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及特点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

舆情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

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网络的普及

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

能够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

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

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能够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

的日常生活。

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

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

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

对这个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

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

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各类事件一经网络发布,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

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

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因为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

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

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

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上述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表现出积极舆情与不良舆情两个方向。积极的网络舆情很好理解,指对于已经发生的某个事件,客观理

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会促动事件的发展或者提供建议观点促

动事件的解决。不良网络舆情,虽同样是发表对于事件的观点看法,

但是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一些激烈煽动性言论和攻击他人的辱骂性

词汇。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会同时朝这两个方向发展。例如在新浪微

博中曾红极一时的“最萌身高差情侣”分手事件。这个事件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对情侣分手,但是由这个事件造成的后续网络舆情的发展

却大大超乎意料。事件的两个主要当事人都是在新浪微博具有很高知

名度的知名用户,都是大学生。事件起源于这对情侣中男生发表的一

条用词欠妥的分手微博,后来这条微博有了数量众多的转发与评论,

评论中有表示遗憾劝阻的,这些言论促动着网络舆情向着正常淡化的

方向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谩骂诋毁的评论,这类评论用词难听,对该男生实行人身攻击,持续很久,并影响到该男生及其周围朋

友的生活。

网络世界中类似的事件有很多,上述事件仅仅其中之一。如果仅仅是

对于某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参与事件的讨论,不但能够拓

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与他人交换意见还可锻炼大学生的交往水平。但是如果利用社交平台的匿名特点而肆无忌惮的发表诋毁谩骂他人的

言论,就不应该了。这些言论除了有损当事人的形象,还会对看到的

其他人造成影响,对网络舆情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对大学生的健

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其中,敏感煽动性网络舆情易引起大学生群体

躁动。大学生往往对以下几类信息较为敏感,一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

关的校园内的消息;二是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时政问题,还有就

是涉及一些明星绯闻的消息。想想钓鱼岛事件出现后的游行活动,火

遍网络的“周一见”,这些舆情事件中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账号,他

们把对事件的评论引向某个方向。这些账号的评论勾起人们心底的某

种情绪,鼓动目的明显,使得评论中骂声一片,将事件推向异化的高潮。这样的言论所引起的躁动既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网络的健

康发展,更甚者会引导大学生做出触犯法律的行为。

三、不良网络舆情的成因

1.网络言论管理存有缺陷,大学生情绪缺乏引导当前我国对网络言论

的管理还较不完善,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和淫秽信息,就会拥有较大

的言论自由。在此环境下,大学生往往会为了吸引别人注意,满足自

我虚荣心,而发表一些不实或者攻击性言论。大学生在不稳定的情绪

之下还容易发表一些攻击、诋毁性的言论,给自己、学校或是社会带

来不良影响,比如会有一些学生在网上发布信息抹黑学校,最后不但

学校名誉受损,自己也会付出相对应的代价。

2.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升,道德规范意识不强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人们认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谁,往往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甚至与道

德标准不符也无所谓。大学生因为价值观并没有完全成形,判别水平

有限,在这种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容易做出一些不当的行为,如发布不

实信息、不雅照片、做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学

生网络教育管理存有缺陷,他们掌握着计算机、网络知识,却没有人

告诉他们在网络世界应该遵守怎样的道德守则。

3.网络监管技术不够成熟近年来,不良的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正

是互联网监管技术的不成熟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试想如果

互联网的监管技术充足发达,网络监管者能够即时察觉,进而通过IP

地址,拦截、封锁这些恶性消息,这类事件发生的几率还会这么大吗?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

面对大学生负面网络舆情,我们要科学理性的面对,要“防患于未然”。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实行引导时,首先要注意方向性,将躁动

偏激的情绪引导到客观理智上来;其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和谐的观

点意见,用科学的方法将网络舆情引导到准确的道路上;最后是参与

性,引导大学生更健康的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并让他们在

参与中形成准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向健康积

极的方向发展。

1.构建正能量信息发布平台健康的信息发布平台有利于正能量信息在

大学生群体甚至全社会传播。在建设网站时要注意:首先,网站发布

的信息要注重大学生的诉求,如发布有助于大学生学业的信息资料、

校园生活的消息、重大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以及大学生注重的新闻;

其次,具体消息的选择、发布一定要不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

初衷,通过发布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准确的方向发展。

2.培养引导“活跃账号”除了网站以外,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的活跃

账号也很值得注意,这些账号的所有者在网络世界中被称为“大神”,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活跃账号的一句话就会左右舆论的发展方向,所以培养一些积极的网络活跃账号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账号主

要的作用就是了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引

导作用,还有在平时发布一些正能量消息,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积

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大学生意见诉求表达机制,增强情绪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

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诉求,一方面体现出大学生参与意识持续增强,另

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利益诉求机制的不完善。在校园生活中,

大学生更加注重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

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

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为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大

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可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利益诉求部门,设立诉

求信箱等,来建立与大学生沟通的正式渠道。也能够通过学生会、社

团等等学生组织了解大学生注重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避免大学生群

体因诉求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4.增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不良舆情不但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有的

甚至触犯了法律。要杜绝此类舆情,必须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引

导他们形成准确的价值观。高校应增加关于网络道德素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素养的重视水准,并通过课程潜移默化的使网

络道德的重要性深入大学生的心里。让他们逐渐树立准确的网络道德

观点,进而提升不良信息的辨识水平,杜绝不良网络行为。此外,学

校还能够定期通过讲座、辩论会、宣传画报等多种形式来增强大学生

网络素质教育。

5.增强网络监管和引导增强不良网络舆情预防水平,必须建立校园不

良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健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监管

系统。在校园网络出现不良舆情产生的预兆时,通过管理员封锁恶意

用户账号,使用对其禁言等方式即时处置,阻止不良舆情进一步扩散。一旦不良舆情爆发,要通过新闻发言人等制度,第一时间公布事实,

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将网络舆情引导到准确的方向上去。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促动了大学生对社会的注重,拓展了大学

生的信息量,锻炼了大学生的社交水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

声音,影响社会健康发展。所以,既要以技术创新促动互联网的进一

步发展,更要增强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注重与引导,通过社会各界与

高校的合作,促动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采取必要措施将大学生网

络舆情引导到准确的道路上去,将其培养成社会合格的接班人。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

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系统的研究 司夏萌,刘云,程辉,张彦超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要:网络舆论信息作为社会万象的映射,能够及时准确反映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的无组织、传播速度快等特性,使得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和时间无序性。现有的网络舆情产品都是将舆论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脱离,忽略了信息收集与分析之间的联系,无法动态地根据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变化做出实时调整。为了动态智能监控网络舆论,本文综合利用专家系统和贝叶斯网络等技术,提出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方案,根据实时网络舆论数据动态修改网络监控策略,从而解决信息收集与信息分析脱离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舆论传播;信息融合;态势评估;贝叶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ing System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 SI Xia-Meng, Liu Yun, Cheng Hui, Zhang Yan-Chao (Key Laboratory of Communication & Information Systems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044) Abstract: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an reflect the trend of opinion in time, so it is important to grasp i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edom and high-spee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ncertain and time-disordered during transmission. Current internet opinion products neg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opinion collection and opinion analysis, which lead them hard to adjus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uring propag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for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ing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 through take advantage of knowledge based system and Bayesian network. It resolves the problem of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s separation from opinion information analysis by means of modifying tactics of opinion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real-tim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ata. Key words:Opinion dynamic; Information fus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Bayesian network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网民的意见在互联网中聚集,进一步成为网络舆论,已经对我国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从总体上来看,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会给国家政策安全带来冲击,混淆人民群众的视听,因此,宏观舆论的研究,作为网络内容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开始受到舆论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原型系统和市场产品:国内包括方正智思——网络舆情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及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的网络媒体内容监管系统、军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军犬舆情智能监控系统等,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提供了多种辅助手段。国外相关产品有:Auto nomy公司发布的三大系列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应用产品等。 这些网络舆情产品都能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与合理分析。然而,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随时间规则连续的,有可能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人发帖,而在有些时间段内网民高度关注,讨论热烈。这样,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目前已有的舆情产品尚未针对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规律性做出专门的设计。本文通过态势评估的方法,对网络舆论信息实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监控策略,从而使网络舆论监控更具针对性,解决了网络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序性问题【2】。 本文以宏观舆论形成中的标志性现象为突破点,采用态势评估的方法来动态监控网络舆论演化,综合专家系统和贝叶斯网络等各种技术与知 广东白癜风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a47077717.html,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中文摘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现状和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优点,如能提供“原生态”舆情基础,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表达和对学生心声的准确把握、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意见领袖”能淡化过激言论,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是作为“双刃剑”,网络舆情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等。本文分五章内容,在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入手,全面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运行过程、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经验。之后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阐述 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内容,并从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这五个方面叙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 【英文摘要】As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coming into full sw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atus quo and further supervision becomes self-evident. Undeniably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found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offering first-hand public opinions, helping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and appeals of students, even in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blic supervision ov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oftening radical remarks so as to eas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social conflic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minars on network prove to be insufficient with regard to its prevalent false information direct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supervisor,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s rising as a result of some ill-intentioned seminar hosts. This article, designed in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cuts in firs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dual effect exerted o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 survey on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pported by most-discussed events on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by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The article also constructively points out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to guide

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系统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972012); 教育部培育基金项目(707006);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点课题(2008X019);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专项资助(W08I004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建设项目资助(JXKJD20090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JSYJD20090001) 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与引导系统的研究 司夏萌,刘云,程辉,张彦超 (北京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4) 摘 要:网络舆论信息作为社会万象的映射,能够及时准确反映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的无组织、传播速度快等特性,使得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和时间无序性。现有的网络舆情产品都是将舆论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脱离,忽略了信息收集与分析之间的联系,无法动态地根据传播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变化做出实时调整。为了动态智能监控网络舆论,本文综合利用专家系统和贝叶斯网络等技术,提出基于态势评估的网络舆论监控方案,根据实时网络舆论数据动态修改网络监控策略,从而解决信息收集与信息分析脱离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舆论传播;信息融合;态势评估;贝叶斯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and Guiding System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 SI Xia-Meng, Liu Yun, Cheng Hui, Zhang Yan-Chao (Key Laboratory of Communication & Inf ormation Systems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Municipal Commission of Educati on,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Internet public opi nion can reflect the trend of opini on in time, so it is important to grasp it.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 stics of freedom and high-speed,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uncertain and time-disordered during transmission. Current internet opinion products neglect the relation between opini on collection and op i-nion analysis, which lead them hard to adjus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uring propag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for internet public opini on monitoring and gui ding based on situation aware-ness, through take advantage of knowledge based system and Bayesian network. It resolves the problem of opi-n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s separation from opi nion i nformation analysi s by means of modifying tactics of opini on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real-tim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ata. Key words: Opinion dynamic; Information fusion; Situation assessment; Bayesian network 1 引言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网民的意见在互联网中聚集,进一步成为网络舆论,已经对我国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 。从总体上来看,网络舆论突发事件会给国家政策安全带来冲击,混淆人民群众的视听,因此,宏观舆论的研究,作为网络内容安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开始受到舆论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 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发展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原型系统和市场产品:国内包括方正智思——网络舆情互联网信息监控分析系统及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的网络媒体内容监管系统、军犬网络科技有限公 司的军犬舆情智能监控系统等,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提供了多种辅助手段。国外相关产品有:Auto nomy 公司发布的三大系列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应用产品等。 这些网络舆情产品都能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与合理分析。然而,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了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随时间规则连续的,有可能在一小段时间内没有人发帖,而在有些时间段内网民高度关注,讨论热烈。这样,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目前已有的舆情产品尚未针对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规律性做出专门的设计。本文通过态势评估的方法,对网络舆论信息实时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及时调整监控策略,从而使网络舆论监控更具针对性,解决了网络舆论信息相对于时间的无序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前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加的网络舆情中,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生们很乐意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与认识。在对许多社会大事件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身影,可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优点十足,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向,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十分庞杂,大学生的心智都不是很成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重视的是大学生英语及其专业课的学习,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到位,所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力 根据某项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关注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音乐电影等。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其关注的方面多种多样。 2、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主要是刚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个性张扬,善于发现新事物。他们对于网络新事物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去回应并且做出自己的评论,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他们的看法具有相似性,可能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知识还有文化熏陶都近乎相同,他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都进会相同。最后就是他们的评论会带有个人情绪,主观意识太过浓厚,而他们的言论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使事件发展更加激烈。上面的那些特点是网络舆论成为了双刃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让人们明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明确其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网络舆情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网络评论有利于网络健康,会促进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比如说明星吸毒事件。随着国家对毒品管理的严肃,我国公众人物吸毒事件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随着柯震东,张默,房祖名,李天一等明星吸毒被抓,社会舆论风极一时,他们被网友批评,网络上各种斥责声,网民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不至于在追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济南网拓广告公司CEO熊龙先生从事网络营销十余年,网络舆情研究5年多,凭着他独树一帜的见解、专业的水准以及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创下了不小的影响力。对于网络舆情,熊经理可以说是山东网络舆情领军人物,从他专业的视角来看,舆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原来舆情可以转变成一种外在动力,话不多说,那就直奔主题,让熊经理带领我们走进网络舆情新世界! 网络舆情不是简单的删和堵,应该把引导放在首位。 记者:首先,熊经理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吧,让大家对你有更多的了解。 熊龙:我是03年从事网络营销这个行业的,像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干起,05年开始做网络广告,当年山东各地市的信息港广告主要就是我们那个团队在做,07年的时候团队的成员都希望我能够带着大家出去创业,但是我选择了对企业忠诚,09年不得不选择自己创业,于是成立了济南网拓广告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网络舆情这个行业。 记者:你为07年没有带团队出来后悔吗? 熊龙:如果那个时候出来确实会少走不少弯路,但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人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都是人生的财富。 记者:说说网络舆情吧,首先熊经理解读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熊龙:网络舆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或者自身利益的诉求,说到网络舆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叫网络舆论,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当舆情集中爆发的时候就形成了舆论,舆情是无所谓真伪,但是网络舆情却有被操作的可能。现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面对网络舆情还是用传统的堵和删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传统的删和堵已经不能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传播,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网络舆情的发酵,所以网络舆情最好的方式是引导。 致力于做山东最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商。 记者:说到网络舆情的引导,那就请熊经理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一下“引导”的真正含义。

关于正确应对和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提案

关于正确应对和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提案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空前活跃,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势力已日渐影响着中国社情民意走向。如何正确应对网络热点,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一起突发事件通过媒体的迅速传播,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也使得中国网络舆情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由于网络传播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发帖,也让网络成为了“意见的自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网络舆情的无政府主义,主要表现为: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借机散布谣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些网上言论缺乏理性,较情绪化,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场所,口无遮拦,为所欲为,恶意谩骂和攻击政府部门,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舆情的焦点容易被无端放大,形成网络舆论暴力;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言论者的社会责任弱化,网络舆情的这种无政府主义具有很强的破坏力,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由网络舆论的无政府主义发展到行为的无政府主义,即包围、冲击政府机构,大规模请愿,阻断交通,阻挠执法,甚至一些暴力事件等。如发生在我市的局长打人事件无疑是2009年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事件之一。事件一经在网络披露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引起网民的积极关注和纷纷热议,并能迅速引起全国乃至世界舆论的关注,将本来一件极其普通的个人纠纷演变为一场巨大的政治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并且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较大程度地改变着事件发展走向和最终处理结果。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防范我区再次出现类似事件,我们应该研判网络舆情,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

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形象,是我区有关部门需要事先筹划的。笔者认为,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舆情引导机构。相关部门起草《XX区网络评论工作管理办法》报区人大通过,设立机构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所选网络舆情引导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最起码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洞察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了解国家政策和区委、区政府工作方针,熟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走向和动态;三是掌握基本网络语言,了解民情;四是基本的应对突发案(事)件舆论的能力。 2、建立舆情分析研判系统。往往是先有事件发生,后有舆情出现,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控。采取向我区党政有关部门和领导随时联系、每月分析和重大事件专题研判等形式,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的层级研判。对一些影响面大、可能导致事件升级危机的舆情信息,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3、建立舆情监测引导系统。网络舆情网评员负责每天对网络舆情开展日常监测和我市重点网站、重点论坛的实时巡查,对涉及我区网络舆情进行汇总、登记和总结。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即按照流程上报,快速建立与相关部门高效的联动机制,适时、规范地发布权威信息,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4、建立舆情应急预警系统。根据事态划分等级,确立预警系统,建立相应应急预警机制。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保持对事态信息的第一时间获知掌控。 5、建立舆情应急合作系统。加强与互联网管理部门、各级宣传部门、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6、建立舆情应急责任追究系统。明确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处置的责任,把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列入绩效考评,对舆情引导控制不力、发生重大网络舆情事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络舆情讲课稿 以上,是不到三个月以来,在上的关于干部的热点问题,引发的关注度比较好,虽然我们的省市组织部门采取了应对,但仍然使民对我们干部工作中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质疑。对党的形象和干部队伍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这几个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同时,络已经成为舆论生产和发酵的平台,涉及干部负面的典型越来越多,造成了民先入为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特别是损害了这几年来,我们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果,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座的各位都是县委书记,不仅要把所在的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抓好,还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还要必须认识络应对重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有效应对上干部舆论,保证本地舆情不影响全国组织工作。因此,源朝同志要求,在这里,要把这一问题,严肃的讲一讲。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建立络舆情的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各位都是县委书记,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高度关注涉及干部和干部络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络舆情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真正做到及时关注,及时发现,及

时报告,为及时快速处理络舆情赢得主动。源朝同志还特别强调,要安排专人负责。对重点的热门站和社区,特别是都市类的报刊站,要实行24小时的不间断检测。要及时检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有关干部问题的,要密切关注这类报纸对本地的有关事件的报道。对发现的负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把负面舆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扩散,报告当地的组织部门。 第二,要及时处置,有效引导、有效应对络舆情。各地要抢抓络舆情的最佳时机。对上反应的问题要迅速查核处理。对反应属实,确有问题的,要及时公布查核的结果,用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的作出说明。对有误解和不明真像的,要通过组织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以及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作出正面的回答,主动的正确的引导。对错误观点和行径,要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批评和指导。对恶意损害党的形象的谣言,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驳斥。该封堵删除的要坚决封堵删除。决不能听之任之。 第三,要制定应对预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地要在干部的任用和选拔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舆论。要精心研究主动策划,早做准备,制定相应的预案。要对民关注的事件,社会发展的态势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调研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井陉矿区人民法院张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接踵出现,受到各方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对现实中的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增加了处理难度。有些并不严重的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常常以讹传讹出现信息失真,人为使得事态复杂化。有些事件还由于网民的大量参与形成网络暴力,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社会稳定和网络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网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监督力量。当前大部分与政法机关有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往往一个案件的某个细节,经过网络的发酵,演变成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得各级政法机关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网络舆情危机之中。笔者以为,面对愈来愈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采取以下四个途径措施予以应对: 一是构建舆情监督领导系统,正确全面领导舆论。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突出抓好政法网门户网站建设。把政法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

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三是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全面实施量化目标管理、办案流程管理、内外监督管理,切实树立起政法机关良好形象。 二是及时发布官方消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人数多,信息传递量大,消息传播速度快。在所涉及的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网民并不是事件亲历者,但对事件表示出了高度关切,他们从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后,很快通过网络传递出去,使得事件的参与人数滚雪球般增加,信息量快速膨胀,最后形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特点,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及化解过程中,有关方面必须及时发布信息。对此有关方面必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开设一些“网上热线”或网络互动活动,利用视频、音频、聊天系统等与网民交流,尽可能早地对网民的意见和诉求作出回应,在双方之间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是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是释放个人正义和社会良知的有效载体。许多网民虽然与议论的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表达对弱者的支持和对恶行的鞭挞,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态度。针对这一特点,有关方面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民所关注的事件焦点是什么,找准症结,快速、果敢地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处置事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迅速。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处理,对是非分明的事件刀下见菜,使责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二是透明。网络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场所,凡已在网络上热议的群体性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47077717.html, 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唐光强 来源:《财讯》2017年第04期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一个新的舆论阵地,热点问题的突发会带来的网络舆情走向直接会带来事件的不同影响,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手段主要依靠大数据的分析,通过事件的舆论热度、重度和焦点进行分析,有利于政府在应当突发事件中做出科学的决策。本文主要从大数据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方式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分析,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大数据网络舆情舆情分析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产生都是以亿万字节计算的,是海量的数据,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数据,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种工作和生活都是数据。当整个社会都在产生信息和数据时,通过微博、微信、短信、视频等形式或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在此背景下,如果不关注网络舆情的变化和走向,就会为政府治理带来隐患。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成为当今政府治理中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与网络舆情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在微博、微信、论坛、社区及QQ 群、微信群里评论、发帖、跟帖及回复来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或预见性作出决策或提出建议,即网络舆情管理。 (1)网络舆情管理的外在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对象、内容和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利用新的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是管理对象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数据源有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数据来源于多种平台:网络社区、交友平台,微博、微信、博客、直播平台,视频网站、短信、彩信及各类交流群等。二是管理内容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在:内容的海量性,目前,每天全球产生的新数据是520亿字节以上;内容的低值性,大量的数据真正有价值是低密度的,也就是很多都是无用的信息。三是管理的形式具有滞后性,具体表现在:信息的快速性,产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是很快的,特别是焦点事件,很多人都会分布言论,动态更新及时,阅读量和次数都是千万计的,管理者无法及时应对;内容的倾向性,网络舆论进入自媒体时代,由于现代价值观的多元化,议题具有多样性,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因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 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 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网络舆论的引导“策”()

网络舆论的引导“策” 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网络舆论成为了解人们心声重要渠道,成为新型、强势媒体,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网络建设成奋发进取的精神家园、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论引导监管机制逐步完善。 首先,我市设立了专门的网络宣传与舆论管理机构——网络宣传管理科室,对网络宣传与舆论进行监管与引导,并建立互联网管理制度,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推进互联网管理工作,从而形成网管合力。其次,着力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网络舆论引导,就如何积极应对网民质疑、如何进行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等工作作出规范。第三,积极引导属地网站主动配合网络舆论监管,与宣传、公安、电信等关单位和衡水政府网、衡水新闻网、衡水在线、衡水信息港等重点网站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传达关于互联网宣传管理的精神和近期需引起高度重视的敏感热点,了解和掌握各网站运行的情况,征求各网站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提高互联网宣传管理的效果。 二、网络舆论引导监察力度不断加强。 对全市属地网站进行全面摸排,建立包括论坛、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共5977家各类网站在内的属地网站数据库,这为全面监测衡水网络舆论打下了良好基础。网络科工作人员每日通过舆情监看系统监看网络信息(日平均量约4万条),特别是对河北吧、衡水吧及衡水各县市区吧进行重

点监看,及时记录、引导和删除网上出现的不良言论,并实行重大节庆和法定节假日期间网络监察值班制度,以确保监看工作连续进行、不留缺口。我们还组建起一支覆盖全市各县市区重点部门的千人网络评论员队伍,采取?网上来,网上去?的方式,组织他们及时发帖、跟帖和举报投诉,对网上出现的不良言论进行引导,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三、网络舆论引导阵地建设卓有成效。 我们依托新建成的长城网、衡水新闻网汇集正面信息资源,初步形成了本地最具权威的网络信息发布渠道,并通过网上议题设臵,全力做好?祖国六十年华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在基层?等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从而有效地引领了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 四、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表现不俗。 我们充分认识到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工作能否落到实处、抓出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08年6月,我们建立起一支拥有100人的网评队伍,希望网评员能在隐蔽的环境中发言发稿,成为?觉悟高、认识深刻、发言有引领性?的?网民之友?,做好网络宣传和引导工作。后又按照省里要求,对原有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一部分是市直网评员,计100人,由市委宣传部管理,另一部分是各县市区网评员队伍,总共有600多人,再加上我们从社会上招聘的喜欢网络,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文字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网友,网评员队伍近千人,形成了较为强大的舆论引导主体。人才引进后,着力培训,强化队伍建设,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培训计划,按照提升技术、挖掘潜能的要求,实行定期研修、系列考核,不断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人民检察院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工作方案

《涉检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工作方案》 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及时应对涉检网络舆情,进一步改进我院检察工作,更好服务人民,现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组织保障 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副检察长及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由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由专门人员担任网络评论员,负责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应对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指导全院开展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对重大网络舆情做好跟踪、督查和协调,深入探索网络舆情变化规律,研究有效引导控制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及时分析舆情。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认真进行分析,并转相关部门及时核查办理。 二、舆情把握 由网络评论员密切关注和收集每日网络媒体有关本院的涉检涉诉信息,特别是涉及检察业务和队伍建设方面的信息,并负责汇总分类。网络评论员每天至少浏览一次各门户网站和本地互联网,尤其是贴吧、BBS以及博客,负责收集和掌握新闻媒体及网民对检察院检察工作、队伍建设等的报道和言论,并做好监测记录,在发现涉检网络舆情或突发事件后及时进行分析研判与信

息上报,做到情况明确、底子清楚、应对适度,把隐患消除于萌芽状态。 三、应对处置 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要认真对待网络舆情所反映的问题,在对网络舆论所述事项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正面回应,公开事实真相及处理结果。对网上出现的一些不客观真实的负面网络舆情,及时进行发贴或跟帖释明,澄清事实真相,掌握主动权,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经核查后,舆情信息真实的,责令相关部门制定处理方案,限期解决舆情反映的问题;舆情信息不真实的,要及时设法消除影响,避免炒作;舆情信息有故意诋毁检察机关工作的,协调相关机关处理;舆情信息反映检察机关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交纪检监察部门查处;舆情对本院有益的意见建议,作为完善制度、改进工作的依据。 四、总结评估 在网络舆情趋于平稳后,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进行总结、梳理、反思,由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办公室形成书面报告和建议,上报领导小组、上级院以及有关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