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发展及设施建设情况考察报告 baidu
- 格式:doc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9
关于建筑的考察报告篇一:外出考察报告范本外出考察报告范本为了使学校扩建的规划和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我校办学实际规模和创办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需要,由公司领导带队,省设计院和太原理工大设计院派人参与一行六人外出考察。
本次考察内容除学校建设规划和设计这项主要内容外,还考察了外地名校的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考察中我们采用了访、看、拍照(录相)和索取资料等办法,参观考察了深圳、珠海特区,北京、重庆两直辖市,以及江苏的江阳,山西太原等七个城市的14所名校。
第一部分:所考察各校的特点一、深圳高级中学1.概况深圳高级中学创办于1997年,公办全寄宿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6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
现有教学班46个,在校生2500人。
专任教师20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85人,一级98人,本科以上学历183人,平均年龄36岁。
2.学校建筑特色(1)学校建筑庄重典雅,具有东方与西欧结合的风格。
(2)建筑群错落有序,色调统一,现代文化浓郁。
(3)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服务区划科学合理。
(4)学生宿舍带有卫生间,安装有空调。
(5)大型建筑中设置了图书馆和报告厅等公共设施,绿化面积达40%。
3.校园网络建设投资大,达1200万。
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机房建设六个,教师备有笔记本电脑。
4.办学特色(1)分层教学(a、b、c)。
(2)学生自律管理。
5、借鉴之处(1)在建筑设计上可以借鉴其东西结合的风格,以及建筑功能区划的思想(如报告厅连体设计)。
(2)在办学上可以借鉴其分层教学的做法。
二.深圳实验学校1.概况深圳实验学校于1985年建校,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一体,分为四个部分的独校园。
XX年兼并一所民办中学,现该部单办高中。
2.校园建筑特色整体一般,呈天井形两进院落。
但教学功能区划合理,学校绿化面积达标,植物种类多,建有房顶植物园和阳台花卉。
3.办学特色(1)从管理者到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明显。
公共设施考察报告说到公共设施的考察,我很难把苏州和扬州两个诗意的名字放到一块做比较,但说归说,这个世界上没什么不能拿来比较的东西,何况这次还加了一个比较的主题。
建造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城市的形式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始终是文明状况的标志。
苏州和扬州两个城市,说起来挺有缘分的。
首先是字面上的一字之差,扬和苏,单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没什么特别,但加上一个“州”字后,给人的感觉完全就变了。
它们变成了文人墨客诗词歌赋里不会被抹去的笔墨。
多少骚客名人曾在此二地驻足流连。
二是从地域上来看,二地只隔了一泓长江之水,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是古韵古香,二者却走了既然不同的风格,这些可见著于园林建筑和文学流派,扬州八桂代表了个性的年代文化,二苏州则始终以一位婉约女子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脑海。
这些是我们关注的,而今天我们所关注的是今天,件提案的苏州和扬州,今天二者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言归正传,下面我们切入正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是有生命的,城市同所有其它的生物体一样,在他们自生的整个运动中,贯穿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协调和统一,形成城市社会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
目前世界各地城市化进展很快,大城市、特大城市比比皆是。
据统计,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其中经济发达国家达7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达30%以上。
但是,在日益庞大的城市群中,人们享受城市的繁华、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也遗弃了人性的纯朴和公众间的融洽。
各种各样的现代城市病侵袭着城市居民。
物质环境的富足永远代替不了空虚的精神。
公共设施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帮助人更直接方便的与自然对话,城市公共设施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大的变化,传统观念的公共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而作为两个具有历史积淀的特色化的城市,苏州和扬州的公共设施建设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不仅是风格上,更大的是由于两地地域文化、经济、市政建设的差异和不同。
考察报告:关于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建设特色小镇的报告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效破解了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产业空间布局的新形态,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激发了新供给,为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提供了新样板,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为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探寻新形势下建设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市住建委与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学习,调研组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通过参观镇区、考察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专题调研四个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杭州等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2014年底浙江省启动创建特色小镇,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地抢抓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四市共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38个,占浙江省半壁江山(48%),形成了特色小镇的集聚区和引领区。
其中,杭州云栖小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绍兴袜艺小镇等,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示范和标杆。
浙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是:(一)彰显产业特色,打造发展高地。
在特色小镇的产业谋划和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一是瞄准特色产业。
牢牢坚持“一镇一业”,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整合集聚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比如,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把甜蜜产业链作为最大特色,充分整合“巧克力、温泉、花海、婚庆”等元素,形成工业旅游、主题乐园、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独特定位,在全省特色小镇遴选中排名靠前。
县城城市更新改造调研报告县城城市更新改造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城的城市形象和功能逐渐显现出滞后和落后的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县城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县城的城市更新改造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走访了县城的不同区域,观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风貌和环境卫生等情况。
2. 现场访谈:与县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居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城市更新改造的看法和需求。
3. 资料搜集:查阅了相关的城市规划和改造文献,了解其他城市更新改造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三、调研结果1. 基础设施滞后:县城的道路交通网络相对较差,存在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
部分老旧小区缺乏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
2. 建筑风貌落后:县城的建筑风格较为单一和落后,缺乏特色。
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3. 环境卫生问题:部分小区和街道存在垃圾乱倒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资金不足:县城的财政实力有限,无法承担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的投资。
2. 城市管理薄弱:县城管理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有效组织和实施城市更新改造。
3. 居民参与度低:部分居民对城市更新改造的意识和理解程度较低,参与度不高,导致改造进度缓慢。
五、改进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并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2. 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升县城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县城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更多的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4.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和遗产,应加强保护和修缮,开展文化旅游扶贫项目,提升县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5. 加强居民教育和参与: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城市更新改造的认识和理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改造进程。
关于做大做强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调研报告文化旅游产业调研组永年是人口大县,文化资源大县。
文化与旅游互通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是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是我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发展支点和富民强县的强大引擎。
经过深入实际调研,我们认为:今后几年,我县文化旅游产业总体思路可概括为“文化旅游融合,引领太极品牌,实现东西互动,对接中原市场”。
一、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一)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一是历史文化遗存众多。
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享誉海内外的太极文化、赵文化、曲梁文化、古城文化等。
目前,全县已发现文化遗产62处,其中古遗址14处,古建筑8处,古墓葬4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二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
抬花桌、吹歌、杨武式太极拳、刺绣等驰名中外,西调、豫剧、正里小曲、弦子腔等23项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三是文化遗址景点星罗棋布。
西部有聪明山、朱山、娄山,赵王陵、朱山石刻、昭惠王祠和北石口、易阳古城等遗址,东部有广府古城、弘济桥等。
尤其广府古城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古城、水城、太极城;四是文化品牌叫响全国。
永年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广府文化旅游开发扎实推进,成果颇丰。
省、市对广府旅游开发高度重视,被列为邯郸市文化旅游一号工程,并逐步成为冀南闻名的旅游胜地,年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
近年来,先后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文物古迹修复、旅游景点开发等一系列工程。
在景区规划上,编制了《广府古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广府总体规划》、《广府旅游总体规划》、《广府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等一系列相关规划,提出了把广府打造成为国家4A级景区;在硬件建设上,先后完成了护城河综合开发工程,实施了“四门桥”、环城路、南潭路、护城河硬护坡等工程,部分修复了杨露禅故居、武禹襄故居、藏兵洞等文物景点,完成古城墙保护性修缮和9座城门楼复建工程,启动了弘济桥公园、城内仿古改造,维修了傅公纪念祠、赵斌太极园等重要人文场所,开发了芦苇荡、千亩森林公园、万亩生态垂钓中心等旅游景点,全面启动了永年洼的“挖湖筑岛”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启动了青兰高速至广府快速道建设,并大力实施拆迁工程,拆迁面积40多万平方米,进一步拓展了开发空间;在软件建设上,充分发挥广府古城、弘济桥被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府古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东方神秘古城”的优势,编纂完成了《永年太极拳志》,出版了《太极传奇》、《广府神话故事》、《弘济桥》、《广府清明文化》等系列丛书,实现了对广府历史文化抢救性整理。
建筑考察报告范文4篇2月28日~3月4日,由城市管理局、市环卫处、城管支队组成一个考察团一行9人赴宁波市、镇江市、南京市,学习考察3城市的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期间,与宁波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渣土管理办公室、镇江市建筑渣土管理处、南京市市容局(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甬城管一[XX]232号)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甬建市发[XX]402号)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
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
在建1 / 41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
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
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实地考察报告一、考察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某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发展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和社会状况,为今后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考察时间和地点。
本次实地考察活动于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20日在某地区进行。
该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高原山地,气候温和,风景秀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三、考察内容。
1. 自然环境。
我们首先考察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
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资料,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地势起伏,山峦连绵,河流纵横,气候湿润,植被丰富。
这些自然条件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文化传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
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民俗博物馆,观看了民族舞蹈表演,品尝了特色美食,了解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独特的人文景观,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3. 经济发展。
我们还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走访当地的农户、企业和政府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农业、旅游、手工业等。
同时,该地区也面临着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 社会状况。
最后,我们对该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走访了当地的学校、医院、社区等社会机构,了解了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发现,虽然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服务不完善、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四、考察收获。
通过本次实地考察活动,我们对该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科研和实践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1篇一、考察背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某地区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我们一行人于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对该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现场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为我国该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考察内容1. 产业发展现状考察组首先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了解。
经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其中,农业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导产业;工业以机械制造、化工、建材为主;服务业则以旅游、商贸、物流为主。
2. 基础设施建设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了解。
目前,该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生态环境考察组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重点考察。
在考察中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优良。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等。
4. 社会事业在考察期间,我们还对该地区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该地区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考察结论1. 产业发展方面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但部分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
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需加大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3. 生态环境方面该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但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4. 社会事业方面该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加大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链条附加值,培育新兴产业。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土地沙化。
4. 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化考察报告格式篇一:文化考察报告皖南村落宗教信仰文化考察报告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封建时代统治者们把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统治工具,控制人们的思想,宣扬今世行善积德忍耐受苦是为了来生享福,为劳苦大众虚构一个幸福安乐的来世生活,从而达到平息民怒、稳定统治的作用。
如今,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人人信仰自由,前提条件是不违法,人们的权利大大得到保护而且选择也变得多样化,此时的宗教信仰也只是单纯的一种无关乎政治的一种生活信念。
在古代,我们大陆上只有道教(本土诞生)、佛教(印度传过来的)算是比较官方的,当然在明清时,外国传教士(基督教信徒)到中国来传教建立教堂,这是外国列强对我国实行的文化侵略政策。
传教士也担当着向他们本国领导者传递消息的作用,同时在朝廷与侵略我们国家的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也提到当时的我国政府要为他国在我们国土上建立教堂,甚至保护其安全。
当时普通老百姓对基督教的态度想来也没什么好印象,基督教是舶来品,甚至是当时外国奴役我们思想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督教在人们心中已慢慢与“侵略”二字脱节,它只是作为人们信仰中的很普通的一种。
总之,在我国宗教信仰呈现多样化,但佛教依然是在我国人们群众依然是较受欢迎的,我的家乡就是一个例子。
我家位于皖南平原地区,处于长江下游支流的支流河边。
所属市区为宣城市,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与江浙两省接壤,东连天目山,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山,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
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认真清算一下家乡有一个宗教节日——观音会。
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九日,据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诞辰,在我们这,由一户人家设观音位,摆放祭品,例如苹果、糖果、花生、糕点、金枣、香蕉等。
在十八晚上到十九中午时间段可以向菩萨像叩拜祈福许愿。
每家出份子钱大概40~50元不等,在十八晚上由主办观音会的那户人家挨家挨户去收份子钱,顺便召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女当天去帮忙以及把大厨的事敲定。
南京考察报告南京,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我们在这里进行了考察,来探寻南京在今天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意义。
以下是我们的南京考察报告。
一、南京的经济发展南京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2019年,南京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8%。
南京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制造业,其中制造业占到了南京市生产总值的40%以上。
南京市以制造业和商贸业发展为主导,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形成了以南京江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园区,成为七大科教中心之一,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人才开发示范区和全国唯一的“新经济试验区”。
二、南京的人文环境南京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曾经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现在依然在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南京市拥有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和现代艺术设施,如南京博物院、瞻园、主城区的明孝陵、珠江路商业街等。
这些都反映了南京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卓越精神,使得南京成为了一座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三、南京的城市规划南京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方法,致力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持续改进。
南京市的城市规划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风貌的提升,面向国际、高端、创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环保,逐步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构建宜居城市。
四、南京的交通设施南京的交通设施十分便捷,依托南京火车站、南京南站、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初步提升。
2014年,南京地铁开通,对南京市的公共交通实现全面的革新,覆盖了整个城市区域。
现在南京市共有10条地铁线路,共享着21个车站。
同时,南京市还采取了多种智慧交通手段,如建立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建设智能路灯、提高公交系统线路、网络式轮渡等技术,大大提高了南京市的交通效率和交通水平。
结语: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兼具现代创新力的城市,南京在全国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南方城市文化发展及设施建设情况 考察报告
市文化局 市城乡规划局 2009.7 目录 1. 前言 ............................................................................................................................ 1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2 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 ............................................................................ 2 2.2. 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化 ................................................................................ 3 2.3. 活动策划及全民参与 ............................................................................................ 5 2.4. 政府扶持与社会化运营 ........................................................................................ 6
3.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 8 3.1. 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 8 3.2. 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 8 3.3. 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 10
4. 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互动作用 .......................................................................... 11 4.1. 城市是文化的特殊载体 ...................................................................................... 11 4.2. 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特色相辅相成 .................................................................. 12 4.3.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 ...................................................................... 13
5. 城市文化设施建设 .................................................................................................. 14 5.1. 总体布局 .............................................................................................................. 14 5.2. 建筑外观 .............................................................................................................. 15 5.3. 内部功能 .............................................................................................................. 15 5.3.1. 图书馆 ........................................................................................................ 16 5.3.2. 博物馆 ........................................................................................................ 17 5.3.3. 文化馆 ........................................................................................................ 18 5.4. 共享空间设计 ...................................................................................................... 19 5.5. 多媒体及信息化设计 .......................................................................................... 20 5.6. 后期维护及管理情况 .......................................................................................... 21 5.7. 无障碍设计 .......................................................................................................... 21 5.8. 节能设计 .............................................................................................................. 21 5.9. 设备 ...................................................................................................................... 22 5.10. 装修风格 ......................................................................................................... 23 5.11. 标识设计 ......................................................................................................... 23
6. 我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原则 ...................................................................................... 25 6.1. 因地制宜,符合发展阶段 .................................................................................. 25 6.2. 高标准设计,分步实施 ...................................................................................... 25 6.3. 功能完善,适度超前 .......................................................................................... 25 6.4. 统筹城市形象与经济可实施性 .......................................................................... 25 6.5. 规范健全内部管理 .............................................................................................. 25 6.6. 重要的人才战略 .................................................................................................. 25 6.7. 加大宣传和市民教育力度 .................................................................................. 26
7. 后记 ..........................................................................................................................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