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8-经络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0
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
以下将从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药物运用等方面来探讨中医行业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互补性,五行学说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克关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通过经络进行,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器功能的理论基础。
2. 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辨证方法有望闻问切,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中医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不同的面色、舌苔、舌质和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2. 闻诊中医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呼吸等声音来判断病情。
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和病机的转变。
3. 问诊中医问诊是通过与病人的沟通和询问,了解病人的病史、症状、体质等方面的信息。
询问的内容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的出现规律等。
4. 切诊中医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
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缓、数、细、滑、紧等不同的状态,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病情和用药。
三、中医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最重要的治疗技术之一,中药是一种通过中药材的组方运用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中药根据药性和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寒凉药、温热药、滋补药、清热药等,不同的中药组合可以用于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平衡。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另一重要的治疗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和恢复健康。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刺激和按摩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脏腑功能。
1. 使学员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员具备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3. 提高学员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培训对象1. 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2. 中西医结合医师;3. 中医药院校学生;4. 其他对中医基础理论感兴趣的学员。
三、培训时间1. 总学时:2000学时(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 学制:2年四、培训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五行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之间的关系3.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 经络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4. 气血津液学说- 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津液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 病因学说- 六淫、七情、劳逸、饮食等病因的分类- 病因与疾病的关系6. 诊断学- 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基本理论(二)中医临床技能1. 中药学的应用-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功效- 中药的配伍原则、禁忌- 中药煎制方法、用药禁忌2. 方剂学的应用- 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 方剂的配伍原则、加减变化- 方剂的煎制方法、用药禁忌3. 针灸学的应用- 针灸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 针灸的穴位定位、针刺手法4. 推拿学的应用- 推拿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推拿的穴位定位、手法技巧五、培训方式1. 集中授课:邀请知名中医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技能等内容。
2. 自学:学员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学。
3. 临床实践:组织学员到中医医院、诊所等机构进行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 交流研讨:定期组织学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分享学习心得、临床经验。
上部总论第一章经络概论针灸经络学上部总论总纲1.经络概念及经络学说。
经、络、脉三者之不同,含义。
2.经络的起源,与内气运行、腧穴的关系。
3.经络命名的含义:《灵·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灵·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
”4.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5.十二经脉概说——内行外行,流注,表里,分布,循行6.经络的功能:《灵·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第一章经络概论一、经络的概念及其涵义针灸虽几经磨难,但现在依然生机勃蓬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因为经络系统的精确及完善。
从体表至内脏其理论皆反映真正的人体变体,虽来自于解剖,但却高于解剖,更符合人体功能活动的实质。
通过对现代解剖及古代经络理论的对比,可以发现,经络体系是非常完善,是在当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完整理论体系。
而这种思维方法是相当超前的,即使是在现在亦是先进的。
1.什么是经络?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十四经发挥》:“谓之经者,以血气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
谓之脉者,以血理分行邪体者言也。
”经络学说: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学说。
即是探讨经络内容的学说。
经络名称的出处在《内经》中多是将经、络分称,如经脉、络脉等,但亦有将经络合称。
针灸经络学《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深浅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切循其经络之凝濇,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
试题: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经络一、选择题(一)A1型题1.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是()A.《十四经发挥》B.《难经》C.《扁鹊心书》D.《吴医汇讲》E.《内经》2.正经是指()A.督脉B.冲脉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E.任脉3.循经取穴的理论依据是()A.阴阳学说B.卫气营血理论C.脏腑学说D.经络学说E.五行学说4.十二经脉命名的主要依据是()A.阴阳五行脏腑B.内外脏腑五行C.手足五行阴阳D.手足阴阳脏腑E.手足五行脏腑5.下列哪一经的名称是错误的()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足太阴肾经D.足太阴脾经E.手少阴心经6.下列经脉循行流注次序错误的是()A.肺经,大肠经,胃经B.肾经,心包经,三焦经C.心经,小肠经,膀胱经D.心经,膀胱经,肾经E.三焦经,胆经,肝经7.经脉的分支是()A.奇经八脉B.经筋C.皮部D.络脉E.气街8.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躯干的经脉是()A.阴经B.带脉C.奇经D.阴维脉E.阳经9.手三阴经在上肢的分布规律是()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B.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C.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10.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头面B.手足C.胸腹D.上肢E.下肢11.手足阳明经的交接部位在()A.食指端B.小指端C.鼻翼旁D.目内眦E.目外眦1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A.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C.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D.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E.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13.足太阳膀胱经所络的内脏是()A.心C.肾D.肝E.小肠14.具有“主胞胎”功能的奇经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阴维脉15.除下列哪项外,均属十二经表里相合关系()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B.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C.足太阳经与足少阴经D.足少阳经与足厥阴经E.手厥阴经与手太阳经16.奇经八脉中,起于季胁,环行腰间一周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E.阳维脉17.关于奇经八脉的名称,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A.督有统率、总管之意B.任有总任、担任及妊养之意C.跷有轻健矫捷之意D.维有维系、连接之意E.带指妇女白带18.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A.任脉B.肝经C.阴维脉D.脾经E.肾经19.行于背部正中线的经脉是()A.任脉B.督脉C.肾经D.膀胱经20.脾之大络分出部位的穴位是()A.丰隆B.内关C.大包D.公孙E.列缺2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2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A.直线贯注B.循环贯注C.手足贯注D.左右贯注E.上下贯注2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的是()A.胃、大肠、胆经B.心、脾、胆经C.小肠、三焦、胃经D.大肠、小肠、三焦经E.胆、大肠、三焦经24.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A.带脉B.冲脉C.任脉D.督脉E.阴跷脉25.与月经关系最密切的奇经是()A.冲脉、任脉B.冲脉、督脉C.任脉、带脉D.阴维脉、阳维脉E.阴跷脉、阳跷脉26.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C.奇经D.督脉E.浮络27.头痛的部位在前额者,病变多在()A.少阳经B.阳明经C.太阳经D.厥阴经E.督脉28.在头面部,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A.少阳经B.少阴经C.阳明经D.太阳经E.厥阴经29.行于腹面正中线的经脉是()A.手少阴心经B.任脉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督脉30.以下经脉入于上齿中者为()A.手太阳小肠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二)B1型题31.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太阴脾经C.足少阴肾经D.足少阳胆经E.手少阴心经32.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厥阴肝经C.手太阳小肠经D.督脉E.足阳明胃经33.出于额,上达巅顶的经脉是()34.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的经脉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阴跷脉E.阴维脉35.称为“血海”的经脉是()36.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能约束纵行诸脉B.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C.抗御外邪、感应和传递相关信息D.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E.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37.经筋的主要功能是()38.皮部的主要功能是()A.足太阳经B.足少阳经C.足阳明经D.手太阳经E.手少阳经39.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40.起于目外眦的经脉是()(三)X型题41.经络学说的产生与哪些医疗实践的关系最密切()A.熨法B.针灸C.气功D.推拿E.敷药42.经络能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主要表现在()A.内脏之间的联系B.内脏与五体之间的联系C.经脉之间的联系D.内脏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E.气血与津液之间的联系43.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A.足厥阴经B.足太阴经C.足少阴经D.足太阳经E.足阳明经44.环绕口唇后到两目眶下的经脉是()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阴维脉45.循行于人体背部的经脉是()A.肾经B.膀胱经C.任脉D.督脉E.胃经46.下列有别络分出的经脉有()A.任脉B.督脉C.胃经D.冲脉E.脾经47.络脉主要包括有()A.十五别络B.十二经筋C.孙络D.十二皮部E.浮络48.以经络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主要用于()A.局部用药B.药物归经C.按摩D.针灸E.推拿49.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概括起来为()A.离B.散C.入D.出E.合50.在目内眦(睛明穴)相交会的经脉有()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阴跷脉E.阳跷脉二、词语解释1.经络2.经络学说3.经别4.经筋5.皮部6.循经取穴7.引经药8.奇经9.六合10.诸阳之会11.十二皮部12.足三阳经13.任主胞胎14.十五别络15.一源三歧三、填空题1.()能总督一身之阳气,称为阳脉之海。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笔记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 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转化性)、规定性。
-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交感互藏(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消长平衡(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等)、生理功能(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与功能的阴阳互根)、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等)以及疾病的诊断(色泽鲜明为阳,晦暗为阴等)和治疗(“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这种生中有克的关系就是制化。
- 在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等)、病理变化(如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等,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等)。
3. 藏象学说。
- 五脏。
-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主神明(又称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