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
(2)让学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3. 生物分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分类结果:草履虫、熊猫、蘑菇、向日葵属于生物;病毒、珊瑚属于非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加强。
生物与非生物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的判断以及生物分类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 掌握生命现象的判断方法,理解生物分类的原则。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命现象的判断、生物分类原则的理解。
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生物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3.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分组讨论,判断所给模型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说明原因。
4. 例题讲解:针对生命现象的判断,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生物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原则,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体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命现象的判断方法3. 生物分类原则及分类体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a. 植物光合作用b. 沙漠中的风化作用a. 狗、猫、兔子b. 苹果、香蕉、橙子2. 答案:(1)见附件。
(2)a. 是;b. 否。
(3)a. 哺乳动物;b. 水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掌握较好,但对生命现象的判断和生物分类原则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生物分类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自然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能力。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中,学生对生命现象判断方法和生物分类原则的理解。
生物与非生物备课教案高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具体内容为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判别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矿物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共性。
(1)生物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展示的实物,判断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题目,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生物由细胞构成(除病毒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后练习题。
2. 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例题讲解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课后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进行分类整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限制和选择。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案例研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方式。
(2)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限制和选择作用。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2)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或湖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依存(10 分钟)(1)讲解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物质和能量。
例如,阳光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水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质和养分。
(2)举例说明生物也会对非生物环境产生影响。
比如,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活动可以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适应(10 分钟)(1)介绍生物为了适应非生物环境,会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例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骆驼为了适应沙漠中的高温和缺水环境,具有厚厚的驼峰来储存脂肪,能够长时间不喝水。
(2)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生物的适应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生物适应非生物环境的方式。
小学科学第18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能够准确区分它们;2. 能够列举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PPT/黑板;2. 实验材料:水、纸巾、石头、纽扣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视频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有关生物和非生物的问题,例如:"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Step 2 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向学生介绍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给出简单易懂的定义和解释。
生物是指能够生长、繁殖、变化和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物体,如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非生物则是指不能生长、繁殖和变化的物体,如石头、水、桌子等。
Step 3 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30分钟)教师以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如生物的特点:有生命活动、能够呼吸、自我繁衍等;非生物的特点:没有生命活动、不能自我繁衍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Step 4 实验观察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45分钟)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例如水、纸巾、石头、纽扣等,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方式来判断这些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帮助他们总结出生物和非生物的主要特点。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加深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3. 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何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动植物标本等)。
学具:生物与非生物分类表格,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分类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分类练习。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植物:__;动物:__;微生物:__。
(2)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__。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精品课件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3.1生物的基本特征,3.2非生物的基本特征,3.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a.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b.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现象、无生长和繁殖能力、无遗传和变异特性、不由细胞构成。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答案:例如,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非生物:石头、水、空气。
特点见板书。
2. 课后思考题: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对区别与联系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了解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类活动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2. 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PPT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这些实物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所学知识;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分类;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你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人、狗、猫、花草、树木等;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在区分具体实例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的现状,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2. 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和课外活动延伸。
初中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学的相关术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1. 生物的特征: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适应环境等。
2. 非生物的特征:无生命活动、无生长和繁殖、不适应环境等。
第二章:生物的分类1. 生物分类的方法:形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
2. 生物分类的单位:物种、属、科、门、界等。
第三章: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 细胞: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 遗传和变异:生物的遗传特征和个体差异。
3.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生物的适应和进化1. 生物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 生物的进化:生物种类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第五章: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1. 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和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的相互依赖: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基本概念和术语、适应和进化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
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物学教材。
2. 图片和视频:提供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实验材料:准备生物实验所需的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生物现象。
生物与非生物科学知识: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
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科学探究:1: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2: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说理由(学生从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1)提出问题。
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或者视频)(2)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3)表达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4)得出结论。
从动物的生成、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比较。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1)引导:大家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交流:小组内交流实验情况,展示实验记录(3)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4)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1)提出问题出示图片,提问:猫是动物,蒲公英是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2)分析比较根据旁边的提示:“它们是否都能生长?”“是否都能繁殖?”“是否都需要水”“是否都需要营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3)得出结论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
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头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机器人是生物吗?(出示机器人图片)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导学案活动一: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1、出示图片观察(从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思考)2、狗的特点:3、玩具狗的特点:小结:活动二: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1、出示豆子和石子在水中浸泡5天的视频或记录单2、豆子特点:3、石子特点:小结:活动三: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1、通过旁边的提示问题入手,小组讨论。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教育实习教案
教学内容(章节):第二章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第1课时)
课程类型:科学,新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班级:七年级5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放大镜;
(2)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蜗牛,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2)通过蜗牛感觉的实验,发展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
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蜗牛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大自然,并树立爱护小动物的和谐的自
然观;
(2)通过探究实验和课堂互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4、STS:通过观察蜗牛,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蜗牛的形态结构
3、蜗牛的感觉
难点:蜗牛的结构和感觉
教具:多媒体、蜗牛、放大镜、玻璃板、米醋、蔗糖溶液。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在第一章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体积、温度、质量和时
间这些物理量,并且也知道了测量这些物理量的工具以及掌握了如何使用这些工
具!现在请同学们来回答一下它们的测量工具以及这些物理量的符号。
生:长度(l)——刻度尺、体积(V)——量筒、温度(t)——温度计、质量
(m)——天平、时间(t)——停表【板书】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实验工具的使用。
【引入】首先,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蚂蚁、苍蝇、蚊子
等微小生物的身体结构,比如它们是否有眼睛、口等,分别长在什么地方,那我
们该用什么工具去观察并了解它们呢?(引出放大镜)
生:放大镜,„„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放大镜吧?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放大镜的使用】
同学们的桌面上已经有了放大镜了,现在请你们把它拿出来,然后2个人一组,
观察一下你们手上的放大镜,同时看ppt上的填空题,把你们认为正确的答案填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上去。(一般用玻璃制成,用手摸可感觉到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用玻璃制成,中间厚、边缘薄,„„
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铅笔、头
发、指甲等,看看放大镜中的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出放大镜的作用
和特点以及它的使用方法)
生:(观察活动)
(放大镜的作用和特点:能将观察对象放大,看到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放大镜不要与被观察的物体离得太远,
观察时,可将放大镜在物体与人眼之间适当移动,使看到的物体较清晰为止。<
强调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属于间接观察”>)
那么,什么是间接观察呢?(引导:当我们用感觉器官直接进行观察时,我们把
这种观察叫做直接观察。而当我们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时,是不是借助了放大镜这
个工具啊,所以我们把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
【小试牛刀】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放大镜与观察物体间的距离正确的是B靠
近观察物体。(解释“为什么不能贴着物体或远离物体进行观察?<贴着看,无
放大作用,且可能污染镜片;离得太远,观察对象不在视野内,无法观察。>”)
【观察蜗牛】
【外形特征】
在观察蜗牛的环节中,我们将要探究的是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的生
理特征。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放大镜的使用。现在,我们就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蜗牛的
外形特征,看看它有哪些结构:请大家将蜗牛拿出来,然后2人一组进行观察,
同时将蜗牛的眼、口、壳、腹足、触角填在书本p32的相应位置。
生:(结合ppt上所指的具体结构回答)
【小结】蜗牛的外形特征(结合图,并以ppt20为参考)
【思考一】蜗牛爬行时会在玻璃板上留下痕迹吗?它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作用?
(会,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减少爬行时与地面间的摩擦,二是可以
传递某些信息。)
生:减少摩擦,传递信息。„„
【思考二】蜗牛为何要四处爬行呢?(蜗牛在四处爬行时,一方面可以寻找食物,
另一方面可以寻找配偶,进行交配以繁殖后代。)(引导,倾听学生的回答后进
行总结)
生:寻找食物,寻找配偶„„
【生理特征】(边活动边播音乐,融洽气氛)
我们知道正常的人一般都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种感觉,那蜗牛呢?
它们有没有这五种感觉呢?(适当停顿)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些活动,探究一
下蜗牛的感觉。大家把书本翻到p33,然后仔细看一下书本上是怎样进行实验
的?
分组:先一起做活动一;再是一、二组做活动二和活动三,三、四组做活动四;
然后是一、二组做活动四,三、四组做活动二和活动三。(注:活动过程中进行
指导;四个活动都做完后,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总
结。)
【活动一】让蜗牛在灯光下爬行3分钟后(适应环境),用书本遮在它的上面,
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怎样行动?(阴影。说明有视觉)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活动二】用铅笔头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足和壳等部位,蜗牛有反应吗?那个
部位最敏感?(有,触角最敏感。说明有触觉)
【活动三】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没有反应?
(没有反应。若停止爬行,可能是感受到空气的振动或其他原因。)
【活动四】用棉花蘸一点米醋,放在蜗牛前面3厘米处,蜗牛有反应吗?在蜗牛
前方的玻璃板上滴几滴蔗糖溶液,蜗牛会怎样行动?(不会爬向醋,而爬向蔗糖。
说明有嗅觉和味觉)
【思考】通过上述实验,你知道蜗牛有哪几种感觉?(学生回答再小结)
生:有视觉、嗅觉、触觉,没有听觉,„„
【思考】一只蜗牛的质量是多少?如何测量一只蜗牛的质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方案。
生:先测几只蜗牛的质量,然后除以几,就是一只蜗牛的质量。„„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如蜗牛应该是大小相似的) 累积法
【生活习性】
接下来,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捉到蜗牛的?这些地方的环境有
什么特点?你们也可以结合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来回答。(引导)
生:阴暗、潮湿、温暖,„„
那么,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呢?它吃什么?
生:害虫,吃植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对蜗牛的生活习性做一个小结:陆生,有
冬眠和夏眠的生活习性,常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夜间活动,主要食物
是一些植物的叶和嫩的叶芽,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作用,是一种农业害虫,因
此农民不太喜欢它。
【思考】有人说:“蜗牛是农业害虫,所以我们要消灭它。”你觉得这话说得对吗?
生:不对,因为„„
(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
相关的其它生物,如萤火虫<最主要的食物是蜗牛,如果蜗牛灭绝,就会影响萤
火虫的生存。萤火虫会分泌一种毒素,将蜗牛毒死,然后再慢慢的享用。>。
而且,蜗牛还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早有以蜗牛治病的
记载,近代中医学也公认蜗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治消渴等作用。另外,蜗
牛还是世界四大名菜之一 ,在国际上有“软黄金”之称。)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你
都学到了什么?(结合ppt进行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剩下的时间,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吧!
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