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势力图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605.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点归纳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2、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复习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考查角度来说,主要考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并且能够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知识清单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考点聚焦考点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集团在惩罚战败国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由凡尔赛和华盛顿两个子体系组成。
前者主要由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了列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势力范围。
英法通过操纵国联在其间发挥主导作用。
后者主要由华盛顿会议上通过的一系列条约的内容组成,重新确定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美、日居主导地位。
该体系内部存在着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②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由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而来)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苏联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引起反抗,如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⑤欧洲新兴国家诞生,出现新的民族矛盾:战胜国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觉原则,而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处理欧洲领土问题(给德国后来的侵略提供条件)。
【典型例题】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②项属于德国法西斯上台后突破凡尔赛体系限制的行为;③项属于二战结束后,雅尔塔体系下对德国的处理。
抵押权、建设工程优先权、消费者物权期待权的冲突与保护盈科律师/沈艳娇北京盈科(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教育背景:重庆大学法学、管理学(会计专业)双学士,重庆大学法律硕士。
业务领域:金融、融资担保、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常年法律顾问、民商诉讼。
一、问题的提出抵押权是《物权法》规定的担保物权,其权能是在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抵押权系担保物权,物权优先于债权。
建设工程优先权由《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问题的批复》(下文简称“批复”)第一条确立,赋予建筑工程的承包人的优先受偿权优于抵押权和其他债权。
本文“消费者物权期待权”系“批复”第二条确立的,消费者交付购买商品房的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项后,即便尚未取得所购买的商品房的所有权,为保护个人消费者的居住权,而规定买受人的权利优先于承包人的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
当抵押权、建设工程优先权、消费者物权期待权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确定三者的优先顺序呢?二、典型案例1.广东省高院(2015)粤高法民一提字第85号:曹湘玲与珠海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洲支行、珠海经济特区拱北房产公司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特殊程序民事判决书(裁判日期:2015年7月21日)原审裁判规则:依据《物权法》,拱北房产公司和曹湘玲签订的《楼宇买卖合同》以及曹湘玲长期占有、使用涉案房产的事实并不能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
案涉房产是曹湘玲向拱北房产公司购买的居住用房,是曹湘玲的基本生活资源之一,符合“批复”第一条、第二条规定。
本案可参照适用前述批复,保障曹湘玲的基本权益。
曹湘玲已支付大部分购房款并实际占有、使用涉案房产,对于香洲农商支行要求继续执行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二审裁判规则:“批复”第一条、第二条规定仅解决了消费者基本权益与承包人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问题,但对于消费者基本权益与抵押权之间的优先问题并未做出规定。
二战日本兵力分析Grosso的分析:1937年,日本总人口7063万,其中役龄男子1693万,可供征兵的人数约占役龄男子的56.2%,约1000万。
综合来看,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100万,到1940年150万,而1941年因开辟南方战场,增至51师团220万,有11师团40万投入南方战场;1941年海军兵力35万。
而1942年日本陆海军总兵力迅速扩充到600~700万。
1941年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和海军航空部队大致分别都为3500架飞机,至1943年陆军航空部队扩充至10000架。
1941年南方作战时兵力配备,grosso的估算为:陆军,师团数+旅团数=兵力(万):国内4+11=23;朝鲜2+0=6;东北13+19=58;中国关内23+20=89;南方11+2=35;留守10+0=30。
总计陆军241万。
另海军35万。
由于南方作战不利,中国东北和关内有陆军被抽调补充至南方战场;但是陆军的大部分仍被留于中国,其中中国关内为主,主要为防御对峙。
陆军航空部队在中国关内很少,主要用于支援南方作战和东北防御,可见此时在中国关内无进攻企图。
日军在二战后期,陆军兵力分布大概为中国派遣军3军35师团100万,东北关东军2军24师团70万,朝鲜关东军9师团<20万,太平洋和南方军50师团100万。
从兵力消耗来看,中国派遣军被歼灭50万,伤退100万,前后投入250万;关东军基本无消耗。
日军各战场陆海军合计死亡200万。
日本投降总兵力700万,其中陆军160余师团,大致为中国关内和东北200万(基本为陆军),南方被困100万(陆海军),国内部队400万(多临时组建)。
日本陆军有效战斗部队在南方与太平洋战场和中国关内战场的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中国关内对日作战的贡献可认为1/4。
日本陆军甲种师团2.4万,乙种师团1.8万,丙种师团1.3万。
参考资料:A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北平附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军队展开了全面进攻。
1942年6月,在太平洋的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舰队受到沉重打击,战争形势正在恶化。
所罗门群岛在同年8月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已经征服了,美军登陆。
夺回战略失败,日本的空中优势被剥夺,因为,美国军方的反击如火如荼。
消费品短缺是日军,日军将被迫撤出在1943年(1938年)二月。
“战略远征”在家里。
东亚会议举行,1943年(1943年)11月再次表明的内部和外部对这场战争的意义。
战争形势越来越差,但是日本陆军(1944年),策略失败英帕尔从缅甸到印度在1944年入侵。
同年6月,进一步岛屿塞班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美军登陆。
日军在马里亚纳战役被击败,失去大部分飞机。
因此,西太平洋的海上控制,转移到美军的空中优势,绝对国防领域的崩溃,在日本本土的空中袭击是必须要做的。
此后,在今年7月,1944年(1944年)降落在关岛,击败日军,美军的势头不留。
同年10月,美国在莱特岛登陆,菲律宾开始的前殖民地。
日本军队,包括身体突击行动,以“神风”和“回转”人体鱼雷的敌人,是Mukaeu〜TSU这种共同努力。
如在战斗中失去了“武藏”战舰关闭菲律宾的海岸,但遭到了失败。
在12月,美军缴获的莱特岛,菲律宾开始终于夺回战略。
1945年(1945年)二月,美军空袭,以加强内地,决定夺取硫磺岛。
getsuyo一个月,从登陆开始,在结束战斗,发动苛刻,自杀的日军。
硫磺岛是日本领土,将采取美军(因为它已被纳入到小笠原村,东京)。
美国军方,进一步扩大冲绳降落。
驻军是死在6月,15万居民被杀害。
8月,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苏联整体入满洲,打破了中立条约。
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最后迎接战争的结束。
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二战日军编制详解(转)一、小队步兵小队辖一个机枪组(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组。
每挺轻机枪编制四人(指挥官、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每具掷弹筒编制两人。
小队人数在50到70之间。
到1945年,步兵小队仅有一挺轻机枪与一个掷弹筒。
步兵炮小队,两门70mm步兵炮。
二、中队步兵中队辖三个步兵小队,人数在194到250人之间。
日军的一个标准的步兵中队(181人)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3个前述54人的小队。
三、大队:日军一个标准的1100人编制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联队里。
四个前述的步兵中队(一些只有3个);一个174人的机枪中队(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1个弹药小队),每排4挺重机枪,总数12挺(有的连只有8挺);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班,两个15人的炮班各装备1门70mm九二式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幸运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这种情况下,弹药小队要扩充为39人。
四、联队:日军的一个标准的3800人的联队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一个121人的运输队(大车和骡马),携带联队部和直属各中队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一个81人的弹药排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包括一个25人的中队部, 1个观察班,一个31人的弹药小队,三个31人的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班,装备1门70mm九二步兵炮)。
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mm反坦克炮)。
日俄战争及其对东北亚的划分姓名:张洲铭学号:5120309689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指导老师:王心扬摘要19世纪中叶的俄国经过以废除农奴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后迅速成为了一个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俄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外扩张。
而与此同时,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也迈出了工业化的步伐,而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国际地位的上升使得日本也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进行对外扩张。
而当俄国与日本的对外扩张同时到达东北亚的时候,两国之间的矛盾便凸显了出来。
出于帝国主义对于势力范围的划分,日俄在东北亚的矛盾逐渐升级,并最终演变成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
这场战争进行了将近20个月,以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辽宁省为主要战场,最终日本获得了胜利,但由于没有歼灭俄国在东北亚的主力部队,被迫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5日与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达成停战。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和俄国这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亚势力范围的划分,对今后数十年间东北亚的格局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亚,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目录第一章日俄战争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 (3)1.1 俄国对远东的新一轮扩张 (3)1.2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 (5)第二章日俄战争的爆发及结束 (7)2.1战前形势 (7)2.1.1 战前的俄国 (7)2.1.2 战前的日本 (8)2.2日俄战争的进程 (10)2.2.1 旅顺战役之海战 (11)2.2.2旅顺战役之陆战 (12)2.2.3 辽阳会战 (13)2.2.4 奉天之战 (14)2.2.5对马海战 (15)2.3日俄战争的结束 (16)2.3.1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及战争结束 (16)2.3.2 对战争胜负的思考 (17)第三章日俄战争对东北亚的划分 (18)3.1 对朝鲜的划分 (18)3.2 对中国东北的划分 (19)第四章参考文献 (21)4.1 纸质文献 (21)4.2 网络资料 (21)第一章日俄战争前帝国主义国家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1.1 俄国对远东的新一轮扩张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中叶的俄国对西伯利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张,并由此占有了从乌拉尔山一直到太平洋沿岸、从蒙古高原北部边缘一直到北冰洋沿岸的整个西伯利亚。
盘点二战时日本的几大主力师团战斗力及覆灭过程仔细研究近代日本战争史,可发现不同部队、不同地域兵员的军风和精神面貌也不尽相同。
以日军基本战斗单位——“师团”而论,熟悉内情的人可以从序列番号中大致判别其战斗力水平。
日本在建军方面,普鲁士模式成为日军的楷模,师团制也是仿照德式建立。
1888年,日本陆军将国内原有的6个按地域划分的镇台改称师团,番号从第1至第6。
1891年,为警卫皇宫又成立了近卫师团。
师团编制采取两旅团、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再加炮兵、辎重和骑兵联队,平时兵额1万人,战时足额则超过2万人。
甲午战争前成立的这7个老牌师团,后来一直被日本陆军视为第一等部队,装备优先保障。
1、近卫师团(近卫第二师团)1891年12月14日在东京编成,由御亲兵而转变成的精锐兵团,是日军所建第一个师团,在朝鲜成欢同清军打响了第一枪。
1939年11月1日,以近卫步兵第1、第2连队和近卫野炮连队的第3大队为基干,编成了近卫混成旅团(旅团长:樱田武少将),接而出现在华南的前线,参加了宾阳会战。
近卫步兵第2连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后,返回了本土。
而近卫混成旅团在这之后就成为了近卫第1师团的母体。
近卫师团在1940年6月3日再次被临时动员,转战于汉口和广东方面。
1941年7月起驻扎在法属印度支那。
这时,为了取代近卫第1、第2连队,新的近卫第5连队被加入了近卫师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近卫师团属山下奉文大将指挥的第25军,参加了进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战斗。
1941年11月,师团的马匹编成转换成了自行车编??大举南下,将英军赶出了马来半岛。
日军骄傲的称这些部队为“银轮部队”。
之后,近卫师团在印尼的Sumatra岛扫荡,并担任当地的警备。
1943年5月14日,近卫师团改称为近卫第2师团,近卫第3连队的主力移驻到Andaman群岛,之后不久又回到Sumatra岛。
师团分散在岛的各地,准备迎战美军的登陆。
但是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的那天到来了。
---解读二战日本师团番号---日本旧制帝国陆军的师团番号应该按照顺序来编排,但是这个原则也只是在七七卢为解决窘境,动员了一批又一批部队。
而番号也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排编,与此同时因为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番号空着,并没有实际部队。
最终(太平洋战争末期),编成了将近300多个师团。
从这些师团番号的变化看去,可以了解很多有关战争激烈化的程度。
接一下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变化的经纬。
从明治现代化陆军建军到卢沟桥事变之前从镇台到师团------最初的七个老牌师团明治21年(1888年),镇台,这个旧式的战略编制单位的称号被改称为了师团。
当时,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就是明治年间的6个镇台。
按照顺序,东京的被称为第1师团,接下来从北向南依次是第2、第3……师团。
这个命名的方法和日本旧制高中命名的方法一样。
也就是第1师团(东京)、第2师团(仙台)、第3师团(名古屋)、第4师团(大阪)、第5师团(广岛)、第6师团(熊本)。
根据这些师团来看,常备兵力大约6万4千人,也就是说一个师团在非作战状态下兵员大致为1万人前后。
紧急动员的话,全国可战之兵可达到22万人左右。
担任宫城县防卫的部队被称为禁卫都督,改称师团也是1891年的事了。
当时日本在北海道还有被称为屯田兵的部队,1894被临时改称为第7师团(旭川)。
然而正式任命第7师团师团长的时间是1896年。
日本就是靠着这7个新建的师团发动了甲午战争。
以甲午、日俄战争为契机建立新的师团------21个常备师团的体制甲午战争之后为了海外扩张,日本开始疯狂扩军。
1898年按照由北到南的顺序,新建了第8师团(弘前)、第9师团(金泽)、第10师团(姬路)、第11师团(通善寺)、第12师团(久留米)这5个师团。
第8师团由第2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第9师团由第3师团负责编成的后勤,就像这样直到1900年才完成所有师团的编成。
而日俄战争也是主要靠这12个师团来取得的胜利。
但是,日俄战争爆发,这12个师团不能满足前线的需要。
2022/ 9 41日本侵华的地图罪证——1939年《最新汉口市街详图》◎ 李佳慧 席会东1939年2月5日发行的《最新汉口市街详图》是日军占领武汉后绘制的汉口街区图,附《武昌·汉阳市街图》和《汉口附近图》,该图以中文进行文字标注,比例尺为1:10000,地图绘制者为西泽太郎,发行人为马场日良,发行地为东京龙王堂本店。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不久,在华日资企业华中洋行便印制发行了《最新汉口市街详图》,发行人同为马场日良,两图范围、内容大致相同。
全图采用现代测绘方法,详细标注了汉口的湖泊、河流、码头、铁路、街道、官署、学校等自然 要素或人文要素。
城市分区和街道分布与1934年武昌亚新地学社发行的《汉口市街道详图》大致相似。
不同的是,《最新汉口市街详图》用不同的颜色划出日租界、法租界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特别区等不同区域,且文字标注更为细致。
地图左上角附有《武昌·汉阳市街图》,图下为地图凡例,地图左边标注印制和发行时间、制图者、著作发行者、发行地点,时间采用昭和纪年方式,地图右下角附《汉口附近图》。
汉口,原名夏口,位于汉水流入长江的出口,遂被称作汉口。
汉口是武汉三镇之一,华中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明清时期,汉口镇与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业基础良好,汉口在1861年对外通商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外商云集,贸易兴盛,成为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近代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汉口、汉阳城区划为京兆区,定名武汉。
1938年武汉沦陷前,武汉及其所辖三镇的行政区划处于频繁变化状态。
1938年6月11日,日军波田支队趁雨夜进攻安庆,拉开了武汉会战的序幕。
日军分南北两线,由东向西展开攻势,战场涉及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
10月25日,日军佐野等部进入汉口,10月26日,武昌沦陷,10月27日,汉阳陷落。
1.二战后,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在对峙过程中,美苏互有攻守,既有对抗,也有缓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同时随着战后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两极格局中又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对经济宏观调控,迅速恢复发展生产力,并通过建立福利国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
外部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国际经济组织,维护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化生产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3.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但未能突破苏联模式而失败,引起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4.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二战在带给人们深重灾难的同时,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课题52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利益严重冲突、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
(4)主要表现项目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①“不对称”的两极格局: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不完全”的两极格局: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概念:日本军部是二战前和战时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枢纽。
包括政府中的陆军省、海军省,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等。
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对天皇负责.编辑摘要日本军部- 崛起二战前的日本军部,是在明治维新后伴随军事近代化组建起来的。
明治初期近代天皇制初创,.1945年8月21日下午4时,日本军部大本营代表、乞降使今井武夫,向中国政府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将军乞降。
国家军制尚未定型,基本上是采用军权从政主义,军权归属于政府。
但在实际用兵时,往往派出“讨伐总督”负责军事指挥,出现了独立于政府以外的军事机关,显露了军权独立的端倪。
后在山县有朋等人主持下,摹仿普鲁士,建立起直属于天皇分管军令大权的陆军参谋部,海军也分出相应的军令机关。
军令大权被分立出来,只将军政大权归属于内阁。
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这种变化的新的军政关系。
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帅权,并赋予军令长官“帷幄上奏权”,即凡有关军令事项,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由天皇裁决。
这就是战前日本盛行的“统帅独立原则”。
从法律角度来说,只有天皇能够管辖军部,但近代天皇制的特点是“廷政分离”,天皇不亲政,即使在御前会议上裁决争端,也多数是只听不答。
所以,陆海军名义上直辖于天皇,实际上无所约束,自成中心,在天皇权威神圣光环中,军部成为明治宪政的“权力核心”。
“军部”一词,在战前日本曾经十分流行。
军部本来指国家机关的一个部门——军事部门而言,但在日本近代史上特指军队中的上层人物。
他们掌握军事部门,形成独特的政治势力而发挥作用。
宪法规定海陆军统帅权及军队的编制、兵力的决定权属于天皇。
以此为法律根据,十九世纪末期出现一种动向,即掌管军令事项的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脱离内阁和议会而推行独立的政治路线。
日俄战争后,为了统治台湾和朝鲜,维持和扩张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及执行对中国和蒙古的政策,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因此这种倾向更加发展,终于从制度上确立军队上层作为一个政治势力进行活动,即元帅府、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无需同内阁及政府各机关协商,只需要取得天皇的同意就能决定兵力和用兵方法。
二战日本陆军全部军司令部简介第1军:1937年8月26日组建,日军大本营为扩大华北作战决定组建华北方面军及下属第1、第2军,原中国驻屯军司令任第1军司令。
日军攻陷山西后驻太原统辖山西部队,1941年4月指挥中条山作战。
历任军司令香月清司、梅津美治郎(1938.5)、筱冢义男(1939.9)、岩松义雄(1941.6)、吉本贞一(1942.8)、澄田赉四郎(1944.11)。
第2军(Ⅰ):1937年8月31日组建于天津,隶属华北方面军,参加攻占济南,1938年指挥徐州作战,7月调华中派遣军,武汉会战期间指挥北路部队。
12月8日调回日本后撤销,原属部队改隶第11军。
军司令西尾寿造、东久弥宫稔彦王(1938.4)。
第2军(Ⅱ):1942年7月在本土重建,派往西部新几内亚指挥第5师团等,驻北海岸马诺夸里,后移驻西里伯斯岛,历任司令上月良夫、七田一郎(1943.5)、丰岛房太郎(1943.10)。
1943年11月编入第2方面军,1945年6月直属南方军。
第3军:1938年1月在关东军编成,1942年7月隶属第1方面军,驻延吉,担任东部防卫,历任司令山田乙三、多田骏(1938.12)、尾高龟藏(1939.9)、河边正三(1941.3)、内山英太郎(1942.8)、根本博(1944.2)、村上启作(1944.11)。
第4军:1938年7月编成,直属关东军,驻齐齐哈尔,远东战役发起后移至哈尔滨,担任北部防卫,历任司令中岛今朝吾、后宫淳(1939.8)、鹫津鈆平(1940.9)、横山勇(1940.10)、草场辰巳(1942.12)、西原贯治(1944.2)、上村干男(1945.3)。
第5军(Ⅰ):1937年12月7日在台湾组建,由台湾军司令古庄干郎兼任,预定用于华南作战,因计划变更于次年2月15日撤销。
第5军(Ⅱ):1939年5月19日在关东军序列另组建,驻掖河,后隶属于第1方面军,担任东部防卫,历任司令土肥原贤二、波田重一(1940.9)、饭村穰(1941.10)、上村利道(1943.10)、清水规矩(1944.6)。
二战日本陆军的方面军和总军一、方面军第1方面军:1942年7月编成于牡丹江,远东战役时与苏联远东第1方面军交战,后退往敦化,历任司令山下奉文、喜多诚一(1944.10)。
第2方面军:1942年7月在齐齐哈尔编成,于1943年11月中旬调往棉兰老岛达沃,直属大本营。
第2方面军辖第2军(第36师团,后调入第32、35师团)、第19军(第5师团、第46师团、第48师团)与第7飞行师团,担任作战的地区是:东经140度以西,望加锡、龙目海峡以东,北纬5度以南包括阿鲁群岛、塔宁尔群岛、帝汶岛、小巽他群岛。
1944年3月增加统辖第18军,隶属南方军。
新几内亚作战失败后1945年5月在西里伯斯岛撤销。
司令阿南惟几、饭村穰(1944.12)。
[ 转自铁血社区/post_11198536_1.html/ ]第3方面军:1943年10月编成,驻奉天,担任满州西部、南部防御,1945年6月从关内调入第39军、第63军、第117师团。
远东战役与苏联外贝加尔方面军交战。
历任司令冈部直三郎、后宫淳(1944.8)。
第5方面军:1943年2月原隶属本土防卫总司令部的北部司令部改编为北方军司令部,纳入外战体制直属大本营,以加强在北方对美军防御,司令部驻札幌。
1944年2月再改编为第5方面军,次年2月兼任北部军管区,司令樋口季一郎。
指挥1943年阿留申群岛作战、1945年8月南库页岛千岛群岛作战。
日本战败时辖5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6方面军:1944年8月编成于汉口,指挥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地区日军,历任司令冈村宁次、冈部直三郎(1944.11)。
第7方面军:1944年3月编成于新加坡,历任司令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1945.4)。
1944年10月南方军军政总监部改编为第7方面军军政总监部。
第8方面军:1942年11月编成于拉包尔,司令今村均,初辖第17、第18军。
东部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方面曾是主战场,日军失败是二战转折点之一。
1942年6月,在太平洋的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舰队受到沉重打击,
战争形势正在恶化。
所罗门群岛在同年8月到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已经征服了,美军登陆。
夺回战略失败,日本的空中优势被剥夺,因为,美国军方的反击如火如荼。
消费品短缺是日军,日军将被迫撤出在1943年(1938年)二月。
“战略远征”在家里。
东亚会议举行,1943年(1943年)11月再次表明的内部和外部对这场战争的意义。
战争形势越来越差,但是日本陆军(1944年),策略失败英帕尔从缅甸到印度在1944年入侵。
同年6月,进一步岛屿塞班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美军登陆。
日军在马里亚纳战役
被击败,失去大部分飞机。
因此,西太平洋的海上控制,转移到美军的空中优势,绝对国防领域的崩溃,
在日本本土的空中袭击是必须要做的。
此后,在今年7月,1944年(1944年)降落在关岛,击败日军,美军的势头不留。
同年10月,美国在莱特岛登陆,菲律宾开始的前殖民地。
日本军队,
包括身体突击行动,以“神风”和“回转”人体鱼雷的敌人,是Mukaeu〜TSU这种共同努力。
如在战斗中失去了“武藏”战舰关闭菲律宾的海岸,但遭到了失败。
在12月,美军缴获的莱特岛,菲律宾开始终于夺回战略。
1945年(1945年)二月,美军空袭,以加强内地,决定夺取硫磺岛。
getsuyo一个月,从登陆开始,
在结束战斗,发动苛刻,自杀的日军。
硫磺岛是日本领土,将采取美军
(因为它已被纳入到小笠原村,东京)。
美国军方,进一步扩大冲绳降落。
驻军是死在6月,15万居民被杀害。
8月,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苏联整体入满洲,打破了中立条约。
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最后迎接战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