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性知识大全

词性知识大全

词性知识大全
词性知识大全

语法知识大全

一、分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二、实词(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A、表示人的。如:教师、学生、工人、父亲、白求恩;

B、表示具体事物的。如:房子、汽车、电话、计算机;

C、表示抽象事物的。如: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D、表示时间的。如: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

E、表示处所的。如: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F、表示方位的。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A.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牛吃草;

B.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C.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D.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E.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F.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方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要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A.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说、笑、写、看、走、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B表示发展变化的。如:增加、减少、提高、降低、发生、出现(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C.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

D.表示可能、意愿的。如: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同)

E.表示趋向的。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

F.表示判断的,只有一个:是(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A.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B.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C.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D.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一试的意思,如“看看、走走,研究研究”等。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用在其他动词的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A.表示形状的。如:大、小、高、矮、长、宽、笔直、弯曲

B.表示性质的。如:好、坏、美、丑、高明、美丽、诚实

C.表示状态的。如: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D.表示颜色的。如:黑、白、橙、红、苍白、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红、红太阳”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如“很大、最明白、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生动一些。重叠形式:

A.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儿。如:早早、长长的、慢慢儿

B.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或AABB(的)、AABB(儿)如:清清楚楚、高高兴兴(的)、痛痛快快(儿)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AB式:如:马里马虎、小里小气、糊里糊涂

附: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名词

动词形容词

1 能否经常作主语能不能

2 能否经常作谓语不能能

3 能否受“不”修饰不能能

4 能否重叠不能部分能

5 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提问不能部分能

6 概括意义人或事物动作、性状

动词与形容词的语法特征比较表

区别词类

主要语法特性

动词

形容词

1 能否带宾语绝大多数能不能

2 能否受“很”修饰多数不能多数能

3 重叠方式和意义AA式、ABAB式表示动量少或时量少AA式、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或者程度适中

4 概括意义表示动作、行为、活动表示性质、状态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目的词。

2、种类

1)确数.如:一、二、千、万

2)概数。如:几、些、多、约

3)序数。如:第一、老二、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片浮云,看了一眼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如: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如: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如:米、千克、公里、吨、平方米、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

2)单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一个都在内。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的重量和里程,有“吨千米、吨海里”等,说到水的流量,有“秒立方米”。

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人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进行,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多少、几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他们”。

3)“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4)指示代词“这”用于近指,“那”用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对于中考备战的同学来说,复习短语知识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掌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形补短语和主谓短语五种类型。

(一)并列短语

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例如:文化教育、调查研究、光辉灿烂、这样那样等等。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我你他。但也有一些并列短语因为有一定次序而不能前后颠倒位置,如:表“时间顺序”——春夏秋冬;表“大小顺序”——省市县;表“年龄顺序”——老中青;表“逻辑顺序”——继承发展;表“语言习惯”——男女老少。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也有个别现象,如:姐姐和我。

(二)偏正短语

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的起修饰作用的成分组成,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修饰名词的成分是定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的成分是状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例如:我的老师、恭敬地鞠躬、完全相信、多么漂亮等等。

(三)动宾短语

动宾短语是由动词和宾语组合而成的短语类型。也就是说动宾短语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是整个短语的核心;后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结果、处所等。例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

(四)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

动补短语是由动词+补语组合而成。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等问题,例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

形补短语是由形容词和补语组合而成。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例如: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五)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陈述说明的对象,后一部分是谓语。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例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我们在具体辨别这五种类型的短语时,很容易混淆,张冠李戴。给同学们介绍一种常用的“加虚词辅助判断法”,对于加强辨析的准确性很有帮助。

例1.请判断下列短语是否属于并列短语。风俗习惯、思想感情、努力学习、刻苦工作

上面这四个短语,可分别在短语的两个组合之间加上“和”“又”“并”等表并列的连词,若短语的语意没有发生变化,即为并列短语。如:风俗习惯→风俗和习惯,思想感情→思想和感情,努力学习→努力和学习,刻苦工作→刻苦和工作。很显然,前两个短语为并列短语,后两个则属于其他类型。

例2.请判断下列短语是否属于偏正短语。

辛勤劳动、幸福家庭、车站旁边、学习努力

上面这四个短语,可在短语的两个成分之间加上结构助词“的”或“地”,若语意没有变化,则是偏正短语。如:辛勤劳动→辛勤地劳动;幸福家庭→幸福的家庭;车站旁边→车站的旁边;学习努力→学习的努力。很显然,前三个是偏正短语,而学习努力则属于其他类型。

例3.请判断下列短语是否属于主谓短语。

气氛热烈、洁净校园、群众满意、同学们学习

上面这四个短语,在短语的两个成分之间加上副词“很”“就”“都”等,若基本语意没有变化,则为主谓短语。如:气氛热烈→气氛很热烈,洁净校园→洁净很校园,群众满意→群众就满意,同学们学习→同学们都学习。很显然,洁净校园不属于主谓短语,而其他三个都属于此类型。

结合中考题型复习短语知识,主要是准确做好病句辨析题。例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

B.《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江华等人的英雄事迹。

C.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

D.规规矩矩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

本题A项中“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B项中“塑造”与“事迹”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D项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两条平行线是端点”中的“端点”应改为“直线”,正确答案是C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 ] 补语< >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杨亚‖写字

主谓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谓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

例:猫‖捉鱼

主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谓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是学生

主谓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画眉唱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3)主前定状谓后补,(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分析: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全。病句中的搭配不当

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年1月29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10月15日)

分析: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年2月18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年2月20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年3月17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年2月1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年3月6日)“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

“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搭配不当训练:: 1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2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3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4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5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6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Ⅳ)

〖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Ⅲ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句子成分划分

一、划分口诀。

主谓宾来定状补,六种成分要分清。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语前状后又补。

碰到定补难分清,与谁密切就属谁。

状语还可置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二、句子成分划分符号。

1、主语:“——”

2、谓语:“——”(或主谓间用“\\\\ ”表示)

3、宾语:“~~~~~ ”

4、定语:“()”

5、状语:“[ ] ”

6、补语:“〈〉”

三、划分步骤。

1、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划出主语、谓语两部分。

2、再找出主语、谓语的中心语。

3、接着划出宾语部分。

4、再接着找出宾语中心语。

5、最后找出定、状、补。

四、示例。

上周星期天,化六中196班的全体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回雄伟壮观的军事博物馆。

五、练习(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

1、我们的战士非常英勇。

2、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4、甚矣,汝之不惠。

5、何陋之有?

6、古之人不余欺也。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于河北。

10、复得见将军于此。

六、句子成分及其构成。

1、主语:谓语陈述的对象(指说明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

作主语的常为:名词、名词短语、代词。

(1)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名词)

(2)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名词短语)

(3)我们要认真学习文化。(代词)

2、谓语:陈述主语的部分(说明主语是谁、是什么或怎么样)。

作谓语的常为: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

(1)灯光照着他的两脚。(动词)

(2)他在认真学习。(动词短语)

(3)空气十分清新。(形容词)

(4)战士们英勇善战。(形容词短语)

3、宾语:谓语动作涉及的人或事(回答动作涉及的是“谁”或“什么”的问题)

作宾语的常为:名词、名词短语、代词。

(1)图书目录简称书目。(名词)

(2)学校来了许多市领导和校友。(名词短语)

(3)老师很关心我。(代语)

4、定语:用来修饰、限制主语、宾语的连带成分(表示人或事的性状、数量、所属等)。作宾语的常为:名词、动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各种短词。

(1)党的基本路线是正确的。(名词)

(2)参观的人来了。(动词)

(3)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代)

(4)两种看法都有道理。(数量词)

5、状语:用在谓语前,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连带成分(表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程度、目的、原因、肯定、否定等)

作宾语的常为: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副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数量词、介宾短语。

(1)他认真对待任何事情。(形容词)

(2)他热情洋溢地演说。(形容词短语)

(3)我一眼认出他。(数量词)

(4)学校今晚放电影。(时间名词)

(5)他在教室里学习。(介宾短语)

6、补语:谓语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表示动作的情况“怎样”、“多久”、“多少”或性状的程度如何)

作补语的常为: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副词、数量词、介宾短语、主谓短语。

(1)你说得好。(形容词)

(2)大家高兴得笑了。(动词)

(3)我先后读了三遍。(数量词)

(4)他长得又高又大。(形容词短语)

并列复句既……又(也)……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也还并且

是……不是……

2递进复句

不但(不仅)……而且(并且)……

……甚至(尤其、更)……

选择复句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是……还是……要么……要么……

4转折复句

虽然……但是……

尽管……也(但是)……却然而

5因果复句

既然……就……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6假设复句

如果……就……即使……也……

假如(倘若)……那么……

7条件复句

只有……才……无论……都……

只要……就……不管……都……

除非……才……

8 承接复句

就便于是

一、指出下列复句的类型

1、生活中最没有用的东西是财产,最有用的东西是才智。( )

2、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 )

3、在晴朗的月夜里,海横在天边就像一根明亮的白带,或者像一片发亮的浅

色云彩。()

4、他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肯泄露党的机密。()

5、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6、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7、由于一两个零件没完成,耽误了一台复杂机器的出厂时间。()

8、即使是发达国家,这种建设速度也不多见。()

9、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10、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11、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

12、宁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

13、赶明儿如果好好的干,说不定长大了还当厂长呢。()

14、罗马统帅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安然无恙。()

15、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看。()

16、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 二、思考题:

1、分辨下面两句话哪句是单句,哪句是复句。是单句,用符号法分析句子成分;是复句,指出分句间关系。

(1)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2)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2、对复句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也十分可能的。

②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③阳光映照着雨后的树林,树叶绿得更加鲜艳。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A、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条件B、①递进②转折③条件④假设

C、①并列②转折③条件④假设D、①递进②转折③因果④条件

3、选出不是复句的一项:()

A、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艰苦卓绝的开采和经久不息的冶炼,才有可能获得一颗光彩夺目的金珠。

B、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C、这声音虽然低,却很耳熟。

D、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4、对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是递进复句。

B、“除非你亲自去解释,他才会相信。”这是条件复句。

C、“即使工作再困难些,他也不会退缩的。”这是条件复句。

D、“既然主人盛情邀请,我们就不要推辞了。”这是因果复句。

4、选出是复句的一项:()

A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决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B在任何工作中,我们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D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们,又大家隔膜起来。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________ 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个复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和分句间的关系应当是:()

A虽然转折关系B但是递进关系C因为因果关系D如果假设关系

6、对下面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要是没有事实,那你们的"理论"就是徒劳的。

A假设B条件C因果D递进

7、对复句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种花好,种菜更好。(选择)

B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转折)

C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空前的发展。(因果)

D她只要望一眼,人家就会陪着笑脸来解释的。(假设)

8、对下面复句关系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假设)

B小孩子虽然是顺口念着玩,老杨同志却听着很有意思。(转折)

C他宁可自己多做一些,也不把工作推给别人。(选择)

D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递进)

9、用下面两个句子组成一个转折复习,使句意强调的是①句:

①他性格孤僻,生活也比较散漫。

②他在学习上有股钻劲,各门功课都学得很扎实。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是一般复句,指出它的分句间的关系;是二重复句,用

符号法作分析。

1.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而是说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2.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3.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幸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了幸福的将来而努力奋斗。

5.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四、多重复句思考题:

1、对下列复句的第一层划分错误的是:()

A、佃农家庭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能过得去。

B、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做

过一件事。

C、只有虚心地承认错误,并且决心改正错误,|才能使认识不断地深化。

D、虽然秦始皇是否真的在此缆舟已无法证明,但只有西湖古通江海,|才有可

能产生缆船避风的传说。

2、在下列四个复句中,与其他三个复句的第一层次关系不同的一句是:()

A、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并且坚持真理,结果

被愚昧的统治者杀死,他们的学说、著作也被禁止、焚毁。

B、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C、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术分工愈益细密了,不但通晓所有各种学科的人

并不存在,就是在自己专门研究的学科内,也还是有大片的空白园地。

D、先知先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多知识,而又承认自己知

识不够。

3、选出与下面这个复句的第一重关系相同的一句:( )

要想摆脱这种攻击,简直没有办法,所以在深感羞辱之余,我准备要"答复"

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

A、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

命的道路。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不同。

C、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

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D、这样看来,只要能充分利用这些水源,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有收复失地

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里开辟出若干绿州来。

4、选出对复句层次与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 )

①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②说出他的佳处来,③却又没有影像,④没有言辞了。

A ‖‖②|③‖‖

B ‖‖②|③‖‖

并列转折并列并列假设并列

C ‖‖②|③‖‖

D ‖‖②|③‖‖

转折因果并列递进转折并列

5、划分下列复句的层次并说明分句间的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消除这种野蛮和不文明的现象,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人的野蛮态度,③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 D ①‖②|③

并列假设假设转折因果并列并列递进

6、下列二重复句中,对第二层次的划分和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水壶不洗,不能浇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因果)

B父亲要到南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并列)

C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条件)

D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递进)

7、选出对下面复句的第一层次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只有虚心地承认错误、缺点,②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③才

能使认识不断深化,④从而逐步掌握规律,⑤取得胜利。

A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条件假设转折递进

8、选出第一层是转折关系,第二层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A马玲家里生活较困难,买不起录音机,可她的英语却学得很好。

B孔乙已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C只要李大伟参加,咱们就有了最好的中锋,然而夺取冠军还要靠大家的。

D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

9、下面的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我赞美白杨树,就()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今天我们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A括号里应填的关联词语依次是"因为、不但、尤其"。

B第一个括号内的关联词是第二层关系的标志。

C这个复句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因果关系,第二层是递进关系。

D这个复句划分层次正确的是:①|②‖③。

10、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②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③就可以固定下来。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

假设并列并列条件并列条件并列因果

11、在下列四个复句中,与其他三个复句的第一层次关系不同的一句是:()

A、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并且坚持真理,结果被愚昧的统治者杀死,他们的学说、著作也被禁止、焚毁。

B、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C、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术分工愈益细密了,不但通晓所有各种科学

的人并不存在,就是在自己专门研究的学科内,也还是有大片的空白园地。

D、先知先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多知识,而又承认自己知识不够。

12、在下列四个复句中,与其他三个复句的第一层次关系不同的一句是:()

A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不少科学家认识了真理,并且坚持真理,结果被愚昧的统治者杀死,他们的学说、著作也被禁止、焚毁。

B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C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术分工愈益细密了,不但通晓所有各种学科的人并不存在,就是在自己专门研究的学科内,也还是有大片的空白园地。

D先知先觉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多知识,而又承认自己知识不够。

13、选出对复句分析错误的一项:()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递进复句)

B、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并列复句)

C、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因果假设

D、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递进

转折

14、选出语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只有自己最行,是一切骄傲的人的共同特点。

A 这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条件关系,第二层是并列关系。

B 这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是并列关系,第二层是条件关系。

C 这是一个单句,主语“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只有自己最行”是由一个二重复句充当的。

D 这是一个单句,主语“这个”,“那个”是代词;谓语“是”是动词;宾语“特点”是名词。

[参考答案]1.二重复句“不是说……|| 或者说……,|而是说……。

(选择)(并列)

2 二重复句“有的……||但……,|有的……||但……;|有的……,||不能……。”

(转折)(并列)(转折)(并列)(因果)

3.并列复句(三个分句之间均为并列关系,所以是简单复句)

4二重复句“只有……,||才……,|也只有……,||才……。

(条件)(并列)(条件)

5假设复句(“若”与“便”是“如果……就”的意思,是简单复句)

列复句

4.二重复句“只

有……,,I才……,I也只

(条件) (并列)

有?....?,I,才?....?。”5.假

(条件)

设复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