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主讲瞿华兵
- 格式:ppt
- 大小:300.51 KB
- 文档页数:24
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三期末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3.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
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
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
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
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
”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暗示了历史事件和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
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较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
”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
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理的想象。
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鉏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鉏麑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自然会想起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所勾画的集悲苦、刚烈与才情于一体的传奇女子柳如是,“刺刺不休,沾沾自喜。
忽庄忽谐,亦文亦史。
述事言情,悯生悲死。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
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
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
八省联考T82025届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及多维细目表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历史研究碰撞出不少火花,那么,AI对于古代汉语的理解能力怎么样?②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与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者们尝试训练一个“饱读诗书”的语言模型,并让AI来参与古籍整理的工作。
模型学习的对象包括《四库全书》与“殆知阁”语料库,而学习的方法则来自语言智能领域最新的深层语言模型。
③2018年,谷歌公司曾推出了深层语言模型BERT,它在阅读理解等11项语言理解任务中刷新纪录。
和之前的方法相比,深层语言模型一是可以吞吐超大量的数据,二是有很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现有的深层语言模型覆盖了英文和中文,但却不具备理解古汉语的能力。
于是,研究者们希望通过上述海量的古汉语数据来让机器“感受”一下博大精深的诗书礼乐文化。
在多块计算卡上并行训练了约一周时间后,古汉语BERT初出江湖,AI可以像人一样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含义,并将其以数学向量表示。
④为了检测其理解效果,研究者们引入了句读任务。
在古典文史学习过程中,句读通常是必备的基本功。
古文句读不仅需要考虑当前文本的语义和语境信息,还需要综合历史文化常识,对古汉语知识有较高要求。
宋代大儒朱熹读韩愈文章,便有“然不知此句当如何读”之惑。
在句读的过程中,有三项重要的技能点:利用古汉语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联系上下文语境信息推敲求解,调用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知识。
⑤虽然现在很多古代经典都出版了标点本,但其中常常包含错误,并且,在现有的古籍数据中,大部分文献仍未实现句读。
据统计,“殆知阁”古代文献藏书2.0版语料库规模约33亿字,其中仅25%左右的数据包含标点。
如果依靠人工继续整理这些古籍,则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整理到头。
如果依靠计算机,现有的技术方法却普遍只能达到60%~70%的准确率,还很难为人所用。
陈安湖、张国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简介
范钦庸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年(卷),期】1991(0)7
【摘要】随着自学考试工作的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日益显得重要而迫切。
为此,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组织一批专家先后编写和出版了一部分自学考试课程的教材。
【总页数】1页(P17-17)
【关键词】教材建设工作;考试课程;陈安湖;《大学语文》;张国光;自考生;大学语文;华中理工大学;口头表达能力;中外文学
【作者】范钦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一本渗透人文关怀的好教材——评陈果安等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J], 孙际垠
2.《大学语文》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谢昭新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为例[J], 鲍远福;张意
3.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与教材运用探析——以陈洪主编教材为例 [J], 王灵修
4.古代文论教材的新突破——评韩湖初、陈良运主编《古代文论名篇选读》 [J], 刘晟;
5.大学语文教材的比较与思考--以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和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 [J], 项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摘 要 南京图书馆第十一届南图阅读节于2020年4月30日开幕,此次阅读节以“不学诗,无以言”为主题,开展主题论坛、分享会、直播等。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此次阅读节以线上活动为主,突破时空限制,受到读者好评。
关键词 南京图书馆 阅读节 线上活动分类号 G250DOI 10.16810/ki.1672-514X.2020.06.003南京图书馆研究部Nanjing Library Research DepartmentIf You Don’t Learn The Book of Songs , You Will Not Speak: The Summary of the 11th 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Abstract The 11th 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 was hosted since April 30, 2020. This year ’s theme was “If you don ’t learn The Book of Songs , you will not speak ”, contained several activities such as theme forum, sharing books on-line and live broadcast. Affected by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this year ’s Reading Festival was mainly held on-line, which break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won high opinions from the readers.Keywords Nanjing Library. Reading Festival. On-line activity.0 引言新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国人措手不及,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配合,国内疫情得到了良好控制。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试卷(供研友分享)2010年科目:中国语言文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现代汉语2、六书3、互文4、唐传奇5、拟话本6、革命历史小说二、简述题1、字典和词典的区别。
2、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语法条件是什么?举例说明。
3、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
4、“十七年文学”政治抒情诗的文学形态。
5、《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
文学类做下列题目(因为我不是考语言学方向的,所以不记得语言学的题目,请各位原谅~)三、论述题1、根据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段话:“···”说说《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2、“左联”的历史功绩与不足。
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成就。
华中师范大学09中外文学史一、名词解释(5分/题6题/30分)1、九歌2、上官体3、爱美剧4、政治抒情诗5、美国南方文学6、自然派二、简答题(15分/题4题/60分)1、简述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2、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3、巴金《家》的主题思想?4、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特征?三、论述题(20分/题3题/60分)1、李白行路难(其一)艺术特点,并解释诗题及诗中用典?2、论“干预生活”小说艺术成就?3、神曲的主题思想?09文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诗灵神授2、语感3、以禅入诗4、期待视野5、现代主义文学6、文学体裁二、略三、分析题1、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2、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四、问答题1、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这是一个故事。
“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因为悲伤过度死了”这是一段情节。
根据这段说明情节与故事的区别?2、艾青诗:“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什么?五、论述题1、有人认为文学批评的前提是:“让作家死去”,这种主张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学观?谈谈你对这种文学观的看法?2、谈谈现代传媒技术对当代文学活动的影响和冲击?华中师范大学中外文学史98——98年试题华中师范大学199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科目中外文学史方向一、填空(40分)1.现存最早的《诗经》法是“毛传郑笺”,“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漳州市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悲剧一直被称作苦情戏,是一种具有某种悲剧色彩的苦戏和哀曲。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通过窦娥为代表的善被以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
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
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显圣,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
”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
”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
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
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中即表现为“哀而不伤”。
《窦娥冤》第三折窦娥被斩,关汉卿又加了一个“平冤昭雪”,通过窦天章之手惩恶扬善,再如《赵氏孤儿》的孤儿复仇、《琵琶记》的玉烛调和、《需峰塔》的雷峰佛缘等也都是团圆结局,这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普遍的审美现象渗透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
福建省福州市2024届高三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
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
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下至街谈巷说,亦必考所由来,有所得辄札记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
穿穴以求其合。
自壮至老,手搦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
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
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
”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
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
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高考语文除了具备和承担着考试所具有的一切功能和职责外,还担负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提升思想境界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写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
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文学作品的思想境界反映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境界。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须敬畏,不可亵玩焉。
“文载道”“诗言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北宋张载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气概和高远的思想情操。
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广大作家以他们的作品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作家要深入生活,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切不可疏离时代主潮,躲避崇高理想,只顾把玩一己之悲欢,并把那当成整个世界。
文学如果沦为列宁所说的那些“饱食终日”“百无聊赖”的人的消遣工具,将失去文学最珍贵的价值。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的基本保障,也是作家的权利。
但在讲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社会责任,这是辩证统一的。
邓小平同志曾期望作家“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
作家应该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认为作家只需要创作自由而不必承担社会责任,是偏颇。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的职责和公众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
所谓“两个灵魂”,是指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可以有个人追求,又必须有社会担当。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靠外在强制,而是靠作家内在自我提高、自我约束。
台湾“高考”国文试题的启示3月26日,教育部公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详细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强调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增加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
去年10月,北京市教委宣布将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
有网友以“网上忽闻语文贵,初闻涕泪满衣裳”来形容。
在笔者眼中,教育部门明确提高母语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程度,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诟病的语文教育终于突破困境,返璞归真,走上正道。
并且,从高考入手,可谓抓住了根本。
但兴奋过后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相当宽泛的范畴,命题者对此如何理解,直接关涉到试题内容的组织和题型的设计,进而影响到教育部《纲要》的实施和整个母语教育变革方向。
笔者搜集由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编制的1994~2014学年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试题,与大陆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做了一番比较。
其中的异同之处,折射出两岸对汉语文本质及母语教育价值观的各自理解,也反映出共同的文化历史渊源。
一份试卷的整体结构反映了命题者对这门学科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对该学科基本规律的认识1994年,台湾地区为配合当时大学多元化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改“联考”为“大学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负责统筹举办。
考试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5科。
2002年,台湾地区正式宣布取消大学联考,实行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并行制,考生可以二选一或者两者都选。
自2010年始,学测成绩被作为大陆普通高校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依据。
台湾大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科考试(以下简称“台湾学测国文”)与大陆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目(以下简称“大陆高考语文”)相比,首先是总分和考试时长存在差异。
由上表可见,大陆比台湾考试时长多了半个小时,总分多了42分。
不仅如此,试卷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请看下表:可以说,一份试卷的整体结构反映了命题者对该学科的总体把握,也包括对该学科基本规律的认识。
广东省2025届备战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多数学生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而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我们难免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然而,借助朋友和同事来认清自己的假设,存在一个问题:同他们交流只会形成一个封闭环,不断肯定同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因此,作为老师,在设计小组学习活动时,要确保你设计的活动能提供一些让学生感到吃惊的信息、问题或思考角度。
据学生反映,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是那些一开始就把基本准则说清楚、理解清楚,把焦点放在批判上的活动。
(摘编自布鲁克菲尔德的《批判性思维教与学》)材料二:批判性思维有两个特征:第一,它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它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
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不是“批判”,因为“批判”总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
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也称之为心智模式。
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属于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
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是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是关于“思考什么”和“问为什么”。
柳永八声甘州阅读答案【篇一:《八声甘州》练习】级:姓名:学习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虚实相生的手法。
一、自学质疑1、表明全词感情基调的是哪个字?2、上阕与下阕词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渐霜风凄惨”中的“凄惨”,一作“凄紧”,你认为用哪个词语好?请说明理由。
4、下列加点字对原词作了替换,你觉得这种替换合理吗?选择两个,说明理由。
看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深秋。
觉西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滚滚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高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作赏析。
二、基础知识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北宋词人,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原名,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
排行第七,又称。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 ”,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自许。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词,发展了手法,促进了词的化、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 凡,”。
2、注音苒苒()物华归思()妆楼颙()望争()知我正恁()凝愁三、课堂训练1. 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联系全词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2.“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一句放在上片的结尾有何作用?(3分)3.下片描写了哪三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5分)4.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3分)四、课堂延伸(一)虚实结合1、“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江苏省无锡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在这里,我可以说一说我自己感情变化的经验。
我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在学校养成了一种学生习惯,在一大群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学生面前做一点劳动的事,比如自己挑行李吧,也觉得不像样子。
那时,我觉得世界上干净的人只有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总是比较脏的。
知识分子的衣服,别人的我可以穿,以为是干净的;工人农民的衣服,我就不愿意穿,以为是脏的。
大师语录—叶嘉莹从现代观点看旧诗(下)主讲人简介:叶嘉莹,1924年诞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良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 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居住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
1989年被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96年在南开大学开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内容简介: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经》是我国最先的诗歌总集,它那自然、平实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
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普遍而又深远的阻碍。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在艺术上采纳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调,古典诗词中所包括的感发生命与人一辈子聪慧,今天仍然让咱们产生共鸣。
诗中所刻画的流水、落花、雾霭、寒风,表达的都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实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学者叶嘉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以诗化的语言为咱们讲诗说词,本期《在文学馆听讲座》为您播出《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
让咱们一同聆听诗歌灵动的音符。
(全文)因这人若是说跟草木鸟兽有一个共感的话,咱们就有一个生命的共感。
而万物当中,给你这种生命的,从生到死,由生而衰,而落的那个印象,最短暂而且最鲜明,而且最深刻的,莫过于花了。
因此那个诗人看到了说,苕之华,芸其黄矣。
人一辈子也是如此的,说是唯草木之零落兮,不是恐美人之迟暮吗?因此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生命的一起的悲伤。
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衰老,就有枯萎,就有死亡,就有零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这是一样生命的悲伤。
第二首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第二首就加倍悲伤,生命固然是必然会有衰老,也必然有死亡的。
可是你若是生命当中,有你的欣喜,有你的欢乐,有你的希望,你不是生也有很多可乐的地址吗?可是,诗人就说了,说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早明白我过的是如此的生活,我不如当初不生在那个世界上。
618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建中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於可训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836 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朱维之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第五版)(欧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梁立基等主编:《外国文学简编》(第三版)(亚非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我是二战武大现当代的考生。
虽然今年成绩也不是十分地好,但总算能顺利进入武大学习了。
偶尔上论坛上看看,仍能发现不少和曾经的我一样希望能在论坛上找到一些有用信息的同学。
就想着写写自己的复习经验,权作给备考的童鞋们一些参考。
关于政治因为我是文科生,政治的基础不错,所以这个部分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
2010年备考期间,我只是做了几遍北京导航2100题,看了任汝芬的序列一。
2011年备考,我还是在做2100题。
在最后一个月的时候,做了一遍历年真题。
我没有报政治补习班,个人觉得如果是文科生,完全没有必要报政治补习班。
补习班的一大误区就是会让你跟着他们学,所有的知识点都会变成可能的考试重点,并且,会让你失去主动学习的能力,总觉得跟着补习班来就会很有底气了。
当然,补习班也有不可忽略的好处,就是信息的快捷和丰富。
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收集各个补习班的时政考点,以及冲刺班的最后几套模拟题。
最好不要偏信一个辅导班的信息,这样很可能会漏掉更重要的信息。
对于政治的学习,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看你的领悟能力和识记能力。
哲学这个部分很大程度上靠理解,理解得好记忆起来自然也就容易得多。
将一些主要的知识点背下,万变不离其宗。
近现代史和毛概是要重点识记的部分,其实也可以通过近现代史将毛概和邓论结合起来复习。
上海市徐汇、松江、金山区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B.自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全球发展规划涵盖了非洲各国后,非洲各国热切期待中国铁路建设能够激发非洲经济新活力。
C.评价一个政党,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其作风,心系群众、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是决定人心向背的关键。
D.吴京执导并主演的国产大片《战狼2》自7月28号上映至今,票房仅一个月时间竟然破50亿,并由此激发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曾侯乙编钟巍峨的“曲悬”架势与配套的曾候乙编馨,完整、明确地呈现了周代诸侯的“轩悬”制度,并与其他青铜礼器一起交织出一幅近于现实的礼乐场景。
B.由于社会治理转型一度缺乏整体性的制度设计,没有像经济转型那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路径和体制,往往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下被动前行甚至徘徊不前。
C.平等共容作为社会工作的目标价值,既体现在社会工作的精神层面,也体现在物质层面,是平等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D.古人利用物体投影随太阳移动而旋转的原理来测定并划分时刻,发明了日晷,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计时工具,是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
,。
,。
①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②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③然而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④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⑤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A.③②①⑥⑤④B.③⑥②⑤④①C.⑤④①③②⑥D.⑤①④②⑥③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以味喻诗、以味论画无疑是中华美学叙事的一个传统。
殊不知,这样一种基于类比思维的叙事方式恰好标识出了中华审美文明的固有之处,即便到了当代,也值得颂扬,堪称中华审美文明一张亮丽的名片。
说其“固有”和“亮丽”主要是与西方同比。
审美无疑是一种感知活动,建基于感官快感。
美学叙事主要指向视听,这是任何文明的常态,但是,以味喻美则非中华莫属。
放眼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便明确拒绝了以味喻美的做法,有言“美只起于听觉和视觉所产生的”“因为如果我们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
亚里士多德虽然在很多方面批驳了柏拉图,但是,其论美还是沿袭了视觉中心主义的做法。
他在《论灵魂》中讲味觉时将味觉与触觉并列,视之为直接接触物质的感知活动,以示与视觉和听觉的区别。
狄德罗也认为,美不是全部感官的对象,只有视、听感官才是“审美感官”。
到了黑格尔那里,情形丝毫未变,正是基于物质性程度的高低他才说道:“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中国则相反,一开始就用味来喻美。
《左传》论乐之美就明确沿着“声亦如味”的思路展开,更为著名的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将味美与视听之美相提并论近乎成了先秦诸子的通用做法。
《庄子》曰:“声色滋味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
”(《庄子·盗跖》)《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耳之于声,有同听焉;目之于色,有同美焉。
”(《孟子·告子》)《荀子》曰:“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荀子·劝学》)等等。
东汉《说文解字》里著名的表述“美,甘也,从羊从大”,还是在以味喻美。
单纯从用词的角度看,taste(味,味觉)一词在古希腊时还未用于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