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选段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原文、翻译、赏析6篇论语原文、翻译、赏析6篇论语原文、翻译、赏析1论语·为政篇春秋战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论语1一6则
以下是《论语》前六则的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翻译: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
”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
”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业,三十岁言行合于礼,四十岁能明白事理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一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辨明是非真假,七十岁能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原文《论语·学而第一》一开始就讲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听这话,好像是说,学习很开心,有朋友从远方来很开心,人不理解自己但自己不生气,哇,这些话听起来挺高深的,但我们不需要把它想得那么复杂,其实它们背后是个简单的道理:学习和交朋友是生活中的小快乐。
我最近就有一个亲身体验,刚好能跟这个话题结合。
说起来也是个有点“傻乎乎”的事情。
上个月,我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
那种普通的朋友聚会,不是什么正式场合,就是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
说实话,我本来是有点不想去的。
因为我刚好有点累,自己在家待着觉得更舒服。
可是呢,想着朋友的热情邀约,最终还是去了。
到了那儿,刚坐下不久,就遇到一个很久没见的老同学,他是那种大家都很喜欢的类型,人缘超级好。
我一坐下,他就开口问我:“你现在在忙啥?”这问题好像很普通,但在我那一瞬间,我有点卡壳。
因为自己最近忙得乱七八糟的,工作上的事情也很不顺心。
话题一开始,我有点想往回避的方向走,但是一看到他笑得那么灿烂,就想着,也许这也是个挺好的机会,把这些心里话聊出来。
于是我就讲了点最近的困扰,心里有点难受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没想到,他听得特别认真,甚至还给我分析了下原因,说这些是“成长的阵痛”。
我当时心想,哇,没想到这么久没见,大家的关系竟然还这么好。
我问他,“你这么久没见我,还能这么聊得开,真是太厉害了,怎么这么有耐心啊?”他一笑,说:“其实我挺喜欢这样的呀,咱俩一见面就能聊点真正的东西,不用拘谨。
”我突然觉得,他这种轻松的态度,反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放下了很多压力。
我那一刻忽然意识到,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
像《论语》里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不过是说,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在一起很多次,也不需要什么多么正式的场合。
只要你心里有话可以随便聊,不管是开心的、烦恼的,哪怕聊着聊着就开始了“人生苦短”的感叹,大家都能真诚相待,就已经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快乐了。
论语二十章原文及翻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翻译〗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翻译〗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翻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翻译〗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论语》阅读答案《论语》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
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
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根据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
论语全文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对话的集合。
它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和道德意义。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篇:论语全文(上)【原文】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鲠则已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终身不可救已矣;荣辱不惧而好直者,其务矣!”【译文】学而篇孔子说:“学习并不觉得烦恼,岂不是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喜悦吗?人们对我无知无疑,我不生气,岂不是君子吗?”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敬爱父母,尊敬兄长,而又喜欢违法乱纪,那就是自取灭亡;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违法乱纪,却喜欢搞事情,那他一辈子都无法被拯救;如果一个人不畏惧荣辱,而喜欢正直,那他的事业就会有成就!”【原文】为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句芒刖乎?文武之政,大体也。
管仲之器小哉!”子曰:“人比大车,文武比盗墓。
故乱而不可荡也。
”子曰:“安邦乎?唯中国足以为比。
”子曰:“人无恒不立,不立则不安,不安则乱,乱则动。
”【译文】为政篇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眼前小利。
急于求成则不能成功,偏见小利则无法完成大事。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无法为人所用。
大车没有提槁,小车没有軥轱,它们怎么能行使呢?”孔子说:“富有和贵族是人们所希望的,但是如果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得来,就不应该去得到。
贫穷和卑微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也不应该去摒弃。
君子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么能够成就大名呢?君子在一生中,只要背离了仁爱,那么造次的地方必然是那一点,颠沛的地方也必然是那一点。
论语章节原文与解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讲话和行为。
论语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章节原文,并进行简要解析。
第一章: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章节是论语的开篇,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看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需要不断的温习和重复,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八章:雍也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章节中,孔子表达了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有的心态和追求。
孔子认为,15岁时应该立志于学习,30岁要有自己的事业,40岁要明白自己的追求,50岁要了解天命,60岁要保持耳顺,70岁时则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超越规矩。
第十四章: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章节中,孔子探讨了利、命和仁的关系。
他认为,为人处世应当注重利益,但同时也要考虑道义和仁爱的原则。
孔子强调,利与命、仁要相互结合,不能只顾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他人的利益和仁爱。
第十五章:子路篇子路问强。
子曰:尽力而为之,又何患乎?这一章节中,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解决困难。
孔子回答说,只要尽力去做,就没有什么担忧的。
这句话强调了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只要全力以赴,就没有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
综上所述,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选取几个章节原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心态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看法。
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
浏览下列两个论语语段答复以下问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对上面两个语段懂得不准确的一项是()A孔子以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惟对今天仍有必定的指点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即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足,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愿望他卖力进修《诗》,有问题就与先生商量.重视《诗》的教化功效,这是孔子教导中的一个明显特色.C孔子死力倡导“安贫乐道”,以为有幻想,有志向的正人,不会老是为的吃穿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幻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个中.D孔子提出,不相符于道的功名利禄,他是果断不予接收的,对他来说这些器械,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看重.这种思惟深深影响了古代的常识分子,也为一般老苍生所接收.2.谈谈你对这两段所表示的孔子思惟的懂得参考答案:1、B⒈文段表现了孔子将礼和义视为道德的高标.⒉.他愿望人们能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幻想境界.⒊他强调,只要相符道义,那么清苦的生涯也是洋溢着快活的.⒋.这一思惟的提出,对后世常识分子有深远的影响.温习时抓住孔孟的重要思惟为冲破口,如,孔子的“仁”(最高道德尺度: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礼”(行动准则:低廉甜头复礼)“中庸”(处世原则:不偏不倚.矫枉过正.执用两中)“教导”(有志于学,有教无类.学思联合.因材施教.教授教养相长)等思惟.孟子的“平易近本”(平易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以德行政者王)“仁政”(养平易近\教平易近)“性善”(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长短之心)等思惟,领会深入寄义,学会比较,接洽实际生涯加以融合贯通.。
【论语原文选段之一】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5?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经常复习,不也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不恼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六种不同的译文】 1. 理译 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Is it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2. 威译 亚瑟 · 威利(Arthur Waley):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s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To remain unsoured even though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others, is that not after all what i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 3. 王译 王福林:Confucius said: “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learn and then constantly review and practise what he has already learned? 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have like-minded people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If others don’t know him, he doesn’t feel displeased. Isn’t it a superior person’s bearing?” 4. 赖译 赖波、夏玉: 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after all to practice in due time what one has learnt? Is it not a delight after all to have friends come from afar?Is it not a gentleman after all who will not take offence when others fail to appreciate him?” 5. 潘译 潘富恩、温少霞:The Master said,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and to review constantly what one has learned?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afar? Is he not a superior man, who feels no discontent though others do not know him?” 6. 丁译 丁往道:Confucius said, “Is it not a pleasure to learn and practise from time to time what is learned? Is it not a joy to see a friend who has come from a faraway place? Is it not gentlemanly to have no resentment when one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 【翻译要点评析】 1.“子曰”,“子”是古代人对男子的尊称,常写在姓的后面。这里称孔子为“子”而讳其名,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尊称。直呼孔子为Confucius是符合西方传统的,西方对作者一般直呼其名,而不加表示职称、身份等的词语。王译、赖译、丁译用Confucius 显然是为了点明“子”指的是谁。而威译、潘译为了传达中文的含义,用了 The Master 一词,表示“先师”之意,这就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特征,这样做虽然会使西方读者感到不习惯,但有利于他们了解原文的的内容、风格及原作者的意图。 2.“学而时习之”,“学”:学习。此段中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and, 第二个“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时”:经常constantly; at due times; from time to time。“习”:复习,练习review and practise; repeat。“之”是代词,指学过的知识what one has already learned。 3. “不亦说乎?”“不亦„„乎?”是古汉语中一种常用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相当于“不也是„„的吗?”“说”(yuè),同“悦”,意即“高兴、快乐”。此句译成Isn’t it a pleasure for one to do …?或Is it not pleasant to do…? 4.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旧注曰:“同门曰朋。”这里“朋”当指“弟子”解,王福林解作“志同道合的人”。多数译者译作friends, 王译为like-minded people, 比friends 有更深一层的意义,比较贴近原文。“自远方来”有不同的译法: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come to one from afar;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5. “不亦乐乎?”“乐”:快乐delightful; pleasure; a delight; a joy。 6. “人不知而不愠”,“人”:别人others; men。“人不知”中“知”字无宾语,解作“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译法有 don’t know; take no note of;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by; fail to appreciate;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愠”(yùn):恼怒feel displeased; discomposure; take offence; feel no discontent。 7. “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译法有: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gentleman; a superior person (man)等。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译出了“君子”一词的内涵。
【六种译本对关键词语译法之比较】 译文 原文 理译 威译 王译 赖译 潘译 丁译
子 The Master The Master Confucius Confucius The Master Confucius 时习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to repeat constantly review and practise to practise in due time to review constantly to practise from time to time
不亦 说乎 Is it not pleasa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 Isn’t it a pleasure Is it not a pleasure Is it not pleasant Is it not a pleasure
自远方来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come to one from afar coming from faraway places come from afar coming afar has come from a faraway place 乐 delightful delightful a pleasure a delight delightful a joy
不知 take no note of one’s merits are unrecognized don’t know fail to appreciate do not know is not properly understood
不愠 feel no discomposure to remain unsoured doesn’t feel displeased will not take offence feel no discontent have no resentment
君子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a gentleman a superior person’s bearing a gentleman a superior man be gentlema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