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后中国对外的五次战役
- 格式:ppt
- 大小:3.52 MB
- 文档页数:39
朝鲜战争五大战役朝鲜战争五大战役是指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期间经历的五次大的战役。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朝鲜战争五大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朝鲜战争五大战役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共12天。
这次作战的特点是,敌我双方在运动中由遭遇进入交战。
我之基本意图为稳定局势,站住脚跟,掩护朝鲜人民军北撤整顿,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
志愿军参战部队共6个军18个师,敌方参战部队为4个军10个师另1个旅1个团。
敌我兵力为1∶1.2(敌海空军未计在内)。
10月19日,志愿军在紧急情况下入朝,原准备抢占龟城、泰川、球场洞、德川、宁远、五老里一线,组织防御。
后因敌人已越过志愿军预定组织防御的地区,并继续分兵冒进,志愿军即采取了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针,利用敌未估计到志愿军参战这一战略上的突然性和敌分兵冒进的弱点,以一部兵力(第42军之第125师)于东线黄草岭地区进行防御,阻敌前进。
同时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军、第50、第66军和第42军之第125师)于西线之宣川、龟城、博川、云山、温井、熙川等地区,在运动敌各个歼灭。
此役于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实施大胆的战役迂回,配合正面主力坚决勇猛地进攻,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赢得了初战胜利,歼敌1.55万余人。
把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妄图于“感恩节”(11月23日)以前吞并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从1950年11月6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共29天。
这次作战的特点是,诱敌深入、正面突击与战役迂回相结合。
第一次战役后,敌虽遭志愿军沉重打击,仍错误地判断志愿军兵力不大,轻视志愿军力量,发动了所谓“圣诞节”(12月25日)攻势,妄图占领整个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对此,志愿军决定采取故意示弱、诱敌深入和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方针,争取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地区。
在战役布势上,志愿军以刚入朝之第9兵团(辖第20、第26、第27军)于东线长津湖地区争取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同时,集中主力于西线博川、价川、德川、宁远地区,向敌实施反突击。
2020.1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7月,我所在的三十九军一一五师三四五团奉命将广西剿匪任务移交给兄弟部队,25日在柳州集结完毕,于29日乘车北上。
8月7日抵达辽宁省南部十里河、五里台一带。
这是我随军第二次踏上黑土地,当时,我担任三四五团三营营长。
到达驻地后,我们展开了紧张的战备训练。
随军开进朝鲜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万余人,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随后跨越三八线向北挺进,占领北朝鲜首都平壤,并向中朝界河鸭绿江推进。
侵朝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东北边境领空,对中国边境城乡进行轰炸射击。
我们得此消息后义愤填膺,全营指战员一起签名上书请战,要求开赴朝鲜,狠狠打击美国侵略者。
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同日,我所在的部队编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我们营下属七、八、九连和机炮连,并配有联络员(朝语翻译),我仍然为三营营长。
三十九军就是原来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长是黄克诚,我是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的排长,当时我们战斗在江苏苏北盐阜地区。
抗战胜利后,三师到了东北,解放战争后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
10月16日,我团举行抗美援朝誓师大会。
3天后,我们随团由鞍山到达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
21日深夜,东北已进入初冬,我们冒着寒冷从安东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朝鲜国土。
那年我刚刚28岁,第一次离开祖国,我在心里暗下决心,将生死置之度外,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中。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后,集中4个军共13万余人的兵力,多路向中朝边境快速进犯,并叫嚣于感恩节(11月23日)前饮马鸭绿江。
美第八集团军指挥美第一军及南朝鲜,共6个师1个旅于西线分四路向北进犯,其中南朝鲜军第一师沿京义铁路及云山、北镇指向碧潼。
10月24日,该敌占领了云山,形势十分严峻。
之前的10月21日,我团跨过鸭绿江后,在军、师编成内向龟城、泰川方向前进,按时到达师指定地点,揭开了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的序幕。
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鲜、韩国之间的民族内战,后中、美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得到苏联默许不宣而战入侵韩国,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请求赴朝,与朝鲜并肩作战,战事陷入焦灼状态。
1951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开始停战谈判,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名称: 抗美援朝战争 地点: 朝鲜半岛 时间: 1950-1953年 参战方: 中国、朝鲜、苏联;韩国、联合国军 结果: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参战方兵力: 中、朝、苏军队1,066,000 韩军、联合国军队1,205,605 伤亡情况: 中朝方面伤亡63万人 韩国、联合国军伤亡57万以上 主要指挥官: 彭德怀、金日成 主要指挥官:麦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战争简介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北京,他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向毛泽东通报了对韩战争的意图,而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此时发动战争时机不够成熟。
斯大林随后给毛泽东电报,希望他调几个师的兵力到东北,布防于丹东-沈阳一线。
毛泽东要求苏方提供几个师的武器,斯大林回复称装备问题可以帮助解决一些,但要求中方尽早布置兵力;而当6月25日战争爆发时,毛泽东并未事先得到消息,这点和美国一样。
抗美援朝战争过程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
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
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志愿军入朝后,在开进中发现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前进甚速,志愿军已来不及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区,且“联合国军”尚未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
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以1个军的主力配合朝鲜人民军在东线进行阻击,集中5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
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
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弃平壤、元山,分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
第三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进行的进攻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场战争,今天幸福安宁来之不易,向革命老前辈致敬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对外分别进行了八场战争,在这八次的战争中,对手分别是美国、苏联、印度、越南,下面分别了解一下这八场战争。
第一场战争、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议》,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第二场战争、中印边境反击战。
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的“有边无防”,造成了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
1962年6月至11月,印度入侵我国领土。
为了捍卫领土主权,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第三场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抗美援越战争是发生在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北部湾事件”发动侵略战争,越南劳动党请求中国支援。
1973年1月27日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第四场战争、抗美援老战争。
1969年至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部队,在老挝孟赛、孟夸、孟本、孟洪等地区,对入侵老挝的美军飞机进行防空作战。
在四年多的时间内,中国援老高炮部队共作战95次,击落美机35架,击伤24架。
第五场战争、中苏珍宝岛战争。
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自卫反击,并以炮火将其击退,中国边防部队的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保卫了国家的领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第六场战争、西沙海战,1956年起,南越持续占领中国西沙珊瑚岛。
1973年9月,南越宣布将中国西沙群岛的一些岛屿划入版图。
1974年1月19日爆发小规模海战,将南越击退。
1月20日收复岛屿。
第七场战争、南沙海战。
1988年3月14日,越军海军在赤瓜礁海区进行挑衅活动,中国海军为捍卫祖国领海领土主权,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其中越军死伤估计超过300人,中国海军受伤一人。
第八场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
20世纪中国五次对外军事冲突回首百年,中国与外国发生过诸多冲突。
导火索一经点燃,结局未知,后果难料,一场冲突如不加以克制,就有可能演变成可怕的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历史的厚厚尘埃中,解封20世纪中国五次对外冲突,铭记历史,永铸和平!法国海军少将被打得挂白旗投降,蒋介石却本突然下令停火——1945年中法海防冲突:到手胜利却被蒋介石‚杀"死法军向中国驻越部队宣战1945年,日军在中国战场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亚洲攻势也已是强弩之末。
越南法国殖民军开始蠢蠢欲动。
1945年9月,法军在英国的支持下,悍然向西贡进兵,欲以武力恢复殖民统治,将盟友中国军队赶出越南。
11月7日深夜,英军不顾同盟国总部的规定,派出8架运输机,满载法国士兵突然降落在十六度线以北的顺化机场,此举既是对中国占领军的示威,更是一种军事试探。
第一方面军负责人陈修和立即电告顺化地区中国驻军司令官万保邦:‚若英机强行降落,务将彼等连机带人一并扣押!‛机场用无线电勒令英机返航,英机却置若罔闻,强行着陆。
转眼闻几十辆坦克、装甲车冲进机场,中国军人怒涛般拥入,将各条跑道严密封锁,机场如外大军云集,森严壁垒。
万保邦用喇叭警告入侵者缴械投降,法军胆怯了,上校指挥官威克带着译员下机要求谈判,立遭拘押。
威克无奈,只好命令法军下机投降。
西贡法军司令部闻讯后恼羞成怒。
决定向中国驻越军队宣战,驻越法军总司令萨特兰逊公开宣称:‚中国军队没有飞机、军舰,装备很差,战斗力不强,我已下令集结远东所有海陆空军力量,务将中国军队彻底干净地赶出北越。
‛越南上空战云密布,法国政府又派出代表团飞赴重庆,借谈判之名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蒋介石下令让中国军队从北越撤出,将防区交给法军。
26日,法军代表萨里飞抵河内,态度傲慢地对陈修和说:‚我军决定于28日在海防港登陆,如将军坚持不交出防务,战争将无法避免了。
‛陈修和勃然大怒:‚那好,我们战场上见!‛60军军长曾泽生豁然起立,怒道:‚我60军誓死保卫海防,决不让法军一兵一卒登岸!‛萨里见中国高级将领决意死战,禁不住摇头长叹:‚糟糕,无法挽回了!‛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中国抗美援朝共牺牲18万名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多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直至国内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一直未对外公布过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伤亡数字,因此外部有了一些夸大不实的数字。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历史资料增强了公开性,在20世纪80年代曾公布志愿军共有36万人伤亡,这个数字只是志愿军司令部计算出的纯减员数字(即不可重返前线者的总计)。
根据卫生勤务部门准确的阵亡统计和医院接收伤病员统计,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总损失数是:战斗和事故亡114084人;负伤383218人(因包含两次以上负伤而存在重复统计);患病后送入院治疗455199人(因包含多次住院同样存在重复统计);战场失踪25621人。
此外,战争期间根据解放军后方卫生部门的统计,医院中的负伤人员有21679人不治身亡,还有13214人病死。
按以上数字总计,共有148977人牺牲。
但这一数字未包括失踪人员中的死亡者,也未包括支前民工。
上世纪9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纪念馆汇集全国各省市民政部门的统计,得出的烈士总数为171669人。
此后,各地民政部门又陆续增报了一些抗美援朝烈士,至今纪念馆的统计已增长至183108人。
考虑到一些复杂现象,对抗美援朝战争牺牲的表述,似这样讲较为客观——志愿军在战场阵亡11万多人,加上参战人员中伤病和其他原因的死亡,中国方面在战争中共牺牲了18万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将领名单第一次战役序列(1950年10月19日——11月5日)(李姓将领3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炮兵司令部司令员万毅政治委员邱创成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匡裕民政治部主任吴涛政治部副主任李俭珠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第38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参谋长管松涛政治部主任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40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42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50军(1950年10月26日入朝)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第66军(1950年10月27日入朝)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副军长陈仿仁副政治委员张连奎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 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第二、三次战役序列(李姓将领7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炮兵司令部司令员万毅政治委员邱创成副司令员匡裕民政治部主任吴涛政治部副主任李俭珠工兵指挥所(辖工兵第4、5、6、8团)主任陈正峰铁道兵(1950年11月入朝,辖铁1师及直属桥梁团、直属独立团)副司令员李寿轩指挥部部长张明远政治委员杜者衡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参谋长管松涛政治部主任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副军长谭友林副政治委员李雪三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李雪三政治部副主任贺大增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委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第66军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副军长陈仿仁副政治委员张连奎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第9兵团(二次战役后,进行休整,未参加第三次战役)} 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曾甦元第20军(1950年11月10日入朝)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参谋长俞炳辉政治部主任邱相田第26军(1950年11月19日入朝)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第27军(1950年11月12日入朝)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第四次战役序列(1951年1月27日—4月21日)(李姓将领13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装甲兵指挥部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工兵指挥所主任陈正峰副主任苏旺参谋长马骏驰空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刘震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前线后勤指挥部部长周纯全副部长张明远副政治委员杜者衡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参谋长管松涛政治部主任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副军长谭友林副政治委员李雪三参谋长吴国璋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兼)政治部主任石瑛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参谋长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副参谋长李佐第66军军长肖新槐政治委员王紫峰副军长陈仿仁副政治委员张连奎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张连奎(兼)政治部副主任罗亦径第47军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政治部主任陈发洪副参谋长蒋克诚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政治部主任李冠元第12军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肖永银副政治委员李震参谋长肖永银(兼)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委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樵第60军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副军长查玉升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员葛晏春郑维山参谋长郑维山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副参谋长康博缨第63军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 副参谋长马万钟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副军长唐子安副政治委员黄文明参谋长马卫华第65军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曾甦元第20军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参谋长俞炳辉政治部主任邱相田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政治部主任王直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第五次战役序列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炮兵指挥所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装甲兵指挥部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工兵指挥所主任陈正峰副主任苏旺参谋长马骏驰铁道兵指挥所主任李寿轩副政治委员崔田民空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刘震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兼)政治委员周纯全副司令员张明远副政治委员杜者衡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王良太参谋长王良太(兼)政治部主任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副军长谭友林副政治委员李雪三参谋长吴国璋政治部主任石瑛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参谋长宁贤文政治部主任李伯秋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47军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政治部主任陈发洪副参谋长蒋克诚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副司令王近山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第12军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肖永银副政治委员李震参谋长肖永银(兼)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樵第60军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副军长查玉升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曾甦元第20军军长兼政委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参谋长俞炳辉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政治部主任王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葛晏春、郑维山参谋长郑维山(兼)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副参谋长康博缨第63军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 副参谋长马万钟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副军长唐子安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第65军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一九五一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序列(1951年6月11日——1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第二副司令员陈赓第三副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甘泗淇参谋长解方张文舟(代)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副参谋长王政柱张文舟(代)政治部副主任杜平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装甲兵指挥部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空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刘震副司令员王连(朝方)常乾坤参谋长沈启贤副参谋长李如海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冲击指挥所司令员徐德操政治委员吴富善副司令员李阔(朝方) 参谋长油江黄炜华轰炸指挥所司令员聂凤智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贺晋年(兼)政治委员张明远(兼)副司令员刘居英南学龙(朝方)金黄一(朝方)李寿轩、叶林副政治委员崔田民、苏尚贤(朝方)政治部副主任陈力军管局局长刘居英(兼) 副局长金黄一(兼)运输局局长周克副局长金在贤(朝方抢修指挥局局长李寿轩(兼) 副局长彭敏权泽(朝方)后方勤务司令员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周纯全副司令员张明远副政治委员杜者衡政治部主任漆远渥直属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江拥辉(代)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王良太参谋长王良太(兼)政治部主任吴岱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李雪三副军长张竭诚吴国璋副政治委员贺大增参谋长张竭诚(兼) 政治部主任石瑛政治部副主任李少元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邓岳、徐国夫参谋长邓岳(兼)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副参谋长叶荫廷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47军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政治部主任陈发洪副参谋长蒋克诚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西海岸防御指挥所司令员韩先楚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第12军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肖永银副政治委员李震参谋长肖永银(兼)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樵第60军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副军长查玉升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第20军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参谋长俞炳辉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政治部主任王直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郑维山参谋长郑维山(兼)政治部主任陈先瑞副参谋长康博缨第63军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 副参谋长马万钟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第65军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兼) 副参谋长邱蔚、赵冠英第67军军长李湘(代) 政治委员旷伏兆副军长李水清刘儒林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钟华农副参谋长张西帆第68军军长陈仿仁政治委员李呈瑞(代)副军长宋玉林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提第23兵团司令员董其武政治委员高克林副司令员姚喆政治部主任裴周玉第36军军长张迈春王建业(代)政治委员康建民副军长张惠源参谋长樊折桂政治部主任李远副参谋长李骥程第37军军长张世珍政治委员帅荣副军长卫景林、冯梓政治部主任张逊之副参谋长王元钦一九五二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与反轰炸、反细菌战序列(1952年12月——1952年8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第二副司令员陈赓第三副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韩先楚副政治委员邓华(兼)、甘泗淇参谋长解方、张文舟(代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兼) 政治部副主任杜平军管局(总局下设熙川分局、定州分局、新成川分局、平壤分局、高原分局)局长刘居英(兼)抢修指挥所司令员彭敏副司令员权泽(朝方)高炮指挥所司令员吴昌炽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周纯全副司令员张明远副政治委员杜者衡政治部主任漆远渥工兵指挥所副主任苏旺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副军长江拥辉、王良太参谋长王良太(兼)政治部主任吴岱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李雪三副军长张竭诚副政治委员贺大增参谋长张竭诚(兼)政治部主任石瑛副参谋长匡斌政治部副主任李少元、南静之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袁升平副军长邓岳、徐国夫政治部主任李伯秋副参谋长叶萌庭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治委员周彪副军长胡继成副政治委员郭成柱参谋长廖中符政治部主任丁国钰第47军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参谋长刘子云政治部主任陈发洪副参谋长蒋克诚政治部副主任杨中行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蔡正国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何运洪副参谋长李佐政治部副主任张梓桢西海岸防御指挥所司令员韩先楚第3兵团司令员兼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治委员杜义德参谋长王蕴瑞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副参谋长李懋之第12军军长曾绍山副政治委员李震副军长肖永银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副参谋长贺光华第15军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樵第60军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副军长查玉升参谋长邓仕俊政治部副主任李哲夫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参谋长覃健政治部主任谢有法副参谋长王彬第20军军长张翼翔政治委员张翼翔(兼) 副军长廖政国副政治委员谭右铭参谋长俞炳辉、余光茂政治部主任邱相田第26军军长张仁初政治委员李耀文副军长张铚秀参谋长冯鼎山政治部主任王直政治部副主任曹普南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浩天副军长詹大南副政治委员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副司令员郑维山第63军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副政治委员黄振棠参谋长杜瑜华政治部主任黄振棠(兼) 副参谋长马万钟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参谋长马卫华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第65军军长肖应棠政治委员王道邦参谋长阮平政治部主任陈宜贵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政治部主任张南生(兼)副参谋长邱蔚赵冠英第67军军长李湘政治委员旷伏兆副军长李水清、刘儒林参谋长刘苏政治部主任钟华农副参谋长张西帆第68军军长陈仿仁政委李呈瑞副军长宋玉林副政治委员李致远参谋长宋学飞政治部主任严庆提炮兵指挥部主任匡裕民副参谋长贾克装甲兵指挥主任黄鹄显副主任罗杰政治部主任毛鹏飞副参谋长李自群空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刘震政治委员周赤萍(兼)副司令员王连常乾坤参谋长黄炜华何振亚副参谋长李如海政治部副主任李世安空军第3军军长曾国华副军长邓东哲副政治委员栗在山参谋长蔡永政治部主任邱子明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1951年12月成立)司令员刘居英政治委员刘居英(兼)副司令员李寿轩副司令员金黄一(朝方)副政治委员崔田民志愿军作战简介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为什么输的那么惨?[ 标签:抗美援朝,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 ]此役,中朝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
经50天奋战,毙伤俘敌8.2万余人(其中志愿军歼敌6.7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摆脱了第四次战役时的被动局面,锻炼了新入朝的部队。
经过这次较量,"联合国军"对中朝人民军队的力量重新做出估计,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
这次战役由于发起时间提前,准备比较仓促,战役歼敌目标企图过大,进攻纵深过远,志愿军伤亡较大(7.5万余人),因而取得的胜利不够圆满。
一、围歼装备优势之敌不宜贪多敌人装备优势较大,火力猛,突击力强,机动也快,在连续吃了几次败仗之后,又比较小心谨慎,进攻时稳扎稳打,齐头并进,防御时能守则守,守不住即退。
在其被包围时,以坦克为前导,在空中和地面火力支援下夺路突围,其援兵的行动也比较快,往往被其脱逃。
这次战役中第一阶段突围之敌即达十起,少的两个连,多者一个团,志愿军都没能将其吃掉。
同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行动主要在夜间,完全靠两条腿走路,一次夜间突击行程有限,加之志愿军后勤供应困难,持续作战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围歼敌人切不可贪多。
这次战役由于口张的太大,一次就想歼灭美军,英军,韩伪军几个师,结果平分了兵力,虽然杀伤了相当数量的敌人,但没有成建制地敌人有生力量。
由于敌人没有伤到元气,在志愿军停止进攻时敌人立即发动进攻,特别时志愿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开始向北转移时,未能组织可靠掩护,被敌乘机反扑,使志愿军有的部队受到较大的损失。
二、打现代化装备之敌也要敢于大胆穿插,昼夜连续作战敌人的现代化装备使其后撤收缩行动相当迅速,如不及时迂回包围,就打不成歼灭战。
为了抓住敌人,除了保持发起进攻的突然性以外,必须大胆直插敌人纵深,并昼夜连续行动。
由于有空中威胁,昼间行动往往顾虑较大。
朝鲜战争机化1103班陈佳伟(A07110673)论朝鲜战争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
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抗美援朝背景:朝鲜半岛的分裂1945年2月,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共同托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半岛获得解放,美国和苏联随即改变计划,商定以北纬38°为在朝鲜半岛接受日军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同时,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朝鲜半岛南部于1948年8月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即南朝鲜),朝鲜半岛北部于1948年9月成立了以金日成为元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即北朝鲜)。
1948年10月,苏联把朝鲜半岛北半部的行政权移交给朝鲜政府,同年12月25日,苏军全部撤离朝鲜。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韩国、南越等政权,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1月底,斯大林同意金日成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
在4月10日至25日苏朝领导人三次会谈中,斯大林强调,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美国不进行干预和获得中国领导人的支持。
金日成很自信,他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军队统一朝鲜,美国不会冒险发动一场大的战争。
5月13日,金日成秘访北京,通报了准备进攻南方的计划。
毛泽东感到很意外,但还是建议朝鲜人民军要速战速决,对大城市要迂回而不要恋战,要集中力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抗美援朝的原因和意义起因是什么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军越过三八线入侵了朝鲜,并且向中国边境推进并轰炸了中国的丹东地区,这样的做法威胁了中国本土的安全,这是中国出兵的主要原因。
再者是美国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国的这种做法触及到了中国的底线。
抗美援朝的原因和意义起因是什么1抗美援朝的原因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并向朝中边境推进、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唇亡则齿寒”、“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是中国出兵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内统一战争进行武力美国一意孤行,不仅“侵朝犯台”,触及到了中国领导人的参战底线。
干涉。
此外,中国政府应朝鲜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派兵参战。
此外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军心,使其内部团结有力,通过这场战争铲除旧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根。
战争是国家树立榜样的机会,中国利用了这次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获得苏联的信任。
中国的这次出兵也希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有点让步,放弃支持“台独”。
2抗美援朝的意义第一、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第三、这场战争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四、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
第五、中国人民经过这场战争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几场著名战役分别叫什么名字抗美援朝中有第一次至第五次战役,其中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战役。
抗美援朝几场著名战役分别叫什么名字1抗美援朝几场著名战役第一次战役第一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
选修三朝鲜战争一、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国际)朝鲜两个政权的对立(国内)美国进一步推行霸权政策,出兵朝鲜为保家为国的需求,遏制共产主义(现实)美苏以38度线作为对日受降分界线,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历史)朝鲜半岛恰好处在美国环太平洋战略链条“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关岛”(地缘背景)二、中国抗美援朝(1)背景和目的反方:不能出兵。
理由:①美国侵略朝鲜,尚不至于对中国构成大患;②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缺乏对外作战的条件,中国需要进行恢复经济上的工作,这是巩固政权的决定因素;③出兵太冒险。
美国是战后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参与战争仍是“小米加步枪”,无异于以卵击石;④北朝鲜是苏联利益之所在,苏联都不出兵,我们为什么要出兵;⑤面对侵略,中国军队应立足于巩固边防,主要在东北集中力量抗击美国的侵略行为;⑥面对国际事务,必须讲究外交策略;⑦光靠一身正气、一腔热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有理智,尤其是重大的决策问题。
……正方:必须出兵。
理由:①中朝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朝方提出请求不能不接受;②中国人民是战无不胜的,正义必胜;③美国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理应给予美国一击;④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统一朝鲜半岛,以包围苏联和中国;⑤新中国一成立就面临外部威胁,既不利于政权的巩固,也不利于经济建设;⑥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嚣张,对各方都不利,尤其对东北不利,因此必须出兵,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⑦“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这是周恩来总理的严正声明。
……(2)中国抗美援朝的过程第一阶段:1950、10——1951、6 五大战役第二阶段:1951、7—1953、7 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3)结果:《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三、朝鲜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独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它对主要参战国及动亚地区的国际局势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一)对交战国: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资料简介《抗美援朝战争资料简介》抗美援朝战争,是 20 世纪 50 年代初爆发的一场重要战争,对于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由苏联和美国支持。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人民军南进作战,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立即出兵干涉,并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安全。
1950 年 10 月 8 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志愿军入朝后,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连续进行了五次大规模战役。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利用敌军分兵冒进的弱点,采取运动战方式,给敌军以突然打击,歼敌 15 万余人,将敌人从鸭绿江边击退到清川江以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诱敌深入,然后突然反击,在东西两线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歼敌36 万余人,收复了平壤和“三八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并将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附近。
但由于志愿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供应困难,遂停止追击。
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防御作战,抗击了敌军的猛烈进攻,歼敌 78 万余人,为后续战役的准备赢得了时间。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歼敌 82 万余人,挫败了敌军企图将战线推进到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
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燃烧弹在他身边爆炸,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 30 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扫射的枪眼,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而壮烈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