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新区建设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7.75 KB
- 文档页数:2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紧缺高端人才引进岗位需求汇总表(共29家单位68个岗位76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6家单位38个岗位44人,国有企业2家单位4个岗位4人,民营企业11家单位26个岗位28人。
机关事业单位(共16家单位36个岗位44人)序号单位名称岗位名称需求人数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申报年薪备注1舟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特色小镇规划师1负责协调指导全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
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规划、景观设计等相关专业;2.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3.熟悉特色小镇建设、旅游规划等相关知识,了解舟山城市特性。
25-30万元2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主管1负责全市重点项目的对接、综合管理工作。
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土木、建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30周岁以下;2.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3.熟悉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了解重大项目管理流程,在项目审批、初步设计概算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25-30万元3服务业高级主管1负责现代服务业规划、政策的研究、制定及运行分析工作。
1.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相关专业,40周岁以下;2.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经济学基本知识,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础及成果;3.具有较强的研究策划和沟通协调能力。
25-30万元4风控分析师1负责统筹全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1.本科及以上学历,互联网金融学、信用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专业;2.熟悉风险管理体系及业务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具有在大型企业从事信用管理师或在信用机构从事风控师研究经历;3.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和舟山城市特性,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写作能力。
25-30万元5能源管道工程师1负责全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的监管与保护工作。
1.本科及以上学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相关专业;2.具有3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3.熟悉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
25-30万元6电力运行工程师1负责电力运行、节能降耗等管理工作。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日期】2010.07.16•【字号】浙人社发[2010]213号•【施行日期】2010.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布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10〕213号)各市、县(市、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得到各地、各单位的积极响应。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156 项被确定为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现将课题立项名单予以公布。
请各有关单位切实保证课题组的研究时间,在经费和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加强对课题研究进度和质量的督促检查。
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一般立项课题完成后,请于2010年12月25日前将课题成果一式三份按原申报渠道报送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当年没有完成课题和报送课题成果的将取消下一年度的立项资格。
鼓励课题成果公开发表并实现成果效果转换,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质量将作为下一年立项的重要依据。
资助立项课题《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问题研究》,省厅将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有关事项进行统一布置和安排。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按原申报渠道反馈给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或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45号8楼,邮编:310007联系人:陆海深、沈泽民联系电话:************* 85216997传真:*************省公共行政与人才人事科学研究所地址:杭州市莫干山路73号金汇大厦12楼,邮编:310005联系人:童伟宏、童素娟联系电话:*************88399638传真:*************附件: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二○一○年七月十六日2010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一、综合部分(一般项目)2010A001 浙江“十二五”劳动保障总体思路研究谭永杰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2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分析张春玉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3 浙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分析孙胜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4劳动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成因分析徐红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A005 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以台州为例赖尚造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6“十二五”时期嘉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倪建强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A007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建设研究张伟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A008“十二五”人才开发规划研究陈伯永诸暨市人事局2010A009浙江省“十二五”公务员培训对策研究何桥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0 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空间生活现状调查--以杭州为例赵衡宇浙江工业大学2010A011 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诉求与融入城市路径研究金碧华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2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实证研究张蕾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3 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调查宋瑜浙江理工大学2010A014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温州为例廖传景温州大学2010A015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软环境建设”研究廖小辉衢州学院2010A016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王永乐绍兴文理学院2010A017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态研究--基于对丽水、温州两地的调查张祝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二、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一般项目)2010B001灵活就业问题研究王坚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2政府在创业带动就业中的作用研究徐攀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3创建充分就业农村社区(村)工作探讨李聚忠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B004嘉兴市创建创业型城市研究应志敏嘉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5 发展家庭服务业与促进就业问题研究张浩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B006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洪芳浙江理工大学2010B007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与体制创新刘晓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8浙江省女性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研究骆建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09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就业的影响王君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0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长效机制研究许紫岳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1 大学生就业模式创新研究唐瑜浙江工业大学2010B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谢军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B013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问题研究肖丽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0B014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探析--以浙江为例应建华宁波大学2010B015浙江省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研究董建华嘉兴学院2010B016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研究柯羽嘉兴学院2010B017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梁丽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8大学生网络创业服务平台构建研究程君青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B019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的影响徐冯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B020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研究--以高职艺术专业为例羊力超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1浙江省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杨金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2经济转型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郑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3 “招工难”和“就业难”问题研究吕国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4大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易际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5大学生职业观念现状调查--以高职院校为例郑尧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6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就业途径影响研究刘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B027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择业策略研究柴爱仙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三、社会保障问题(一般项目)2010C001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研究杨继杰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2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研究 XXX 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3 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王宋余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4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陈德祥温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5加强社保基金支出监管研究徐水培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6农婚知青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沈福群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7省级养老保险统筹模式研究徐德兴金华市劳动保障局2010C008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马金德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C009关于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研究卢纯佶东阳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C01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问题研究陈薇台州市椒江区劳动保障局2010C011浙江省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金华市为例肖金萍浙江师范大学2010C012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田野绍兴文理学院2010C01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以嘉兴市“两分两换”为例战昕嘉兴学院2010C014浙江省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研究郑栋浙江纺织服装学院2010C01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叶林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6企业年金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温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C017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问题研究韩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C018浙江省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实施可行性研究章泓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四、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D001宁波高校毕业生创业发展研究孙国茂宁波市人事局2010D002建立南太湖人才发展改革实验区可行性研究蔡小凡湖州市人事局2010D003关于加强企业人才开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王水君绍兴市人事局2010D004新时期人才工作理念探析李秋华金华市人事局2010D005推进“四大建设”的紧缺人才调查与研究单坚台州市人事局2010D007创业孵化器培育与制度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王小军富阳市人事局2010D008大学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和研究(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徐天红宁波市镇海区人事局2010D009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研究章为群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2010D01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邹晓东浙江大学2010D012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新趋势和新动态的可视化研究徐国良浙江大学2010D01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方阳春浙江工业大学2010D014推进我省自主创新进程中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研究孙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0D015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侯村叶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0D016威客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张作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7浙江省高职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徐海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D018高校电子商务创业的体制机制研究徐美燕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D019浙江省国际化人才外语能力本土培养路径研究李琳宁波大学2010D020欠发达地区高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对策研究倪立宠衢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1基于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冯岚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0D022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孟晋霞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D023大学生创业体制机制研究牟惠康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五、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一般项目)2010E001事业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研究章荣杭州市人事局2010E002深化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研究吴家斌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3军官转业安置政策分析及今后发展思路陈玉多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4加强引进国(境)外智力工作研究刘贤奎温州市人事局2010E005军官转业安置制度建设研究刑泉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6基于个体行为驱动DISC模型的公务员均衡激励机制研究丁颖浙江工业大学2010E007浙江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研究刘其君浙江理工大学2010E008高校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业绩考核体系建设研究张翌温州医学院2010E009新时期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性研究马重阳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E010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化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唐俐俐浙江工商大学2010E011浙江省不同体制间人员流动政策现状研究陈红敏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2工科类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设计研究葛永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E013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研究张清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六、职业能力建设问题(一般项目)2010F001 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发展研究何世清绍兴市劳动保障局2010F002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职教为例袁新苗浙江工业大学2010F003农村实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研究王建枫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0F004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利用研究-以社区体育指导员为例董立群宁波大学2010F005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任峰宁波大学2010F006中小企业技能人才开发对策研究--以宁波市装备制造业为例胡斌宁波工程学院2010F007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陈彩娟杭州师范大学2010F008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季志湖州师范学院2010F009浙江经济转型与高职教育改革适应性研究徐金寿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2010F010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洪列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1浙江技能型人才建设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胡启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2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李征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3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产品营销人员为例吴庆念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4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能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李晓阳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5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适应性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高职商务英语人才为例贾越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6德鲁克管理视野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研究李红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7构建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姜宇国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8以职业素质与技能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探索聂华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F019高校“校本培训”模式与应用研究--以温州为例吴肖蓉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0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技能人才建设研究--以温州市制造业为例张小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孔志华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2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战略研究--以温州为例楼红平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研究--以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杨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4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谢文琴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5农民工职业培训效应与对策的分析研究沈央儿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6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与创业教育探索李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7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州为例王柱国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F028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曾益坤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七、劳动关系调整和收入分配问题(一般项目)2010G001宁波市劳动保障依法行政情况调研站建国宁波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2 企业人工成本预测预警制度研究沈康民湖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3台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对策研究杨少白台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G004劳动关系和谐指数探析李英武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5《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沈瑜维杭州市西湖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6工伤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吴莹岗杭州市余杭区劳动保障局2010G007温岭市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实践与探索李玉友温岭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8《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对策研究李慧红仙居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2010G009群体性劳资纠纷预防和化解机制研究龚和艳浙江省劳动仲裁院2010G010劳务派遣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范研究林敏喜浙江工业大学2010G011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建构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沈立宏宁波大学2010G012餐饮服务业最低工资实施状况分析--以浙江为例刁宇凡中国计量学院2010G013基于企业劳动定额定员的母子公司工资总额管理研究钱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G014企业人工成本分析与研究俞婷婷江西财经大学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10G015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研究姜吾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6劳动关系综合型预警机制研究李良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7劳务派遣工的同工同酬问题研究朱四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10G018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研究--基于浙江省上市公司的分析赵金芳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0G019劳动用工网络诚信公开查询制度的研究严亮奇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2010G020“劳动仲裁申请不予受理”程序性规范研究陈善浙江浙中律师事务所八、浙江人力资源市场问题研究(资助项目)2010H001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诗达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2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罗传银杭州市劳动保障局2010H003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动趋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郭继强浙江大学2010H004浙江城乡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问题研究孙裕增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2010H005浙江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陆海深浙江省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0H006浙江人力资源市场的工资差异与引导机制孔冬嘉兴学院2010H007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浙江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陈根元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2010H008市场化下的浙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伍争荣浙江工商大学2010H009社会保障对浙江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影响研究何文炯浙江大学2010H010浙江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研究张益成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2010H011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模式及借鉴陈雅温州大学。
学术专业人文茶趣1582021 年 第 03 期在推动育人工作与产业发展实现良好对接的背景下,茶叶产业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具备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同时也可以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促使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环境,进而有效激发茶叶产品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活力,为此,政府部门高校以及茶叶产品跨境电商市场主体都需要重视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构建保障1 明确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产教融合理念,明确产教融合育人目标,在依托产教融合开展茶叶产品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先导作用。
具体而言,茶叶产品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茶叶产业的发展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而在茶叶产品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目标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素养以及茶叶产品跨境电商产业的关照。
从学生素养提升方面来看,产教融合下的茶叶产业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依托思想政治课程这一主阵地、校园文化、创业课程以及校内外实训等,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整个育人过程当中。
与此同时,育人主体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所具有的领导能力、市场发展趋势判断能力、商业谈判能力,确保学生了解企业创办流程、企业风险及其防控策略等。
在此过程中,高校、茶叶产业市场主体需要重视依托技能大赛、校企合作项目等,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使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得以有效内化,创业实践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从茶叶产业发展方面来看,产教融合下的茶叶产业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促使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实现深度融合,有效解决茶叶产业市场创业主体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以及学生就业压力问题,从而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更大活力,为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确保茶叶产业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实现,高校以及茶叶产业市场主体有必要围绕育人目标构建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比较育人成效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找出茶叶产品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茶叶产业跨境电商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方向,进而为育人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保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189历史教学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研究钟华儿(舟山市航海学校,浙江 舟山 316000)摘 要:中职教育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主要是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毕业后能直接参加工作。
因此,历史教育的作用在中职学校里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笔者认为,历史教育对中职学生是不可或缺的,笔者从提高文化素质、爱国教育、忠于祖国等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就目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189-2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基本上是直接进入工作阶段,中职教育的特点在于让中职生能符合经济建设的要求,能够将社会需要和自身兴趣、技能结合到一起,让自己可以较为顺利的从学习走向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
而中职教育必须要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能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思想和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毕生精力的素质和精神。
要想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高历史教学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之一。
一、历史教学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自豪感与爱国情感爱国主义是悠久历史进程中凝结而成的对我们伟大祖国的一种最身后的感情,是对于我们祖国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一个国家的人民对他们的历史的掌握的越多,越能够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
我们祖国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我们祖先在悠久的历史中建立与发扬起来的。
作为对祖国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的中职学生,必须对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足够的掌握,才会建立对我们优秀文化的景仰之心,从而建立建设祖国、贡献于我国经济政治生活文明、忠于职守的道德情操。
■ZHEJIANGTODAY党建纵横欠发达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往往也是一个区域加快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欠发达地区一般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有相应的特色产业。
当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作用梯度推进到一定程度,或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区位条件的时候,欠发达地区就可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并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但人才资源也是第一瓶颈。
突破这一瓶颈,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人才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基本规律,依托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区域性的人才高地。
欠发达地区可以建成人才高地人们一提到欠发达地区,就往往把它与低水平、低层次联系起来,认为欠发达地区建设人才高地是好高骛远,是遥不可及的事。
这是对人才规律认识上的误区。
欠发达地区为加快发展步伐,可以是政策洼地、投资洼地,但在人才问题上,必须着眼于形成特色和优势,定位于高地。
因为人才流动的基本规律是:人才跟着市场走,跟着事业走,跟着待遇走,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人往高处走”。
谁都不会主动走到一个洼地上去。
那么什么是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地呢?“人才高地”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各类人才汇聚的地方。
但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要使各类人才汇聚是不现实的。
因而,所谓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地,应当是与区域特定发展阶段和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所向往和集聚的地方。
例如,舟山目前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船舶修造业,需要成千上万的技能人才,那么舟山的人才高地就应当是船舶修造技能人才的集聚地。
显然,这个人才高地并不是建在“珠峰”之上,高不可攀;显然也不是学历高地,不是高学历人才的简单集合。
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高地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区域特色性,即人才高地建设必须与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相协调,并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
比如舟山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舟山人才高地建设必须从长三角分工协作的大局中来定位;另一方面,舟山的人才高地又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