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 推荐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542.50 KB
- 文档页数:9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训练题(解析答案配套) 专题二:压缩语段高考二轮复习1031 16:07::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训练题(解析答案配套)专题二:压缩语段1.下面是一段关于“网络水军”的文字,请简要概括“网络水军”的四个特点。
(4分)“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
“水军”大都是隐藏身份的网民,大都“穿马甲”和雇佣者交易,其活动难以掌控。
版主把主帖发出去后,获得广大的“网民”的注意,进而营造出一个话题事件,所有网络公关公司都必须雇佣大批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员来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
2015届高考模拟1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谨防民意制造者利用网络推手误导舆论”的署名文章,批评“网络水军”制造“民意病毒”,指出“民意病毒”利用和裹挟健康民意,不仅伤害广大网民的感情,也损害网络表达民意的健康肌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主要应明确语段是从哪些角度来陈述问题的,这就要求考生将语段划分层次,再结合每层的关键词来概括特点。
答案:灵活性、不可控性、零散性、制造“民意病毒”(每点1分,顺序1分)2.下面是某论文的摘要内容,请根据其主要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近年高考的议论文写作存在“材料老套,机械堆砌,议论不深”和“文章,思维幼稚,逻辑混乱”两大突出问题。
笔者由写作的“双重转化”理论反观写作指导思想,提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假设、意义分析等方法有效地分析材料来治“标”,通过适当学习逻辑知识,掌握由果溯因、一分为二、发展变化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来治“本”的提升策略,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1(用时:45分钟满分:5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2012·天津)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没有那么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________着的却是一股青春的朝气。
②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________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
③我们相隔的不是几小时的车程,而是一整块大陆,就像歌里所唱的,用我的晚安陪你吃早餐,但是________也隔不断彼此的思念。
A.萌动调剂地久天长B.涌动调节地久天长C.萌动调节山长水远D.涌动调剂山长水远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
“萌动”的意思是“(植物)开始发芽,比喻事情刚起头”。
“涌动”的意思是“呈现出某种动态的现象”。
根据语境,“绿”已经是“生机盎然”的状态,与“萌动”相比,“涌动”更为合适。
“调节”的意思是“从数量上和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多用于水量、风力、温度、气候、物价等。
“调剂”的意思是“侧重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多用于人员、力量、生活、物资、精神等。
此处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所以用“调剂”。
“地久天长”的意思是“历时悠久或爱情永久不变”。
“山长水远”的意思是“山水阻隔,道路遥远”。
根据语境,“相隔的”“是一整块大陆”,强调的是一种空间距离,所以应用“山长水远”。
2.(2012·湖南)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河南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试题--语文【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
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
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
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
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
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
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
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3(用时:45分钟满分:5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标点,散落文字下角,或者后边。
对文章而言,读者________一点,忽略它们,一扫而过,也________。
标点看似文字的随从。
其实不尽然,用好标点会________文字,给文字以灵性。
A.轻狂无伤大雅激发B.轻慢无伤大雅激活C.轻慢无关痛痒激发D.轻狂无关痛痒激活答案 B解析“轻慢”指对人或物不敬重,态度傲慢。
“轻狂”指非常轻浮。
“无伤大雅”指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
“无关痛痒”指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
“激活”指刺激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发挥作用。
“激发”指刺激使奋发。
2.下列对联中,最适合祝贺学校科技节开幕的一项是(3分)()A.喜看杏坛添秀色,乐闻木铎振新声B.能歌善舞心弄巧,长书工画指生花C.披文入理游胜景,穷天究地探迷宫D.架集古今书万卷,柜藏中外帖千函答案 C解析A项适用于学校门联。
B项适用于艺术节。
D项适用于书店。
3.下列各项中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答案 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关于枫桥,我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
我想象____________;我想象____________;更想象着____________。
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______________。
我仿佛都似曾相识,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
①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钟楼高耸天际②那枫桥高耸的弓影,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③钟声如缕,悠然从水上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唤起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漂泊的悲哀④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渺的秋江,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影里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答案 C解析本题是对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只要对原诗较为熟悉,注意语句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很容易选出答案。
限时综合规范训练2(用时:45分钟满分:53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________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建立国家荣典制度表彰雕刻艺术家,设立雕刻文化艺术基金鼓励创造精品,________解决雕刻文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问题。
③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________,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坦陈从而灵心慧性B.坦陈进而灵心慧性C.坦承从而妙手偶得D.坦承进而妙手偶得答案 C解析坦陈:坦率地陈述,重在陈述。
坦承:坦白地承认,重在承认。
根据语境,应为“坦承”。
从而:连词,重在表目的和因果关系。
进而:连词,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在递进关系。
从语境看,是表示因果关系。
妙手偶得:技艺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偶得:偶然得到。
妙手:技艺高超的人。
灵心慧性:强调聪颖的天资。
从语境看,此处更强调偶然得到佳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答案 B解析A项结构混乱,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
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
D项成分残缺,在“美德”后加“的人”。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恰当的一项是(3分)()A.“恒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告语:走进“恒春”,明媚一生。
目录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1单元书愤.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1单元推荐作品.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1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1单元长恨歌.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推荐作品.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春江花月夜.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2单元菩萨蛮.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3单元将进酒.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3单元推荐作品.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3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3单元苏幕遮.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大铁椎传.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庖丁解牛.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过小孤山大孤山.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阿房宫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4单元项羽之死.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伶官传序.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六国论.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祭十二郎文.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5单元陶庵梦忆序.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doc 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种树郭橐驼传.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素质升级检测.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苦斋记.doc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第6单元项脊轩志.doc第一单元 赏析示例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回眸.(mïu) 百媚.(mãi) 骊.(lí)宫 B .鼙.(pí)鼓 霓.(ní)裳 花钿.(diàn) C .云栈.(jiàn) 萦纡.(yū) 马嵬.(wãi) D .临邛.(qiïng) 凝睇.(tì) 擘.(bî) 【答案】 B(A 媚:mâi;C 栈:zhàn;D 睇:dì)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九重城阙..烟尘生城阙..辅三秦C.⎩⎪⎨⎪⎧ 到此踌躇..不能去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D.⎩⎪⎨⎪⎧ 上穷碧落下黄泉..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答案】 D(A①不够,②不值得;B①指宫廷,②指长安;C①停留,②得意的样子;D 地下的泉水,都是用的“黄泉”的本义)3.下列句子中的“顾”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 .君臣相顾.尽沾衣。
陕西省渭南市希望高级中学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二部分第二单元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沙①姜彧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
只疑误入武林溪②。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
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姜彧作为河东山西提刑按察使,借视察水利的机会拜谒了晋祠,曾作《浣溪沙》二首,此为第二首。
②武林,即今杭州,杭州山水佳称天下。
★(1)有人说,“山滴岚光水拍堤”中的“滴”字用得别出心裁,请加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最后一句“一尊心事百年期”,简要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滴”字将山上云朵那鲜润洁净且不断飘浮的质感和动感极为形象地呈现了出来,不仅准确地写出了自然物象的特性,更表现出了作者欣喜、畅快的心境。
(2)“心事”,就是词人现在身在官场尚无法实现的归隐田园、寄身山林的心愿;“百年期”即终生的期待,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的山水,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
抒发了作者想摆脱俗世的喧嚣、早日寄身山林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①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曾与汉和亲。
★(1)诗中“望”字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边塞诗的主题与众不同,别有新意。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过关测试(福建省)目录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2[文言文阅读一] (8)3[文言文阅读二] (25)5诗歌阅读一 (39)6[诗歌阅读二] (53)7[文学名著阅读] (67)8[文化经典阅读] (76)9[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 (84)10[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98)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一、新题模拟1. (2014·河南淇县一中第4次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朝晖夕阴。
(范仲淹《岳阳楼记》)(2),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3)“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答案】:(1)横无际涯气象万千(2)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 (2014·江西吉安一中【上】期中考试)古诗文默写(8分)(1)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
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3)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
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_________,抚孤松而盘桓。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3. (2014·甘肃天水一中第3阶段检测)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 水何澹澹,。
(2) ,飞鸟相与还。
(3) ,闻道龙标过五溪。
(4) 白头搔更短,。
(5) ,自将磨洗认前朝。
(6) ,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题点训练一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复习方略]分析概括古诗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而是二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是强化审题答题规范训练,强化分析概括思想感情的方法训练;二是学会分析概括景中情、物中情、典中情。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吴锡畴①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
答:答案一是伤春之情。
诗人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飘荡,感叹春光流逝。
二是忧国之情。
诗人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朝廷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二要注意分析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揣摩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感叹“韶光”“匆匆”而去,“落花”在“风”中飘荡,写出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伤感;再结合注释①的内容,可知诗中还有对朝廷风雨飘摇、国势衰弱的伤痛。
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诗人直抒胸臆。
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
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则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的所见所感。
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
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子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的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至妙入微!颈联,是前两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诗人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己。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对点练习实用文本阅读2一、阅读下面的访谈选段,完成1~4题。
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
”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
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曹文轩:是的。
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
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
开门见水,满眼是水。
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
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
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
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
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
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
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
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
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
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
其次,水是干净的。
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
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
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
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
再其次,是水的弹性。
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
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
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
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
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
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辋.(wǎng)川 东菑.(zī) 朝槿.(jǐn) B .危樯.(qiáng) 铜钲.(zhâng) 西崦.(yān) C .饷.(xiǎng)春耕 初霁.(jì) 荠.(qí)麦 D .怆.(cāng)然 豆蔻.(kîu) 窥.(kuī)江 【答案】 A(B 钲:zhēng,C 荠:jì,D 怆:chuàng)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A .淳熙丙申..至日 丙申:就是指冬至这一天 B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戍角:驻军的号角声 C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重:着重 D .渐黄昏清角吹寒..吹寒:吹出了寒气 【答案】 B(A 丙申:指年,至日指冬至这一天;C“重(chïng)”,应为“重新,又”;D 吹寒:在寒风中吹着)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积雨空林烟火迟.太子迟.之 B.⎩⎪⎨⎪⎧ 危.樯独夜舟危.乎高哉C.⎩⎪⎨⎪⎧ 名.岂文章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答案】 B(两个“危”字都当“高”讲。
A.迟:①晚,②以……为迟。
C.名:①名声,②叫做。
D.怀:①心情,②怀中揣着)4.下面对《积雨辋川庄作》颔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述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B .水田与白鹭两种景象互相映衬、配合,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形成色彩浓淡的差异。
D.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
【答案】B(无“画中有诗”)5.下面对《旅夜书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
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
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
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冷寂得很。
B.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C.后四句即景抒怀: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
“官应老病休”是说官职本来应该因自己年老多病而罢休。
对此诗人并未有什么不满。
D.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此诗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答案】C(“官应老病休”本是反话,诗人的本意是说官并非因“老病休”,此句表现了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赏析姜夔的《扬州慢》一词,仔细品味词句,回答下列各题。
6.对词中表现“黍离之悲”的诗句所作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一个“名”字,表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市;“竹西佳处”,以杜牧诗句进一步表明扬州的声名远播。
总之,开篇8字,即写出耳闻目睹的扬州繁盛景象。
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句,想象往昔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热闹兴旺;“尽荠麦”,则表明今日映入诗人眼帘的,竟是一片荒凉。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诗人赋物以人格化,一个“废”字,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如今连水和树都憎恶侵略战争,更况人乎?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如果说上面所写均是视觉与感觉形象的话,此句则写了听觉与感觉——一座空城,更映衬出“清角吹寒”的凄冷和荒凉,更凸现了“黍离之悲”的主题。
【答案】A(A项的表述,不符合试题的要求——试题要求“表现《黍离》之悲”,而本项所表述的则是昔日扬州的繁华,可见与题意相悖;再者,昔日的繁华,完全是诗人想象中的境界,但本项中却用了耳闻目睹....一词,显然错位了)7.对《扬州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扬州在隋、唐、北宋,确为淮左名都,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与“杜郎俊赏”可证;但在南宋初年,竟遭金兵两次洗劫,“都在空城”今昔对比,诗人“黍离”之悲便油然而生,从而表达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B.写作《扬州慢》时,姜夔才21岁,可谓风华正茂之时,词人的知识积淀,与对现实的观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使词章显现出他横溢的才华,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C.表现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本是个大主题,词人则以扬州为点,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想象中的昔日繁华图景与今日目睹的残破现象对接起来,让读者似乎听到了那破碎山河的呼唤!D.诗人极善于以独特的眼光选材,极善于摘取所闻、所见、所感的细节来开掘出大的主题。
比如,为了凸显“空城”这个“词眼”,姜夔选取的素材是:荠麦,胡马,废池,豆蔻,青楼,二十四桥以及桥边红药……【答案】D(D项对词人的评价,其观点准确无误;但例证却纰漏甚多,如“胡马”、“豆蔻”、“青楼”,如何证明“空城”)8.下面对《长相思》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此时离故乡并不太远,只是走过了一段山,一段水。
第三句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B“ 夜深千帐灯”,夜深人静,帐篷里点上了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思乡之意更浓。
C. 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
D.“故园无此声”卒章显志,表现了军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答案】A(“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二、语段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9.这首诗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拟人、比喻、对偶。
10.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景与叙述相结合。
前三联以写景为主,后一联以叙述为主。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出巡路上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第12题。
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乡之情。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14题。
己亥岁①(二首录一)曹松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④,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①己亥岁:指唐末乾符六年。
②泽国:指江汉流域。
③樵苏:打柴割草。
④封侯事:乾符六年,镇海节度使高骈在镇压黄巢起义军中以“功在杀人多”而封赏。
13.从首联的“战图”上,你能联想到怎样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江汉流域被绘入“战图”是委婉的说法,由之我们可以想象到战乱蔓延、兵荒马乱、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
14.末句为何触目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将军封侯是靠杀人如麻、士卒牺牲的代价换取的。
并且此句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与“万”、“成”与“枯”的对照,皆令人触目惊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李煜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5.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词通过“枫叶丹”来写秋之深,进而烘托相思之愁;杜诗用春天的“二月花”来衬托枫叶,一扫常见的凄凉暗淡,透露出欣喜昂扬之情。
16.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点明时令是秋季,从花开到花落的时间长,说明相思之久;②用“残”字渲染萧瑟冷清的气氛,衬托愁苦的心情,花开无人赏,花落无人怜,借花烘托思妇的孤寂凄苦。
(答出两点即可)四、高考热点17.请用15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以下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相关建议。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19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71.0%的受访者认为“大多不适合”孩子观看,另有18.3%的人认为“大多都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