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泉州民居与多元文化

李金表

泉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泉州的民居建筑受中原文化和海外交通以及华侨的影响,因此,既有中原文化的底蕴,又有海洋文化的痕迹。泉州民居以传统的“官式大厝”为主流,兼容西方、南洋的建筑特色,从而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多种不同风格的民居建筑。不同时期的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上也有变化。

“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是泉州民居的典型。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所恩赐的,又传早于五代十国时,闽王王审知因皇后黄氏家住惠安后边村,时有台风暴雨,黄担心其母住危房,闽王特意恩赐黄“汝母皇宫起”。然而,诏书竟错传为“汝府皇宫起”(闽南话“母”与“府”谐音),就使恩赐的范围由黄娘家扩大为泉州府。泉州府各县闻风而动,纷纷仿皇宫式样建大厝。唯仿建较晚的同安县“皇宫起”,屋顶仅砌三槽瓦筒,闽王发觉后即令停止。至今同安还保留大厝屋顶只砌三槽瓦筒的习俗。

古大厝的布局,轴线对称。一般三开张或五开张,进深1-5进不等,有的加厢房或“花向”,有的四周筑围墙,很有气派。大厝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间以瓦筒压顶,红砖墙加以精细的石雕、砖雕、瓷雕,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一般百姓的大厝,结构相同而少精雕细琢,用材上也不考究。“光厅暗房”是传统民居的特点。天窗小,房幽暗;窗位高且小,以防日照且防盗。古大厝的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种类:有土舂墙、土坯墙、“出砖入石”墙、混合墙、芦苇墙等。土舂墙:同土、碎瓦片、灰拌合,依“墙模”舂实而成;土坯墙;用土坯模印泥土凉干垒成,常以角石砌至窗下,以防潮湿;“出砖入石”墙,是明末清初沿海“禁海迁界”时,民居夷为平地,居民随郑成功东渡台湾,后回乡重建家园,利用废墟上的旧砖瓦、石混砌成的“东都厝”墙;混合墙:上层土坯或蠔壳、卵石,中层杂石,下层角石砌成;芦苇墙:用芦苇(俗称菅榛)编织成片涂上灰土浆,用于大厅与房间的隔墙,具有隔音、隔热、轻薄防震、占地小,经久不坏等优点。

古大厝宏伟壮丽,在文化内涵上,既体现了封建社会封闭式长幼尊卑尚礼气氛,又让人感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古大厝的红砖建筑、拱形结构,砖条拼贴图案和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的红砖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装饰类似。泉州古大厝至今留存尚多,著名的有:南安官桥漳里村的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安石井街的中宪第及鲤城江南亭店村的杨阿苗古大厝(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兴建于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1911)竣工,历时50年。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100多米,占地20多亩。分五行排列,每行多则6座,少则2座,每座大多三进五开张,硬山顶,有单护或双护。现存较完整16座,大小房间近400间。每座雕梁画栋,随处可见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泥灰雕塑,采用透雕、浮雕、平雕手法,雕有飞禽走兽、花草游鱼山水人物,戏剧故事和博古图案,有瓷片剪贴艺术,有砖条拼贴成各种花鸟、图案、篆字,灰彩花砖(舶来物)、鱼尾狮等,这是泉州古民居特有风格。不仅说明晚清时期闽南地区有成熟的雕刻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南洋文化及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多座有清末名人的书法真迹,具有非凡文化艺术影响力。古民居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雕饰

精美、内涵丰富,为闽南地区所罕见,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被誉为“清朝闽南建筑博物馆”,是研究闽南一带建筑文化艺术内涵的宝贵文物。随着海外交通及闽南人的足迹,把闽南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艺术传播到东南亚、台湾等地。

洋楼,俗称“番仔楼”、“番客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璧式民居。

早年,华侨出国多因生活所迫,在外艰苦拼搏,希望有朝一日能衣锦还乡,大兴土木,以耀祖荣宗、福荫子孙。长居海外的游子所构思设计的汇合中外建筑风格的洋楼,既表现出西洋的建筑风格,如骑楼、园形廊柱、绿釉面瓶式栏杆及百叶窗等,又保留有泉州传统古民居的特色,如龙脊凤檐、精美雕饰、砖石结构的门庭垣墙、楼房前后花圃树木等。但在设计上,只求外观的豪华气派,而不注意内部的实用功能,如六角间。

沿海侨乡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洋楼,大多建于抗日战争前后。以南安石井奎霞村、石狮市为典型。现存著名的是:光绪末年,新加坡著名华侨建筑家林路在其故乡南安后埔村(今省新满山红)建的华丽大厦。该华厦占地6.5亩,中间为正屋、叠楼,两旁为祖厝、书房,共有房屋99间,庭外有横桥、亭榭、方池。不用杉木,采用钢筋混凝土及洋砖釉瓦,装饰富丽堂皇,具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开南安现代建筑风气之先,南安“有林路富,无林路厝”之谚。该华厦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有土楼民居,大多建于清代,现存数量不多。具有封闭性和防卫性。居民能同舟共济对抗来犯之敌。

泉州沿海盛产白石,石料资源十分丰富。以南安丰州、溪东最为著名,有“一(石)砻二溪东”之誉。石结构民居以杂石奠基,条石砌墙,石板(俗称“石坊”)盖屋顶。其中柱、梁、拱、门窗框、楼梯、栏杆等建筑构件全用石料。六十年代,沿海农村木材紧缺,居民就地取材,时而风行建“四房厅”平屋。八十年代以来,流行建四房厅、六房厅、二三层楼房。除有房、厅、厨房、餐厅外,特别注重配套卫生间、浴室、阳台等设备及水、电设施。石结构民居最典型当推南安石井溪东村,单二三层楼就有500多座。1985年以后,民居讲究装饰,地铺花瓷砖、红地砖、石板材,墙贴彩釉砖,门墙、厅屏贴彩画瓷砖,木门、小窗改为大型合金玻璃窗,这是受对外交流往来的影响。并在人口集中的乡村,沿公路两旁建商店式楼房,延伸成小街。

石结构民居具有坚固耐用,有抗御台风和防盐碱腐蚀等优点,但致命的弱点是抗震性能差,且石件笨重,在加工、运输及安装较困难等缺点。民众已意识到安居乐业的隐患、现已不用石坊盖屋顶,改用钢筋混凝土浇灌屋顶。

洋楼、石结构民居的大门顶上镶嵌一方“丁谱”石匾,如李氏“陇西传芳”、陈氏“颍川衍派”,林氏“九牧传芳”、黄氏“紫云衍派”等,作为姓氏郡望或堂号标记,以示不忘家族渊源,从而得知姓氏原始发源地,这就是泉州特有的“丁谱”文化。“丁谱”石匾的建立,旨在通过载祖德、立族规、明宗支、分族从,借以增强“木本水源”、“敬宗睦族”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泉州区域政治经济的变迁。这不仅看出泉州宗族文化的独特风情,给人领略到泉州家族文化的浓郁韵味;而且能看出泉州居民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此外,大门、厅堂、石柱上雕刻有隐含主人名字的冠头对联;有宅主祖先的功德与成就,道德为人;有教育后裔的名言哲理;有宅第坐落的山川、名胜风光,作为诗、文的内容;并且邀请当时名人墨客挥毫,留下真迹,这就是泉州古民居的文化内涵。近年来,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吸收泉州传统民居和现代住宅建设精华,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建设现代化住宅,创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新颖别致的建筑风格。建有别墅区、住宅小区建筑群。农民购商品套房和自建“小洋楼”渐多。“小洋楼”吸收了欧洲“高”和“尖”的建筑特色。

泉州人历来将建住宅看成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之一,其多元文化,不仅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形式上,还反映了泉州人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他们一方面传承了传统,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洋文化的精华。如今的泉州民居,从平面布局到外观装潢都已突破泉州人传统居住习俗,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作者系南安市中学高级教师)

海丝文化书信_1

海丝文化书信 导读:海丝文化书信范文【篇一】 亲爱的xx: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而一张张小小的邮票,也包含了这璀璨的海丝文化,现在,让我们翻开这琳琅满目的集邮册,去体验那邮票上的海丝文化吧! 2001年,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了一套邮票《古代帆船》,邮票一共有2张,面值为80分。虽然只有两张,但是,它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从古代到现代友好的海上交流,也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各自辉煌的海丝文化。而这一套邮票不仅象征着中国还象征这泉州的海上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细细留心一看,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帆船”这张邮票中不只有着古代帆船,右边还有着一座塔——没错,它就是着名风景名胜——泉州十八景开园寺的东西塔中的东塔。而东西塔就是为古代泉州帆船指明方向的高塔。看到这一张邮票,我不禁联想到了贸易船只来来往往,客商,华侨络绎不绝,港口上停泊着些许船只,西方的文明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中国。好一幅“万人聚集刺桐港”的图画!再来看看邮票上这一艘帆船,它正张开大帆,在海面上航行,与短小快捷的葡萄牙帆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

对比,中国古帆船相对比较大,这也说明在古泉州,就有着造大船的水平。当时郑和下西洋时,主船也是泉州建造的,泉州古时登峰造极的造船术,为泉州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小的邮票包含着璀璨的海丝文化愿一张张邮票传播五湖四海,让更多人了解这泉州的海上丝绸文化! 时间: xx 海丝文化书信范文【篇二】 亲爱的xx: 泉州入选“东亚文化之都”,本身已经证明泉州这座城市拥有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比拟,说明泉州的文化价值得到国内外的认可.由 于“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是由中 日韩三个国家主办,参选城市都是东亚三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 入围的城市更是有西安、南京、北京、洛阳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因此“东亚文化之都”花落 泉州,可以说是泉州无上的荣耀!东方第一港,多元文化城——泉州,闪耀全东亚! 泉州是无愧于“东亚文化之都”这一美誉的,理由有四个: 一是与其他几个城市相比,泉州拥有的历史文化具备较大的影响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泉州就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保持着经济贸易往来,文化联系频繁,这是泉州的一个强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环境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对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乃至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了解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法制建设发展方向,寻求各种发展机会。影响职业生涯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企业相对集中,优秀企业也就比较多,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比较多,因而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反之,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个人职业选择的机会就相对较少,个人职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是影响人们行为、欲望的基本因素。它主要包括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社会文化设施等。在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能力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价值观念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社会主体价值取向所左右的。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成熟的过程,其实

就是认可、接受社会主体价值观念的过程。社会价值观念正是通过影响个人价值观而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 政治制度和氛围 政治和经济是相互影响的,政治不仅影响到一国的经济体制,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组织体制,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政治制度和氛围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追求,从而对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通过分析和了解影响职业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助于我们 个人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人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取得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方向,提供奋斗策略; 2.突破生活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中国文学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国文学的地理环境分析 【摘要】地理环境是孕育文学的摇篮,是影响文人创作的自然环境因素。中国文学在在地理环境分布上有着独特的东西之分、南北之分以及地域差异,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作灵感、文学作品风格以及文学流派三个方面。地理环境是作家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培养作家文化心理素质以及审美情趣的土壤,因此地理环境对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有价值的机理因素。21世纪新时代文学发展是与环境、地理以及生态等学科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总文学地理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学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并详细阐明了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机理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学;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0.引言 文化作为一个涵义丰富而复杂的多角度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社会各界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门类纷繁复杂,每一学科都派系分明,每个派系都按照自定的规则进行论述,因此,文化的概念性定义也就无法明确规定[1]。而本文就从文学地理的角度阐述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对于文化地理的理解,可以定义为人类主观意识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活动和产品进行影响,简明扼要的说就是“自然的人化”。而文学地理所研究的核心就是人、文、地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孕育文化的土壤,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变化。而文化作为人地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产物,探究文化就必须从地理环境着手。 1.文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分析 (1)文学的时代性。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它既能反映所处时代的特点,又受到所处时代的制约和局限。倘若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学发展的规律比较契合,是能够促进文学向前发展的,而这一时代的文学就能够真实、丰满地体现这一时代的精神面貌。反之,这一时代的文学就不能真实地反映所处时代的特点,还会粉饰、掩盖和扭曲这一时代生活的真相。比如陕甘宁一带的“解放区文学”为例,这一带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诞生于险恶的战争环境之中,作者都处于极度痛苦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中,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和区域性。 (2)文学的地域性。文学艺术孕育于特定的低于环境之中,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中国文学在在地理环境分布上有着独特的东西之分、南北之分以及地域差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编纂就是根据十五个不同地域汇编而成的,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全部囊括在内。《诗经·硕鼠》一篇非常具有地域风格,选自《诗经·国风·魏风》,魏国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一带分布,境内有渭河流入,处于渭河平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战国时期这一地带以种植黍稷等粮食作物为主,但是这片地区在硕鼠横行,破坏农作物,农民的基本生活难以为继,因此作《硕鼠》,既表达了对硕鼠的痛恨之意,也将奴隶主剥削阶级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已发出警告之意。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指出,燕赵之地多出慷慨悲歌的勇士,而吴越之地多产婉约纤丽的华文,自古以来长城饮马,河套梁原携手之意,一般出自北方文人之手;而江南莺飞草长,洞庭湖畔碧波荡漾,一般来自南方人的抒情胸怀;北风人好饮酒,散文风格如黄河到海之势般一泄千里;南方人性格温婉娴静,骈文镂刻风云雪月怡情之文最多。以城市地域差异分派的文学如以具有北京城市特色的文学京味文学、以独具上海滩风味的海味文学、以具有苏州城市特色的苏味文学等,都显示了文学的地形、地势以及城市方面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2.1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灵感的影响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优秀范文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优秀范文 泉州海丝文化作文优秀范文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它古时称为刺桐城,有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民,还有着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港口——刺桐港。郑和在此下西洋,泉州这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辉煌的海丝文化在这里扬帆起航。而一张张小小的邮票,也包含了这璀璨的海丝文化,现在,让我们翻开这琳琅满目的集邮册,去体验那邮票上的海丝文化吧! xx年,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了一套邮票《古代帆船》,邮票一共有2张,面值为80分。虽然只有两张,但是,它有着巨大的意义。它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从古代到现代友好的海上交流,也象征着中国和葡萄牙各自辉煌的海丝文化。而这一套邮票不仅象征着中国还象征这泉州的海上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细细留心一看,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帆船”这张邮票中不只有着古代帆船,右边还有着一座塔——没错,它就是着名风景名胜——泉州十八景开园寺的东西塔中的东塔。而东西塔就是为古代泉州帆船指明方向的高塔。看到这一张邮票,我不禁联想到了贸易船只来来往往,客商,华侨络绎不绝,港口上停泊着些许船只,西方的文明通过海丝之路传到中国。好一幅“万人聚集刺桐港”的图画!再来看看邮票上这一艘帆船,它正张开大帆,在海面上航行,与短小快捷的葡萄牙帆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中

国古帆船相对比较大,这也说明在古泉州,就有着造大船的水平。当时郑和下西洋时,主船也是泉州建造的,泉州古时登峰造极的造船术,为泉州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小的邮票包含着璀璨的海丝文化愿一张张邮票传播五湖四海,让更多人了解这泉州的海上丝绸文化! 我曾转山、曾转水,也曾转佛塔,却终于在这个不一样的夏季,转到了这里。 有这样一座古老的城,她立在那里,不近不远;有那样一些少年,他们坐在那里,不来不去。可缘分终由天定,我与城,城与你,你与我,最终相遇。 这里,不是灯红酒绿的都市,不是引人注目的新兴开发区,更 不是一个充斥着旅游与商业的景点城市。泉州就是泉州,她屹立在中国的一隅,她承担着 ___使命已有千年。矮矮的红墙砖房,窄窄的街道巷陌,放眼望去却是满眼的绿,绿的青翠,绿的诱人。遍地的刺桐呀,让这里变为了名副其实的刺桐小城。 在这里,闽台缘博物馆为我们拉开了序幕。自古,闽与台一水 相隔,这里的人,这里的情,这里的景一脉相承。西湖之畔,清源山

沃尔玛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分析

沃尔玛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分析 (一)、沃尔玛进入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沃尔玛从一个乡村小镇的小杂货店成长为世界企业500强之首的大型跨国零售业帝国,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1996年中国首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同时开张,标志着沃尔玛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许多企业都通过再定位策略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沃尔玛是世界零售业的巨头,以“天天平价”作为其主要市场定位策略,赢得了平民消费者的青睐,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了“质优价廉”的企业形象。它从一个小小的便利店到世界《财富》五百强之首,一夜之间沃尔玛的商业神话传遍世界。下面从其社会环境分析: 1、人口因素:沃尔玛于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当时中国的人口 总数约1223890000人,印度和美国的人口总数约945600000 人,中国近几年的人口数量2006年末13.14亿,2007年末13.22 亿,2008年末13.30亿,2009年末13.38亿,2010年末13.46 亿,截至2010年11月1日,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亿人,计入港、澳、台2010年底人口数据,全国总人口13.7亿人。 所以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巨大的国家,对于沃尔玛这个零售业的 佼佼者来说具有相当程度的诱惑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 的高数增长,伴随着消费的增长,沃尔玛看准了这个时机,进 入了中国。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我国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这样的社会结构要求企业营销应充分考虑到农村这个大市场。当前,我国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矿地区流动,内地人口向沿海经济开放地区流动。企业营销应关注这些地区消费需求不仅在量上增加,在消费结构上也一定发生的变化,应该提供更多的适销对路产品满足这些流动人口的需求,这是潜力很大的市场。 2、受教育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增加,中国人的教育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从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当今的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中国人员素质也发展到了一定水平,这样一来,教育的水平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影响,因此,小型超市不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更希望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型超市获得购物的满足。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人口的素质不断的提高,对于沃尔玛这样的国际公司会有一定深层的了解。同时教育水平是提高也会改善消费的观念,使人们用一种理性态度去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对于沃尔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然沃尔玛也应考虑到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从人们真正的需要出发来改善自己的服务以及商品的质量。 3、生活观念和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模式也越来越多样,沃尔玛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采取了设置不同方式的门店,沃尔玛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 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 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 式现有三种: ●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 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 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 承袭。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邮票上的海丝文化.泉州(舒垚)

邮票上的海丝文化·泉州 几千年前,第一艘船载满货物,从东方驶向遥远的欧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历史就是在这一天被创造。他们走过的那条路,被后人称为“海丝之路”。 大海,一直以一种人们所敬畏的形式存在着,因为他的神秘与未知。但人们总是在害怕着的同时,又会想着探索。因为这种好奇以及无数次的尝试之后,人们才发现,海的彼岸,还有着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扬起了帆,载着梦想驶向了远方。 海上丝绸之路,就这么,一步一步的将中国连通世界。泉州,也慢慢的在人们的视野中扎了根。在人们记住丝路的同时,也记住了泉州。作为海丝之路的起点,泉州亲眼见证了历史上人们无数次的远行。 泉州不拒绝外来文化,就像他不阻拦传扬中国文化一般,以其无限的包容,渐渐接纳了世界。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见到越来越多的洋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条路,我们或许不会知道什么是肯德基、麦当劳,不知道什么是微软,什么是苹果。因为海丝之路,让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让海洋彼岸的人们知道,中国,不是一个只会自我封闭的蛮夷国家,我们的文化,是那么的独一无二。因为海丝之路,让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唯一,同一片天空下,还有着很多同为人的存在。 时间转到今天,因为海丝之路的存在,泉州用他独一无二的优势,泉州早已经成长成为了一个经济先进的城市。科学技术的提高,交通更加的便捷,使得泉州作为丝路起点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丝路就要被放弃。丝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今天美好生活的起源,他应该作为一种精神,烙在我们的心里。 丝路文化,也是丝路精神。它象征着百折不挠的顽强,象征着敢闯敢拼的坚强。因为这些精神的存在,才能驱使无数人面对位置的海域,勇敢的站上船,去征服,去闯荡。这种精神,永不褪色,它会一直它们为我们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动力来源。 感谢“丝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色彩。更感谢泉州,孕育了“丝路”,也孕育了“丝路精神”。

保险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保险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早在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就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他说的金融生态主要是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人际关系。而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既有与之相通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现在我们就对其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教育状况分析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而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仍然面临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人员结构亟待优、人才流动亟待规范等比价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加强保险教育是解决保险业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改进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保险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大专院校、保险社团和保险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价值观念分析

保险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保险业的发展志向。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领行业科学发展的作用。从保险业自身来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积极探索建立自身成长与社会贡献兼具的商业模式,实现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引领行业文化思潮的作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狭义上讲,保险行业文化,应该是行业在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能够为行业内部所认同的并共同遵守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发展使命、发展愿景、发展宗旨、发展精神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总和。这种行业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发展精神,是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行业科学发展着眼,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领,形成一种行业主流文化,使之成为行业内部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从而引领行业走上发展科学、效益显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期而轻长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典型特征相冲突,如货币性、契约性与长久性的冲突。其次,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再次,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征的。保障程度虽然不高,但范围广泛,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摇篮到墓地”的全方位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即使理论和实践都在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中国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结构: 目前,一个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还正在发展之中。新产生了一个私营企业主阶层。有关部门统计,1995年以来,私营企业主每年增加约80万人,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还将继续发展。这是个应运而生的社会阶层。社会中间阶层正在逐渐成长。 集体主义,是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语言: 汉语为主,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

教育: 正规教育是个人现代学习的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必须的语言、概念和数学技能的媒介。它直接或间接的传授价值观和规范也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正在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全国已有91%人口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和民族教育也得到很大发展;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体系。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也得到广泛开展。 信仰: 儒学体系最核心的价值伦理是忠诚、互惠的责任和对别人以诚相待。儒学中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正月初一 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一、社会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每个社会都有它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它以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具有自身的规模和历史连续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文化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相呼应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它又对周围环境发生作用,并影响整个社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精神、思想、道德、价值观和作风等方面,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每个社会都继承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学习、劳动和生存方式,并将其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传给后代,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传承性。企业文化也具有这种特征,因为它是社会文化影响、渗透的产物,是社会文化融于企业活动之中而形成的经营管理的结合物。企业文化依据社会恰当的行为所应共同遵守的信仰、准则、习惯以及规则、规范为主要内容,但又表现为企业员工自觉悟守的特有价值观念。因此企业文化既以社会文化作为其生长的土壤,又按照自身的规律演变和发展;既是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又是企业经营管理最高层次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所以说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既有共同的结合面,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企业独特的个性。 (二)社会文化熏陶下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当我们培养和认定企业价值观时,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第二,以强国富民为本的共同价值理想;第三,以事业为本的人生价值取向;第四,以绩效和能力为本的主体价值取向;第五,以诚信为本的道德价值取向。此外,建设企业文化时还要以民族文化为根本,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 企业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无不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端,中华民族文化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对大和民族、高丽民族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是企业文化的根。重新建构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需要继续从我国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总体上讲是围绕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用现代的眼光看,它是积极与消极、进步与保守、主动与主静、务实与务虚、制天命与畏天命、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自强与自粤、重理性与重直观、开放与封闭、创新与调和持中等杂糅在一起的混合体,其申有精华,也有部分腐朽没落的糟粕。对于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前者将成为我们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后者则构成我们不小的文化包袱。糟粕得不到抑制,会加剧企业文化的冲突,阻碍企业发展;精华得不到弘扬,新型的企业文化将失去根基,难以建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问题。所以,对我国传统文化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在分析、认清中国传统落后文化对现实企业消极影响的同时,还要认真总结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其发扬光大,成为推进企业文化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几个方面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团体意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团体主义是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家族团体内,以家族利益力最高目标,追求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强调团体(整体)重于个人,个人无条件服从整体,强调家族内部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文化固然有压抑个性、不利于创新和竞争的消极作用,但它作为一种持续了几千年的群体精神,对今天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企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可以视酣一个小家族",去掉封建性,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是不矛盾的。增强企业员工的"家族"观念,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以至国家利益,形成团体凝聚力和竞争力,重构人们以团体利益为重的团体精神。日本企业较好地利用了家族团体主义的传统,较好地处理了个人同企业

福建民俗风情

福建民俗风情文化 摘要:本文对福建的地域风貌、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主要对福建的饮食,节日, 正文:一、福建的地域风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内有闽西与闽中两大山带大体平行,闽西山带以武夷山脉为主,斜贯闽、赣两省,长约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地区最高峰。闽中山带从北至南分为鹫峰山脉、戴云山脉、博平岭。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湾、多半岛的曲折海岸线为主体。闽江口由于山地逼近海岸, 且广泛分布海蚀红土台地。闽东南沿海地带是省内耕地集中区,亦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为发达地区。 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兴化平原。 2.1福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节日,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其独特的风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市民家家户户都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完毕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向邻人说明本户已履行了扫墓祭祖的责任。

福州人扫墓祭祖还要供奉的供品,供品并不复杂,只有光饼、豆腐和面点等,但有一供品是绝对少不了的,即福州特制的“菠菠稞”,所以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店铺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稞皮,以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较简单,倒是菠菠菜的青绿色赋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绿意,扫墓后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饥的点心。 2.2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达他们的生活、劳作和情爱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头语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枝一秀。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大多是山野峻岭,男女共同劳作,没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都纯朴耐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系,客家妇女与男子同样从事着山间的各种劳作,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用山歌互相倾诉表达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劳作辛劳,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几首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没有其他较为普遍的民众娱乐,而唱山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客家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也很严,由于在家里拘束过严,到了山间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2.3龙岩客家婚嫁习俗 生活在龙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方迎亲队到达女方家,新娘出门要站在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客家民间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立业。接着要背新娘出家门,上车轿时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到达男家后,新娘要在手捧盛着柑橘吉祥圆盘的伴娘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表示“火红兴旺”,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2.4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地处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古为闽越族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昌盛,人们勤奋坚毅,知礼乐善的遗风世代相传,形成独特的泉州民俗民风。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繁盛,成为“万国衣冠”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重镇,不少外国商贾、传教士择地而栖,安居乐业。多种宗教传入,与本地儒道教传统文化相渗透,寺院庙观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种文化兼收并蓄的泉州民俗习性。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风俗文化的交融,构成泉州独特的文化风俗氛围。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岁时节日、信仰崇拜、礼仪风尚等,更多体现出文化古城和

泉州与海丝文化优秀作文

泉州与海丝文化优秀作文 泉州港历史悠久,有1500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中世纪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泉州与海丝文化优秀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我眼中的泉州——海丝的起点——承载着海丝文化 泉州的地理位置是坐落于中国福建南部,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历史上,泉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经济开发始于周秦,西晋末年,由于战乱,大量中原士族入泉,使得泉州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展露萌芽,并逐渐完善。泉州在历史长河中的名称、行政区域频频变更。这也使得泉州的文化丰富了起来。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泉州成了众多文化在中国的汇集之地。于唐时,它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于宋时,它是东方第一大港。而这些,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的起点的意义和优势,足以说明泉州作为海丝之路起点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其雏形在汉代形成,在宋元时期蓬勃发展,是中国和外国跨洋交流的通道。在这些海外国家中,阿拉伯国家频频通过泉州进入中国进行贸易等活动。可以说,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凭借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建立一个“跳板”,使得泉州迅速发展。 昔有张骞出西域,尔后便有了丝绸之路通往中东等地区。再有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使海内外的商人、使者跨洋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是海丝文化的象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外的艺术、文化传入国内,与国内的艺术、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色。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带来的,不只有于当时的蓬勃,还有一个绚丽的未来。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以上的种种,能够展现出来的,也

保险行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而早在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先生就提出了金融生态的概念,他说的金融生态主要是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人际关系。而保险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既有与之相通的一面,也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现在我们就对其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 第一、教育状况分析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而在目前,中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仍然面临人才数量相对不足、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人员结构亟待优、人才流动亟待规范等比价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加强保险教育是解决保险业人才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改进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保险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大专院校、保险社团和保险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第二、价值观念分析 保险业核心价值观就是保险业的发展志向。核心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统领行业科学发展的作用。从保险业自身来讲,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积极探索建立自身成长与社会贡献兼具的商业模式,实现行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保险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引领行业文化思潮的作用,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从狭义上讲,保险行业文化,应该是行业在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能够为行业内部所认同的并共同遵守的、体现行业特点的发展使命、发展愿景、发展宗旨、发展精神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总和。这种行业文化指导下的行业发展精神,是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从行业科学发展着眼,必须要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来引领,形成一种行业主流文化,使之成为行业内部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纽带,从而引领行业走上发展科学、效益显著、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小农经济社会。与西方的工业化社会相比,小农经济社会重实物而轻货币,重个人情感而轻法律契约,重近期而轻长远。这些历史积淀无疑与保单典型特征相冲突,如货币性、契约性与长久性的冲突。其次,从中国的文化来看,中国文化推崇“富贵在天,生死由命”,信奉“养儿防老”,重视家庭共济,这些文化基因无疑与保险所具有的防范风险、转移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分担损失的社会机制特性相矛盾。再次,从体制因素来看,自解放以后,中国搞了近30年的计划经济。从保障的角度来说,这样一种传统的计划经济是以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而以政府保障为其基本特

泉州普渡民俗

泉州普渡民俗 中元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道教信仰三官大帝,即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合称“三元”。《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上元闹元宵,古已有之;中元祭祀先人,彰显孝道;下元乃寒食节,纪念贤人。 佛教也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普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梵语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又称佛欢喜日。孟兰的意思是倒悬,人生痛苦有如倒挂树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盂兰盆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佛教盂兰盆节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佛教徒便诵经普渡,布施食物。 有关中元节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据说,在这段期间,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争先恐后地来人间逍遥,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

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连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于是目连就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于解救母亲的灵魂。从此以后,佛教徒们都会在这天举行功德法会,为孤魂饿鬼超渡亡魂,这便是闽台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泉州中元普渡习俗 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在泉州有句俗语是“七月半祭祖”,这其实是人们对逝去先辈们的一种祭奠和表达哀思。每到中元节这一天,也有的在农历七月选一天,人们以鸡鸭鱼肉、糖饼水果,甚至全猪(闽南语俗称神猪)等供品祭祀先人,在门前路边烧纸钱放爆竹普渡孤魂。 在泉州,农历七月成了普渡月,中元节也叫普渡节,是民间做佛生日(有些地方把佛生日跟普渡分开,是两种节日)的高峰。过去泉州按地区轮流做普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