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的模型--浙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519.00 KB
- 文档页数:21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2.3-1原子结构的模型——原子的结构目录 (1) (2) (3) (6) (8)一、原子结物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模型建立的时间和依据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2)当时对原子的认识认为原子是个实心球体。
(3)模型建立的意义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2.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了二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该模型很快被实验否定了。
3.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就这样问世了。
4.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注意】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二、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电荷。
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显电中性。
2.原子核的秘密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得出:(1)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4)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目录•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01教材分析浙教版科学八下《原子结构的模型》一课,是整册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也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模型制作和实验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本课在整册书中的地位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原子结构的正确概念,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本课重难点02学情分析抽象思维能力待加强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较为复杂的概念和模型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微观领域知识缺乏学生对微观领域的概念和现象缺乏了解,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较为模糊。
学生的认知特点1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的对策23通过动画演示、视频解说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和相关概念。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子结构的模型及微观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微观现象,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加强实验教学03教学目标设计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基本组成及其性质;了解原子能级、跃迁等概念及其应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1过程与方法目标23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原子结构模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0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