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 )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

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

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

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 )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

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

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 )

A.修建防御工事 B.和亲与互市

C.进行战争 D.迁民屯边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 )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 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

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 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

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

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据此回答9-10题。

9.当时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 )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 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10.当时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 )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 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

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 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

新疆地区自西汉归属中央以后,先后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发展迅速。据此回答11-12题。11.西汉时期的新疆地区 ( )

A.掌握了铸铁技术、井渠法,修筑坎儿井 B.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

C.始终处在中央的管理下 D.民族众多,大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

12.唐朝先后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下列不属于唐朝设立的是( )

A.都督府 B.安西都护府

C.伊犁将军 D.北庭都护府唐朝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3-15题。

13.其首领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是 ( ) A.突厥 B.回纥 C.南诏 D.吐蕃

14.南诏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 )

A.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B.最早实行复种制

C.使用了井渠法等技术 D.采用中原先进技术,稻米产量高

15.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 ( )

A.通婚联姻 B.经济文化交流 C.共同平定安史之乱D.长庆会盟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促进了双方文明的进步。据此回答16-17题。

16.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文化,唐文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

A.印刷、火药、导航技术等方面 B.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方面

C.宗教、建筑、法律制度等方面 D.造纸、纺织、印刷技

术等方面

1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 ( )

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

③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选官制度在中国封建时代几经演变。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

B.征召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

C.汉武帝建立起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D.西汉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

19.东汉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

据,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宦官外戚交替把持选官大权 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C.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制度 D.儒家思想强调门第20.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

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中国医药学成就辉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据此回答21-23题。

21.下列关于《黄帝内经》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本书是依据黄帝列出纲目而写作的

B.本书在战国问世至西汉时编写

C.本书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医早期成就

D.本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2.下列各项关于医学家张仲景成就的述评中,正确的是 ( ) A.提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 B.总结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

C.其着作是后世中医经典 D 其着作是中国最早的医书

2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各项表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

A.华佗被后世誉为“医圣” B.唐太宗时《唐本草》最终得以编成

C.孙思邈发明了“麻沸散” D.《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赋税是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24-28题。

24.我国古代一整套赋税制度形成的标志是

A.西周贡赋的征收 B.西汉编户制度的施行

C.北魏租调制的确立 D 隋唐租庸调制的推行

25.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 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

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 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

26.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对的是 ( )

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 B.重地轻人,征收财

产税

C.否定了土地兼并 D.官僚、地主也纳税27.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 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

C.赋役征收白银 D 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8.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 )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 田赋和辽饷 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据此回答29-30题。

29.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

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

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

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3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有3小题,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摘自《论语》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入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摘自《孟子》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2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2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4分)

(4)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8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拉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有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遏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4分)

(2)为什么“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而封建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4分)

(3)“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6分)

33.阅读下列材料(25分)

材料一:

阅读“黄土地带”及“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材料二: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

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成今日之深度。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三:

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过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所以中国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材料四: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孟子》书中提到饥荒有

17次之多。一段章句里提及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不难想象,当时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材料五:

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全国的国防线大致与15英寸的等雨线符合,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防线,不仅为无数战士留下了辛酸的记忆,也是中国妇女流泪的渊薮。总之它在地理上构成第三个因素,注定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置身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体系之下。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的原因。(6分)

(2)十世纪后,关中地区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指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转移的过程。(4分)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政治中心转移的原因。(4分)关中地区的历史变迁对你有何启示(2分)

(3)根据材料三、四、五分析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6分)

(4)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什么本质问题(3分)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

1-5 ADBAD 6-10 CDBCD 11-15 ACBBC

16-20 DABBA 21 -25 ACDBD 26-30 CCAAA

难点提示:

4.D项“封建统治秩序”可以在封建统治的背景下被打破而不改变封建社会性质,故选A。

9.B项为民族融合的途经或方式,C项才是其实质。

10.注意题干“历史发展进程”,所以D项更准确。

16.A项为宋元,B项为秦汉,C项为唐对东方的影响,D项中的印刷术为雕版印刷术。

17.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官方对外贸易大多带有贡赐色彩,因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并非主要原因。

25.北魏赋税制度为租调制,“调”即为“户调”,按户征收的人头税,故选D。

26.两税法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故选C。

27.雍正后废人头税,农民不再负担丁税,徭役等,故选A。

28.赋役征银有利于国家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人口流动,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C。

30.D项为“本质”,A项为“直接”,故选A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16分)

(1)主张“德政”,反对暴政。(2分)

(2)“民本”“仁政”思想。(2分)

(3)孟子“仁政”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具体化和发展。(4分)

(4)继承并发展“民本”思想;实行均田制,给老百姓一定的土地;实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和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唐太宗善于纳谏,统治较为清明。(8分)

32.(14分)

(1)重视的原因:封建国家可以征收赋税,摊派徭役。(2分)分化原因:封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以及自然灾害,是导致自耕农分化的主要因素。(2分)

(2)封建国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2分)为保证赋税和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加强对农民的剥削。(2分)

(3)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稳定小农”的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3分)但当封建社会转入衰落阶段,这种政策严重妨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分)

33.(25分)

(1)关中地区土质纤细、松软,土层深厚,适合于原始工具耕耘,且关中地区水利十分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4分)农业为古代文明之基础,所以中国古代文明重心首先在关中地区。(2分)

(2)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在10世纪以前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再由东

向西的反复过程,(2分)十世纪以后中国政治中心东移。(2分)经济重心

南移是导致政治中心东移的根本原因,关中地区环境的恶化是导致政治

中心东移的直接原因。(4分)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2

分)

(3)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利用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

赈灾时发生作用;动员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6分) (4)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国家大一统,必须依靠强有力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才能实现。(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