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探测器信号波形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实现
- 格式:pdf
- 大小:233.35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神经网络的短波数字信号调制识别算法
白钊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年(卷),期】2022()11
【摘要】为了提升在短波信道条件下数字信号调制识别的效果,该文提出了一种短波数字信号调制识别的新方法。
该方法提取了4个特征参数,涵盖时域、频域、低阶和高阶等信号的多维信息,设计了基于最优权重的神经网络集成分类器,实现了识别常用短波数字调制信号的功能。
对400个空中采集信号突发的识别正确率约为90%,使用效果不仅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而且也说明其在实际调制识别工作中的适应性和推广价值。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白钊
【作者单位】上海光古电子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
【相关文献】
1.一种短波信道中数字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算法
2.基于神经网络的数字信号调制方式识别
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数字信号调制类型自动识别方法
4.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数字信号调制方式识别
5.基于RBF神经网络的模拟数字信号调制识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图1 偏振编码相干光通信系统原理图批准号61177072)也会引入探测噪声。
总之,相干光通信系统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未知类型的噪声,对通信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合理的对信号进行识别,过滤掉未知噪声,对系统至关重要。
3 递归量子神经网络RQNN是根据量子力学原理,构建求解方程的神经网络模型,其结构如图2所示。
神经网络的输入信为,其中为真实信号,为信号携带的噪声。
神经网络的输出通过极大似然估计给出,即。
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为高斯核函数,即所谓的径向基神经元,N为神经元数目。
当输入信号刺激径向基神经元时,径向基神经元会产生时变势场,其中,为势场放大系数,W(x,t)为势场的权重系数,而中前项为输入层高斯核函数,后一项为神经网络的递归项。
此时,波函数在该递归神经网络构建的时变势场中演化,其演化规则遵循式方程。
V(x,t)决定了波函数的演化方向,由此可见,只要合理调整W(x,t),就可以使波函数朝预期方向演化,得到理想的结果。
RQNN的权重更新公式如下所示:(1)式(1)中,α为逆向学习系数,β为正向学习系数,为神经网络的预测误差。
通过调整势场的权重系数W(x,t),使时,即时,便可以得到良好的随机滤波效果。
4 结果与分析讨论图3是本实验CV-QKD系统的的发送、接受以及RQNN处理后的信号,具体的,图3a为某次对Stokes参信号,图信号,从图3b图2 RQNN结构图图4 两种滤波器均方根误差与迭代次数的关系图3 通信系统的发送、接收以及RQNN处理后的信号。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通信网络技术 2024年1月25日第41卷第2期197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Jan. 25, 2024, Vol.41 No.2张双玲,等:基于RBF 神经网络的 无线电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方法1.2 基于RBF 神经网络构建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模型RBF 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由信号源节点组成,第二层为隐含层,第三层为输出层[7]。
将RBF 作为隐单元的“基”,并通过隐单元函数空间,将调制信号矢量特征映射到隐空间中,避免信号识别失误的问题。
隐含层空间到输出层空间的映射呈线性,网络的输出是隐单元的线性加权,该权值为RBF 网络的可调参数。
将信号调制识别问题看作多变量RBF 差值问题,则 {}()()s s Ix x R =∈X(3)式中:X 为I 维空间点集的输入向量;x (s )为离散信号x 的信号序列;R I 为I 维空间的点集。
0维空间点集的输入向量表示为 {}()()0s s y y R =∈Y(4)式中:Y 为0维空间点集的输入向量;y (s )为映射信号y 的信号序列。
信号映射时,X →Y 。
通过RBF 神经网络,获取输出向量。
RBF 神经网络结构中,输入层神经元数为I ,隐含层神经元数为H ,输出层神经元数为O [8]。
将x 作为输入向量,z 为隐含层神经元状态,y 为输出向量,构建无线电信号自动调制识别模型,表达式为 k jk j 1Hj w ==∑y z(5)式中:y k 为经过k 次神经变化后识别出的调制输出向 量;w jk 为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与第k 个神经元的连接系数;z j 为第j 个隐含层神经元的中心矢量。
1.3 识别无线电信号自动调制类型在提取特征后,通过调制信号瞬时角频率的偏移情况,能够确定自动调制类型[9]。
将模拟调制信号与数字调制信号混合在一起,再识别信号的自动调制类型。
基于此,无线电信号的频率偏移量表示为 FM k f ()cos ()d tS t A y t K x n t −∞ =+∫ (6)式中:S FM (t )为调制信号FM 在t 时刻产生的频率的偏移量;A 为载波振幅;K f 为调制相位。
基于 Flash ADC 的闪烁探测信号测量装置研制张永杰;柴军营;邢闻;李延国【期刊名称】《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年(卷),期】2015(000)007【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Flash ADC和FPGA的探测器信号测量装置,此装置基于高速ADC对信号波形进行数字化采样,通过FPGA逻辑对波形进行缓冲存储和数字化分析,获得探测信号的幅度、时间、脉冲形状等信息,应用USB接口或光纤接口实现与计算机的数据通讯。
该装置可实现对多种常规探测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并实现脉冲形状分析功能。
文中首先对装置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之后给出了测量装置实物照片,并通过一个测试实例展示了它的脉冲信号测量和波形甄别功能。
【总页数】4页(P666-669)【作者】张永杰;柴军营;邢闻;李延国【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8【相关文献】1.基于14 MeV μs脉冲中子发生器与NaI(Tl)和BGO闪烁探测器的爆炸物检测系统的研制 [J], 杨祎罡;李元景;王宏渊;王海东2.基于14 MeV μs脉冲中子发生器与NaI(Tl)和BGO闪烁探测器的爆炸物检测系统的研制 [J], 杨祎罡;李元景;王宏渊;王海东3.基于NaI闪烁体的放射性碘探测装置蒙特卡罗模拟计算 [J], 任才;陈祥磊;李小华;桂龙刚;安然;郭晓彬4.基于双闪烁体探测器的四路低本底αβ测量仪研制 [J], 邓长明;宋称心;孟丹;王志刚;杜向阳;任熠;刘芸5.一种基于薄塑料闪烁体探测器的定向剂量当量率监测仪研制 [J], 韦应靖;方登富;孙训;王勇;陈立;张庆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6卷第4期 2006年7月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Nuclear Electronics&Detection Technology V0L 26 No.4
July 2006
闪烁探测器信号波形识别的 人工神经网络实现
陈 满,蔡跃荣,杨朝文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成都61oo64) 摘要:根据闪烁探测器中激发荧光的快、慢成分的差异,定义了代表信号波形的三个特征物理量: 即信号幅度、信号在上升时间段的积分以及中频段的频谱积分。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波形的识 别方法。用计算机模拟了实际情况下的信号波形,用神经网络对这些信号波形进行识别,得到了较好的 识别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闪烁探测器;波形识别;人工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TL8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0934(2006)04—0458-04
在核辐射测量系统中,常常需要对不同类 型的辐射进行判别。比如在文献[1]中,为了测 量 LiD球的中子造氚分布及造氚率,研究者选 取。Li(Eu)闪烁体探测器,但它对7射线也是灵 敏的,而且n7所产生的信号脉冲幅度差别不 大,波形相似。为了过滤掉7射线,传统的方法 是采用模拟电路技术进行脉冲形状甄别,根据 信号上升时间、幅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技术进 行区分,常见的方法有上升时间法、过零时间 法、比较法等[2]。由于采用模拟电路,所用电路
一般较为复杂,而且功能单一,如上升时间法仅 根据上升时间的不同进行判别,对于信号的其 他不同特征不能区别。随着对核信号高速采样 与处理技术的发展,核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由模 拟技术转为数字技术,传统的核信号波形识别 方法将得到根本变化。比如目前发展起来的高 速AD采样技术,可以将整个信号波形与幅度 全部采样变成离散的数字序列,利用DSP数字 信号处理技术,再对这些离散数字序列进行实 时处理,就可以得到传统的模拟电路方法很难 实现的结果,这是目前发展的一个方向,关于信
收稿日期:2005-12—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375040)资助 作者简介:陈满,(1975一),男,重庆人,四川大学物 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
458
号识别的软件算法在文献上有不少报道 ],有 关核信号高速采样硬件电路的研究也有报道。 本课题组已成功研制成基于DSP的高速核信 号采样与处理电路[7],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 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波形识别算法,用于识别具 有不同信号特征的核辐射事件。
1 闪烁探测器信号特征分析 实验中发现,闪烁体中,不同粒子产生的电 离激发过程不同,电离激发的密度也不同,由此 在晶体中产生的荧光脉冲持续时间也不同。而 荧光脉冲快、慢成分比例与入射粒子种类、能量 等基本性质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入 射粒子的信息。不同粒子的脉冲,其中快、慢成 分是不一样的,产生的信号波形也不一样。 根据实验观察,在闪烁体中发现,成分不同 带电粒子的电离激发过程不同,电离激发密度 也不同,由此在晶体中产生的荧光脉冲持续时 间也不同。一般来讲可以用指数衰减的两个 快、慢成分来表示。其快成分衰减常数是几个 到几十个ns,而慢成分的衰减常数却是几十至 几百个ns。而荧光脉冲里的快、慢成分比例却 与入射粒子种类,能量等性质有关系,在一定程 度上,它反映了入射粒子的信息。假定粒子人 射到闪烁体中的时刻为计时起点,忽略粒子在 闪烁体中的运动时间和电离时间,则,光子发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率L。j: N(t)≈ e + et(1) rf rf 其中,Nf(』D)、Ns(P)表示一次闪光中快、慢
成分包含的光子数。rf、r。分别表示快、慢成分 的衰减常数。如果忽略闪烁体激发电离时间、 光脉冲产生时间、光收集时间、光电子在光电倍 增管中的渡越时间。从阳极出来的电流脉冲可 以近似写成: I(t)一If(p)e『寺+I。(p)e—ra (2) 设B为快成分光子占总的光子数的比例, 1一B为慢成分光子占总光子数份额,N为一 次发光中的光子总数,D为光阴极的光电转换 效率和光电倍增管倍增系数的乘积,C为阳极 负载电容,R为阳极负载等效电阻,且RC》rs, 输出电压可以由下式描述: : [一B 一(1一B) +矗] (3) 不失一般性,可以除掉系数,为: )一 [一B矗一(1一B)矗+矗] (4) 当t<<RC时,上式还可以写为: t)一B(1一矗)+(1--B)(1一et)(5) 即信号脉冲的前沿可以近似看成是两个上 升的指数函数之和,取决于快慢成分的相对比 例B和时间常数r r、rs。显然,不同的粒子产生 的信号波形时有差异的。 根据常用闪烁体晶体的参数,选择rf、"Es分 别为50和300ns,RC取为2000ns。按照式 (4),我们画出B分别取0.2、0.4、0.6、0.8时 的脉冲波形如图1所示。 魁 唾 时间,u S 图1 B不同时的脉冲形状 从图上看,这几个波形在上升时间和脉冲 幅度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正是模拟电路用 以甄别不同种类粒子的根据。但是,实际的信 号,无论上升时间还是幅度都有涨落,为了提高 识别率,基于上升时间和幅度的模拟甄别电路 一般较为复杂,尽管如此,当脉冲差异较小时, 由于信号的涨落,仅仅基于上升时间或者仅仅 基于脉冲幅度的识别,成功率并不高。 高速数字采样电路技术的发展,完全可以 将核信号波形变成离散数字序列,再将这些数 字序列采用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不仅可以同时得到信号的上升时间、信号幅度 等,还可以进行频谱变换,在频域中求出信号的 差异。如果同时综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粒子识 别,必将优于传统的模拟甄别技术。
2信号特征向量的提取 从图1上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B值的脉 冲信号在时域上表现为脉冲幅度的不同,上升 时间的不同。对式(4)以40MHz的采样频率 采样后得到的脉冲序列写成如下: ( )一B q一(1一B)£- rs+ f 孢=0,1,…N一1, (6) 其中,T_-25ns,为采样间隔,N为采样点 数,本研究中,N_-1024。 为用神经网络进行识别,定义如下特征量: 特征量一:脉冲信号的最大幅度值: t‘o一 ( )I 。o一 ( ) (7) 特征量二:脉冲信号前0.25/ ̄s内的积分: r'o.25 一lO 1=l(t)dt= : (,2) (8) J 0:: 信号在时域上的不同必将表现为频域里的
不同,为此,分析信号的频域特征,对式(4)作傅 立叶变换后可以得到频谱的幅度分布,其实部 R( )和虚部X( )分别为下式:
R( )= + 一(1一B)/t。. 一1/RC 1/ + 。1/(RC)2+
x( ): + (1一B) 1/t:+ 1/(RC)。+
频谱幅度分布的绝对值为:
(9) (10) J F(27rf)J一 (11) 按照式(11)作出B分别为0.2、0.4、0.6、 45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0.8时的脉冲频谱图,如图2所示。从图2上 可以看出,B不同时,脉冲在频域中主要表现为 中频区以上的不同,在低频端区别不是太大。
謇 3
O 频 lIz 2 3 频率
图2 B不同时的脉冲频谱
对离散序列式(6)做DFT变换得到离散频 谱: N。_1 F( )=∑ ( ) 铷
0 N一1 (12) 由于B不同时,脉冲在频域中主要表现为 中频区以上的不同,因此定义: 特征量三:DFT变换后第10 ̄20个点频 谱幅度和: 旦 U2一 F( ) (13)
^=I10 将上述三个特征量组成一个特征矢量 一
( , , z),用它表征具有不同形状的脉冲。
3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脑思维、具有强大 的非线性映射能力的模式识别工具。本实验用 到的神经网络模型是三层的BP网络拓扑结 构。输入层神经元数选定为3个,与一组输入 模式对应。隐藏层神经元个数经实验选择为 3O个。由于本实验是二分类问题,所以,输出 神经元个数为1个。其神经元的激活函数采用 sigmoid函数对神经元输入输出特性描述: 厂( )=1/[1+e印(一凹)]
a为常数。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图如图3所示。 设输入矢量为lI=(1|o,lI ,lI2) ,隐藏层的 权矢量为:wh一[ , , 2,…, …] ,隐藏 层神经元阈值矢量为Rh=Ero,rl,…,rh,…] , 输出层权矢量为Wo=EWo,W1,…,'.,h] ,输出层 值为R—ro。字母i、h、0分别为输入层个数, 460
U 输入层 隐层 输出层 输出 图3 BP网络拓扑结构 隐藏层个数,输出层个数及常数。 BP算法步骤如下[}8]: 1)网络参数初始化。 2)输入学习样本。 3)计算隐藏层各神经元激活输出 一 强一r^HYh=厂( ) 4)计算输出层神经元激活输出 OVh= woHY…^一ro OYo=f(ovo) 5)给定导师信号d并计算网络的输出层 和隐藏层误差
一(OYo—d)OY。(1一OY^) cr^一 dI・HYh(1一HY^) 6)修正网络输出层和隐藏层的权矢量、阈 值矢量 Wo—Wo+威・Hyh R=R+ wh=Wh+ ・HYo风一风+ 7)取下一个样本,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取 完,并计算所有学习样本积累的总误差E E=∑(d--OYo) 口 若E值变化趋于平稳,则学习过程完成,
否则更新学习次数,返回到2)步骤。该实验中 取常数a一0.1, =1O.2,激活函数常数a一 0.2。 实际测量中,由于在闪烁体中产生的快、慢 荧光光子数具有统计涨落,从而导致快慢成分 比例因子B的统计涨落,还有噪声的影响,都 会使信号的上升时间、幅度等产生涨落。因此, 为了更好地接近实际信号,我们给脉冲信号的 B值加上均值为0,方差为0.05的高斯噪声。 由于B的涨落,导致信号在时域中的上升时 间、幅度等的涨落,也将导致频域中频谱幅度的 涨落。在B—O.2、0.4、0.6、0.8时,分别模拟 100组加噪声后的信号,并提取它们的三个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