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
- 格式:pdf
- 大小:83.93 KB
- 文档页数:3
日本占据东北那么久,为什么没发现大庆油田?原因很合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石油来源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从美国进口,这个渠道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 80%,二是从当时的荷属东印度进口,这个渠道大概占到了日本全部石油消费总量的 10%。
日本命脉在美国手里,不久之后,美国为了遏制日本野心,进行了石油禁运,对日本战争潜力进行了巨大打击,日本开始疯狂寻找石油。
从1931年全面侵占东北算起,日本勘探了有14年之久,为什么没发现大庆油田?
其实,日本也是下了功夫的,为了在东北找到石油,日本投入了大量资源,也用当时他们所掌握的一切勘探和采矿设备进行勘探,但始终没有发现一滴油。
日本人打的其中一口井,离后来喷油的“松基三井”只有2公里远,日本人打的井深度是1000米,而“松基三井”是打到1300米深时喷油的,两者就差300米。
更诡异的是,大庆油田有一口井叫“萨一井”,这口井当年下钻到680米的时候就喷油了。
而这口井与日本人打的井相距仅1公里。
如果当时日本人多打几口井或者加深300米,就很有可能率先发现大庆油田,那样,东亚地区的战争可能会改写,我国军民伤亡会增大。
纠其原因,一是日本技术水平不够,没有能迅速打到1300米深,
我国建国初期连续多次打到更深的地方,而且打了很多口井。
二是日本人迷信欧美石油勘探理论,认为海相成油,不相信陆相成油,而大庆是根据陆相成油理论找到的。
1913 年美孚石油公司派出了一个石油勘探队到中国的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调查,但是最终没有收获。
这个结果给日本人造成了误导。
第三就是运气,国运,日本人哪怕多打一口井都有可能发现油田,可是他们没有,不久之后撤离了人员,再也无缘大庆油田。
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危机的启示1992年,查莫斯·约翰逊的《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中译本在原版发表10周年后问世,甫经推出,顿时风靡国内发展经济学界。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学人热议“日本奇迹”之成因时,它却正在以一场愈陷愈深的经济萧条贡献给世人一个新的议题——“失去的十年”。
事实上,就宏观统计数据、特别是GDP与政府负债比率的变化而言,当今日本失去的或许已经是20年了。
总体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对比: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二战日本海军燃料史话石油!石油!当年曾经海军实力名列世界第三,并拥有世界最大的战列舰大和的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其镇国之宝的战列舰大和只能以单程的油料进行自杀式冲击。
经历过战争的日本人喜欢开一个苦涩玩笑:“为了石油去打仗,却又因为没有了石油而败战”。
用石油取代煤炭为动力燃料是20世纪重要技术进步,它和蒸汽船淘汰帆舟,航空母舰把战列舰从海上霸主的地位打倒一样,在世界海军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大事件。
1903年,英国第二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在朴次茅斯港进行了以石油为燃料的试验。
1910年,在第一海军大臣丘吉尔的督促下,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石油燃料可以使舰队的航速提高至25节,由此产生的新型“快速分舰队”可以胜过当时出现的任何德国舰队。
说句题外话:丘吉尔这位影响了20世纪世界走向的英国政治家,是个糟糕不过的战略家,但是对于技术问题却独具慧眼,在20世纪日益保守僵化的英国当权者中这是罕见的。
他不仅对海军舰船的燃料石油化功不可没,不久在一次世界大战中,又是丘吉尔发现了“坦克”这种能够把士兵从炼狱般煎熬的堑壕战争中解脱出来的战斗利器!从而彻底改变了未来陆地战争的形态与模式。
过去,军舰在加煤时至少要动员全舰1/4的人力,燃料用尽的时候甚至包括枪炮手来铲煤,还要动用许多人力、把煤炭从偏远的煤舱搬运到离锅炉较近的煤舱,由此引起的紧张、劳累和不适很可能在作战的重要时刻影响军舰的战斗力。
而改用重油做燃料的话就完全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司炉工。
1912年到1914年,英国皇家海军开始建造完全以石油为燃料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日本海军使用石油燃料始于1905年的“萨摩”级战列舰,当时石油还只是喷入燃煤锅炉的助燃剂。
之后建造的“金刚”级、“扶桑”级和“伊势”级在下水时仍然装有燃煤锅炉。
1913年到1916年设计的“长门”级战列舰开始搭载重油专烧锅炉,此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均以重油为主要燃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石油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了。
在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石油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盟国家的大石油公司既为战争的胜利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也有为赚钱而支持法西斯的丑行。
这里讲讲它们的故事。
美国的石油公司的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油料主要来自美国,美国几大石油公司也成为生产石油、加工油品和运送油品的主力。
美国各石油公司的贡献,首先是通过强化勘探和开采,增加石油、天然气产量,确保对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石油支援。
战争期间,美国本土上新钻探井13400口,1941一1945年,石油产量增加27%,从14亿桶(约1.9亿吨)增加到17.3亿桶(约2·36亿吨),使美国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占64%,与此同时,炼油能力增加了40%。
天然气产量增长了55%,相当于增产20亿桶(约2.73亿吨)石油。
天然气液的产量翻了一番。
先进的飞机要求高辛烷值汽油。
1940年英国与德国的大规模空战显示出,使用100号汽油的英国飞机比使用86号汽油的德国飞机性能更加优异。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英国的英伊石油公司、美国的汉伯尔公司(埃克森的子公司)、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阿莫科公司等先后开发了硫酸烷基化工艺,生产出了高辛烷值汽油。
1939年11月,美国只有6座硫酸烷基化装置,日产3525桶(约17.6万吨/年);1940年又投产8座这类装置,日产9万桶(约450万吨/年);1942年,环球油品公司和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出更先进的氢氟酸烷基化装置,当年年底第一座工厂就投入了生产。
1944年高峰时,美国100号汽油的日产量达到51.4万桶(约2570万吨/年),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1941年起,德国潜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上大肆攻击运油的轮船,甚至威胁到美国墨西哥湾的海上航线。
当时,美国的原油生产大部分在南部濒临墨西哥湾的休斯敦地区,而炼油能力约一半在东海岸一带,石油产品主要从东海岸走大西洋航线运往欧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日本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 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特别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 年相比,1946 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 为62%,人均实际GNP 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创造业实际工资为30% (1947 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彻底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 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不少艰难和蜿蜒,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 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 (1954 年11 月-1958 年6 月) :景气持续了31 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 年度7.5% 、1957 年度7.8% ,1958 年降为6.2%。
岩户景气 (1959 年4 月持续到1962 年10 月) :景气持续42 个月,1959、1960 、1961 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 、13.1%和11.9%,1962 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 年11 月-1970 年7 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 个月,1966- 1970 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 、11.1% 、11.9%、12.0% 、10.3% ,1971 年降为4.4%。
“石油失策”加速二战日本败亡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24期雷炎自从19世纪末,军事强国陆续实现内燃机化,石油便成为“军队血脉”乃至“国家元气”,围绕石油的“提供”和“断供”几乎能左右胜败。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怕被同盟国切断石油供应,很早搞起人造煤化油项目,一度保证部队用油。
与之相比,资源更为匮乏的日本在豪赌战争中却吃尽“乏油之苦”,1944年被美军海上封锁后,无法得到东南亚殖民地原油,只能用松树根炼制劣质松根油供军舰飞机使用,完全无济于事。
那么,日本自知有“战略软肋”,却为何铤而走险,冒着石油危机去发动侵略战争呢?日本向德国学习煤化油技术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为德国进行“复仇战争”作准备,他非常关注油料自给,将煤化油列为德国重要的军事项目。
相比之下,日本关注煤化油的初衷是为了省钱。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为摆脱国际联盟谴责,日本索性退出,却也招致欧洲列强或多或少的排斥,进口石油受阻,可“只讲利益,不讲道义”的美国趁机填补日本石油市场。
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1937年为例,日本为进口美国原油花掉7.31亿日元,而全年预算才28亿日元。
为了继续战争,日本出口棉织品和生丝等物资,进口工业母机、石油和废钢铁等战略物资,发展军事力量。
进口大宗物资里,石油95%依靠进口,70%从美国进口,15%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英属婆罗洲进口,其余则从苏联北萨哈林岛进口。
1931年,日本石油进口量为210万吨,1938年进口量最高,达600万吨。
滑稽的是,缺乏“持久战”头脑的日本陆军向来不建油库,到1939年5月才储备油料70万吨。
随着中国战事扩大,1938年10月攻占武汉时,日本陆军新动员兵力达10个师团之多,总兵力计34个师团。
可就在日军疯狂突进之际,国力已达到极限。
为取得军需动员的实际效果,早日解决旷日持久的侵华战争,日本内阁急忙向国会提出国家总动员法,使国家体制适应总体战需求,该法案经国会紧急审议后于1938年4月1日颁布实施。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资源的掠夺与开采九一八事变,亦称为“九一八事变”或“沈阳事变”,是指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的一系列事件,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以借口一起火车爆炸事件为契机,对中国东北(原中国东三省)进行了侵略。
这场事件标志着日本对中国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全面侵略。
本文将重点论述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和开采。
一、石油资源的掠夺与开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开始了对中国的石油资源的掠夺与开采。
东北地区富含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主要目标。
日本军队占领了营口、锦州等地,随即展开大规模的石油开采,将中国的石油输送到日本本土。
这一系列的掠夺行为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导致中国损失了大量的石油资源。
二、钢铁资源的掠夺与开采除了石油资源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还积极掠夺中国的钢铁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钢铁矿石资源,对于日本的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军队占领了沈阳、大连等地,开始了对钢铁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他们将中国的钢铁输送到日本本土,满足了日本战争机器的需求,但也造成了中国经济的严重损失。
三、粮食资源的掠夺与开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的粮食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与开采。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产区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农作物。
日本军队将这片肥沃的土地占为己有,掠夺了大量的粮食,用于满足日本军队和日本本土的需求。
这给中国的粮食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饥荒和民生的危机。
四、其他资源的掠夺与开采除了石油、钢铁和粮食资源外,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还对中国的其他资源进行了掠夺与开采。
他们掠夺了中国的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摧毁了中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
同时,日本军队还破坏了中国的基础设施,如铁路、电力等,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总结: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资源的掠夺与开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占领和掠夺,日本极大地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能源危机管理的政策安排———以日本应对两次石油危机为例尹晓亮 内容提要:能源危机对资源约束型国家而言是“国家危机”。
文章指出,日本以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从规避、分散、抵御、弱化、稀释和舒缓等不同政策取向角度进行了行政政策安排;从长期性、全民性、战略性和权威性的角度,进行了法律政策安排,行政政策安排和法律政策安排共同构成了日本能源危机管理的政策体系。
该体系的最大特点是日本巧妙地通过机制设计渐次形成了能源危机管理的社会共建模式。
另外,该体系的构建过程也是日本将能源“危机”转向经济发展“契机”、“危机管理”转向“常态管理”的过程。
关键词:能源 危机 政策 管理 日本一、能源危机及其管理目标“能源安全”是指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民生享受所需能源供给的稳定、持续的态势。
“能源危机”是与“能源安全”相对的概念,它是指国家或地区所需能源的稳定、持续的态势受到政治、经济、战争、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威胁和破坏。
能源危机除了一般公共危机所具有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易变性、社会性、扩散性、危害性、破坏性等特点外,还有外交性、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特点。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能源危机管理成为日本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过程也是政府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共同应对能源危机的动态过程。
日本能源危机管理的目标是政府预期和国内外能源环境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确保所需能源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
其一,能源“量”的确保。
作为世界上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若无充足的能源供应,毋庸说是经济快速增长,就连国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因失序而难以维持,进而造成整个国家秩序的混乱。
因此,对日本而言,能源安全的基本标准是能获得经济发展民生享受所需的能源量。
进一步而言,能源“量”的确保应包括能源生产、海上运输、分配等环节上的安全。
其二,能源“价格”的合理。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涉及行业广、产业链长。
当国际能源作者简介:尹晓亮,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讲师。
二战中日:大庆油田,深度1350米,亚欧大陆只有巴库油田50米左右,钢铁、橡胶、有色金属、石油问:堂主,如果当初日本人发现了大庆油田,抗日战争难度会不会上升一个档次?大庆油田第一口井是松基三号,油层深度是1357到1328.5米深,这个深度在30年代比较难实现。
而我们是在1959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把这口井打出来的。
图:大庆松基三井纪念碑。
日本1928年开始在东北找石油,直到1940年彻底放弃。
他们打的井最深是800米,离大庆最浅的油层还有200米。
美国英国技术上还行,其他国家恐怕就很难实现了。
尤其是生产井基本都要这个深度,那更难组织生产。
意大利在利比亚长期没找到可以工业生产的井,也是因为深度不足。
图:1930年代,旧大陆最重要的油田是苏联巴库油田,它的钻井深度只需要60-500米就够用。
如果全世界都搞1000多米的井,日本也会不惜代价去打很多这么深的井,但它没这个认识,也就没大规模深钻。
而且日本也没有石油大规模开发的经验,就算凑合打出了井,要开出足够产量也需要很长时间。
等到大庆产量出来的时候,日本也因为禁运和硬通货不足扛不下去了。
41年日本缺的也不止是石油,废钢铁、有色金属、橡胶等都依赖进口,所以都面临着禁运。
而且当时日本外汇和黄金已经严重不足,不打已经撑不下去了。
图:日本当时的钢铁工业依靠进口美国废钢维持产能,重新冶炼废钢比从铁矿石提炼省事得多。
美国对日本禁运废钢铁,使日本工业失去了粮食,要么接受美国的条件要么与美国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
图:在东北发现油田只能解决燃料供应,解决不了军火匮乏的问题,毕竟这还需要钢铁、化工、机械加工工业的配合,所以日本坦克和炮兵部队仍然无法扩张。
不能大量编入重武器,日军的战斗力也就没法倍增,仍然会被游击战拖垮。
82石油史话PETROLEUM HISTORIETTE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以及海上的势力范围,虽然当时的煤炭和钢铁在战争中更受器重,但是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推动,加之各式新武器的诞生,石油开始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要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许多重要战争与运输工具都以汽油为燃料。
军队对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依赖更为严重。
有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石油消耗达3亿多吨,占各类作战物资消耗总量的38%,居各项军需物资运送量之首。
美国军队的汽油日消耗量更是惊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00倍。
当石油供应缺乏,大批飞机坦克面临成为废铁一堆的尴尬。
东北计划早在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之前,国际上就盛传在中国东北发现了石油的迹象,日本人也下决心在这一地区寻找石油。
1929年春天,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同十名俄罗斯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沿东清铁路到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开始寻找石油,但经过两个多发生在石油禁运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东亚和南太平洋地区的快速扩张导致其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与两国矛盾一同凸显出来的还有石油问题。
随着矛盾的激化,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也从道义禁运转向全面禁运。
综合整理/本刊记者 李海光月的探察,无功而返。
因为中国的地质结构主要是陆相沉积,而当时的主要产油地区大多都是海相沉积,学术界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美国、苏联和全世界的专家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对日本能够采出石油并不看好。
1930年4月,在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工作的俄裔美国人托里斯基的指点下,新带国太郎等人乘火车前往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找油。
他们将采集的矿样带往大连,先经满铁中央试验所化验,后来又经日本德山海军燃料研究所进行分析,断定样品中含有石油类的沥青。
两个月后,在哈尔滨的俄文和日文报纸上,对这次发现进行了报道,称“满铁投入了很大的经费,计划在北满探索石油资源,历时多年,终于在这里发现了油田。
108ENERGY 2013.06日本针对石油危机的外交应对措施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中,其勉力周旋于阿以对立阵营过程里所展示的外交功利策略,对当下应对中日关系变局依然值得借鉴。
文 | 张千任史话HISTORY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各主要产油国把石油作为武器,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提高石油价格和禁运。
石油危机的爆发,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严重影响了日本。
日本为了使中东产油国解除对日本的石油禁运,不仅调整和改变对中东国家的政策,甚至不惜与美国在外交政策上发生冲突,彻底表现了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外交功利性质。
改变“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自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日本在中东地区的“阿以对立”结构中一直采取“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虽然招来阿拉伯国家的普遍不满,但也没有对日本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不在阿拉伯产油国认定的友好国家行列内,反而成为石油制裁的对象,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和内阁执政危机,可谓击中致命弱点,一剑封喉。
迫使日本必须改变现行的“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
中曾根康宏通产相拜会田中角荣首相,称有必要采取具体行动,支持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土地上撤出的 1967 年联合国安理会第 242 号决议,以石油危机为契机,改变过去的“随美亲以”的中东外交政策,积极推行改善与阿拉伯产油国家关系的对策。
然而以大平正芳为首的外务省则认为,日美同盟关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如果日本政府稍微实行靠近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就会给日美关系带来恶劣的影响。
为此,日本政府只好在尽力减少得罪美国的条件下,采取靠拢阿拉伯国家的对策。
日本政府再次公开向阿拉伯国家表态,“坚决反对以武力获取领土,主张立即实施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决议,迫切希望对该地区有巨大影响力的美苏两国为问题的早日公正解决尽最大努力。
此外,对巴勒斯坦问题,支持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平等与自决权的联合国决议。
”这份表态还是中立的基调,并不能满足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对削减石油进口份额并无改进。
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二战综合战争进入机械化时代以来,对油料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在许多时候油料对战争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武器.本文介绍一下二战期间德日苏美的油料供应情况.1939年9月德国发动战争时,只储备了240万吨成品油和少量石油.德国本土有少量石油资源,奥地利(1938年被德国吞并)境内也有少量石油资源,德国对手头上仅有的资源进行了全力开发,1942-1943年的石油年产量达到约200万吨的水平.相对于贫乏的石油资源,这已经是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了,1944年油田遭美英轰炸而减产.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进口石油207万吨,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除德国外,意大利和匈牙利也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罗马尼亚参加对苏作战后自身消耗增加,对德石油供应减少,1942年向德国提供了100多万吨石油.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后罗马尼亚可以集中力量向德国供油,1943年向德国提供了240万吨石油.1944年6月美英的轰炸严重破坏了罗马尼亚油田,8月份油田被苏军攻占,对德石油供应被切断,1944年罗马尼亚只向德国提供了约100万吨石油.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国闪电战击败波丹挪荷比卢法七国,从这些国家缴获了880万吨的石油储备.从表面上看收获颇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国家被德国占领后同样成为英国的封锁对象,无法进口石油,德国要维持占领区最低限度的民用油供应,此后几年这些国家在石油消耗方面只能是坐吃山空,因而这批缴获的油德国净赚得并不多.不过这些问题最初还未表现出来,至少就当时而言,德国手上的石油储备大增,成为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资本.1943年意大利向美英投降,德军趁机缴获了意大利北部的几十万吨石油储备.煤制油包括煤炭直接液化,煤炭间接液化和煤焦油加工三种途径.1927年德国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直接液化工厂,1934年德国又建成世界第一个煤炭间接液化工厂.煤炭直接液化是将煤炭粉碎后,掺上溶剂制成煤浆,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与氢气反应,生产出油品(氢气由煤或焦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二战期间德国的煤制油约80%是用煤炭直接液化法生产的.煤炭间接液化是用煤炭干馏得到焦炭,焦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与氢气的混合气,在高温高压下经催化剂作用,混合气发生反应生成油品.直接液化的优点是油品产率高,缺点是对煤种比较挑剔,化学反应条件苛刻.间接液化的优点是煤种适应范围广,反应条件要求比直接液化低,缺点是油品产率低.煤炭制焦炭环节会得到副产品煤焦油,将煤焦油进行加氢反应制得汽油柴油等,或者将煤焦油经过简单处理后作为重油供军舰使用.由于备战的需要,从1936年起煤制油成为德国重点建设领域,1936年产量只有62万吨,1939年达到220万吨,1940年320万吨,1941年390万吨,1942年420万吨,1943年德国煤制油产量达到约5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1944年由于美英的轰炸,产量降到约200万吨.二战期间德国油料消耗量的一半来自煤制油,其中飞机燃料的三分之二来自煤制油,煤制油起到了支柱作用.以下是德国历年油料获得量(石油产量包括奥地利;石油进口量和缴获量均包括成品油在内)1939年:石油产量约9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20万吨,进口石油517万吨,合计约830万吨.1940年:石油产量约16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20万吨,进口石油207万吨,缴获石油880万吨(包括1939年缴获波兰),合计约1560多万吨.1941年:石油产量约18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390万吨,进口石油237万吨,合计约810万吨.1942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420万吨,进口石油100多万吨,合计约750万吨.1943年:石油产量约20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500万吨,进口石油240万吨,缴获石油几十万吨,合计约1000万吨.1944年:石油产量约170万吨,煤制油产量约200万吨,进口石油约100万吨,合计约470万吨.1942-1944年德国的飞机和坦克产量大幅增长,飞机产量1942年15409架,1943年24807架,1944年39807架;坦克产量1942年3975辆,1943年13084辆,1944年18401辆.但由于油料不足,德国飞机和坦克的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作战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战争后期许多飞机和坦克生产出来后便停在那里,直到被美英飞机炸毁.油料短缺是二战期间德国最大的弱点,德军战斗力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油料供应能力.在油料储备方面,日本的准备比德国充分,因为日本比德国更加依赖进口油料.1941年7月美英荷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石油禁运,从这时起日本的油料储备开始持续减少.从油料供应角度来看,日本之所以能撑到1945年,主要是得益于战前积攒的足够2年之用的油料储备.日本本土的石油资源极为贫乏,战争期间日本本土的石油年产量只维持在20-30万吨的水平,北库页岛租借地年产量约30万吨,此外台湾每年还有几万吨的产量.(北库页岛租借地:日俄战争后1905年沙俄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1920年日本趁俄国内乱之机占领库页岛北部,1925年苏日建交,日本从库页岛北部撤兵,苏联让给日本库页岛北部油田和煤矿45年的开采权.)日本所需石油主要靠进口,进口来源主要是美国和南洋油田(英荷控制).1941年7月日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南部后,美英荷开始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石油禁运对日本来说是釜底抽薪的打击.这时距离日本最近的大型产油区就只有印尼(荷属)和马来西亚(英属)一带的南洋油田.油田由英国和荷兰合作开发,附近建有炼油厂.1940年石油产量6510万桶(约900万吨),足以满足日本的需要.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南洋油田,在日军到达前当地石油公司将油田和炼油厂进行了破坏,1942年的产量下降到2594万桶(不足400万吨),当年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052万桶(约150万吨).经过修复,1943年产量恢复到4963万桶(约700万吨)的战时最高峰,日本实际运回国内1450万桶(约200万吨).1944年产量下降到3693万桶(约500万吨),实际运回国内只有498万桶(约70万吨).日本之所以运回的不多,一是受运输能力的制约,二是由于美军的袭击使许多石油被摧毁,三是维持东南亚占领区本身也要消耗.到1944年底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已无法运回一船油.为了弥补石油不足,日本发展了所谓人造油,包括油页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业基础制约,日本的煤制油始终不成气候.日本的煤制油与德国一样也是三种途径: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焦油加工.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最简单的是焦油加工,二战时日本用煤焦油制取的油料年产量也只有几万吨.战争期间日本用间接液化法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约6万吨.至于用直接液化法所生产的油品总共只有一千多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日本战时生产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页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抚顺建设了油页岩制油厂,初期产量很低,1941-1944年为高峰期.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后,1945年日本开始生产一种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树根熬出松根油,将松根油蒸馏后得到轻质油,再掺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质量很差产量很低,到日本投降为止只生产出了大约几百吨.总的来说,人造油只占日本战争期间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1桶=42美加仑=159升)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产量1937年:石油247.0万桶,人造油3.1万桶,合计250.1万桶.1938年:石油246.5万桶,人造油6.9万桶,合计253.4万桶.1939年:石油233.2万桶,人造油13.5万桶,合计246.7万桶.1940年:石油206.3万桶,人造油15.0万桶,合计221.3万桶.1941年:石油194.1万桶,人造油122.2万桶,合计316.3万桶.1942年:石油169.0万桶,人造油150.1万桶,合计319.1万桶.1943年:石油181.4万桶,人造油104.8万桶,合计286.2万桶.1944年:石油158.5万桶,人造油122.9万桶,合计281.4万桶.1945年:石油80.9万桶,人造油18.0万桶,合计98.9万桶1937-1944年日本历年油料进口量1937年:石油2032.1万桶,成品油1665.1万桶,合计3697.2万桶1938年:石油1840.4万桶,成品油1404.4万桶,合计3244.8万桶1939年:石油1884.3万桶,成品油1181.8万桶,合计3066.1万桶1940年:石油2205.0万桶,成品油1511.0万桶,合计3716.0万桶1941年:石油313.0万桶,成品油524.2万桶,合计837.2万桶1942年:石油814.6万桶,成品油237.8万桶,合计1052.4万桶1943年:石油984.8万桶,成品油465.2万桶,合计1450.0万桶1944年:石油164.1万桶,成品油333.4万桶,合计497.5万桶1937-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获得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1937年:产量250.1万桶,进口量3697.2万桶,合计3947.3万桶(541万吨)1938年:产量253.4万桶,进口量3244.8万桶,合计3498.2万桶(479万吨)1939年:产量246.7万桶,进口量3066.1万桶,合计3312.8万桶(454万吨)1940年:产量221.3万桶,进口量3716.0万桶,合计3937.3万桶(539万吨)1941年:产量316.3万桶,进口量837.2万桶,合计1153.5万桶(158万吨)1942年:产量319.1万桶,进口量1052.4万桶,合计1371.5万桶(188万吨)1943年:产量286.2万桶,进口量1450.0万桶,合计1736.2万桶(238万吨)1944年:产量281.4万桶,进口量497.5万桶,合计778.9万桶(107万吨)1945年:产量98.9万桶(13.5万吨)1940-1945年日本历年油料消耗量普通汽油1940年:军用154.1万桶,民用632.3万桶,合计786.4万桶1941年:军用160.5万桶,民用158.3万桶,合计318.8万桶1942年:军用157.2万桶,民用107.0万桶,合计264.2万桶1943年:军用147.8万桶,民用104.9万桶,合计252.7万桶1944年:军用115.9万桶,民用25.7万桶,合计141.6万桶1945年:军用47.1万桶,民用10.6万桶,合计57.7万桶航空汽油1940年:军用120.1万桶,民用8.6万桶,合计128.7万桶1941年:军用215.0万桶,民用7.3万桶,合计222.3万桶1942年:军用377.4万桶,民用5.2万桶,合计382.6万桶1943年:军用516.5万桶,民用2.5万桶,合计519.0万桶1944年:军用477.4万桶,民用0.2万桶,合计477.6万桶1945年:军用81.8万桶柴油1940年:军用94.3万桶,民用925.2万桶,合计1019.5万桶1941年:军用149.1万桶,民用546.3万桶,合计695.4万桶1942年:军用187.4万桶,民用324.4万桶,合计511.8万桶1943年:军用226.6万桶,民用374.8万桶,合计601.4万桶1944年:军用146.6万桶,民用146.0万桶,合计292.6万桶1945年:军用37.1万桶,民用20.7万桶,合计57.8万桶重油1940年:军用528万桶,民用145万桶,合计673万桶1941年:军用667万桶,民用90万桶,合计757万桶1942年:军用1092万桶,民用124万桶,合计1216万桶1943年:军用947万桶,民用240万桶,合计1187万桶1944年:军用768万桶,民用140万桶,合计908万桶1945年:军用182万桶,民用37万桶,合计219万桶汽油按0.72公斤/升,柴油按0.85公斤/升,重油按0.9公斤/升,粗略折算如下1940-1945年日本历年(汽.柴.重)油总消耗量及军民消费比例1940年:军用120万吨(35.4%),民用219万吨(64.6%),合计339万吨.1941年:军用159万吨(60%),民用106万吨(40%),合计265万吨.1942年:军用243万吨(76.6%),民用74万吨(23.4%),合计317万吨.1943年:军用242万吨(71.4%),民用97万吨(28.6%),合计339万吨.1944年:军用197万吨(82%),民用43万吨(18%),合计240万吨.1945年:军用45.7万吨(83%),民用9.3万吨(17%),合计55万吨.1937-1945年日本历年年初的油料剩余储备数量(为方便计算,一律按1吨=7.3桶折算)1937年:石油1047万桶,成品油3260万桶,合计4306万桶(590万吨)1938年:石油1247万桶,成品油3189万桶,合计4436万桶(608万吨)1939年:石油2024万桶,成品油3116万桶,合计5140万桶(704万吨)1940年:石油1990万桶,成品油2968万桶,合计4958万桶(679万吨)1941年:石油2086万桶,成品油2804万桶,合计4889万桶(670万吨)1942年:石油1235万桶,成品油2588万桶,合计3823万桶(524万吨)1943年:石油684万桶,成品油1849万桶,合计2533万桶(347万吨)1944年:石油235万桶,成品油1146万桶,合计1382万桶(189万吨)1945年:石油20万桶,成品油475万桶,合计495万桶(68万吨)截止1945年7月1日,日本的成品油储备仅剩80万桶(约10万吨)战争期间苏联每年的石油产量维持在大约2000万吨的水平.从表面上看应该比德国充足的多,但苏联也有不利因素,由于丢掉了煤炭主产区顿巴斯煤田,苏联煤炭短缺,苏联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是当作煤来烧掉的.苏联的石油加工能力不足,特别是优质汽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依赖美英的援助,美英共援助苏联汽油258万吨.在1941-1943年间苏联的实际油料供应能力和德国差不多.战争期间苏联军用油料消耗量1956万吨,平均每年约500万吨.和其他国家相比,二战时美国在石油方面处于超强地位,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70%1940-1945年美国历年石油产量(按石油平均密度1吨=7.3桶折算)1940年:150317万桶(20591万吨)1941年:140418万桶(19235万吨)1942年:138548万桶(18979万吨)1943年:150561万桶(20625万吨)1944年:167790万桶(22984万吨)1945年:171366万桶(23475万吨)战争期间美国军用油料消耗量为18760万吨,约占同期美国油料总消耗量的1/3.德国在大萧条时期花了38万美元,从标准石油公司手里买来了氢化石油的生产技术,到1944年底,德国自身能生产100万吨的天然石油和500万吨的合成汽油。
有备而来!日本储油4300万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世界”,尤其在战争时期,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取得胜利,早有部署的日本不断增加石油储备,为战争做准备。
日本是个名副其实的“贫油国”。
根据日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调查,将殖民地纳入在内,日本的石油矿区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但真正可供工业开采的屈指可数。
以1930年为例,日本本土加上其他日本控制的地区,产油量合计45.9万吨。
而同一时期的美国石油产量为1.23亿吨,苏联为1850万吨。
为了解决石油供应问题,日本一方面从国外购买石油,另一方面也在谋求获得出产石油的租借地。
然而,当时各国主要大油田不是控制在大石油公司手中,就是由英美政府直接控制,日本可以施展的空间非常小。
不过,乐观的日本战略决策部门预计,战争开始后的四年内可以从荷属东印度运回830万吨石油,加上国内的产量(包括人造石油)和战前718万吨的储备,至少可以保证三年的石油供应。
信心满满的日军开始在太平洋上不断挑衅。
觉察出异样的美国财政部和陆军极力主张对日本实行全面石油禁运,但是国务院担心引起对日冲突,在协商之下,最后美国决石油,虽然不是直接消灭敌人的武器,但是,没有石油就无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抗日战争让世界认清了石油的战略价值:国家安全与石油产量和储备息息相关。
油海钩沉HISTROY综合整理/张萌萌抗战背后的石油较量. All Rights Reserved.定对日本的禁运仅限于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
但这难不倒日本,因为他们的飞机能够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燃料。
而且只要把少量四乙基铅掺入这种燃料中,便可以提高其辛烷值。
禁运声明发表后5个月内,日本从美国购买的辛烷值为86的汽油比过去多550%,且大量购买了钻井设备,散装油库和其他物资。
最后,短短的时间内,日本就储存了石油4300万桶,积蓄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宝贵资源。
面对有备而来的日本,中国的形势紧张得多。
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近代中国也发展了一些工业,但是总体上中国还是一个农业收入占75%的农业国家。
二战鬼子占领了东南亚大油田,为何还是无油可用?作者:胖熊 / 编辑:冷小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参战国对于以石油为重点的资源的掠夺甚至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并直接影响着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和军事行动。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本对于南方资源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垂涎,有很大的联系,但是成功夺取了多得要溢出来的油田之后,为何日本还是最终陷入了缺油的困境。
日军偷袭珍珠港战争初期顺风顺水▼日本一直是一个资源贫瘠的国家,除了北海道的一些煤矿和北方诸岛的零星油井之外,日本几乎缺乏一切用于战争的资源——铁矿石、石油、锰等。
相比于盟友德国,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更弱,对外依存度更高。
虽然在30年代中后期,远未现代化的日本由于缺乏汽车等机械化设备,石油在整个的能源消耗中还不到10%,但就是这10%的消耗,还是无法自足。
二战前的日本有近 80%的石油需要从美国进口,另外10%来自东南亚的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本本土并不生产石油,但是在日俄战争后日本意外获得了俄国库页岛的南部,并发现了萨哈林油田,这也成为了日本在战前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
此外,日本人尝试过运用中国东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人工制油,但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令日本无法承受。
日军占领的东南亚油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依靠训练有素的海空军以及突然袭击的先发优势,日本人很快取得了战略主动权,1942年1月,日军已攻取荷属苏门答腊地区,并通过大胆的伞兵突击,基本完好无损的占领了苏门答腊东南部的巨港油田。
日本人迅速从国内抽调了近4千余名石油工人投入巨港油田的复产工作,这几乎占到了日本石油工人总数的75%。
日本人曾计划在战争开始2年内获取足够石油用于战争,这是基于战前储备的石油最低消耗下计算的最长时间,但是在日本石油工人的努力下,1942年日本人就生产出了2590万桶石油,而到了1943年达到了4960万桶,达到了战前生产能力的75%。
被美军击沉的日本船只日本人甚至还运用美国石油公司战前遗留下来的钻井设备,开始了新油田的开采,简单来说,夺取了巨港油田之后,这里的产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日本的战争需求了,前提是这些石油要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收稿日期]1999-11-09[作者简介]解晓燕(1964-),女,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副教授。
2000年8月第16卷 第4期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ina (Edition of S ocial Science ) Aug.2000Vol.16 No.4石油与二战中的日本解晓燕(石油大学(华东)社科系,山东东营257061)[摘 要] 现代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然而现代化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石油;二战中的日本;太平洋战争[中图分类号]E0-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0)04-0034-(03)机械化战争又称现代化战争,发轫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机械化程度已有了极大的提高,欧、亚、非三大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
机械化战争对石油的依赖是勿庸置疑的。
石油保障程度如何,不仅影响军队机动性和战斗力,而且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之一。
日本,作为二战中的主要元凶,是世界上典型的贫油国,其本土石油蕴藏量和开采量极少,那么石油因素在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战争的决策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是如何影响其战争进程乃至战争后果的?笔者感到如不对二战中日本的石油因素进行广泛的研究,有一些问题似乎总会有些迷惑不解,一些解释或不充分、或不能令人信服。
下面笔者就从一个新角度新视野来谈谈二战中的日本。
一、石油是使日本疯狂,不惜冒险一搏的动机之一近代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其侵略的本性及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政策,是爆发日本对外战争的最终根源,在这里不多加评述。
1929~1933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危机给日本带来了较其他国家更为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更加强烈感到缺乏资源和受制于日益缩小的国际市场的危险。
军方认为这是西方大国故意约束日本,使之沦为二流国家的阴谋,当时在国内民众甚至学童中都受到如此宣传的煽动,都认为美英中荷即被称为“ABCD ”的四国如何合谋断绝和扼杀日本帝国。
日本的军方蠢蠢欲动以扩张为使命,企图以战争摆脱危机,他们最大的荣耀莫过于在战场上为天皇而死。
但通过对一战中德国的研究,认为德国经济不堪一击,缺乏原料,不能抵御协约国的海上封锁是德国失败的关键原因,因而他们抑郁的认识到,日本的条件还远远不如德国,面临的问题比德国更突出。
虽然石油在它全部的能源消耗中仅占7%,但却极具战略意义,石油主要用于军方和海上运输。
30年代末,日本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来自于荷属东印度群岛。
这种能源消耗模式困扰着政府及军方。
日本在30年代占领中国东北,为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建设煤炼油工厂、页岩油工厂、国内大搞人造石油,基本能做到以战养战,加之与英美关系尚好,维持战争的石油还能及时补给到,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日本海军的“南进论”一直不能占上风。
因为南进意味着作战43方向指向南洋一带,与英美为敌,意味着战争生命线将由此中断。
所以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大多数时间里日本的战争指向便是不断北上。
然而当1939~1940年希特勒打败欧洲诸国家———亚洲各国的宗主国后,极大刺激了日本的南进欲望,认为富饶的南洋已是海外弃儿,煤、锡、钨、橡胶、石油等都是丢在大街上的宝物只等日本人去拣拾,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终于等到了,于是惯于冒险赌博的日本军方调头南向,直指英美传统的势力范围,走向了与英美为敌且万劫不复的道路。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获得石油资源。
石油是其疯狂和冒险一搏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改变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扳机现代石油工业自诞生以来,美国一直是一个生产大国,不仅提供自己所需的石油,而且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
日本在亚洲太平洋的扩张使美国处处感到压力,一些有识之士已敏感地认识到日美必有一战,但鉴于国内孤立主义情绪及经济第一的政策,使得在1923年时已不信任日本人的罗斯福总统总是在极矛盾的心理驱使下一边出售石油(不愿中断与日贸易),一边又想禁运石油(以遏制日的侵略步伐)。
罗斯福总统认为:如果我们不给日本一滴油,就会逼他们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那就意味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的禁运不应过头,可以把石油作为外交工具,而不是通向战争的扳机。
禁运不能破坏微妙的平衡,我们要使日本人下决心攻打的是苏联而不是荷属东印度群岛。
因为他不想让美国同时打两场战争。
维持太平洋的和平,对于我们控制大西洋极端重要,太平洋每发生一件事,我们在大西洋就会少几艘舰艇。
1940年1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航海条约,试图逐步加强对日本出口石油限制,5~6月又宣布禁运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铁矿、废钢,这一限制既可以保证美国军队的汽油供应,因为美国空军使用辛烷值100的航空汽油;它又不影响日本,因为日本飞机使用辛烷值87以下的汽油。
但这不仅没有抑制日本的野心,反倒使日本危机感增强,大幅度增加石油的进口,买下他们当时所能得到的一切石油、钻井设备、储油罐散件和其他物资。
禁运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1941年6月美国宣布对日本全部采取出口许可制,1941年7月24日日本军舰公然进攻法属印度支那,7月25日美国政府果真命令冻结日本一切资产,8月1日美国正式宣告对日全面禁运石油,完全断绝了日本从美国进口石油的一切渠道。
日本的石油供应濒于绝望,没有石油意味着就要不战而降。
石油禁运的威胁不但没有遏制住日本战争的步伐,反而成为进一步扩大战争的动因。
三、石油是日本的阿基里斯之踵空袭珍珠港不过是日本为攻打东南亚各国获得荷属印度尼西亚石油资源而进行的首要战斗之一。
从1941~1942年开始,日本以蕞尔小国横扫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及东太平洋的许多岛屿,以实际行动应验着丘吉尔的那句“主宰是对冒险的最大奖赏”的至理名言。
1942年1月日本向荷兰宣战,2月初攻下荷属东印度群岛,占有了那里的大油田、大炼油厂。
印度尼西亚原先在岛上的英荷油工,虽在日本人到来之前,进行了一些破坏活动,但并没有给日本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日本立即着手恢复那里的石油工业,钻井队、炼油工人和设备纷纷被带到这里,在短期内大约4000名油田工人(占国内石油工人总数70%)乘船南下。
到1942年修复后石油产量已达2590万桶/天,1943年时达到4960万桶/天,相当于战前水平75%(1940年该地区的石油产量是6510万桶/天)。
在1943年的第一季度日本从海外运回国内的石油已达到1941年同期的水平。
日本人做到了按计划及时补充他们的石油储备,荷属东印度群岛取之不尽的石油将使日本的舰队随时获得补充,飞机可以自由升天。
日本的军事计划就是企图以此来弥补贫瘠的日本列岛资源之不足,印度尼西亚的石油资53源可以使日本强大得足以维持一座“太平洋长城”,凭借这座长城,日本就能够同英美长期抗衡,消磨他们的意志,逼他们求和,由此建立日本人统治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这项战略如同日本人的每一次军事活动一样极具冒险心理和赌徒心理,因为这预示着日本必须要绝对保证海运系统的健康运转。
日本战争之际只拥有两年油料储备,超过两年以后就得全部依靠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命系一脉,孤注一掷,就是冒险,就是赌博。
最后恰恰就是在这里出现问题。
日本运油的油轮遭到来自美国强大的潜艇部队的打击,越到战争后期油轮几乎是有去无回。
到1944年美国潜水艇异常活跃,美国飞机袭击前进基地的情况也更剧烈,从南洋运回的石油日益减少,本土储备日趋枯竭,到1945年美军占领冲绳时,完全切断日本与南洋的海上运输线,最后B-29投下的水雷把日本连接大陆的仅存的海上通道也封锁了,到8月战争结束时,日本的石油储备只有37万千升,而海外的石油来源已全部中断。
现代战争没有了石油意味着生命线被切断,胜负之数已在不言之中了。
机械化战争的血液便是石油,依赖大兵团越过海洋,从这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作战的日本为打击敌人,在陆海空都展开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化战争,太平洋战场上主要是海上与空中的角逐。
日本后期不能保证石油的充足供应,致使在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战斗中处于劣势。
例如在一些海战中日本舰艇因燃料不足而未能参战;在战争期间日本曾将一些现役船只改为煤动力,虽然一时保障了燃料供给,但也意味着失去了速度和灵活性。
另外在具体战术上日本也是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1944年的马利亚那海战中,为节约油料,日本的航母不再是迂回而是直接接近美军,因为采用较长迂回的航线,将会耗用太多的油料,而直接出击却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作战方式,结果在战斗中日军损失飞机173架,而美军只损失29架。
这次战役的失败使美国人进入了日本防卫的内圈。
军用油料的缺乏使海军决定采取一种神风式空袭的激烈手段———牺牲世界上最大的战略舰、作为日本人骄傲的“大和”舰,直接撞上前来增援进攻冲绳部队的美国军舰,以造成尽可能大的破坏,结果1945年4月6日,“大和”号在没有飞机护航,只带单程燃料的情况下出港了,4月7日,在300架美军飞机的猛烈轰炸下,象征“帝国命运”的“大和”号沉没了。
油料短缺还严重限制了日本空军的行动。
1944年日本飞行员训练时间从必须完成60小时减少到30小时,随着油料短缺情况的进一步恶化,航空训练被干脆取消了。
质量要求较高的航空汽油只能来自于松脂,而且炼成的油中越来越多的掺加酒精,其质量可想而知。
劣质燃料、缺乏训练的飞行员、未经严格检验的飞机,三者合一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还未参战,从一个基地到另一个基地就损失40%的飞机。
日本飞行员神风行动亦与此有关,这种“大无畏”的行动无疑造成更大的破坏,其精神还能鼓舞士气,使敌人闻风丧胆,当然,对于一个油料、飞机和熟练飞行员奇缺的国家来说,也是为一个很实际的目标服务,不打算返航的飞机可以减少一半的所需燃料。
也许从纯军事的观点来看,二战中的日本在战略战术上是无可挑剔的,自上而下知所趋赴的意志与决心是无与伦比的,然而现代战争无法摆脱的石油因素是日本走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战争的得失是不能仅从军事上分析,日本从近代以来所奉行的穷兵黩武的政策及其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历史规律是其走向灭亡的最终因素。
参考文献[1]日本人的战略思考与军事预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1[2]石油风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责任编辑:庄道树]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