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史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28
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1. 简介在近代历史中,中英之间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英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2. 南京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也是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开端。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香港:中国割让香港岛予英国,并开放香港作为对外贸易口岸。
•赔款:中国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对外贸易开放: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个口岸对外贸易,并允许英国在这些口岸设立领事馆。
3. 天津条约(1856年)天津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二份不平等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份条约。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开放更多的口岸:中国开放天津、新口岸、重庆、福州、宁波、上海、广州等口岸对外贸易。
•赔款:中国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修约:中国同意修正南京条约,并承认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
4. 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第三份不平等条约,其签署地点在北京。
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新疆:中国割让新疆地区予英国。
•赔款:中国再次赔偿英国军费和战争损失。
•修约:中国同意修正天津条约,并承认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
5. 望厦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一份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如下:•对外贸易开放:中国同意开放厦门对外贸易,并允许英国在厦门设立领事馆。
•最惠国待遇:中国同意给予英国与其他国家相同的贸易待遇。
6. 《中英新约》(1902年)《中英新约》是中英之间签署的一份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割让澎湖群岛:中国割让澎湖群岛予英国。
•对外贸易自由化:中国同意开放更多的口岸,并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
•英国在中国的特权:中国同意承认英国在中国的司法和领事权利,并允许英国在中国的内陆城市设立领事馆。
7. 总结中英之间签署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美关系发展史中美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国建交的时期,随着历史的演变,中美关系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中美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中美两国之间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和交流。
然而,随着中国的革命和美国的崛起,两国开始注意到彼此的存在。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美之间的联系开始增加。
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向中国提供了一定的援助。
但是,中美关系在20世纪上半叶并不友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在战后很快陷入冷战的对立阵营中。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民主资本主义体制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对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持有怀疑和敌意,对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封锁和制裁措施。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美关系经历了快速发展。
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投资,促进了两国经济的融合。
同时,中美两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合作也逐渐增加,包括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贸易自由化、应对气候变化等。
然而,中美关系并不完全没有问题和摩擦。
两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贸易不平衡、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等。
这些问题时常成为两国之间的争议焦点,导致关系紧张和不稳定。
尤其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和科技竞争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2020年,全球爆发了新冠疫情,中美关系再度面临考验。
两国在疫情的起源、传播和应对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和争议,导致了更加复杂的局势。
然而,疫情也凸显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两国在疫苗研发与分发、经济复苏等方面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合作。
英法关系史
英法关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中世纪。
在英格兰和法国的历史中,两国之间有着数百年的战争、联盟和竞争,塑造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欧洲和世界。
最早的英法战争可以追溯到1066年的诺曼征服,当时威廉征服者入侵英格兰,开始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对抗。
在这个时期内,英法之间的争斗围绕着霸权、领土和政治权力展开。
在数次战争和条约的交替中,英法关系开始从敌对的状况转为相互竞争的关系。
16世纪是英法关系的分水岭,当时亨利八世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互相攻击,但最终签署了《埃塞克斯公约》,结束了战争并建立了同盟。
此后,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特别是在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两国合作抵抗威胁。
然而,英法关系也曾出现过紧张和争议。
19世纪末期,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引起了法国的不满,导致两国之间的对抗尤其在非洲和亚洲。
在20世纪,英法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英国逐渐成为美国的盟友,而法国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孤立主义。
总的来说,英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战争、联盟、竞争和合作。
虽然两国之间的争议仍然存在,但双方逐渐理解到只有通过合作和对话才能实现和平和繁荣。
- 1 -。
平发展》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用了显著的篇幅,着重向英国公众介绍了中国三个方面的情况,概括来说就是“道路选择”、“梦想机遇”与“和平诉求”。
这三个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反复向国际社会阐释和述说的中国故事的核心内容。
首先,中国人民选择的是一条最适合自身国情,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对中国人民最为有利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都必须由本国人民依据客观现实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必须注重变革和创新。
对于中国而言,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这条道路,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这是百余年来,中国几代人经过艰苦摸索,励精图治而选择的一条正确道路。
其次,中国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这蕴含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中等发达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实现的人口减贫成就赞赏有加,但今日在中国仍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这超过了英国全国的人口。
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尚有超过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国富民强,这是中国百姓最质朴的诉求。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进出口和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水平和均衡度,并致力于成为一个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
在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宏伟蓝图的时代,中国的发展机遇也是全世界的发展机遇。
通过共享发展机遇,中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实现普遍繁荣。
最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发展的世界。
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在9月参加联合国峰会之时,中国提出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
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性巨变及感想?P3巨变:(1)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建立新中国,港澳回归)(2)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4)实行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感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东东北问题:P211、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割占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2、甲午中日战争:辽东半岛战役;《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3、1931年日本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4、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
5、1948年9月-11月辽沈战役6、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东北工业基地。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
7.大庆油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8.今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原因P211.党的正确领导,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
2.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完成了三大改造。
3.中国人民高涨的工作热情。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进一步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和鼓舞了全国人民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谋划策。
P21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原有的工业基础,吸引外资和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科技含量,保留和吸收高科技人才,走科技创新之路。
▇列举近现代史上三个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的事件。
P251.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英国与英文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英国与英文发展史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国家,其语言英文也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英国的语言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随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英文逐渐形成并成为今日的主要语言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英国与英文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英国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影响。
古代时期英国的语言发展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原始语言,这些语言主要是由当时居住在英国的不同部落和民族所使用。
最早的英国语言可能是原始的凯尔特语言,后来又逐渐演变为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随着罗马帝国的征服和殖民,拉丁语也逐渐在英国流行起来,对当地语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英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语言的逐渐成型和发展。
在中世纪时期,英国的语言主要是古英语和一些盎格鲁-撒克逊语言,这些语言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拉丁语和法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
古英语是一种复杂而又古老的语言,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很不同于今日的英文。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语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文学和语言的繁荣。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语言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和更新,古英语逐渐演变为中古英语,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完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彼得·潘等,他们的作品对英国语言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现代时期是英国与英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见证了英国语言的逐渐壮大和成熟。
在近现代时期,英文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其影响力和地位不断扩大。
随着英国在殖民地的扩张和发展,英文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之一。
今日时期总结英国与英文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辉煌和传奇的历史,这一历史见证了英国语言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英文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承载着英国文化和传统,也代表着英国的精神和魅力。
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外交重要事件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历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外交政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历史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外交重要事件,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南京条约》签订(1842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不平等条约,亦标志着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接触。
这个事件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政府无法抵抗英国的军事优势,被迫签署了这一条约。
《南京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这一事件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并为后来的不平等条约铺平了道路。
二、辛丑条约签订(1895年)辛丑条约,又称《马关条约》,是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重要条约。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清朝败于日本,被迫割让台湾、澎湖群岛和辽东半岛。
《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于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状态,并导致了社会上的不满情绪和对清朝的质疑。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外交屈辱的开始。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推翻君主专制政权的成功尝试。
革命的背景是中国被列强欺压,国家危机四伏,民众普遍不满。
通过外交手段,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使辛亥革命获得了更大的成功。
这一事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日联合声明》签订(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重要外交事件。
此前,中日两国没有建交,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和领土争端。
通过中美关系的调解和外交努力,中日两国最终签署了这一声明,恢复了邦交。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始,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外交努力,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世贸组织。
这一事件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员,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中英双方的立场从1979年起,英国不断派员前来中国,想摸清中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底牌。
港督麦里浩在这一年访华时,采取“侧面进攻”的方式,从商业事务的角度出发,要求中国领导人同意港英政府批出超越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并把“新界”地契原来的年限规定改为本地契“在英国王管制此地区期间内有效”,借以达到模糊“九七大限”的目的。
但邓小平面告麦里浩,无论用什么措辞,延长地契年期,都必须避免涉及“英国管制问题”。
同年9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宋之光答复当时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中国政府不同意英方的建议。
之后,英方继续派遣高层人士如前首相卡拉汉、外交大臣毕力嘉、副外交大臣艾坚斯访华,了解中国对解决香港问题的态度,并谋求扩大双边关系,其积极性之高前所未有。
1982年,英国前首相希思带着撒切尔夫人交付的重任来到中国。
见到邓小平后,希思明确提出希望知道中国对香港的态度。
邓小平回答:“无论将来香港的政治地位如何,香港经济现状会维持不变,投资者大可放心。
”邓小平的话很含蓄,但是已经把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表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香港的主权必须收回。
至于在经济上,可维持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希思进一步问道:“现在谈判是否有失仓促呢?”邓小平回答:“不,我们有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有逐步好转的国际关系,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
”中英第一阶段谈判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两国围绕香港前途的谈判正式开始了。
这时候,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岛战争,从阿根廷军队手中夺过两国争议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这一仗不仅打出了英国的威风,使世界对英国刮目相看,也大大提高了撒切尔夫人在国内的威望和国际上的影响。
英国首相与中国总理就香港问题举行会谈时,英国首相首先阐述英国立场,强调"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在国际法上仍然有效",只可通过协商加以修订,不可单方面予以废除。
㊀㊀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郭少伟,马陵合摘㊀要:㊀1928年12月东北易帜后,为构建独立自主的东北交通体系,张学良与铁道部共同制定葫芦岛筑港计划,以北宁铁路余利作为筑港经费,此举引起英方抗议㊂中英双方围绕铁路收入余利使用权问题展开多轮交涉,中方为推进筑港工程一度进行妥协,但英商中英公司并不满足,力图彻底解决铁路债务纠纷㊂中方为完成筑港的既定目标,未再理会英方抗议,遂按照计划开始动工㊂筑港交涉不仅反映出外国资本与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折射出抗日战争爆发前英国对华关系的调适与发展㊂关键词:㊀中国铁路史;葫芦岛港;北宁铁路;南京国民政府;东北地方政府;中英公司;铁路债务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 中国近代铁路投资中外档案资料整理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21&ZD230)作者简介:㊀郭少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铁路史研究, E-mail:571890688@;马陵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㊁铁路外债史研究㊂引用格式:㊀郭少伟,马陵合.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7-54.1928年底,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之后,积极呼吁进行 东北新建设 ,提出以铁路为血脉㊁以自主海港为输出口的路港一体化交通发展策略㊂建立自主的葫芦岛港,既是张学良寻求军事现代化的愿望,也是其构建自主化的东北交通体系的必然要求㊂学界对于葫芦岛筑港早有关注,且成果颇丰㊂大多数研究者认同葫芦岛港的建设是挽救利权㊁抵制 满铁 扩张的必要之举,是构建自主的东北交通体系的重要一环,但是多侧重于对葫芦岛筑港历程的梳理,对葫芦岛筑港与北宁铁路债务问题以及筑港引起的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交涉则少有关注,或仅泛泛而论①㊂从中外关系角度出发,关注中英公司在对华铁路债务交涉中所扮演的角色,阐释外国资本与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是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㊂本文基于英国外交部档案与中国台湾 国史馆 档案,通过对1929 1930年葫芦岛筑港引起的铁路债务交涉的梳理,探讨铁路债务交涉的缘起㊁焦点及交涉过程,以冀深化对近代铁路外债和中英关系史领域的研究㊂㊀㊀一、葫芦岛筑港的历史背景(一)葫芦岛筑港起因日俄战争后,日本根据‘朴次茅斯条约“获得了俄国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口段及旅顺大连两港之租借权, 自此以南满铁路为其侵略之大动脉,而以大连港为其尾闾,东三省的经济命脉入其掌握 1 ㊂到1912年,大连港的吞吐量超过营口港,成为了东北第一大港,东北的经济命脉被日本通过 满铁 和大连港所控制㊂为了抵制 满铁 在东北的侵略扩张,1924年5月张作霖成立了 东三省交通委员会 ,并制定了一系列自建铁路计划,希望构建由奉系掌握的东北铁路网,打破 满铁 在东北铁路网中的垄断地位㊂1928年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继续主持东北自建铁路网的建设㊂ 至1930年,北平至齐齐哈尔线正式通车,建立了北宁㊁打通㊁郑通㊁郑洮㊁洮昂五路联运制度㊂同年十月,北平至吉林正式通车,实行北宁㊁沈海㊁吉海三路联运,实现了张作霖的东西干线计划,将南满铁路置于中国铁路的包围之中㊂ 2 1930年,东北交通委员会在原有自建铁路基础上,出台了更加庞大的三大干线②总体规划,拟于5年内建筑支线27条,建筑费用约需2000余万元 3 ㊂83①②参见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辽宁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张博‘张学良与葫芦岛港“,刊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钟桂华‘张学良将军与葫芦岛港“,刊于‘中国地名“2012年第12期;吴限‘葫芦岛筑港的悲壮往事“,刊于‘共产党员“2019年第42期;吴限‘葫芦岛港“,刊于‘兰台世界“2015年第12期;何莉‘在葫芦岛修筑中国人自己的海港“,刊于‘兰台世界“2011年S3期;李勤‘一隅海门悲欢史 葫芦岛港兴建通航始末“,刊于‘党史纵横“1993年第1期;张博‘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使命及其命运探析 以葫芦岛开埠为中心的考察“,刊于‘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张丽云‘张学良筑葫芦岛港纪实“,刊于‘百年潮“2006年第4期;姚永超‘近代港口运营模式及其绩效研究 以营口㊁大连㊁葫芦岛港为例“,刊于‘大连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1期㊂三大干线 指的是:第一条,从葫芦岛起,经锦州㊁沈阳㊁海龙㊁吉林㊁五常㊁依兰,直达黑龙江下游的同江,称东大干线;第二条,从葫芦岛起,经锦州㊁大虎山㊁通辽㊁洮南㊁昂昂溪㊁齐齐哈尔㊁嫩江,直达黑龙江最北部的黑河,称西大干线;第三条,从葫芦岛起,经朝阳㊁赤峰,直达内蒙古的多伦,称南大干线㊂93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虽然东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样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正如时任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所言:东北的交通,在中国境内算得首屈一指,轮铁纵横,虽不能说是密如罗网,已经是四通八达了,不过他有三个短处,所以尚不能充分的发挥妙用㊂第一个短处,是网结得密,却无网领可携㊂第二个短处,是孤翼独进,难收水陆发荣之效㊂第三个短处,与友邦经营的国际铁路逐渐变成了孤立的局势 挽救这种失败,要紧的是在以上所说的三个短处想出个 一举三得 的办法 这个 以一贯三 的办法,我们想来想去,想出来了,就是海港㊂ 4东北当局认识到,要发展东北铁路网,开辟新港口刻不容缓㊂而 查东北可筑港之处,惟有安东㊁营口㊁秦皇岛及葫芦岛等处,而安东不通自筑之路,营口水浅封冻,秦皇岛则坏地险僻,不易 旋,惟葫芦岛适于筑港之条件,葫芦岛位于秦皇岛与营口之间,于经济上军事上均占极重要之位置,海底多为泥土,易于开浚,且冬季之结冰期间,一年不过旬日内外,故以之筑港,最为适宜 5 ㊂(二)葫芦岛筑港计划及经费筹措实际上,葫芦岛筑港在清末便已启动㊂1908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最早提出修建葫芦岛港,并任命董开文为总办,聘请京奉铁路英国工程师秀思(W.R.Hughes.)为总工程师,对葫芦岛进行查勘,制定筑港计划㊂1910年4月,东三省总督锡良㊁奉天巡抚程德全会商度支部及其他各部商讨葫芦岛筑港的经费问题,计划以海关税收做抵,借支500万两作为筑港经费㊂当时清政府正筹划向美国举债修筑锦瑷铁路,美国人司戴德(Willard D.Straight)以锦瑷铁路经过葫芦岛为由,要求承建葫芦岛港,而锡良与程德全担心葫芦岛港筑成后被美国人掌控,所以反对将筑港经费归入锦瑷铁路借款之中①㊂根据郑孝胥与司戴德磋商的结果: (一)此项工程如系中国筹款自修则已,倘若借款,必应向该公司(英国宝林公司)议借;(二)包工一事临时投标以价廉者承办㊂ 6 由此可见,东北地方当局已初步确立葫芦岛自筹筑港经费的建设方针㊂1910年8月,在度支部的支持下,东三省官银号划拨10万元用于购地堪埠,后又提用东省监务局盈余以及各项杂款积存作为筑港经费㊂1910冬,在东三省公署设立葫芦岛筑港处,正式开始动工㊂但筑港工程仅进行一年,便受革命影响被迫中断,此次开工并无借款,工程也未外包㊂中华民国成立后,曾经有几次续筑葫芦岛港的提议,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开工㊂1912年2月,东三省都督赵尔巽即预备恢复葫芦岛工程,6月,赵尔巽派遣候补道员范其①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辽宁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调查葫芦岛开埠工程,范其光调查后上报奉天省公署, 惟第一段海堤等工现已过半,自应赶办完毕并当设法保持以免巨款虚糜,而待将来接续也 ①㊂但奉天省财政支绌,无力续建,希望中央政府给予支持, 查葫芦岛开辟商埠所估海堤工程不惟关系奉省一隅商务并与全局所关,匪细所称奉省财力艰绌,此项工程应改归中央直接管理自属正办 ②,但并未得到回应㊂1915年,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趁欧战正酣,计划召集南洋华侨,将葫芦岛到赤峰的铁路以及 葫芦岛㊁洮南㊁赤峰三处商埠一律租给华侨 7 ,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实行㊂1916年,通裕铁路公司出于锦西煤矿输出的考虑,曾经向地方当局请求修筑葫芦岛港,最终也因经费不足未能开工 8 ㊂1919年张作霖重提修建葫芦岛港,并派株钦铁路代理总工程师苏里文(Sullivan)制定筑港计划㊂为防止利权外溢,北京政府和张作霖商议,由交通部和奉天省政府合作筑港,拟定由京奉铁路盈余项下支出500万元,再由奉天省库陆续拨付500万元,共计1000万元,作为筑港经费③㊂1922年直奉关系恶化,奉天省政府解除了和北京交通部的合办契约,省部合筑葫芦岛港的计划被取消,奉天省政府独立承担葫芦岛的筑港事业㊂后因筑港经费迟迟未能落实,此次筑港计划也未能实行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北的政治局势更为紧张,葫芦岛港也再度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㊂1919年孙中山在‘远东时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实业计划“,对葫芦岛港给予充分关注,认为葫芦岛港本身有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其 位置远胜于大连 ,其到海所经铁路比大连短200英里,周围也有丰富的煤田,经过开发甚至可以取代营口列为二等港的首位,主张通过铁路的建设把东北和蒙古东部作为葫芦岛港的经济腹地, 此港又可计划之,以为东蒙古及满洲全部之商港,以代营口 9 ㊂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除了其假想中的三个世界大港外,只有四个二等港,可见葫芦岛港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之高㊂葫芦岛港在1930年再次得以修筑也肇因于此㊂张学良接掌东北政权后,提出东北新建设的号召,拟办大事之一便是在葫芦岛开工筑港㊂1927年3月,张学良便派人勘探测量葫芦岛附近的海岸线,为筑港工作作准备㊂1929年3月,张学良亲自视察葫芦岛港㊂1929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孙科巡视北宁铁路沿线,并在沈阳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孙科对东北当局的筑港计划极为赞同,表示葫芦岛港 关系于北宁路营业发展及东北对外交通,至为重要,尤应积极图维,以重建设 10 ㊂04①②③‘工程师范其光调查葫芦岛开埠工程及估勘辽洮铁路线路㊁查看辽河海口㊁辽河疏濬工程报告“,奉天省长公署档案,档案号JC10-3958,辽宁省档案馆馆藏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葫芦岛开埠工程等事“,奉天省长公署档案,档案号JC10-3699,辽宁省档案馆馆藏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转引自刘灿‘近代葫芦岛筑港活动及意义(1908 1931)“㊂14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无论是铁道部还是张学良,此时都认识到葫芦岛筑港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经费问题㊂筑港工程需款甚多,铁道部与东北政务委员会起初计划举借外债筑港, 经费需五千万元,当财政奇绌之际,此项巨款,只有仰给外债之一法 11 ㊂东北政务委员会遂与英法银团进行接触, 闻兹者向英法银行团磋商借款百二十万镑或百五十万镑,该银行团代表者已由天津来辽与东北当局商议 12 ㊂中方甚至一度与外国银团签订草约, 兹事前年由华比银行买办李光照介绍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顾问吴晋,吴向东北政务委员会的杨宇霆㊁常荫槐建议,曾订筑五千万元借款草约,款由英法美银团出,担保品为黑龙江全省金矿及鹤立岗煤矿 13 ㊂由于不久后杨宇霆㊁常荫槐去世,该约未能履行㊂1927年7月,参与陇海铁路建设的荷兰银公司向北京政府表示愿意在陇海铁路完成后,集中建设葫芦岛港,请求前往奉天与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杨宇霆等人商议 10 ㊂杨宇霆认为葫芦岛 为奉天门户,借款一层必须慎重㊂荷兰于东省本无政治关系,惟其本国无钱,必将须转借他国,将来转生纠葛,不可不防 14 ,南京政府铁道部与东北政务委员会商议后,放弃举借外债的想法,主张采取提拨北宁铁路余利的方式来筹措筑港经费,认为这样既可以防止利权外溢,又可消弭日方之抗议, 因之英法银公司代表披屈变更计划,改为专办筑港 与顾维钧会晤结果,力避借款名义,由北宁路出款,由荷兰银公司垫款修筑,如此可杜日人之口,且可搪塞美前借款二千万之优先权 13 ㊂1929年9月,铁道部与东北当局经过讨论决定:由北宁路局主持开港事务,下设港务处,负责葫芦岛和营口港务;北宁路营业盈余不得提充军费,每月除北宁路经常开支㊁解部经费及偿还债务本息外,自1929年10月起,按月保留50万元,分存于天津㊁沈阳的边业银行,作为葫芦岛开港工程专用款 15 ㊂但因北宁铁路系英国资本建筑,且彼时铁路债务还存在违约的情况,故此举遭到英国债权人的强烈反对㊂英方认为,在每月铁路收入盈余仅70~80万元的情况下,按月提用50万元资金用于筑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铁路债务的偿还㊂㊀㊀二、中英铁路债务博弈的过程与焦点㊀㊀英方对葫芦岛筑港工程的抗议,实际上是中英双方在北宁铁路债务问题上的博弈,是中英双方对北宁铁路余利的争夺与控制㊂北宁铁路债务问题颇为复杂,不仅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治互动,还与清末民初的英国对华铁路投资存在关联㊂北宁铁路余利是指在铁路营收中扣除运营费用和偿还铁路债务之后的净利润㊂虽然北宁铁路是中国最早的国有铁路线之一,但使用这笔资金却必须得到英国人的同意㊂北宁铁路的前身为关内外铁路,是清政府划拨官款修筑的第一条铁路㊂1898年10月,清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政府因筑路资金不足,与作为英国对华铁路投资特许机关的中英公司(The British& Chinese Corp)①订立‘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举借英金230万英镑,用于展筑关内外铁路㊂1907年该铁路修至奉天,称京奉铁路,东北易帜后改称北宁铁路㊂北宁铁路建成后经济效益巨大,盈利颇丰,晚清至民国前期均居筑路之冠,偿还1898年借款后仍有大量盈余 16 ㊂该项资金不仅被用于展筑新线与改善经营,还常常被作为其他铁路借款的担保㊂因中英公司在与中国政府订立新的借款合同时,常要求中方提供切实的担保,中方遂以北宁铁路之余利作为借款的担保,其中1904年沪杭甬铁路借款㊁1914年沪枫铁路赎路借款和1921年唐榆双轨借款都是以北宁铁路余利作为担保的㊂1929年10月,中英公司对东北地方政府使用北宁铁路余利筑港表示抗议,并在此后与中方展开多轮交涉,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以下三个问题上:(1)唐榆双轨借款的偿还问题;(2)葫芦岛筑港合同是否违反1898年借款合同;(3)北宁铁路余利的优先使用权问题㊂(一)唐榆双轨借款问题唐榆双轨借款是1921年京奉路局为在唐山和山海关之间修筑双轨铁路向中英公司举借的债务㊂1921年3月,经北京政府交通部批准,京奉路局向中英公司举借50万英镑和200万银元,用于修筑唐榆双轨工程㊂合同规定借款自1922年7月起开始偿还,由京奉路局每月向伦敦汇丰银行拨交英金1万镑,向天津汇丰银行拨交银元5万元,直至借款偿清为止 17 ㊂该借款由中英公司直接借贷给京奉路局,并以京奉铁路余利作为担保㊂在地区政治局势动荡的背景下,双轨借款的偿还可谓一波三折㊂受政治局势的影响,在两次直奉战争期间,唐榆双轨借款债务一直未能偿还㊂张学良掌权后,于1929年2月恢复双轨借款的偿还,按照每月5万元的额度进行偿还㊂但中英公司对此并不十分满意,要求路局按照借款合同规定每月偿还1万英镑和5万银元,但都被路局以收入不足拒绝㊂截至1929年6月30日,双轨借款的英镑部分未偿还的本息约为41万英镑,而银元部分约为70.3万元②㊂至1929年底,北宁路铁路收入已大幅增加,但唐榆双轨借款仍每月偿还5万元,中英公司对此颇为不满,适逢此时铁道部又下令提拨北宁余利50万元作为葫芦岛港的筑港经费,遂招致中英公司的强烈抗议㊂中英公司认为,在每月铁路收入盈余仅70~80万元的情况下,按月提用50万元资金用于筑港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铁路债务的偿还㊂中英24①②中英公司成立于1898年,由英国在华商业巨头怡和洋行和汇丰银行联合组建,其目的是要 在中国获得各项权益,推动公共工程企业,进行金融周转 ㊂中英公司成立后,受到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先后取得京奉㊁沪宁㊁广九和沪杭甬等铁路的承筑权㊂From Sir Davidson to General Kao Chi-yi,September17,1929,F.O.371/13904,F6019/31/10.妥协与对抗:葫芦岛筑港引起的中英铁路债务交涉公司代表布斯比(Boothby)指出,北宁铁路局局长高纪毅曾承诺在铁路收入增加时将恢复双轨借款的全额偿还,现在将铁路余利用于葫芦岛筑港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其当时的承诺㊂为保证筑港工程的顺利进行,中方不得已做出妥协,铁道部于1929年11月指示北宁路局将双轨借款偿还额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①㊂尽管中方作出让步,但并未消除中英公司的不满情绪,中英公司仍对北宁路局从铁路余利中向葫芦岛港工程每月拨付50万元的行为表示抗议㊂1929年12月,中英公司向英国驻华公使蓝浦生(Mile Lampson)致电,表示 北宁路经济效益极好,现正为葫芦岛港口开发计划预留大笔资金,公司要求北宁路局按合同规定的还款额,即每月1万英镑和5千元额度进行偿还 ②㊂蓝浦生随即将此备忘录转递铁道部,不久后北宁路局局长高纪毅作出回复,表示 修复铁路仍需大量资金,每月偿还10万元已是北宁路局所能承受的极限,暂无法按照合同规定的金额进行偿付 ③㊂在与北宁路局直接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中英公司代表戴维森(Alec Davidson)于1929年12月初再次向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提出抗议,反对从铁路盈余中拨出大笔资金用于其他用途,并抗议路局未按合同规定将铁路收入存入天津汇丰银行④㊂1929年12月10日,铁道部作出回应,称 已向北宁铁路局发出指示,要求路局按约履行双轨借款的偿还责任 ⑤㊂但北宁路局高纪毅再次以 必须服从政府关于葫芦岛和洮山线项目拨款的命令,无法完全履行双轨借款的责任 为由予以拒绝,高纪毅承诺将在银元部分偿清后,开始偿还双轨借款的英镑部分⑥㊂由于铁道部和北宁路局相互推诿,中英公司只能再度向英国驻华公使蓝浦生发出请求,要求外交部给予协助㊂1930年2月3日,蓝浦生会见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再次向其施加压力㊂为避免英方进一步的交涉,中方不得已进行了妥协㊂1929年2月,铁道部指示北宁路局从1930年3月份起增加双轨借款偿还额为1万英镑和5万元: 现本部已再令饬该局,嗣后依照合同规定,每月偿付英金一万镑,银元五万元,以清纠葛㊂倘该路依照合同偿还借款,则该公司当亦无可借口 ⑦㊂34①②③④⑤⑥⑦From Sir mpson to Foreign Office,December3,1929,F.O.371/14678,F225/21/10. From Sir mpson to Foreign Office,December3,1929,F.O.371/14678,F225/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ir mpson,January6,1930,F.O.371/14678,F1332/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ir mpson,January6,1930,F.O.371/14678,F1332/21/10. From Mr.Davidson to Sun Fo,January23,1930,F.O.371/14678,F1951/21/10.From Mr.Davidson to Sun Fo,January23,1930,F.O.371/14678,F1951/21/10.‘北宁路双轨借款各节略请查照“,中国台北 国史馆 藏外交部档案,档案号020-041106-0007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然而,唐榆双轨借款的全额偿还并未让中英公司满意,戴维森在4月致蓝浦生的电报中提出 公司(即中英公司)并不满足于枫泾铁路赎路借款和唐榆双轨借款的偿付 ①㊂中英公司担心 政治局势的变化会破环现有债务偿还方案 ②,要求中方在余利充足的情况下优先偿还债务,将 所有剩余的收入用来支付公司和其他英国债权人的债务 ,防止债务偿还再次因政治局势的变化出现问题,故中英公司以葫芦岛筑港合同违反1898年关内外借款铁路为由继续与中方交涉㊂(二)葫芦岛筑港合同争议1930年1月22日,戴维森赴南京与铁道部部长孙科会谈,希望铁道部下令北宁路局停止向葫芦岛工程拨款,并指示路局按时履行偿还责任㊂孙科一方面答应就此事与张学良进行协商,另一方面也正式告知戴维森,铁道部目前正在与荷兰治港公司(Nederlandsche Maatschappij Voor Havenwerken,N.Y.)就建设葫芦岛港问题进行谈判,预估金额为450万美元㊂孙科希望戴维森代为询问,作为备选方案,中英公司是否愿意为该项目提供125万英镑的借款,提出该项借款可以北宁铁路的剩余收入作为担保㊂戴维森在征询董事会的意见后,于1930年1月28日正式回复孙科,表示 在北宁铁路的违约债务偿清之前,不能为葫芦岛项目提供融资 18 ㊂实际上铁道部与北宁路局并未寄希望于中英公司董事会的同意,所以还未等戴维森做出正式回复,铁道部便于1930年1月24日指示北宁铁路管理局局长高纪毅与荷兰治港公司驻华总代表陶晋施在天津签订了‘建设葫芦岛海港合同“,合同规定: 荷兰治港公司为葫芦岛海港承办人,工程造价共计640万美元 工程用款由北宁路局在每月月末分批交付,每批为9.5万美元 19 ㊂实际上,中方原本便未打算向中英公司举借债务,孙科对中英公司的询问更多是形式上的㊂一方面,在清末筹建锦瑷铁路之时,中方便将葫芦岛筑港的借款优先权授予了英商宝林公司,此时如向中英公司举借筑港之经费必然引起纠葛,故中方并未真正考虑向中英公司举借债务;另一方面,从维护利权的角度出发,中方希望将葫芦岛港建设成为拥有完全自主权利的东北第一大港,从而削弱大连港在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而英国本就对北宁路有较强的控制权,中方绝不能接受葫芦岛港再为英国所掌握,于是铁道部最终将葫芦岛港工程正式转包给荷兰治港公司㊂1930年2月初,中英公司得知中荷签订葫芦岛合同后,便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请求英国外交部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取消筑港合同,认为该合同严重违反了44①②From Mr.Davison to Sir mpson,April11,1930,F.O.371/14726,F3007/775/10. From Mr.Boothby to Mr.Mayers,March24,1930,FO371/14678,F17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