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作者:徐琳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0期

摘要: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它关注的核心是交际与认知,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的方法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通过分析关联理论,阐释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的本质、过程和标准。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

一、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之一,它是由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在1986年提出来的,是对Grice相关原则的发展和深化。Ernst-AugustGutt在此基础上写成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旨在研究翻译过程,探讨如何达到翻译交际的目的和效果等问题,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关联理论

根据关联理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所谓关联,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认识主体认为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联系。关联理论有两条原则:(1)认知准则: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的关联性相吻合;(2)交际准则: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示意动作都是交际行为的一个部分,都与特定环境中的交际行为有着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1995:158)。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示意行为向听话人传递自己的意图,为听话者进行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推导努力与语境效果的大小。在同等条件下,推导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如果一句话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且只需付出最小的理解努力,那么它就具有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即人们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Sperber和Wilson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理解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听话人要确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当中找到话语及其语境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判断出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一)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交际,是一种认知推理的交际的过程,是一个对原文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示意——推理活动,而不是传统的交际理论所认为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最佳关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三边关系,翻译的过程包含两轮示意——推理的过程,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推理与语境是紧密相连的,与翻译过程相关的有三个语境,分别是原文作者的语境,译者的语境,译文读者的语境。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和认知能力的差异,认知语境是因人而异的,对同一话语的推理往往也有不同的结果。信息的接受者要从自己认知语境中可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选出最符合传达者试图传递的那些假设,即寻求最佳关联,交际才能成功。因此,翻译正如其他交际行为一样,是由关联原则统辖的。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的目标,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190)。李丹弟(2005)认为,译者担负着双重的推理责任。一方面,译者要根据原文作者的示意进行推理,确定原文作者的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还必须了解一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即体会出原文作者试图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还要推断译文读者激活所需要的语境假设是否十分困难,按关联翻译理论,就是付出的“推导努力”和“语境效果”是否相称。

因此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翻译的本质是以最佳关联为取向的交际行为,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的示意——推理行为。

(二)从关联理论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过程

翻译行为包括两次示意——推理行为,译者的翻译活动主要包含两个步骤。第一,译者通过原文的语境来找到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做出语境假设并进行推理,从而求得对原文作者的意义作出正确的理解,与原文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第二,在第二轮示意——推理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方法将自己所认知的原文作者的意图,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再现给译文读者,帮助他们找到原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完成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面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所以翻译就是通过分析语境找出原文与语境的最佳关联,并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通过最佳关联传达给他们的过程。

上文提到,与翻译过程相关的有三个语境,分别是原文作者的语境,译者的语境,译文读者的语境。作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桥梁,译者的语境尤为重要,译者的语境要与原文作者的语境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有这样,在解读原文时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同样的道理,译者的认知语境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推断什么样的刺激能对读者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此外,翻译还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都各不相同,因而对于同一个语境便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译者所要做的并不仅仅是传达原文的文字那么简单。翻译时不能只关注文字层面的东西,也不仅仅根据语境理解原文作者的

意图,而是需要考虑到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认知差异,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以恰当的方式把原文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以便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的理解。

(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标准

翻译界对于是采用“交际翻译”还是“语义翻译”的争议较大。Peter Newmark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下的定义是:“交际翻译试图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尽可能接近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译语的语义与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贴切地传达原文的准确的语境意义。”他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语义翻译停留在原语文化之内,只在原语文化的内涵构成原文文本的至关重要的涉及全人类(不是种族)的信息时,才在这个方面给读者提供帮助。而交际翻译必须强调信息的‘效力’,而不是信息的内容”(引自孟建钢,2001)。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从潜在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假设,从原文的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的假设,从而选择适当的译文,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Gutt,2004:190)。为了与最大关联相一致,译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以最小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人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译者通过语境对原文作出语境假设,以及对译文进行翻译都是动态的,因此翻译本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文和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对等。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的读者理解原文作者所传达的信息,译者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即可。例如,对于汉语中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交际翻译派的译者赞同将其译为:“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语义翻译派的译者则倾向于将其译为:“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overnight.”在关联理论看来,只要它们能使译文读者获取原文的信息,使翻译这一交际行为顺利进行,两者就都是成功的译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方的认知推理过程。译者不仅要解决文本中的语言问题,而且要根据语境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并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认知环境,分析确定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因此,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于翻译好坏的评价着眼于翻译是否建立了最佳关联,着眼于翻译这一交际行为是否得以顺利进行。

关联理论虽原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但对翻译也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关联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翻译现象,比如最佳关联的模糊性等,它仍是一个有待不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2]Gutt,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蔡瑞珍.浅谈翻译的趋同性——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观[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82-85转118.

[4]高启香.从关联理论看英汉翻译原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63-266.

[5]李丹弟.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36-39.

[6]廖冬芳.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科技资讯,2007,(9):135-136.

[7]罗凌萍.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37-38转85.

[8]孟建钢.关联理论队翻译标准的阐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1):9-11转47.

[9]齐涛云,杨跃.关联理论对翻译矛盾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36-139.

[10]孙桂英.“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中的互文性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6,(1):109-112.

[11]张文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诠释英汉翻译过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86-88.

[1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 作者:徐琳琳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0期 摘要:关联理论是近年来影响较大的认知语用理论,它关注的核心是交际与认知,是一种研究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的方法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通过分析关联理论,阐释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的本质、过程和标准。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本质翻译过程翻译标准 一、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之一,它是由法国学者Sperber和英国学者Wilson在1986年提出来的,是对Grice相关原则的发展和深化。Ernst-AugustGutt在此基础上写成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旨在研究翻译过程,探讨如何达到翻译交际的目的和效果等问题,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关联理论 根据关联理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认为人类的认知靠的是关联。所谓关联,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认识主体认为事物之间所具有的联系。关联理论有两条原则:(1)认知准则:人类的认知常常与最大的关联性相吻合;(2)交际准则: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示意动作都是交际行为的一个部分,都与特定环境中的交际行为有着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Wilson,1995:158)。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示意行为向听话人传递自己的意图,为听话者进行推理提供必要的理据,听话人则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推导努力与语境效果的大小。在同等条件下,推导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如果一句话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且只需付出最小的理解努力,那么它就具有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关联,即人们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Sperber和Wilson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理解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听话人要确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当中找到话语及其语境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判断出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一)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的本质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 本文探讨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公示语汉英翻译如何在功能、语境和形式三方面取得最佳关联,达到公示语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 标签:公示语;关联理论;汉英翻译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交往日渐频繁。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中国更是大步走向世界。中国的各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公共设施、交通设施、旅游设施大量采用英文标语。在城市简介、企业简介、酒店宣传、产品介绍、旅游景点介绍中少不了英文书写的公示语。翻译地道得体的公示语无疑能给来中国的海外游客带来便利,也是展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 一、公示语 公示语是在公共场合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文字语言。公示语与标识语、标志语、标示语、揭示语有某些相同的应用特点,但公示语应用更为广泛。凡公示给公众、旅游者、海外宾客、驻华外籍人士、在外旅游经商的中国公民等,涉及食、宿、行、游、娱、购行为与需求的基本公示文字信息内容都在公示语研究范畴之内。 (一)公示语特点 1.文字简洁明了 由于公示语的受众明确,目的是让人们在获得信息后能够有所行动。所以简介明了、没有客套的祈使句和省略句被大量使用。如;Please Wear The Seatbelt Provided.请系好安全带、No Through Route For Pedestrians.禁止行人穿行、等。 2.名词、动名词、动词的大量使用 英语公示语大量使用名词(动名词),而中文公示语多用动词来达意。如“禁止停车”,英文表达是“No Parking”.;“No food or Beverage”翻译成中文则为“不准携带食物或饮料”。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有时为了简练,冠词略而不用。 3. 使用大写字母,不加句点 为了发挥作用,公示语一般都拜访或悬挂在明显的位置。所以要求字迹大,字迹清楚,一般没有标点。 (二)公示语应用功能 1. 指示性公示语体现的是周到的信息服务,没有任何限制、强制意义,因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

关联理论下的英汉双关语翻译 仝海侠 【摘要】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从交际与认知的角度,为英汉双关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关联性就是制约翻译的基本原则,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而最佳关联性的获得要求译者不仅要对原文的双关语进行识别、推理,而且在实施语码转移时要充分考虑交际语境,处理好双关语的语用意义。%Tranlation is a communicative behavior, and the relevance theory provides an theory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shuanggnan and English p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Relevanc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limit the translation, so the translator tries to fulfill the best relev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best relevance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puns. Further more the translator are supposed to consider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nd deal with the pragmatic meaning of puns when he transmits the language codes. 【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4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关联理论;双关;翻译 【作者】仝海侠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教育论文 ‘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s seat.这句英文可以翻译为“让外国商人感到令人鼓舞的是意识形态问题不再左右一切了〞。在句中in the driver’s seat含有“控制〞的意思,假如直译成“坐在司机的座位〞,不符合汉语读者的认知接收才能和习惯,为了使原文的意图和读者的企盼较为一致,翻译为“左右或控制〞较好。 〔三〕转喻法 当商务英语隐喻和汉语的隐喻喻体不一样,但喻义一致时,翻译可采用转喻法。这种方法既能保证原文意思的准确性,又能保存生动性,一举两得。 例如:blanket price译为“一揽子价格〞。blanket的原义为“毛毯〞,喻义为“总括〞,为了使汉语译文和英语原文保持最大限度的契合,译文要尽最大可能靠近原文,译者可以用喻体“一揽子〞来取代英语中的喻体“地毯〞。 又如:在商务英语中经常用waterloo这一英语典故隐喻说明某个人或团体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在汉语中“走麦城〞可以表达这个意思,所以译成汉语时可以采用借用法翻译为“走麦城〞,这种翻译使译文到达了最正确关联。 在上面的两个例句中,译文表达了文本的意义。主要是译者先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然后根据汉语的文化背景,使文本和译文最终获得了最大关联。 在汉译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译者要实在把握商务英语中隐喻的特点,理解中英两种语言、文化、思维关联的一样、相似和不同性,尤其要特别关注一些英汉文化中不甚相关的隐喻。总之,在汉译商务英语隐喻时,为了更加全面、科学地再现原文作者信息,译者务必要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并且做出较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要充分考虑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的企盼获得最正确关联,坚持对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摘要: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用学的根底,对汉英隐喻翻译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语境观和最正确关联探究汉英隐喻的翻译方法,旨在对隐喻翻译研究有所奉献。 关键词:隐喻翻译关联理论最正确关联语境假设交际 一、引言 隐喻跟明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添加任何的喻词就能到达比喻的效果。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对等的隐喻,例如:在英语中形容人外表温柔、内心阴险狡猾的时候会用“A wolf in a sheep’s clothing“,在汉语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达,即“披着羊皮的狼〞,这两句话在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极为相似。但是认知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得汉英对于同一现象会用完全不同的隐喻,例如:汉语中形容没有出色的人才差一点的人就充当主要角色用“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英语那么用“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表达相同的意思。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法国社会认知学家Dan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发表了?关联:交际与认知?,在该著作中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原那么:人类认知往往与最大关联相吻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正确关联性。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尽可能付出小的努力而得到最优的语境效果。 Gutt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述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能解释一切翻译现象〞。译者首先要结合原语信息对原语交际者的明示行为作出正确的推断,然后在译入语中选择能准确传达原语交际者信息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实际上扮演了说话者的角色,向译入语交际者提供交际信息,使之作出与原语交际者一致的语境假设。通过这一过程,原语交际者和译入语交际者之间形成最正确关联。 三、汉英隐喻比照 本小节主要从隐喻的喻体方面分析汉英两种语言隐喻的异同。 1.喻体相同 人类在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决定了认识事物存在共识,在表达隐喻的时候常常会选择相同的喻体来比喻相同的事物。 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喻体错位 不同民族观察事物的角度、思维方式有强烈的民族个性,汉英两种语言中有着一系列喻体不同喻义相近的隐喻。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the haystack 雪中送炭to help a lamb dog over a stile 3.喻体矛盾 喻体矛盾就是指英汉两种语言采用相同的喻体,却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西方比喻一个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 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更加突显了对英语翻译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关联理论的概念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概述,对现阶段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如何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如何加强翻译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要的说明。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关联理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各国间交流的作用越加的明显。如何使大学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就显得极为重要。关联理论的应用,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语境进行分析与推理,并对所选用的词语进行精确的把握,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一、关联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联理论的内涵 关联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以认知、交际角度为出发点,对语言进行认知与学习;通过对语言的交际与理解,以认知的角度为出发点,对语言进行新的理解与解释。同时,在对语言进行认知的过程中,还可以在思维中构建出一套语言所特有的联系,从而促进翻译有效性的提升。在关联理论中,注重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分析与处理,并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进行真实、艺术的传递[1]。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关联理论的运用,不仅使相应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升;还使学生对一种新型的认知模式进行理解与掌握。首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过程,是一个对其进行编码、进行转录、最后进行解码的整体过

程;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自身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与作用,使所 翻译的内容更加优质。其次,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需要构建一种平衡 的状态;因不同的语言,其所处的语境也是不同的;只有使两种语境可以达到一 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才可能使两者间存在的语言障碍得到有效的克服,进而使翻 译的效果更为优质。 (二)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具体应用 1.使学生对自身译者的身份进行明确的认知 关联理论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对原作者、译者和翻译读者三者之间的 动态联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三者中,译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原文信息的接收者,也是翻译信息的传递者。关联理论使译者对自身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能 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与原作者和翻译读者进行有效衔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需要在原作者的表达基础上,对翻译内容进行关联和推理,理解原作者所要表达 的内容,并根据翻译读者的需求对译文进行相应取舍。因此,译者的认知和语言 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直接影响。在翻译教学中,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全面 培养。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译者身份,使学生在翻译过程 中充分发挥能动性。 2.可以引导学生对所翻译内容所处的语境进行分析 翻译的是否成功,取决于原作者和读者在认知、语境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在 关联理论当中,翻译是对语境进行认知的一个过程,而这里的语境是一个不断变 化的心理构建过程,它是语言运用的前提。语境,是一个涉及层面较广的情境; 译者在对其进行认知时所采用的参照物,要以翻译读者的认知语境为主,并不断 对自身认知的语境进行改进,减少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对翻译的制约作用。 在关联理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处的语境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使翻译文章的完整性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状态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 前言 商务英语是在跨文化交流和商务合作中使用的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项富有 挑战性的任务,汉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商务活动的成败。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分析汉译隐喻的难易程度,并提供一些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帮助的技巧。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连接。其中一个概念能够自然地引起另一 个概念。关联理论还可以推导出语言中的隐喻结构。当使用语言时,我们通常不是将单词和词组直接拼接在一起,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出含义。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商务英语中翻译中常见的难点。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 隐喻在商务英语中被广泛应用。下面是商务英语中一些常见的隐喻及其含义: 1.打破沉默:在商务活动中,如果双方不开口,就无法达成协议。这 时就需要打破沉默。在商务英语中,“打破沉默”通常指建立联系,揭示真相,或者寻求帮助。 2.揭秘玄机:商务活动中,有时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来发现市场机会、 风险、或者竞争对手等信息。在商务英语中,“揭秘玄机”通常是指揭开某个领域的秘密,寻找隐藏的机会或处于劣势的情况。 3.打通绿色通道:当商务活动中需要紧急完成某些事情,而常规程序 需要很长时间时,可以考虑使用“打通绿色通道”的方式。在商务英语中,“打 通绿色通道”通常指以更快的方式完成事情,通过人际关系或特殊渠道获得优先处理。 汉译隐喻的难易程度 隐喻的概念极具主观性,其含义与文化背景、语境有关。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 来说,汉译中的隐喻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假设一个英语母语者翻译公司文化中的“热带鱼”,那么他可能会用“tropical fish”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个鱼应该用“珍珠鱼”这个词来翻译更为贴切。因此,在汉译隐喻时,需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 汉译隐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些情况下,隐喻的含义与英语原文不同,因此更难翻译。因此,在翻译商务英语时,应该避免直译,而应该根据文化背景和语境来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到达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自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班内特先生在如下情景下说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将要搬到他们家附近的庄园来住,班内特太太认为这对她的女儿们中的一个获得好的婚姻来说是个很好的时机,所以她很兴奋地告诉班内特先生这个消息并希望班内特先生去拜访宾利先生,但班内特先生对此却丝毫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奇怪的人,思维敏捷,反复无常,说话还带着充满挖苦意味的幽默。在这段话里,他使用了挖苦来表示他对拜访的不感兴趣和对他的无知的太太的嘲笑,这也是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生动地刻画了班内特先生的性格特点。译者很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将原文所要表达的挖苦生动地在译文中再现,帮助中国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以取得很好的语境效果。请看孙致礼的译文: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兴许看中你呢。 四、如何到达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经历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认知环境就会存在差异,对事物的认知就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对同一件事,甚至同一语境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推理,产生各不相同的认知结果。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正是为了顾及读者的认知。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 这句话如果出自英国人之口,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知道英国人酷爱板球游戏,再加上逻辑信息和句子词语信息(假设这不是一个孤立的句子,还须考虑原文的其他一些语境信息),找出关联,进行推理,从而确定原作的意图是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在此根底之上,译者再确定原文所表达的形象在译文中能否保存。如果不能保存原文的形象,就应考虑更换形象,来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于是,这句话可译为:“这件事如同吃饭一样重要〞。假设不从语用等效的角度考虑原作者的意图,只按字面直译为:“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重要〞,那么这样的译文让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面对涉及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所差异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如果译者预知译文读者对该现象不熟悉,译者可考虑用译文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文的形象、意境,或者省去原文的形象,只求意译。 1.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 语言语用等效翻译是指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来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例如: 宝钗单独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曹雪芹:?红楼梦?) hawkes将“鸦雀无闻〞译为“not a bird's cheep was to be heard〞。而杨宪益夫妇是这样译的:“utterly quiet〞。其实原作中的“鸦雀〞是虚的,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用意就是:周围一片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大量修辞丰富且意味深远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简练通俗的语言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悟。然而,受汉英语言表现形式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谚语的英译并非易事。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人们的交际活动顺利完成。本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进行分析,为汉语谚语的英译提供一些建议,使帮助说话人的意图得到通顺流畅的表达,为读者充分理解。 标签:关联理论汉语谚语英译 一、引言 汉英有许多谚语具有相似性,真实地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又在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和历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曾自立曾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求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的味道”。(曾自立,1983)因此,要想做好汉语谚语英译,译者必须深谙我们的民族文化,掌握一定的谚语翻译技巧和方法,令目标受众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斯波伯和威尔逊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后来他们的学生格特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解释传统翻译研究中未能给予很好说明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研究空间,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从此,国内外学者便开始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研究。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试图建立关联翻译模式:一价元-推理模式与二价元-推理模式。他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赵彦春,2001,2003) 二、关联翻译理论回顾 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格特首次将关联理论与人的认知联系到一起,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关联理论将翻译假设为交际的一部分,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对于译文读者,译者是传播者,译者的任务就是向读者展示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所说所想,与读者进行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关联性涉及两个因素,即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处理努力就越少,也就是说,翻译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关联性越高,越能获得好的语境效果。斯波伯和威尔逊还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最佳关联是指人们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格特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预期相吻

关联翻译理论及其对谚语翻译的启示

关联翻译理论及其对谚语翻译的启示 摘要:英汉谚语是学习研究英汉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钥匙,但是英汉谚语的翻译却并非易事。关联翻译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谚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汉谚语翻译 谚语是各个民族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是智慧的结晶。谚语真实地记录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他们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然而,英汉谚语的正确翻译却并非易事,本文就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来探讨英汉谚语的翻译。 一、对关联理论翻译的认识 1、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立在Grice会话含意学说基础上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话语理解的理论。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一推理的过程,认为语言交际不是一种纯粹的编码、解码活动,而是按一定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关联理论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认知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信息: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由于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认知语境便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1)It’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这句话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板球是英国人酷爱的游戏,板球赛对他们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根据这个认知语境以及句中词语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推理出话语含意:这件事如同板球赛一样十分重要。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恐怕只能得到句子的字面意义,很难体会到句中隐含的“这件事十分重要”之含意。因为中国人的认知语境中没有“板球赛很重要”这个语境假设。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是动态的认知语境,而非静态的具体语境。 2、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 关联翻译理论是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est August-Gutt)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基本观点主要有:翻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大脑机制:翻译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一推理活动,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方式,推理的依据是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人类交际的关键就在于创造一种对于最佳关联性的企望,即听者期望他试图进行的解释能以最低的加工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努力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 3、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阐释

浅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精选文档

浅析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口译 一、商务英语口译过程 (一)理解过程 Kussmaul(库斯茂)曾指出:“理解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知识、阅历和我们的期望发生着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的知识、阅历与我们听到或读到的话语发生着相互影响”。因此,虽然拥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良好的语法能力有助于受话人解码话语并理解发话人的字面意图,但译者在口译时却不仅仅只依赖这一解码并理解字面意图的能力。请看例:在商务谈判协商会议中,A对B说: "As a matter of fact, we arenot comfortablewithyourlatest plan.” 只要有一定的词汇量,我们都能够口译出该句话,于是我们便脱口而出,“事实上,我方对贵方最新的方案感到不舒服”,因为“becomfortablewith...”是“对…感到舒服”的意思。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直接进行口译是不妥的,因为目标语听众会觉得这样口译过来的句子难以接受。原因就在于,仅仅有词汇量还是不够的,我们有时必须根据语境对特定的词汇进行词义上的修改,以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该句话应改译成“事实上,我方不满意贵方的最新方案”。 从上例可以看出,口译时仅仅对单词逐个进行解码还是不够

的。那么译者在做商务英语口译时究竟该着重理解什么?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双方进行话语交际时,他们所要传递给对方的首先是词汇的信息意图即词汇的字面意思,它由发话人通过明示行为直接告知受话人;其次是交际意图,它体现了交际者的真正用意,大多需要受话人通过推理才能获得。 (二)转述过程 商务英语口译过程涉及到两个环节,仅完成了第一个环节即理解过程还是不够的。用马丽丝的话说“理解过程是商务英语口译过程第二个环节即转述过程成功的前提”。 关联理论认为:转述并不仅仅指编码过程,译者仅把理解的信息意图转述给受话人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转述过程是明示―推理过程的复现。 1.意义相似(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意义相似是转述过程经常提及的一个词语,是指译者用以转述发话人交际意图的话语与发话人话语在意思上的相似程度。按照关联理论的观点,语言的运用主要有2种模式:语言的描述性运用(descriptive use)和语言的解释性运用(interpretive use),也就是说,每一给定的话语作为一种表征形式具有两方面的表征功能:描述性表征(descriptive representation)和解释性表征(interpretive representation)。描述性表征主要用来描述事物的状态;而解释性表征主要用来表达某人的想法或言论。译者在经过理解过程后,必须用目标语将发话人的交际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作者:曹帅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9期 摘要: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巧妙融合了关联理论与翻译理论的新的理论体系,其认为,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交际过程。在这一理论下,英汉翻译实践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并与原文作者思想认知语境上产生共鸣。基于此,需要在正确认识关联翻译理论内在含义的基础上,加强其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从而为今后不同语言间的交流提供支撑。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汉翻译实践应用 一、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英)斯铂佰(Sperber,D.)和(英)威尔逊(Wilson,D.)共著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其中就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做了详细叙述,这是人类首次站在认知学科的角度,研究与分析言语交际过程。在这之后,关联理论在多个实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直到1991年,语言学家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开始尝试理论与翻译相结合,并由此提出关联翻译理论。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在这一理论中提出:翻译实质上就是一个推理过程,而其推理的对象恰恰就是人类的大脑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得出基本论点最佳关联性,这不仅是译者的根本目的,而且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标准。身为一个译者,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就是尽量通过译文还原原文作者的创作意图[1]。 二、当前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关联翻译理论明确指出,语境就是认知环境,主要指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背景、知识构成及语言模式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原文作者与译者处在不同的认知环境内,那么整个翻译过程将更加复杂。在这里,译者不仅承担着为译文读者服务的基本职责,更重要的是从原文字里行间洞悉作者的明示与暗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帮助译文读者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意图,以实现语境的最佳关联[2]。对此,翻译者首先要对原文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并由此推理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之后寻找最佳关联点,进而将原文准确翻译成汉语。 1.努力追求与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上的共鸣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在说话过程中人所处的状态与状况。换句话说,语境就是指人们所了解的一系列事实或者假设所构成的集合。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一般是建立在相同认知语境的基础之上的,之后再通过提取语境中的有关信息加以理解和推断,最后挖掘出话语同语境之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语笔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语笔译实践中的应用 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译者对翻译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后,许多学 者试图将关联理论与文学、心理学、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联系起来。古特首先认识 到关联理论与翻译现象之间的联系。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 行为,是一种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代码,而且根据动 态上下文进行动态推理,以优化翻译。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关 联理论进行了分析,一些学者对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发表了不同的 看法。然而,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 探索。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语笔译实践;应用;分析 1关联翻译理论概述 Dan Sperber与Deirdre 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以会话含义理论以及交 际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关联理论的出现对西方语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 联理论关注人类交际和语篇理解,不仅在语用学上如此,在翻译中也是如此。由 于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语篇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为了对语言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我们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探究信息的关联性,然后根据语境和具体语境进行推理。在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相应的语用对等,前提是对自然语言有足够的理解。因此,关联理论是一种专门用于指导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借助关联理论,我们需要寻 求对语境的正确理解。翻译中实现语用对等的前提是对自然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认知。关联理论作为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语用理论,正逐渐超越语用学领域。随着 时代的发展,以关联理论为基础的语用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从我国 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翻译出现在两种及以上语言环境之间,其作用在于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以实现各类语言信息的相互传递,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翻译,我们能够读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言论和观点,翻译将地理、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跨地域的关联,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魅力所在。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成为关联理论最初的雏形,关联理论也逐渐成为翻译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和依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本文重点探讨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剖析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再对英汉翻译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标签:翻译理论;关联翻译;归化性;异化性;翻译实践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介于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重要交际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完成语际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换行为。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者(以下简称“译者”)准确解读原文以及使用新语言构建译文的一种探索和场景再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因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在内的诸多翻译学理论都先后被提出并已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之中。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学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它对英汉翻译的指导实践。根据格莱斯的语用学相关原则和斯珀伯等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格特(Gutt)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充分地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翻译理论体系,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关联翻译理论学说。作为一种被全世界都普遍认可的新兴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在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它同翻译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尤其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方面都尚有较大的探讨空间。据此,本文拟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对翻译实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关联理论的深化,加快并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查阅相关著作,无论是格莱斯的“相关”准则还是斯琅波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都用了同一个英文单词——“relevance”,只是因其语境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而诠释着有差别的含义。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为后者就是对前者的简单继承和发展——会话含义理论强调合作原则,而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原则是指交际过程中的自然准则。 理论上讲,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它主要用以描述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运用关联理论的目的在于准确识别人脑之中的内在机制,以此来解释人类特有的交际行为。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表明,翻译的全过程就对原语言进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英词典的词目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英词典的词目翻译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英两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之间的交流 与合作日益频繁,汉英词典成为了英语学习和翻译中的重要工具。然而,汉英词典往往面临着翻译不准确、语义偏差、文化差异等问题,影响着 词典用户的准确理解。 因此,本研究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英词典中词目翻译 的关联关系,旨在提高汉英词典的翻译质量,促进两种语言的交流与合作。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词目之间的关联关系, 探讨汉英词典中词目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研究目的如下: 1. 分析汉英词典中词目之间的语义关联和文化关联,探讨其翻译准 确性和规范性; 2. 探究汉英词典中存在的词目翻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借助关联理论的视角,提高汉英词典的翻译质量,促进中英两种 语言的交流与合作。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关联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汉英词典中选择一定数量的词目,探讨它们之间存在的语义关联和文化关联,并分析其翻译准确性和 规范性。 具体步骤如下: 1. 选取汉英词典中的一部分词目,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和文 化关联;

2. 对这些词目的翻译进行比较和分析,检测其准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3. 通过借助关联理论的视角,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案,以提高汉英词典的翻译质量。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借助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汉英词典中词目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探讨,具有以下意义: 1. 对于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翻译的关联关系,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对于汉英词典的编写者和使用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目之间的关联关系,提高汉英词典的翻译质量和应用价值; 3. 对于汉英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增进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五、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借助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汉英词典中词目翻译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预期的成果包括: 1. 分析出汉英词典中存在的词目翻译问题; 2.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确定汉英词典中的优秀翻译,为之后的词典编写提供参考; 4. 对汉英语言和文化交流的促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六、论文结构 本研究论文将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从关联理论看_围城_中隐喻的英译

On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 ACKNOWLEDGEMENTS First of all, I want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Prof. Chen Hongwei, for all her help, support and love. For me, she has been more than a supervisor. If I failed to the schedule, even the thought of her smiling face brought me a powerful sense of awe and motivation. Her sparkling ideas, kind words and careful revision make this present thesis possible. My sincere thanks also go to all the professors in the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ho have greatly benefited my intellectual growth through their inspiring lectures. And their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mpress me so much that this experience of my postgraduate study is a lifelong treasure. I especially want to thank all of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who have always been there when I need them. Finally, a very special gratitude goes to my parents who have been my source of strength and happiness in life. With their love, I believe I can always pursue my dreams. 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小说《围城》中隐喻的翻译问题。 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了关联理论。作为交际理论的关联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交际与认知。它的形成基于这样的事实: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强弱取决于两个方面:推理努力印rocessing effort)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推理努力越小,关联性也越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话语交际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即听话者在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后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两轮交际活动。第一轮由原作者与译者构成,其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译者是接受体;第二轮由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译者是交际者,译文读者是接受体。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两轮交际活动中,最佳关联性都是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一方面要付出努力寻找原文的最佳关联,形成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同时要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表达是翻译的第二步。因此,传递最佳关联性就成为翻译的原则。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课题。西方隐喻研究分为修辞学研究阶段、语义学研究阶段和多学科的研究阶段。在本文中,隐喻仍然作为传统的修辞学的研究范畴。根据关联理论,隐喻的理解是寻求符合关联原则的解释的结果。 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框架下,在翻译隐喻时,译者应首先从自己的认知语境中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推断出源语的隐喻所在,然后形成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决定在翻译的时候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原隐喻的信息,并对目的语接受者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坏境做出判断,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不管使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是保留喻体,还是变成明喻等等,只要不违反关联原则,保证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面对统一隐喻信息做出同样的反应,达到了最佳关联,就是成功的。 本文研究个案为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围城》。小说的作者钱钟书在严肃的主题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明喻和暗喻)手法来取得讽刺和幽默的艺术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围城》小说中隐喻的翻译。本文作者将《围城》中的隐喻分为名字中的隐喻、刻画人物中的隐喻及描述事物中的隐喻三大类。文章旨在)将传统的隐喻修辞性研究和新兴的关联理论结合起来,为隐喻及隐喻翻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2)评析译文中隐喻翻译的质量以及分析译者处理方式的原因;3)引起更多的读者对《围城》小说及其英译本的兴趣。 本研究表明,译者在处理《围城》中的隐喻时,尽可能地采取了保留喻体的方式。译者的交际意图是让译文读者付出一定的处理努力去获得语境效果,并将汉语文化带入到译语文本中去。结合具体个案分析后,作者指出在这样的处理方式下,文化共性可以帮助译文达到最佳关联。而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对汉语文化语言知识掌握的局限,会导致译文达不到最佳关联。 关键词:隐喻;隐喻翻译;关联理论;围城;最佳关联 Abstra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