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二醛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一、原理植物器官衰老时,或在逆境条件下,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 是其产物之一,通常利用它作为脂质过氧化指标,表示细胞膜指过氧化程度和植物对逆境地条件反应的强弱。
MDA在高温、酸性条件下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形成在532 nm 波长处有最大光吸收的有色三甲基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吸光系数这155[mmol/(L·cm)],并且在600 nm 波长处有最小光吸收。
可公式A532-A600 = 155 000×C×L (1)算出MDA浓度C(μmol/L),进一步算出单位重量鲜组织中MDA 含量C(μmol/L)。
式中A532和A600分别表示532 nm 和600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
L为比色杯厚度(cm).需要指出的是,植物组织中糖类物质对MDA-TBA反应有干扰作用。
为消除这种干扰,经试验,可用下列公式消除由蔗糖引起的误差。
C/μg/Ml/L=6.45(A523-A600)-0.56A450(2)式中A450、A532、A600分别代表450 nm、532 nm 和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用公式(2)可直接求得植物样品提取液中MDA的浓度,进一步算出其在植物组织中的含量。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1、材料植物根或叶。
2、仪器设备研钵,试管,可调加样器,恒温水浴锅,冷冻离心机,分光光度计。
3、试剂(1)5%三氯乙酸(TCA)。
(2)0.67%硫代巴比妥酸(TBA)。
三、实验步骤(1)取0.5 g 植物样品(叶、根),加5%TCA 5 mL,研磨后所得匀浆在3 000 r/min下离心10 min。
(2)取上清液2 mL,加0.67%TBA 2 mL,混合后在100℃水浴上煮沸30 min,冷却后再离心一次。
(3)分别测定上清液在450 nm、532 nm 和600 nm处的吸光度值,并按公式(2)算出MDA浓度,再算出单位鲜量组织中的MDA 含量(μmol/g)。
菜籽油中丙二醛测定实验报告以下是关于菜籽油中丙二醛测定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以评估其食品安全性和质量。
实验原理:丙二醛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也是菜籽油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实验采用柱层析法测定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
首先,将菜籽油样品提取,然后通过柱层析分离目标物质和干扰物质,最后使用检测仪器测定丙二醛的峰面积或峰高度,进而计算出其含量。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取适量菜籽油样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充分混合。
2. 提取样品:将菜籽油样品加入适量的提取剂中,进行振荡混合,使目标物质转移到提取剂中。
3. 分离目标物质:将提取液注入柱层析柱中,通过柱层析的分离作用,将丙二醛和其他干扰物质分离开来。
4. 检测丙二醛:将分离后的目标物质通过检测仪器进行检测,记录丙二醛的峰面积或峰高度。
5. 计算含量:根据标准曲线或计算公式,将丙二醛的峰面积或峰高度转化为实际含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定,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为X mg/kg(或其他单位),具体数值根据实验结果而定。
实验讨论与结论: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是评估其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出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进而评估其质量。
根据实验结果,如果菜籽油中丙二醛的含量超过了相关标准或限制值,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或处理。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样品污染和误差产生。
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和试剂要符合相关要求,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以上是关于菜籽油中丙二醛测定的实验报告,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提问。
丙二醛含量测定实验六、植物组织丙二醛含量测定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核酸的降解、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衰老过程的变化。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应激或衰老过程中,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被破坏,有利于活性氧的积累。
活性氧积累的危害之一是引起或加剧膜脂过氧化,导致细胞膜系统受损,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细胞死亡。
活性氧包括含氧自由基。
自由基是具有未配对价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生物体产生的活性氧主要包括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过氧自由基(roo)、烷氧基(RO)、过氧化氢(H2O2)、单线态氧(O21)等。
植物对活性氧有两种防御系统:酶和非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 pod)是酶防御系统的重要保护酶。
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非酶防御系统中重要的抗氧化剂。
丙二醛(mda)是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产物之一,它的产生还能加剧膜的损伤。
因此,丙二醛产生数量的多少能够代表膜脂过氧化的程度,也可间接反映植物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的强弱。
所以在植物衰老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丙二醛含量是一个常用指标。
[原理]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时,植物组织中的丙二醛(MDA)会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发生显色反应。
反应产物为粉红色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
该物质在539 nm处有一个吸收峰。
由于硫磺代巴比妥酸也可与其它物质反应,并在该波长处有吸收,为消除硫代巴比妥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影响,在丙二醛含量测定时,同时测定600nm下的吸光度,利用539nm与600nm下的吸光度的差值计算丙二醛的含量。
[材料、仪器、药品]1.材料:植物抗逆性鉴定试验中的四个菠菜样品,即绿、黄叶高温处理和室温对照。
2.仪器:(1)分光光度计;(2)离心机;(3)水浴锅:(4)天平;(5)研钵;(6)剪刀;(7)5ml刻度离心管;(9)刻度试管(10ml);(10)镊子;(11)移液管(5ml、2ml、1ml);(12)冰箱。
丙二醛含量测定的注意事项
1. 一定要选对检测方法呀,这就好比你去参加比赛,得选对适合自己的项目才能发挥好,不然结果能准吗?比如你要是用错了方法去测丙二醛含量,那可就糟糕啦!
2. 样品处理要小心谨慎哦!就像呵护小宝宝一样,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出问题呢。
要是处理不好样品,那后面的测定还能靠谱吗?
3. 试剂的质量可不能忽视啊!这就跟你做饭用的食材一样,质量不好,做出来的菜能好吃吗?不好的试剂会严重影响丙二醛含量测定结果的哟!
4. 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来呀,这可不是能随便乱来的事情,好比搭积木,一步错步步错,不按步骤来怎么能得到准确结果呢?
5. 注意实验环境的稳定哟!环境老是变来变去,那测定还能稳定吗?就像你在摇晃的船上写字,能写好才怪呢!
6. 仪器设备要校准好呀,这就像战士上战场前要检查好武器一样重要,没校准好的仪器能测出准确数据吗?
7. 重复实验很有必要呢!一次就定论可不行,就像投篮,多投几次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嘛,不做重复实验怎么能放心呢?
8. 数据记录要准确详细呀,别马马虎虎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你想想,要是记错了,那不就跟记错了回家的路一样迷茫吗?
9. 分析数据的时候要认真思考哦!可别稀里糊涂就下结论,这就像破案一样,得仔细分析线索,不然怎么能找到真相呢?
10. 遇到问题别慌张呀,要冷静想办法解决。
遇到点问题就慌了,那还怎么继续呢?就像走路遇到石头,得想办法跨过去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丙二醛含量测定真的需要特别仔细和认真,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呀!。
【精品】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植物组织中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指示物,它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的副产物,被广泛用于评估植物在环境胁迫下的氧化损伤程度。
本文旨在介绍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
一、实验原理脂质过氧化反应是指脂质分子在产生自由基的作用下和氧分子反应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其中丙二醛是其主要生成产物之一。
丙二醛含量可用氨基苯酚反应法进行测定,方法如下:二、实验步骤1.制备样品:将植物组织样品取出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快速冷冻,然后在-80℃条件下保存。
制备样品时最好避免使用任何金属仪器或操作工具。
2.提取组织丙二醛:取出冰冻样品,加入10%四氢吡啶,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将上清液移至新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三氯醋酸/磷酸氢二钾缓冲液(pH=7.4),混合均匀后加入1%氨基苯酚溶液,摇晃混匀后,在沸水中加热15分钟,之后冷却至室温。
3.检测丙二醛含量:加入冷却到室温的硫酸,甲醛,氨基苯酚混合液中,混合均匀后,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之后用丙酮-石油醚混合液提取反应液中的丙二醛。
4.测定丙二醛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丙二醛含量,吸收波长为532nm,以硫酸/磷酸氢二钾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三、实验注意事项1.制备样品时,应采取快速操作,避免组织样品在高温、干燥等条件下发生氧化损伤。
2.反应液中的溶液准确测量。
3.注意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佩戴防护手套和眼镜,避免反应液溅出。
4.在测定过程中,确保光谱仪的本底值已经清除,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
总之,通过此篇文章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精确,可以广泛应用于植物生理生化领域中的实验研究。
贵州大学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报告题目:逆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丙二醛的测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类班级:生物102学号:1007040161姓名:袁晓玲指导老师:罗睿2012-6-21题目:逆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丙二醛的测定)一、前期处理:在苗期对玉米进行处理,一共有四盆玉米苗,标号为A、B、C和D。
其中A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是每天浇25mL自来水;B盆:向其中喷洒草酸溶液;C盆:向其中喷洒氢氧化钾溶液;D盆:向其中喷洒氯化钠溶液;B、C和D盆中喷洒的溶液浓度均为0.1mol/L,并且每天喷洒25mL。
这样处理四天后,测量各个盆里玉米叶片的丙二醛的含量。
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1、实验目的熟悉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的常用的方法。
2、实验原理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或衰老时,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其产物之一,通常将其作为脂质过氧化指标,用于表示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
在酸碱和盐环境条件下,丙二醛可与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噁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
但该反应会受到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的吸收波长在450处。
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可分别求出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该法针对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又有些重叠,可根据Lambert —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出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OD值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3、器材与试剂(1)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研磨器、恒温水浴、试管、量筒、烧杯。
(2)实验试剂:三氯乙酸、石英砂、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用10%TCA配制0.6%的TBA溶液)。
(3)实验材料:盆栽玉米。
4、实验步骤(1)MDA的提取:取各个盆中玉米的叶片1g将其剪碎,加入10%三氯乙酸(TCA)2mL 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进一步加入8mLTCA充分研磨,将匀浆液倒入试管中,静置20分钟,然后提取上清液,上清液即为样品提取液。
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一、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作用植物体内的丙二醛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氧化防御和环境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丙二醛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示物质,可以反映植物的生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因此对于植物丙二醛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丙二醛的产生和调控机制在植物体内,丙二醛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脂质过氧化和其他生物氧化反应。
脂质过氧化是植物体受到逆境胁迫时的常见代谢途径,同时也是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丙二醛的重要来源。
植物体内还存在一系列丙二醛代谢酶和抗氧化酶系统,可以对丙二醛进行调控和代谢,从而保持细胞内丙二醛的稳态平衡。
三、丙二醛含量的测定方法1. 色谱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技术,可以对植物样品中的丙二醛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
2. 光谱法: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或荧光光谱技术,可以对植物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进行准确测定。
3. 生化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其他生化分析技术,可以对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进行定量检测。
四、丙二醛含量的生理意义和应用前景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不仅可以反映植物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抗氧化能力,还可以为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环境胁迫评估、新品种选育等提供重要参考。
未来,随着测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植物丙二醛含量的研究将更加深入,为植物生长发育机制和环境适应策略的探索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五、个人观点和总结在植物生理研究中,丙二醛作为一种重要的氧化应激指示物质,其含量测定对于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抗逆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丙二醛的测定方法和应用前景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为植物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
我对于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研究充满信心,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丙二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在植物组织中的含量对于植物生长发育、逆境环境的胁迫反应和抗氧化防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丙二醛的产生主要与氧化应激过程有关,这是一种对植物组织造成伤害的生理过程,由此可见丙二醛在植物生理中的重要性。
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的测定一、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丙二醛(MDA)是由于植物官衰老或在逆境条件下受伤害,其组织或器官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而产生的。
它的含量与植物衰老及逆境伤害有密切关系。
测定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通常利用硫代巴比妥酸(T BA)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与组织中的丙二醛产生显色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三甲川最大的吸收波长在532nm。
但是测定植物组织中MDA时受多种物质的干扰,其中最主要的是可溶性糖,糖与硫代巴比妥酸显色反应产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50n m处,在532nm处也有吸收。
植物遭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增加,因此测定植物组织中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含量时一定要排除可溶性糖的干扰。
此外在532nm波长处尚有非特异的背景吸收的影响也要加以排除。
低浓度的铁离子能显著增加硫代巴比妥酸与蔗糖或丙二醛显色反应物在532、450nm处的吸光度值,所以在蔗糖、丙二醛与硫代巴比妥酸显色反应中需要有一定的铁离子,通常植物组织中铁离子的含量为100-300μg·g-1Dw,根据植物样品量和提取液的体积,加入Fe3+的终浓度为0.5nmol· L-1。
在532nm、600nm和45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即可计算出丙二醛含量。
三、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片。
2. 仪器设备: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恒温水浴;研钵;试管;移液管(1ml、5ml)、试管架;移液管架;洗耳球;剪刀。
3. 试剂:10%三氯乙酸;0.6%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石英砂。
四、实验步骤1. 丙二醛的提取称取受干旱、高温、低温等逆境胁迫的植物叶片1g,加入少量石英砂和10%三氯乙酸2m l,研磨至匀浆,再加8ml10%三氯乙酸进一步研磨,匀浆以4000r/min离心10min,其上清液为丙二醛提取液。
砷中毒氧化损伤及机制探讨丙二醛测定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砷中毒对生物体造成的氧化损伤及其机制,并探讨了丙二醛测定在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砷中毒病理过程及氧化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丙二醛测定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砷中毒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1. 引言砷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毒物质,长期暴露于高砷水源或职业环境中,会引发砷中毒。
砷中毒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伤和癌症等。
砷中毒的病理过程中,氧化损伤是一个重要的机制。
氧化损伤可以导致细胞膜结构的破坏、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修饰,从而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
因此,研究砷中毒引起的氧化损伤及其机制对于砷中毒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砷中毒的氧化损伤机制2.1 砷与氧化应激砷可以通过与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相互作用,干扰氧化还原反应,引起氧化应激。
砷与谷胱甘肽的结合,降低了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含量,破坏了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
此外,砷还可以通过抑制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细胞内氧化损伤的加剧。
2.2 砷对抗氧化酶的影响砷可抑制一系列抗氧化酶的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
这些抗氧化酶在细胞内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清除细胞内生成的氧自由基,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
砷中毒导致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从而使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引发氧化损伤。
2.3 砷对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修饰氧化应激状态下,砷通过与蛋白质和核酸发生氧化反应,引起它们的氧化修饰。
砷可以直接与蛋白质和核酸中的氨基酸和核苷酸结合,形成氧化修饰产物,如醛固酮、酸固酮等。
这些氧化修饰产物干扰了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功能受损。
3. 丙二醛测定在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3.1 丙二醛与氧化损伤的关系丙二醛是脂质过氧化的副产物,也是氧化损伤的指标物之一。
砷中毒引起的氧化损伤过程中,丙二醛的产生量显著增加。
因此,丙二醛可作为砷中毒氧化损伤程度的指标,反映细胞膜和脂质的氧化程度。
丙二醛(MDA)的测定方法一、实验原理植物在逆境下遭受伤害(或衰老)与活性氧积累诱发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密切相关,膜脂过氧化的产物有丙二醛、二烯轭合物、乙烷等。
其中丙二醛(MDA:Malondialdehyde)是膜脂过氧化最重要的产物之一,因此可以通过检测MDA了解膜脂过氧化程度,以间接测定膜脂受损程度以及植物的抗逆性。
丙二醛在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硫代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三甲川(3,5,5-三甲基恶唑2,4-二酮),该物质在532nm处有一吸收高峰,并且在660nm处有较小光吸收。
根据其532nm处的消光值可计算出溶液中丙二醛的含量。
醛、可溶性糖对此反应有干扰,在450nm处有以吸收峰,可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加以排除。
二、仪器设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研钵;恒温水浴锅;试管;剪刀。
三、主要试剂1、10%三氯乙酸(TCA)2、0.5%硫代巴比妥酸(用10%的三氯乙酸溶解);3、石英砂。
四、实验材料正常生长以及受逆境胁迫的小麦叶片五、实验步骤1. 取小麦不同部位的叶片3~5片,洗净擦干,剪成0.5 cm长的小段,混匀。
2. 称取叶片切断0.3 g,放入冰浴的研钵中,加入2 ml 10%TCA 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至匀浆,4. 然后在 4℃,12, 000 g 离心 15 min,取上清。
5. 吸取离心的上清液1.5 ml(对照加1.5 ml 10% TCA),加同体积 0.5% TBA溶液,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30 min,迅速冷却后再离心。
6. 取上清液测定532nm、450nm和600nm波长下的消光度。
六、计算含量根据植物组织的重量计算测定样品中MDA的含量:MDA浓度(μmol L-1) = 6.45*(OD535-OD600)-0.56*OD450MDA含量(μmol/g FW)= (MDA浓度(umol/L)*提取液体积(ml)) / 植物组织鲜重(g)七、注意事项1. MDA-TBA显色反应的加热时间,最好控制沸水浴15-30 min之内。
贵州大学
植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报告
题目:逆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丙二醛的测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类
班级:生物102
学号:1007040161
姓名:袁晓玲
指导老师:罗睿
2012-6-21
题目:逆境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丙二醛的测定)
一、前期处理:
在苗期对玉米进行处理,一共有四盆玉米苗,标号为A、B、C和D。
其中A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只是每天浇25mL自来水;B盆:向其中喷洒草酸溶液;C盆:向其中喷洒氢氧化钾溶液;D盆:向其中喷洒氯化钠溶液;B、C和D盆中喷洒的溶液浓度均为0.1mol/L,并且每天喷洒25mL。
这样处理四天后,测量各个盆里玉米叶片的丙二醛的含量。
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1、实验目的
熟悉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的常用的方法。
2、实验原理
植物器官在逆境条件下或衰老时,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丙二醛(MDA)是其产物之一,通常将其作为脂质过氧化指标,用于表示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植物对逆境条件反应的强弱。
在酸碱和盐环境条件下,丙二醛可与巴比妥酸(TBA)反应生成红棕色的3,5,5—三甲基噁唑—2,4—二酮,在532nm处有最大吸收波长。
但该反应会受到可溶性糖的极大干扰,糖与TBA的反应产物在532nm处也有吸收,但其最大的吸收波长在450处。
采用双组分分光光度计法可分别求出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该法针对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又有些重叠,可根据Lambert —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出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OD值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3、器材与试剂
(1)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研磨器、恒温水浴、试管、量筒、烧杯。
(2)实验试剂:三氯乙酸、石英砂、硫代巴比妥酸(TBA)溶液(用10%TCA配制0.6%的TBA溶液)。
(3)实验材料:盆栽玉米。
4、实验步骤
(1)MDA的提取:取各个盆中玉米的叶片1g将其剪碎,加入10%三氯乙酸(TCA)2mL 和少量石英砂,研磨;进一步加入8mLTCA充分研磨,将匀浆液倒入试管中,静置20分钟,然后提取上清液,上清液即为样品提取液。
(2)显色反应及测定:吸取2mL提取液,加入2mL0.6%TBA液,混匀,置于沸水浴中沸煮15min,迅速冷却,静置。
取上清液测定532nm和450nm处的OD值。
对照管以2mL水代替提取液。
(3)计算:根据Lambert—Beer定律,(以蔗糖为例)得
C1=0.01171A450
C2=6.45×10-6×A532—0.56×10-6×A450
式中C1为蔗糖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单位是mol/L;C2为MDA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单位是mol/L。
5、实验结果
①各个组所在不同波长下测得的OD值:
编号OD值(532nm)OD值(450)A(对照组)0.249 0.292
B(加入草酸)0.246 0.363
C(加入氢氧化钾)0.433 0.484
D(加入氯化钠)0.414 0.462
②根据各个组在不同波长下测得的OD值分别算出蔗糖和MDA分别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C1和C2:
编号C1(mol/L)C2(mol/L)A(对照组) 3.42×10-3 1.443×10-6
B(加入草酸) 4.25×10-3 1.383×10-6
C(加入氢氧化钾) 5.67×10-3 2.522×10-6
D(加入氯化钠) 5.41×10-3 2.412×10-6
三、结果分析
(1)处理期玉米的变化:刚喷洒各种试剂时,玉米苗并没有立即死亡,两天以后才开始有根腐烂的情况出现,并且在此期间,玉米苗很纤细,叶片逐渐变黄,萎蔫。
原因: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表现出受到损伤的现象之前,植物会对逆境胁迫做出适应性的调节反应,在喷洒的浓度不是很大,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并不会马上表现出受损现象,然而随着喷洒的时间增多,最终还是会经受不住而出现了受损的现象,根逐渐开始腐烂,叶片变黄,开始萎蔫。
此外,叶片变黄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由于“营养不良”。
因为在此期间没有为其额外的添加矿物质营养,而使得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元素缺乏而导致,例如缺乏磷,氮等元素。
(2)通过测定玉米叶片中丙二醛的含量,由上述实验结果得知:
①蔗糖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C1):C>D>B>A
②MDA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C2):C>D> A >B
植物在经受逆境胁迫时,可溶性糖会增加,这是由于逆境可以诱导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物,可以促使合成酶的作用下降,解酶的作用增强。
检测结果表明喷洒氢氧化钾溶液对玉米的伤害最大,而氯化钠溶液次之,草酸溶液最小。
而在MDA与TBA反应产物的浓度中对照组却大于B组,其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喷洒的是自来水,其含有一定的消毒剂。
喷洒氢氧化钾溶液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玉米对PH的适应范围为5—8,最适应的PH值为6.5—7中性土壤,喷洒氢氧化钾碱性溶液使得土壤中的PH值增大,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土壤呈碱性,最终导致玉米的根部坏死腐烂死亡,由于氢氧化钾溶液使强碱,所以对玉米的生长影响也就最大。
喷洒氯化钠溶液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盐胁迫会对植物造成如吸水困难、生物膜破坏及生理破坏絮乱等各种伤害,在0. 1mo l/L氯化钠溶液胁迫下前两天与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变化, 根系较对照长但细弱, 第三天开始,叶片逐渐发黄, 生长开始受到抑制。
喷洒草酸溶液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态铝化合物。
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
过量消毒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为消毒剂常常具有强氧化性,减少了土壤中的有机成分,使土壤偏碱或过酸,过量的消毒剂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