) =16 6 十( ) =13

3.12 —8=

4. 说一说想的过

程。二、新授

1. 出示例3。

(1) 观察画面. 理解图意.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 出示鱼缸画面. 请学生数一数. 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 条)( 移动画面. 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 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

几条?( 学生分组讨论.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列出算式。13—7=6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 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 改变题意:一共有13 条金鱼.6 条黑金鱼. 红金鱼有多少条?

(6) 学生独立列式. 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 —6=7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 页的“做一做”第 1 题。

让学生口算. 全班集体订正. 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第2 题。

3、完成P14 页“做一做”的第 3 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4.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十几减7、6 13-7= 13-6=

简化计算的思维过程.从详尽地说出计算步骤.到想到“破十”.说出得数:如12-5=7.12 拆成10 和2.10-5+2=7.也可以用口诀简化思维过程.直接说出得数。退位减法是以进位加法为重要基础的.也要求学生口算十分熟练.因此要反复训练。在课堂中我还制作了活动口算卡片让学生视算.或者我口报加数让学生听算;也发给每个学生一套1—9 的数字卡片.两人一组.每人出一张卡片.口算和是几.差是几。

第五课时十几减8、7、6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4、15 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 的计算方法. 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 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1和许多教案吧。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分类教案反思 【篇一:幼儿大班数学教学反思(共9篇)】 篇一: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组成》教学反思 辽宁省公营子中心幼儿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朋友如果对 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 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教学8的组成时,我请幼儿每次拿八块小饼干(蛋糕盒剪的小方块),然后将小饼干分成两份摆放到作业单上,每次分得要不一样。分完后检查是否有重复或漏分的现象,最后将分得结果记录下来, 然后说说自己的结果,交流分享。通过这种有趣的实物操作,幼儿 自然而然地了解了8的组成。接着我让幼儿们一起观察、讨论,发 现规律,说说怎样能更快地记住数的组成,在肯定幼儿想法的同时,我进一步引导幼儿讨论说说那种方法更好、更简单易记,找出最佳 的方法。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 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 活实际。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是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课堂上教师 为 篇二: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认识球体》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谁会滚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球体,二是圆 柱体。据此,我安排了两次活动分别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学习, 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现将第一部分的活动过程及活动 效果做些简要分析. 在《认识球体》活动中,首先给孩子提供了乒乓球、小皮球、硬币、光碟、小圆卡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然后 让每个幼儿玩一玩、摸一摸、看一看,让他们知道球从任何方向看 都是圆的。再次让每个幼儿用手中的球体分别向前、向后、向左、 向右滚动,用硬币、光碟或小圆卡也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滚动。通过几次操作活动后,孩子们懂得了球向任何方向都能滚动,

中班数学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10的守恒》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10的守恒。 2、能根据操作结果作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3、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重点: 数量不因物体形状大小、空间距离变化而受到影响。 活动难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队形。 活动过程: 首先是导入活动:幼儿唱歌《十个印第安小朋友》,激发活动的兴趣。接下来是集体活动:玩变队形游戏,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接着是探索发现:幼儿操作:种子排队和穿项链。目的是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用长短不同的10根吸管分别穿两条项链,观察项链长短的差异。再接着是反省互动:你用10颗花生和10颗黄豆排的队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呢?(一队长一队短)为什么他们的长短不一样呢?(因为花生大黄豆小)你用了几根长吸管、几根短吸管?(10根)穿出的项链一样吗?(不一样)哪里不一样?(一个长,一个短)最后是教师评价总结:今天,印第安小朋友和我们玩变队形的游戏和给花朵摆队形,还用了种子、吸管来排队和穿项链,相同数量都是10的物体,不管队形、排列的长短怎么样,它们的数目都不会变。在今

天的操作活动中,小朋友能有序取放材料,桌面干净整洁,还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也自我反思了一下:觉得在整节活动中我与孩子的互动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在导入活动这一环节,我与孩子一起唱歌《十个印第安小朋友》,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在探索发现这一环节,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是我在安排孩子操作。在讲解操作要求时,引导得不够明确,而导致孩子在操作:种子排队和穿项链时,有的孩子出现长短吸管一起穿项链,有的孩子在给种子排队时出现种子之间有空隙。虽然我有讲解示范,但我在表达时语言不够简练,导致孩子没兴趣听,只想快点操作。 通过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我们老师的引导语要简单明了,语速要放慢,这样才会引起孩子的兴趣,整个活动才会有意外的收获。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谁最长公开课教案与 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继续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教幼儿初步学会将测量的次数用记录的方式记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活动重点:学习用种子测量铅笔的大致长度。 活动难点:幼儿理解种子(量具)的长短(或大小)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活动准备: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铅笔、白云豆种子、花生种子各一; 学具:两种不同的种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选择种子时颗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记录卡、记号笔、铅笔与幼儿人数相同; 幼儿已有测量的初步经验。 活动过程

一、探索 “看看桌上有什么?”(铅笔、白云豆、花生)“请你们拿一种种子来量一量这只铅笔的长,用多少种子表示铅笔的大致长度。”教师 析: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用种子来测量铅笔的大致的长度,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索、交流 二、交流、讨论探索结果 (一)交流测量铅笔的方法 1、教师请2-3个用不同方法测量铅笔的幼儿大胆地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诉同伴; 2、组织、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刚才几位幼儿说的方法谁的最好,最正确; 3、得到幼儿的一致认可后,教师小结测量的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为第二次的开始点,依次接着量; 4、教师利用教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测量铅笔的方法,量时白云豆的一头要对齐铅笔的最顶边,在白云豆的另一头用记号笔做记号(画一条短线,第二次量时要从记号开始节下去量)量完数一数,

铅笔的长有几个白云豆长,提醒幼儿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析:此时,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测量方法告诉同伴,既给幼儿提供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为幼儿提供一个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交流环境;教师的及时小结和正确的示范,把活动的重点在不经意的环境中教给了幼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本领。 (二)交流测量发现的问题 1、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刚才用不同种子测量铅笔的长度,所用的种子数量是否一样多?同样的铅笔用不同的种子,结果怎不一样?是不是量错了?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两种不同长度的种子测量铅笔长度; 3、体验量铅笔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并让幼儿学习记录种子的数量,幼儿测量时,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一定将种子一头对齐铅笔的顶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测量结束处,开始第二次测量,并请幼儿

七年级数学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2.2整式的加减》案例反思 下堡初中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2.学生学法:练习→总结步骤→练习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习,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习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习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用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加法)》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二小学:张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括号和?号,会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解答。 2、学会用数学知识(加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教学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的题意。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练习用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 1、谈话:小朋友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对了,秋天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老师想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你想参加吗?(想)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闯过两个数学大关,并完成今天的任务喔,你们敢闯关吗?(敢)那就来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2、闯关。 第一关:快速抢答。 3+4= 1+6= 4+2= 1+5= 5+2= 第二关:师:刚才老师来上课,由于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我就忘记了数一下带来了多少磁场,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好吗? 从两个衣服兜里摸出磁块分别放在黑板两边: 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告诉老师些什么? ( 3 ) +( 2 )=( 5 ) (问:你们知道这些括号里的数字是从哪里来的,表示什么呢? 师总结:3表示左边的磁块数目,2表示右边磁块的数目,5表示两边合起来(一共)的数目。

3、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活中的许多事,我们都用了数学知识去解答。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好吗? 师板书:解决问题(用加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这一课堂教学中真实情节的设计,不但对学生前面的学习进行很好的巩固,同时已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新课部分。 1、教学图1 师:秋天来了,很多小朋友都到野外去玩呢。有一位老师看到了一幅图,把它用相机照了下来,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手里,能用自己的话,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吗?(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说出其中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师:你们还记得这位老朋友吗?(?)现在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你们(大括号)。并教学生写大括号。 老师解释大括号和问号各自表示什么? 师问:你们知道大括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吗?那问号呢?谁能完整的说图上告诉了什么?问了什么? 师总结:大括号表示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把它们合起来(师边说边做手势),下面的“?只”就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也就是问我们“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合起来是多少只?” 师:根据原来有4只兔子,又跑来两只兔子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这个问题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

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用数学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8课时用数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数的组成,正确分析题意,正确地解答并验算。 2.经历数学信息的收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验证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培养正确运用所学习的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填空。 ①3个十和2个一组成()。 ②5个十和5个一组成()。 ③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看谁数得快? 一共()个 提问: ①一共有多少个? ②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汇报、交流。 生1:一共有32个,我是1个1个地数出来的。 生2:一共有32个,我是2个2个地数出来的。

生3:一共有32个,我是10个10个地圈出来的。 师:哪种方法最快? 生:10个10个地圈。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前面学习的数数、数的组成等知识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7情景图,收集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师: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2:要我们求“能穿几串”。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交流、汇报。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答案是多少?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生1:我们是用圈圈的方法解答的,把10个珠子圈一圈,58个珠子圈了5圈,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生2:我们是用数的组成来解答的。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每10个穿一串,5个十正好穿5串,所以能穿5串。 生3:我们是把10个珠子用线连起来穿一串,58个珠子穿了5串,还剩8个,所以能穿5串。 师:这种方法与哪种方法很相似? 生:第一种方法。 师:对!你喜欢哪种方法呢?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用数的组成来解答。因为它简便。 生2: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 3.尝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师:要检验一下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应该怎样检验呢?先讨论一下。

六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

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1和许多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课程计划:1和许多课程 计划(反思教学) 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课程计划(带教学反思)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结束,教学反思等内容,可以区分'1'和'多',并将使用'1'和'很多'表达,理解'1'和'很多'之间的关系,适合幼儿园教师参加小班数学活动课程,来看1和许多课程计划.活动目标: 1.可以区分'1'和'many',并使用'1'和'many'来表达. 2.理解'1'和'many'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进行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鼓舞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鸭妈妈头饰;一些香蕉;一些糖果;一个大篮子;课件. 活动程序: 首先,由情况介绍,发现'1'和许多; 1.展示鸭妈妈的头饰,老师:今天,我的鸭妈妈想把小鸭带到熊家,你看,有多少鸭妈妈,还有几只小鸭子?带领鸭妈妈,许多小鸭子.

老师把小鸭子带到了熊家,然后走过去读了这首歌:鸭妈妈,很多小鸭子,秋千在哪儿?一只鸭妈妈,很多小鸭子都要去熊家.小熊正忙着忙着准备大礼物. 老师:熊家就在这里,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熊家.播放课件并让孩子观察放在家里的食物.例如:家里有一个大蛋糕,很多小蛋糕.一个红色的杯子,很多绿色的杯子' 第二,创造一种情况'小鸭子送礼物',要知道一个是许多物体的物理组成. 老师:这只小鸭子来到熊家有礼物吗?杨:是的,带着香蕉.老师:妈妈还给熊带了一根香蕉.那么,你想给熊多少香蕉?杨:我打算给熊吃香蕉. 老师:那我们现在就把准备好的香蕉送给熊.请孩子送香蕉,孩子试着说:我给熊送香蕉. 3.育儿,教师观察和指导. 4.老师总结:小鸭子只给熊吃一根香蕉,但是一根香蕉一起变成了许多香蕉.熊收到了很多香蕉.非常感谢小鸭子. 第三,游戏'Gummy Bear Gifts'知道许多物体可以分成一个物体. 老师:你看,熊还为小鸭子准备了一份礼物. (显示棒棒糖)老师:有多少棒棒糖?年轻:很多棒棒糖.老师:熊为什么要准备很多棒棒糖?杨:因为要给每只小鸭.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用数学(2)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1课时用数学(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减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昨天的三个小朋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新知 出示课本主题图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可以装满几袋呢?是不是能全部装完? 讨论交流。 汇报板书每次都减去9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减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减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板书

28-9-9-9=1 说明什么呢? 5、验证做法 我想知道这样做对吗,可以怎样验证呢?小组讨论。 9+9+9+1=28 6、拓展应用 课本第78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3、4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素材积累】 1、冬天是纯洁的。冬天一来,世界变得雪白一片,白得毫无瑕疵,白雪松软软地铺摘大地上,好似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地毯。松树上压着厚厚的白雪,

宛如慈爱的妈妈温柔地抱着自己的孩子。白雪下的松枝还露出一点绿色,为这白茫茫的世界增添了一点不一样的色彩。 2、张家界的山真美啊!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摘一座碧如翡翠的山上,还点缀着几朵淡紫、金黄、艳红、清兰的小花儿,把这山装扮得婀娜多姿。这时,这山好似一位恬静羞涩的少女,随手扯过一片白云当纱巾,遮住了她那美丽的脸庞。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 公开课主题鲜明、任务明确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班数学教案与反思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活动设计背景 本班幼儿在整理玩过的玩具时随意性特别强总是乱堆乱放针对这一事情对幼儿进行物品整理的学习 活动目标 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操作卡的使用物体的粘贴 活动准备 标记卡、托盘、一棵苹果树、大小、红、黄颜色的苹果若干、实物水果、文具、衣物、操作卡、胶水、音乐、手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昨天是动物王国国王的生日小动物们都为国王献上了各种各样的礼物谁知道都有什么呀?这么多的礼物都放在了一起可真乱呀小朋友愿意帮助国王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幼儿按照标记卡的内容对物品进行大、小和用途进行) 二、进行部分

1、按用途分类 2、按大小、颜色分类 三、动手操作分类 请小朋友把记录卡打开我们一起看一下记录卡上有许多漂亮的分类框每个分类框都有一个标记第一个是黄色的鞋子和它对应的是 兰色的鞋子 中间的是大的学习用品和它对应的是小的学习用品最后一行是大的玩具和它对应的是小的玩具请小朋友按照要求把口袋里的物品 贴到相应的分类框里吧 四、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授内容为重办数学活动《物品分类一》活动目标:1、尝试按大小、颜色、用途等两种不同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物品分类”是一节很有意义的数学活动课即可以让幼儿学会分类管理又培养了幼儿日常生活中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本节课我采用是以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已知物品进行一维、二维的分类拜访活动开始便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以故事“国王的生日礼物”导入随后让幼儿思考问题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幼儿和我预想的一样他们能很好的与教师互动对物 品进行分类第二环节操作卡的使用在操作前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很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比 第3课时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 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用数学(1)教案与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第6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0课时用数学(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学会获得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能正确运用连加来解决问题,知 道连加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他们在做什么呢? (二)新知 1、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板书。 3、怎样求一共折了多少个星星呢?讨论汇报板书 6+6+6=18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课“用连加解决问题” 4、这道题为什么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呢? 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想法。 5、拓展应用 课本第7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八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好看呀!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和教 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5、4、3、2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利用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学习5、4、6、2加几的迁移能力。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悟出5、4、3、2加几的最好的计算方法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口算: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所做的口算第一个加数都是几?9、8、7、6加几的时位加法题目同学们已经会算了,那么5、4、3、2加几的题目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 师: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8个梨,你能帮小明算一算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吗? 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 板书: 问:得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总结算法。 (1) 想: 所以: 问: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1)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凑十法) (2)第二种方法怎么想的?(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板书: 师:请你试着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试做以后进行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谁和他的算法不同?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用不同的方法计算5加几的题目,那么4加几、3加几的题目怎么做呢? 2.教学例2 板书: 师:请你试着做一做。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板书: (1) (2) 想: 所以: 3.比较算法: 让学生分组讨论:做上述进位加法的题目,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全班交流。 (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因为较小数凑丰收10没有较大数凑成10容易,因此要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 4.出示卡片,学生口算: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图四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10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二、探究新知 (图片导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d.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 8+2=10 2+8=10 10-2=8 10-8=2 学生齐读一次。 3.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1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

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前后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前后教案(附教学反思) 小班数学活动前后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重点难点,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前后教案吧。 设计意图: 让幼儿能正确的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的表述,并读准字音。 活动目标: 1、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认识和区分前后。 2、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3、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地表述,并读准字音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慢羊羊头饰一个 2、灰太狼头饰一个 3、喜羊羊头饰(与男幼儿人数相同)美羊羊头饰(与女幼儿人数相同) 4、大树一颗(灰太狼藏在大树后面) 5、小兔子和小狗娃娃各一个 6、玩具若干个(分别放在小兔和小狗的前面和后面) 7、创设活动情景:教师的一头坐着孩子,中间放上小兔和小狗,小兔的前面放上点玩具,小狗的后面放上点玩具,另一头放一颗树,灰太狼藏在树后面。 8、经验准备:幼儿对灰太狼与喜羊羊的故事有所了解。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以自身及客体为中心,区分前面和后面。 难点: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对数学活动感兴趣,学习正确使用方位词前后。能用方位词正确完整的表述,并读准字音。 活动过程: 1、做拍手律动,(上拍下拍前拍后拍) 2、小手放腿上,小手藏起来,提问小手藏在了那里,藏在了后面。小手伸出来,现在你的小手在身体的那面,小手在身体的前面。 3、提问:老师在你们的那面,老师在我们的前面。老师转过身去,提问:现在你们在我的那面,我们在老师的后面。 4、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站在老师的前面,提问:现在xx小朋友在老师的那面,xx在老师的前面,在请一个小朋友站在老师的后面。提问:他站在老师的那面,他站在老师的后面。 5、点一个小朋友,指定,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前面,在请一个,请你过来站在我的后面,提问幼

新修订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2015年新修订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1 观察物体(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

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