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总的看法1.人生观含义: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与总看法。
2.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4.人生观主要内容:①人生目的: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自身行为、指向与追求(人生观核心)②人生态度:通过生活实践、对人生问题、稳定的、心理和精神③人生价值:生命及实践活动、对人和社会、作用与意义5.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6.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①对立与统一②根本上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7.正确人生观:①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认真2.务实3.乐观4.进取③人生的意义应当从人生价值评价与实现:8.正确评价人生价值:3个坚持坚持:①能力大小与贡献统一②物质与精神贡献统一③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统一9.人生价值实现的三个条件:①从社会客观②从个体自身③增强能力和本领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需要:①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荣辱观②反对错误人生观:反拜金- 享乐–极端-(三大主义)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0.理想:实践中形成(具有实践性)、有实现可能性的、追求和向往,是三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特点:超越实践时代三个特性)11. 信念:统一体(认知、情感、意志),特点:执着多样12.重要性:①精神之“钙”:1.昭示(目标)2.提供动力3.提高境界第二节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3.为什么信仰:①体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②鲜明的实践品格③持久生命力第二节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①对立统一②理想变现实是一个过程③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15.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①个人理想应以社会理想为指引②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与升华16.为实现中国梦:①立志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需躬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第一节中国精神兴国强国之魂17.重精神-优秀传统表现在:①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②理想的不懈追求上③道德修养与教化的重视上④对理想人格额推崇17.民族精神:一个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大多数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授课内容: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如何把握有关\"信仰\"的几个问题。
2、理想、信念、信仰与理想信念的关系。
3、关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问题。
4、几种需要澄清的错误认识。
三、本章结构安排: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主要讲述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解决的是何谓理想信念、为何要确立理想信念问题;第二节主要论述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问题;第三节主要论述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解决的是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问题。
本章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使三节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多媒体教学与讲授、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理论课3课时,课内实践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政治思想观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含义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词海》中写道理想是\"同奋斗目标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题目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1)大学生要尽快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大学是一个陶冶人文气质、引领精神文明、促进学术争鸣、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园地。
“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不仅仅因为这里有蕴藏着涵盖古今中外的各种专门书籍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的“大楼”,而且因为这里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大师”。
同学们不仅能从这些良师那里学到系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从他们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接受他们人格的熏陶和感召,从而汲取思想道德的营养,为自己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入大学学习,意味着人生的奋斗历程揭开了新的一页。
大学生活与中学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①.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②.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③.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④.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2)大学生要尽快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②.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④.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题目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绪论1.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毅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中国梦(1)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2)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3.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4.人的本质(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5.如何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只能立足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的人,而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更不能依靠神的启示。
6.人生观包括什么?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7.人生目的是什么?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8.人生目的有什么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9.人生态度是什么?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10.人生价值是什么?人生价值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11.人生价值有哪两个方面?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2.如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3.如何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说课稿人生观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中的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说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是2018年新修订的马工程教材,从逻辑主线到整体结构以及具体章节内容较2015年版都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
其修订思路主要是: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就是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在全书中的定位是在思想板块中的总引领。
从内容上看,第二章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中国精神。
理想信念是贯穿其中的。
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四章是一环扣一环的。
从意义上看,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提供方向指引,中国精神提供精神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指引,三者的根都源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人生总题。
第一节人生观是本章的开篇。
是要讲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为之后第二节和第三节讲怎么办的问题打好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人生观的概念、主要内容,把握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教学的难点是:理解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二、说学情本课程面向的学生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相关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都需要他们去思索、选择、实践。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具备接收、消化理论知识的基本能力。
但由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对社会接触较少,思想上还不成熟,思想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会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感到迷惑,有的还会产生不正确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