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相关讨论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2
二、农杆菌介导植物转化的机制及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转化机制:与植物基因转化有关的农杆菌有两种类型: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和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根癌农杆菌含有Ti 质粒。
发根农杆菌含有Ri 质粒.根癌农杆菌的Ti 质粒和发根农杆菌Ri 质粒都具有一段转移DNA (transfer DNA,又称T-DNA),在农杆菌侵染植物时,T-DNA 可以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使其携带的基因在植物中得以表达。
由于T-DNA 能够进行高频率的转移,而且Ti 质粒和Ri 质粒上可插入大到甚至150kb 的外源基因,因此,Ti 质粒和Ri 质粒成为植物基因转化中的理想载体系统。
1 与农杆菌转化相关的基因与转化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农杆菌染色体上的基因和Ti 质粒上T—DNA 以外Vir 区的基因。
染色体基因包括chvA、chvB、att、pscA、chvD 以及chvB。
它们大多编码一些膜相关蛋白,负责细菌向植物受伤细胞趋化移动和帮助细菌附着于植物受伤细胞上。
ChvD 蛋白可能在低pH 和磷酸饥饿情况下提高VirG 蛋白的合成水平。
ChvE 与VirA 蛋白共同对virG 起激活作用。
原始的Ti质粒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4个区:(1)T—DNA区:是在农杆菌侵染细胞时,从Ti质粒上切割下来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中的一段DNA,其携带的基因与肿瘤的形成有关,但与T-DNA本身的转移与整合无关.T—DNA上最重要的是两端的2个边界(LB和RB),它们是T-DNA转移所必需的。
只要其存在,T—DNA 可以将携带的任何基因转移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T—DNA的右边界在T—DNA的整合中对于靶DNA位点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尤以右边界更为重要.(2)毒性区:位于T—DNA以外的1个30~40 kb的区域内,该区段编码的基因但对T-DNA 的转移和整合非常重要.这些基因也称为Ti质粒编码毒性基因(vir)。
农杆菌介导黎平杂边禾优化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黄仁权;刘怒安;曾晓芳;赵德刚【摘要】为了提高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茎尖遗传转化效率,建立黎平杂边禾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贵州地方水稻品种黎平杂边禾茎尖为材料,遗传转化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以β-葡萄糖苷酶基因(GUS)作为报告基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菌液OD600值、真空处理时间和真空渗透压强对黎平杂边禾茎尖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植株GUS基因表达率和植株死亡率的主要因素分别为真空处理时间和菌液浓度;农杆菌介导黎平杂边禾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条件是真空处理时间为11 min、农杆菌菌液OD600为0.8和真空渗透压强为8 kPa.通过优化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条件,初步建立了建立黎平杂边禾遗传转化体系.【期刊名称】《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7页(P7-13)【关键词】黎平杂边禾;茎尖;遗传转化;GUS基因【作者】黄仁权;刘怒安;曾晓芳;赵德刚【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山地生态与农业生物工程2011协同创新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785水稻(Oryza sativa L.)不仅是重要的模式研究作物,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对全球粮食稳定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水稻中,培育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新的途径。
二、实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基因组中,使目标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或功能。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中,通过基因重组,使水稻获得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
三、实验材料1. 水稻品种:Oryza sativa L.(籼稻)2. 抗病基因:Xa213. 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4. 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5. 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6. 实验试剂: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抗生素等四、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构建(1)从基因库中获取抗病基因Xa21、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和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DNA序列。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将扩增的目的基因与载体质粒连接,构建重组质粒。
2. 农杆菌转化(1)将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EHA105。
(2)将转化后的农杆菌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筛选阳性克隆。
3. 转化水稻(1)将阳性农杆菌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2)将农杆菌与水稻叶片接触,进行转化。
4. 筛选转基因植株(1)将转化后的水稻苗移栽至田间,进行抗性鉴定。
(2)根据抗性表现,筛选出转基因植株。
5. 分子鉴定(1)提取转基因植株的DNA。
(2)利用PCR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五、实验结果1. 成功构建了含有抗病基因Xa21、抗虫基因Bt蛋白基因和抗逆基因海藻糖合成酶基因的重组质粒。
2. 转化后的农杆菌能够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中。
3. 通过抗性鉴定,筛选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
4. 分子鉴定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培育出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水稻,为我国水稻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A Highly Efficient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Rice Transformation Method水稻是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 ,近年来水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构建了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 ,完成了籼稻和粳稻的全基因组草图测2 - 3序 ,以及第 1 号和第 4 号染色体的精细测4 - 5序 ,并对第 10 号染色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各实验室大规模地 ,系统地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 ,普遍采用的研究手段是基因标签技术。
基因标签技术包括 T - DNA 和转座子标签 ,创建大量的基因标签体是功能基因研究的材料平台。
而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是水稻基因标签技术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本研究完善了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方法 ,以期为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丰富材料 , 为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开辟途径。
1材料以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 ssp.japonica)为试验材料。
菌株类型为 EHA105 超毒力菌株 ,载体为增强子捕获载体 pFX- E24. 2 - 15R(见图 1) ,载体上带有 GUS报告基因、35 S的 CaMV 启动子序列和潮霉素选择标记基因(HYG) 。
农杆菌菌株为EHA105。
2方法2.1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诱导方法参照 HIEI7等。
将日本晴水稻种子去壳 ,用 75 %乙醇灭菌 5min ,再用2. 5 %的次氯酸钠灭菌处理不同时间(40min ,37 min ,30 min 和 25 min) ,以确定最佳灭菌时间 ,灭菌后用无菌水冲洗 6~8 次 ,于 MS 固体培养基上28 ℃避光培养 ,30 d 后 ,将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 ,得到胚性愈伤组织。
2.2农杆菌转化愈伤组织用 AB 固体培养基+氯霉素 25 mg/L + 利福平 20 mg/L + AS 20 mg/L培养农杆菌 ,在20 ℃下培养5~6 d。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相关讨论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相关的讨论羧苄青霉素的作用羧苄青霉素在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进行遗传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抑制农杆菌生长的作用。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浓度为250mg/L时候抑制效果最好且不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再生。
本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经验用量的羧苄青霉素抑制处理,转移至筛选培养基后一周左右即可见到少量愈伤农杆菌复发,有的甚至在第二次筛选时仍然生长出农杆菌,并未达到很好的抑制农杆菌生长的目的。
这有可能是在长期的实验过程和进化过程中,农杆菌对苏氨苄青霉素产生了耐受性。
因此,在遵循不影响愈伤组织生长的原则下,可以适当增加羧苄青霉素的用量,或者与头孢霉素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抑制效果。
潮霉素作为筛选剂的最适宜浓度本实验采用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发现潮霉素浓度梯度25mg/L,35mg/L和45mg/L进行多轮筛选,假阳性最低,筛选效果最好,为最适筛选浓度。
各个阶段不同添加物的作用水稻遗传转化过程中的碳源有多种选择,主要有葡糖糖,麦芽糖和蔗糖,糖类除作能源外,还可以作为渗透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的的质量起重要作用。
根据转化受体的不同,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也有区别。
本实验室研究中发现,粳稻作为转化受体时,蔗糖为最佳的碳源,而在籼稻的遗传转化中,麦芽糖和蔗糖配合使用,效果最好。
植物激素是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的关键性因素。
2 ,4-D 的质量浓度至关重要,对于愈伤组织诱导来说,低浓度及高浓度的2 ,4-D 都不适宜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在籼稻的遗传转化中,2 ,4 -D与6 -BA 配合使用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潮霉素和除草剂均可以作为筛选剂。
适宜的筛选浓度有利有抗性愈伤组织的生长,潮霉素浓度过高,阳性愈伤组织也有可能被筛死,浓度过低,又会有较高的假阳性出现。
实验证明,只用潮霉素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和先用潮霉素筛选后用除草剂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在分化再生过程中有显著差异。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农杆菌介导法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从而实现基因功能的验证和水稻性状的改良。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材料:水稻品种为南桂占,农杆菌菌株为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目的基因(GFP基因)载体为pBI121。
2. 试剂:农杆菌转化培养基、抗生素、潮霉素、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等。
3. 仪器: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镜等。
三、实验方法1. 目的基因的克隆:将GFP基因从质粒载体pBI121中切出,插入到农杆菌载体pBin19中,构建重组载体pBin19-GFP。
2. 农杆菌的活化:将农杆菌菌株EHA105接种于YEB培养基中,在28℃条件下培养过夜。
3. 农杆菌转化:将活化后的农杆菌与重组载体pBin19-GFP混合,用涂布法将混合液涂布于农杆菌转化培养基上,28℃条件下培养2-3天。
4. 水稻叶片的消毒:将水稻叶片用70%酒精浸泡30秒,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然后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5. 农杆菌侵染:将农杆菌转化菌液滴加到水稻叶片上,用无菌滤纸轻轻擦拭叶片,使农杆菌均匀分布在叶片表面。
6. 愈伤组织诱导:将侵染后的水稻叶片放入农杆菌转化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5-7天,诱导愈伤组织形成。
7. 抗性筛选:将愈伤组织转入含有潮霉素的筛选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3-4周,筛选出转化成功的愈伤组织。
8. 转化植株再生:将筛选出的转化愈伤组织转入再生培养基中,28℃条件下培养2-3周,诱导再生植株。
9. 抗性鉴定:将再生植株种植于田间,对植株进行潮霉素筛选,筛选出抗潮霉素植株。
10. PCR检测:对筛选出的抗潮霉素植株进行PCR检测,验证GFP基因是否成功导入水稻基因组。
四、实验结果1. 目的基因的克隆:成功构建了重组载体pBin19-GFP。
2. 农杆菌转化:农杆菌转化效率较高,大部分叶片出现愈伤组织。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沪农科推字〔2021〕第1-3号);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201903a06020011)。
作者简介陈思(1997—),女,安徽安庆人,助理农艺师,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2-06-17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应用研究进展陈思张从合*王慧吴浩然杨力黄艳玲管昌红(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杂交稻新品种创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88)摘要在水稻遗传转化过程中,农杆菌介导转化法与其他方法相比优势较多,比如转入的外源DNA 结构完整及表达比较稳定、操作简便、转化率高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技术中。
本文对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原理、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水稻;根癌农杆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遗传转化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5-0001-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05.00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Progres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Genetic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Its ApplicationCHEN SiZHANG Conghe *WANG HuiWU HaoranYANG LiHUANG YanlingGUAN Changhong(Anhui Win-all Hi-tech Seed Co.,Ltd./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New Variety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Hefei Anhui 230088)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rice genetic transformation,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 has many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such as the complete structure and relatively stable expression of the transferred exogenous DNA,simple operation and high transformation rate.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ransgenic technolog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rinciples of rice genetic transformation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the factorsaffecting genetic transformation,and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agrobacterium-mediated methods.Keywordsrice;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grobacterium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method;genetic transformation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球1/2以上人口的主食,也已经成为植物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实验目的学习农杆菌介导的将目的基因导入水稻的方法。
实验原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参与植物抗病有关的基因被分离出来,如防卫反应有关的基因、参与抗病信号传导的基因,参与对病原物识别的基因等,要鉴定这些基因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和地位,就要构建转化植物的双元载体如超量表达、反义和RNA干涉的双元载体转化植物,来明确该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水稻上常用的遗传转化方法分为DNA直接导入法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
DNA直接导入法主要包括PEG(polyethylene glycol)介导的转化法、电击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其中PEG法、电穿孔法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由于对原生质体再生的依赖而在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
基因枪法优点是受体广泛,不受寄主范围的限制,转化率较高,但和其它DNA直接导入法一样存在共同的缺点:外源DNA的整合方式复杂,常常是多拷贝插入,较易出现转基因沉默现象,转化的外源基因片断不能太大(上限是16-20kb),转入基因的分离有时呈非孟德尔遗传等。
同DNA直接导入法相比,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不需要原生质体的培养,简便易行,能有效地转入较大的外源DNA片断;转化效率高,转化的外源基因整合位点比较稳定(一般在T-DNA 25bp处与植物基因组整合),整合的外源基因基本上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整合的外源基因多为单拷贝或低拷贝;整合的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显性表达率较高,共抑制现象相对较少;转入的外源基因通常以孟德尔遗传规律遗传。
所以已成为转化单子叶植物的首选方法。
一、目标基因对农杆菌的转化1.1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取-70℃保存的农杆菌EHA105于含50μg/ml利福平YM平板划线,28℃黑暗培养。
2.挑取单菌落接种于5ml YM液体培养基中,220rpm 28℃振荡培养12-16小时。
3.取2ml菌液转接于100ml YM液体培养基中,28℃,220rpm振荡培养至OD600=0.5。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一项广泛应用于作物改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其中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成熟的一种转化方法。
本文将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原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种土壤杆菌,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病原菌。
它通过菌体上存在的Ti质粒(tumor-inducing plasmid)和T-DNA(transfer DNA)片段,将外源DNA片段导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导致细胞核内出现转化的植物细胞。
因此,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也被称为农杆菌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T-DNA整合进入植物细胞、T-DNA片段内的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基因组、以及转化细胞的筛选和检测等。
其中,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是整个转化过程的关键步骤,需要通过构建合适的载体和适当的农杆菌菌株,使其能够有效地感染到目标植物细胞。
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作物品种的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中。
例如,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可将外源基因导入烟草、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许多重要的作物中,实现对它们特性的改良。
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包括转化载体、农杆菌菌株、植物品种、转化条件等。
此外,还存在着难以破解的难题,例如植物细胞壁难以透过、转化后细胞的不稳定性、外源基因的稳定性等。
为了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许多研究者着眼于改进农杆菌转化系统,包括构建新的载体、筛选适合的农杆菌菌株、研究植物细胞壁和农杆菌感染机制等。
一些新型转化技术,例如粒子轰击法、激光微加工技术和等离子膜处理技术等,也被尝试用于植物遗传转化中,但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优化。
·29·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实际上是DNA 技术的重组方式,从外源克隆到的优良基因直接地注入到植物体的基因组织当中来,对作物的遗传性特征进行改变,使其向着人类更加向往的发展方向。
转基因技术自从问世以来实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的作物越来越多。
农杆菌介导是转基因技术之一,其在水稻转基因当中的应用,采取的是外源基因转化的方式,使外源基因的转化更具更正性,降其为稳定性等,进而实现大片段的基因转换等。
近年来水稻转基因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其中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技术发胡了重要的作用,以下降低基本的原理以及运用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1.基本原理农杆菌介导是一种天热性的基因转化系统。
在具体的划分过程中可以分诶根瘤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
首先,根瘤农杆菌当中有一种肿瘤诱导颗粒,这种颗粒具有可转移性的DNA 以及毒性区和冠瘿碱代谢基因。
在T -DNA 的两端是在两个数为25bp 的重复性序列,分别位于左右两个边界当中,两个边界的序列之间又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的共性基因以及冠瘿碱合成性基因。
不同的区域内存在多个基因段,每一个基因段当中又有非常多基因。
一旦植物出现被伤害的情况,就会分泌出具有酚类化合物的一种汁液,此种汁液是通过染色体的毒性基因等介导㢟进行传输的,从而使农杆菌可以向只的其他部位上进行移动,并附着在其表面之上。
在T -DNA的转移上两个边界序列与之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右侧的边界对于T -DNA 的精准转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且在边界序列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但这些基因对于T -DNA 的转移并不发生太大的影响。
因此,T -DNA 区域的基因是可以采取外源性基金进行替代的,之后再利用农杆菌将已经改造后的T -DNA 转移到植物的基因组织当中,进而获取到转基因的植株。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杆菌转化也进入到了非常关键的阶段,人们对此进行了多次地改造,并使其载体不断地创新与完善,转化的效率不断地提升,这样应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稻品质和产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而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技术,为水稻的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篇文章将探讨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水稻转基因技术的研究1.背景水稻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使水稻获得某些特定基因的性状。
这样可以通过调整水稻的生长和发育,使其在抗病、耐旱、提高产量等方面得到改善。
2.研究方法水稻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 农杆菌介导转化:将所需基因导入农杆菌载体,经过处理后将其导入水稻细胞中,使细胞产生抗病、提高产量等性状。
(2) 基因枪法转化:将所需基因载入金属小粒子上,压缩空气将粒子“射”入水稻细胞中。
(3) 电穿孔法转化:利用电场作用使水稻细胞短暂性开放,使基因能够有效导入细胞中。
3.研究进展目前,水稻转基因技术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虫基因的成功导入:2007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并以此培育了多个抗虫水稻品种。
(2) 抗病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米瘟抗病基因导入一种水稻品种中,并获得了抵御米瘟病的水稻品种。
(3) 抗旱基因的成功导入:我国科学家成功将抗旱基因导入水稻,良种生长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大大提高。
二、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 抗虫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多个抗虫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虫。
2. 抗病作物的生产目前,我国已经获得了多个抗病作物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并与优良品种杂交,产生出的基因工程作物比传统种植方法的作物更加耐病。
3. 提高产量基因工程水稻的生产方式与传统水稻生产方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通过导入相关基因,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并缩短生长周期。
4. 改善品质基因工程水稻的应用还可以改善水稻品质,如改良失酬水稻的品质和味道等。
植物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植物遗传转化这个话题。
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遗传转化。
遗传转化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体内,让后者具有前者的某些特性。
这在农业领域可是大有用途哦!比如我们想要让水稻抗倒伏、抗病虫害,就可以利用遗传转化技术把抗倒伏、抗病虫害的基因转移到水稻身上。
这样一来,我们的水稻就再也不用怕倒伏、病虫害啦!在植物遗传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些问题,并给大家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我们来说说遗传转化的成功概率问题。
有时候,我们费了好大劲儿,终于把基因成功转移到了植物体内,但是最后却发现这个基因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
这就是遗传转化的成功概率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我们选择的基因是有效的。
我们还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遗传转化,以提高成功率。
我们来说说遗传转化的安全性问题。
虽然遗传转化有很多好处,但是它也有一定的风险。
比如说,如果我们把一个有害的基因转移到了植物体内,那么这个植物就可能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进行遗传转化之前,对这个基因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
只有确保这个基因是安全的,我们才能将其转移到植物体内。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遗传转化的成本问题。
遗传转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因此,它的成本相对较高。
为了降低成本,我们需要不断地优化遗传转化的技术,减少实验次数,提高实验效率。
我们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遗传转化研究,分摊成本。
再来说说遗传转化的应用范围问题。
目前,遗传转化技术还主要用于农业领域。
虽然它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前景,但是它的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
为了扩大遗传转化的应用范围,我们需要不断地研发新的技术,拓展其应用领域。
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
我们来说说遗传转化的社会影响问题。
遗传转化技术可以让我们培育出更适应环境、更有抗性的植物品种。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原理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工程技术,用于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它的原理是利用农杆菌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通过构建适当的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农杆菌,然后通过农杆菌感染植物的细胞,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内,使其表达。
农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携带可导致植物组织的病变形成的质体。
这种质体称为农杆菌的转座质粒(Ti质粒),其中包含了表达病原蛋白的基因。
在自然界中,农杆菌通过感染植物细胞并将自身质粒中转座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从而引起植物组织的异常增生和瘤形成。
1.构建适当的载体:首先需要构建一个适合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载体,该载体通常包含农杆菌的图纸质粒与外源基因。
2. 转座基因的导入: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农杆菌中,一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农杆菌的质粒中,通常选用表达农杆菌亲和素(VirA/VirG)基因的质粒。
这些基因能够诱导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并转座到植物基因组中。
3. 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利用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感染能力,将转座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通常使用离体培养的植物组织进行转化,如幼苗的叶片、幼芽、胚轴等。
在转化过程中,植物组织被浸泡在含有农杆菌的培养液中,农杆菌利用其细菌素(VirE/VirF)蛋白,将转座质粒导入植物细胞中。
4.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经过转化的植物细胞在激素的诱导下会形成植物的癌瘤样结构,其中农杆菌转座质粒中的外源基因将被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随着癌瘤的生长,外源基因会在植物组织中得到表达。
5.植物再生和筛选:癌瘤样组织可通过激素的去除和调节激素比例来诱导植物再生。
然后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培养植物胚,获得含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株。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中,可用于植物基因功能研究、育种改良、生产含有特定蛋白质的转基因植物等。
这种遗传转化技术具有高效性、简便性和广泛适用性的优点,已被应用于多种作物植物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实践中。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相关的讨论
羧苄青霉素的作用
羧苄青霉素在农杆菌介导法对水稻进行遗传转化的过程中起到抑制农杆菌生长的作用。
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浓度为250mg/L时候抑制效果最好且不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再生。
本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经验用量的羧苄青霉素抑制处理,转移至筛选培养基后一周左右即可见到少量愈伤农杆菌复发,有的甚至在第二次筛选时仍然生长出农杆菌,并未达到很好的抑制农杆菌生长的目的。
这有可能是在长期的实验过程和进化过程中,农杆菌对苏氨苄青霉素产生了耐受性。
因此,在遵循不影响愈伤组织生长的原则下,可以适当增加羧苄青霉素的用量,或者与头孢霉素配合使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抑制效果。
潮霉素作为筛选剂的最适宜浓度
本实验采用潮霉素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发现潮霉素浓度梯度25mg/L,35mg/L和45mg/L进行多轮筛选,假阳性最低,筛选效果最好,为最适筛选浓度。
各个阶段不同添加物的作用
水稻遗传转化过程中的碳源有多种选择,主要有葡糖糖,麦芽糖和蔗糖,糖类除作能源外,还可以作为渗透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的的质量起重要作用。
根据转化受体的不同,碳源的种类和浓度也有区别。
本实验室研究中发现,粳稻作为转化受体时,蔗糖为最佳的碳源,而在籼稻的遗传转化中,麦芽糖和蔗糖配合使用,效果最好。
植物激素是愈伤组织诱导和绿苗分化的关键性因素。
2 ,4-D 的质量浓度至关重要,对于愈伤组织诱导来说,低浓度及高浓度的 2 ,4-D 都不适宜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在籼稻的遗传转化中,2 ,4 -D与6 -BA 配合使用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潮霉素和除草剂均可以作为筛选剂。
适宜的筛选浓度有利有抗性愈伤组织的生长,潮霉素浓度过高,阳性愈伤组织也有可能被筛死,浓度过低,又会有较高的假阳性出现。
实验证明,只用潮霉素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和先用潮霉素筛选后用除草剂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在分化再生过程中有显著差异。
前者分化出芽所
需时间较短,后者分化出的苗较健壮。
一定范围内,在共培养时添加较高浓度的乙酰丁香酮可提高转化频率, 当乙酰丁香酮浓度提高到300~400 u mo l/L 时, 转化频率明显高于较低浓度乙酰丁香酮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