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生物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对常见生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
(2)让学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3. 生物分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简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答案:(1)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感受、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生态环境等。
(3)分类结果:草履虫、熊猫、蘑菇、向日葵属于生物;病毒、珊瑚属于非生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应用还需加强。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17课,主题为“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认识世界”的第二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能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难点: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生长繁殖等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2.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具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观察记录表,分辨生物和非生物,并列举生物的特征。
4. 知识巩固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理解,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非生物:无生活需要、无生长繁殖、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列举五种生物和五种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 答案示例生物: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人类非生物:石头、水、空气、土壤、阳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更多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深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同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加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5.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和深入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明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生长繁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认识生物的分类,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2. 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两者。
(2)出示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 生物的基本特征4. 生物分类(1)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类知识。
(2)出示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生物进行分类。
5.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讲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重要性。
(2)出示实例,让学生分析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特征的事物2.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3. 生物分类按形态结构分类按生活习性分类按营养方式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改良环境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1)请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分类。
3. 认识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何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动植物标本等)。
学具:生物与非生物分类表格,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阐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发放生物分类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分类练习。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植物:__;动物:__;微生物:__。
(2)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__。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对展示的实物进行分类。
2.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答问题。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4.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与非生物,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分析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2. 答案:(1)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水、空气、土壤等。
(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影响植物的生长,光照影响动物的作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及区别。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1. 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
2. 生物的分类及常见生物的识别。
3.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常见的生物,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系统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常见生物的识别、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实物(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学习单、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定义与特征,引导学生掌握二者的区别。
(2)学生观察实物,进行生物分类,认识常见生物。
(3)教师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3. 实践活动:(1)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实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2)分类游戏:学生分组,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比一比哪组分类又快又准。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等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生物分类3.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生物与非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的第三节“生物与非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 掌握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和联系;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联系和区别,以及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基本概念讲解:(1)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如动植物、微生物等。
(2)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现象的物质和能量,如水、空气、阳光等。
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生物具有生命现象,非生物不具备生命现象。
(2)联系: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4. 生物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2)生长发育:生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的能力。
(3)繁殖:生物体能繁殖后代。
(4)应激性: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遗传与变异:生物体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1)光:影响生物的生活节奏、生长发育和分布。
(2)温度: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
(3)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分布。
(4)空气:影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动。
(5)土壤: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营养摄取和生存环境。
6.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环境污染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名师教学设计《生物与非生物》示范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四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及区别,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区别。
2. 学会运用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对生物进行分类。
3. 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生物图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生物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
(2)通过实例分析,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原则对生物进行分类。
3. 实践活动:分发生物分类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卡片上的生物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特征。
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4. 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并分析其特征。
2. 答案:(1)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生物:人类、狮子、蝴蝶、大树;非生物:石头、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和分类原则掌握较好,但在区分具体实例时存在一定难度。
今后教学中,应增加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涵盖生物与非生物的核心概念和分类原则。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通过对比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植物、动物、石头、水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用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和非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和非生物的思考,引出本课主题。
2. 第一环节:探索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生物图片,思考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3. 第二环节:探索非生物特征(1)学生观察PPT上的非生物图片,思考非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4. 第三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1)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教师提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2. 非生物的特征: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不由细胞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基本特征。
(2)试分析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2. 答案:(1)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非生物:如石头、水、空气等。
(2)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特征,非生物不具备这些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观察、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可能未能充分参与讨论。
小学科学1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11册,主要涉及第一章“生物与非生物”的相关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区别;生物的分类及其特点;生态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实物、PPT、教学视频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吗?2. 知识讲解生物的概念:具有生长、繁殖、变异、应激性等特征的有机体。
非生物的概念:不具备生物特征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的特征:生长、繁殖、变异、应激性、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等。
3. 例题讲解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物特征进行判断,并解释原因。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课堂分享。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动手操作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的特征3.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列举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并进行分类。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并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理解程度,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第一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详细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分类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13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如植物、动物样本)。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现象、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第2页的例题,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现象生长繁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无生命现象是否具有生长繁殖能力是否进行新陈代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4页课后习题13题。
2. 答案:1)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生长繁殖能力、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特点。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生命现象、是否具有生长繁殖能力和是否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否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生命的态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增强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五册第17课,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的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学习如何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来探究生物和非生物;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生物的基本需求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能力,激发探究精神,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区分它们。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图片、生物和非生物的标本或模型。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色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提出问题:“这些事物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2. 探究新知(15分钟)(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记录。
(3)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汇报,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强调它们的基本特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探究。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10分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记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2.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3. 观察记录表4. 分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认识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与非生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类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
2. 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现象、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无遗传和变异特性、不由细胞构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2. 教学难点: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实物或模型,用于展示和分析。
2. 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准备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2. 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
3. 讲解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无生命现象、不需要营养、不能进行呼吸、不能排出废物、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能生长和繁殖、无遗传和变异特性、不由细胞构成。
4. 实例分析:分析生物和非生物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及其区别。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关于生物和非生物特征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2.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实例。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8.《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与非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
通过观察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目的是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动植物的图片,通过图片的观察,增加学生对动植物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探究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大树、小草是否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知道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两组图片,找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
再通过判断机器人、生石花、钟乳石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从而知道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呼吸,对刺激有反应等。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利用课上所学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寻找生活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从具有生命的人迁移到思考石头、大树、小草的生命状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有生命的物体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对生命的特点有简单了解。
但是并没有深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在技能方面,学生对观察比较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而对生物和非生物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生物与非生物》生物课教案3篇生物与非生物教案篇一:2016秋七年级科学上册2.1《生物与非生物》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2、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4、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教学难点1、学会通过观察,去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和植物。
2、其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让学生尽量的都列出。
3、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关键的两点要强调。
【基础知识梳理】一、观察蜗牛1、身体结构:蜗牛身体结构分为五个部分(1)触角:蜗牛头上有四个触角,两个长,两个短。
(2)壳:蜗牛有壳,但是没有骨头,身体软绵绵的,能缩进壳里面去,也能从壳里伸出来(3)腹足:蜗牛没有脚,只有一片扁平的足,即是腹足,是蜗牛的运动器官,腹足会分泌黏液使蜗牛的身体在黏液中滑行。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蜗牛经过的地方有一条亮亮的足迹。
问:黏液对蜗牛的滑行有什么好处?(4)眼:蜗牛的眼睛在触角上(5)口:蜗牛有口,主要以植物的茎叶为食。
2、蜗牛的生活习性:陆生,有夏眠和冬眠的生活习性,栖息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夜间活动。
对农作物有危害作用,是农业害虫。
二、生物与非生物二、生物的基本特征有七点。
这也是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标准。
1、生物具有严谨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结构,这个在后面会讲到。
2、生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时时刻刻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吸收外界的营养物质,用来组成自身的物质,储存能量,例如:我们吃饭,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生物又能分解自身组成的物质,释放能量,并将废物排出体外,例如:我们运动,呼吸作用。
小学科学第17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第四册第17课,主要围绕“生物与非生物”的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学会区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探讨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的基本需求;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区分自然界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如何正确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实物、PPT、黑板、粉笔。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和非生物,提出问题:“这些美景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呢?”2. 讲解:详细讲解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学会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4. 举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存条件。
5. 随堂练习:展示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并进行分类。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的生存条件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生存现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分类。
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施3. 作业设计及其答案的开放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生物和非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浙科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2.1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年级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非生物》选自浙科版普通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特征和蜗牛的形体特征及感觉两部分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观察生物知识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后,本节课实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学习细胞,常见的动物和常见的植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在教材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性作用。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与非生物,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会使用放大镜。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物的分类,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活动】
预设:积极讨论,小组代表及时记下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活动】
五分钟后教师拍掌示意时间到,停止讨论。
请一组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并且询问学生答案的依据,并且让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若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回答不好的教师及时给予纠正。
【学生活动】
预设:我们认为生物可以生长,比如大树是从小树苗长成大树的,我们人也是从一点点大的小孩儿变成了现在的大人。
例外小组回答:我们认为生物可以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例如小狗尿尿。
例外小组回答:生物对外界刺激有有反应,如含羞草在接受刺激后会合拢。
生物可以繁衍后代,如母狗生狗宝宝。
【教师活动】追问:还有其他的特征让你可以很快的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回答生物能遗传和变异
【教师活动】
教师展现PPT,解释遗传和变异,并且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影响深刻。
然后教师展现人类进化的图片给学生看,提问这一现象证明了生物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
预设:个别学生提出进化一个词,但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
【教师活动】
进一步解释进化的意思并且举例。
然后PPT展示大家总结的生物特征,再一次对各个特征举例(例子都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问狗和机器狗遇到墙壁都会转弯,从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角度来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预设:与教师一起总结刚刚的特征,对每一个特征进一步思考与理解。
积极思考老师提的问题。
学生回答:狗是生物,机器狗是非生物,两者的原理不同。
学生回答各种各样,但回答不是很全面。
【教师活动】
狗转弯是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体现。
而机械狗转弯受电脑程序的控制,与适应外界环境无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搭建视频支架以及学生探究实验支架,学生沿着支架作用,独立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以落实教学重难点。
同时通过分析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发展判断、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