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接入网技术综述8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7.50 MB
- 文档页数:80
现代通信技术体制综述目录1 绪论 (4)2简单的通信过程 (5)2.1通信系统的构成 (5)2.2通信系统技术的分类 (5)2.2.1 有线通信系统 (5)2.2.2 无线通信系统 (5)2.3信号传递的通信方式 (6)2.3.1 数字通信系统 (6)2.3.2 模拟通信系统 (7)3.移动通信系统 (7)3.1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 (7)3.2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7)3.3移动通信中采用的技术 (8)3.3.1数字调制技术 (8)3.3.2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模型 (8)3.3.3多址技术 (8)3.3.4 抗干扰措施 (8)3.3.5 组网技术 (8)3.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9)3.4.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9)3.4.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9)3.4.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9)3.4.4超3G发展 (10)4 光纤通信 (11)4.1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1)4.2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2)5 卫星通信 (12)5.1卫星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2)5.2卫星通信系统的特点 (12)5.3卫星通信现状和展望 (13)6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13)6.1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 (13)6.2现代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13)1 绪论通信是现代信息社会运行机体的神经系。
从远古时代到现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与通信密切相关。
通信是解决两地之间消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通信的基本形式是在信源(始端)与信宿(末端)之间建立一个传输(转移)信息的通道(信道)。
所谓通信,最简单的理解,也是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方法。
古代人们曾利用信鸽、烽火、旗语等作为通信工具传递信息,现代人们利用电话、传真、电视、国际互联网等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
电通信的发展历史从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人工电报装置开始,至今不过170年。
翻开厚厚的电信史册,沿着历历史的脚步一路走来,在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
660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电力分会场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巾国·海南电力线通信(PLC)技术综述曹惠彬(国电通信中o、北京100761)SURVEYoFPoWERLINECoMMUNICATl0N(PLC)TECHNoLoGYCAoHui—bin(StateGridTelecomCenter,Beijing100761,China)ABSTRACT:ThepaperpresentsthegeneralinⅡoducfion,classification,functionalorientation,mainapplications,networkarchitecture,Hewprogress,standaIdization,andEMCissuesofpowerlinecommunication(PLC)technology.KEYWORDS:PowerlinecolnlllUnication;Techniquenclassification;Funetionalorientation:Networkarchitecture;Standardization:EMC摘要:论述了电力线通信技术概况、技术分类、功能定位、主要用途、网络体系结构特征、发展动态、标准化进展、EMC问题等.侧重于宏观分析,不涉及技术细节。
关键词:电力线通信;技术分类;功能定位;网络体系结构特征:标准化:电磁兼容1概述电力线通信(PowerLine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力线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的统称,简称PLC。
要了解电力线通信,首先必须对电力线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电力线大致分为五类:(1)各种输电线:包括特高压输电线(UHV,1000kV及以上)、超高压输电线(明V,750、500或330kV)、高压输电线(HV,220kV);(2)高压配电线;110、66、35kV;(3)中压配电线:lO(20)kV:(4)低压配电线:380/220V;(5)室内用户线:我国一般为单相220V。
第 11 卷第 1 期Vol. 11 No. 12022年1月 网络新媒体技术 Jan. 2022•前沿与综述•边缘网络服务技术综述**本文于2021 -11 -10收到,2021 -11 -22收到修改稿。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课题:SEANET 技术标准化研究与系统研制(编号:XDC02070100)。
张欣邓浩江尤佳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随着以5G 、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采用云计算服务架构提供平台化服务面临 诸多的挑战。
5G 支持超大规模物联网互联与超低时延通信,将使得海量数据实时生成,难以全部汇聚到云端;而超低时延通 信,又对基于现场的服务响应提出了要求。
随着边缘网络设备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边缘网络已经具备就近提供现场 服务的条件。
边缘网络作为距离用户最近的泛在网络,主要提供两大类服务,第一大类是内容服务,第二大类是计算服务。
一方面,内容服务部署需要更靠近用户。
另一方面,用户的计算服务请求需要就近处理。
因此,如何基于边缘网络为用户提 供内容服务和计算服务,降低服务响应时延,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关键词:边缘网络,内容服务,计算服务,服务优化Survey on Service Technology at the Edge of NetworkZHANG Xin, DENG Haojiang, YOU Jiali(National Network New Media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Acoustics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 Beijing, 100049, China)Abstract :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5G , big data, Internet of Thing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providing services via cloud computing service architecture faces many challenges. 5G will support mMTC and URLLC. That result in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being generated in real time which is dissicult to be fully aggregated to the cloud. The requirements of URLLC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demands for on - site response of services. W 让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omputing and storage capabilHies of edge devices , edge networks already have the conditions to provide on 一 site services. As the ubiquitous network closest to users , the edge network mainly provides two types of services. The first type is content services , and the second type is computing services. On one hand, content service deployment needs to be closer to us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user * s computing service request needs to be processed nearby. Therefore , in order to reduce service delay and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s well as user experience , how to provide users with content services and computing services based on edge networks , is of great research significance.Keywords :edge network , content service , computing service, service optimizationo 引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凭借着网络基础设施云化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性能与灵活性的优势,云计算服务技 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应用。
一、无源光网络的概念无源光网络(PON),是指在OLT(光线路终端)和ONU(光网络单元)之间的光分配网络(ODN)没有任何有源电子设备.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是一种点对多点的光纤传输和接入技术,下行采用广播方式、上行采用时分多址方式,可以灵活地组成树型、星型、总线型等拓朴结构,在光分支点不需要节点设备,只需要安装一个简单的光分支器即可,因此具有节省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节省机房投资、设备安全性高、建网速度快、综合建网成本低等优点。
PON包括ATM-PON(APON,即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和Ethernet-PON(EPON,即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两种。
二、无源光网络的优势无源光网络(PON)是一种纯介质网络,避免了外部设备的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减少了线路和外部设备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同时节省了维护成本,是电信维护部门长期期待的技术。
无源光网络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无源光网络设备简单,安装维护费用低,投资相对也较小。
(2)无源光设备组网灵活,拓扑结构可支持树型、星型、总线型、混合型、冗余型等网络拓扑结构。
(3)安装方便,它有室内型和室外型。
其室外型可直接挂在墙上,或放置于"H"杆上,无须租用或建造机房。
而有源系统需进行光电、电光转换,设备制造费用高,要使用专门的场地和机房,远端供电问题不好解决,日常维护工作量大。
(4)无源光网络适用于点对多点通信,仅利用无源分光器实现光功率的分配。
(5)无源光网络是纯介质网络,彻底避免了电磁干扰和雷电影响,极适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使用。
(6)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无源光网络扩容比较简单,不涉及设备改造,只需设备软件升级,硬件设备一次购买,长期使用,为光纤入户奠定了基础,使用户投资得到保证。
三、基于ATM的无源光网络1.APON技术简介近年来,在接入网上使用ATM技术以提供视频广播、远程教育以及数据通信等多种业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第26卷第8期 2006年8月 计算机应用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1.26 No.8 Aug.2006
编 者 按 接入网(Aceess Network)技术或网络接入技术(Network Access Technique)是指从骨干网 的边界节点(接入节点)到用户计算机之间的网络部分的技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关技术常 滞后于骨干网技术,因此,先后被称为“最后一英里”(Last mile)或“第一英里”(First mile)技 术。本期组织了三篇稿件:《论高速接入网技术》、OEEE802系列无线网络网状组网与移动 切换技术综述》和《无线通信网络呼叫接纳控制策略研究综述》。第一篇是对接入技术的全 面综述,重点在地面接入技术和具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的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第二篇侧重于 IEEE802工作组的相关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弥补了第一篇文章中未讨论的内容。入网控制 技术在接入网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供面向连接服务的网络,入网控制涵盖呼叫准入控 制和用户数据准入控制两个方面。本专题的第三篇论文对呼叫入网控制技术进行了综述; 原计划的另一篇关于用户数据准入控制的论文未能在本专题付印前脱稿,不免留下一丝遗 憾。编者希望:本专题能够为读者了解接入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组基本的背景阅读材料。
文章编号:1001—9081(2006)08—1751—05 ’ 论高速接入网技术
・ 曾华粜,高雨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huaxinzengl@yahoo.com.cn) 摘要: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单根光纤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了6个数量级,为高速骨干网络的 发展奠定了通信技术基础。但是,接入网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而长期被人们视为“最后一英里” (Last Mile)或“第一英里”(First Mile)问题。接入网是指从骨干网的边界节点(接入节点)到用户计 算机之间的网络部分,它是OSI/RM中由中继系统(Relay System)或中间系统(Intermediate System)组 成的通信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可能涉及OSI的物理层到网络层的三层技术。对高速接入 网技术的讨论中,部分地涉及了数据链路层技术,但主要是讨论物理层通信技术;重点介绍了有线接 入技术,而对无线接入技术的讨论,仅限于目前使用较少但却极具应用前景几种高速无线通信技术 (自由空间光通信、制导灵敏激光束通信和超宽带通信)。最后总结了未来高速接入网通信技术发展 的特点将表现为:多样化、高传输速率、远传输距离和低综合成本。 关键词:接入网;有线高速接入技术;无线高速接入技术 中图分类号: 93.O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