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学原理重点

1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中可转化为生产、生存资料来源的物质和能量的

相互关系的科学。

2资源科学的概念

资源科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

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认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协调资源

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方向转化。

3 资源的相关概念

3.1 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社会资源

3.2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3.3 社会资源的特点

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

易变性*:社会资源不象自然资源那样相对稳定,由于受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社会资源容易变化。所以对社会资源的改造也较自然资源容易得多。

不平衡性*:社会资源发展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是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投资政策、资金政策、教育政策、科学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决定的。社会性*:一切社会资源都是社会劳动的产物,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的社会性还表现在:没有疆界、不分民族,谁都可以掌握并用于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继承性*: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发展、壮大,一方面来源于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资源的不断更新、扩大;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对前人已有社会资源的继承。没有这种继承,仅凭个人的实践,所能获得的知识和财富是极为有限的。

3.4 硬资源和软资源

3.4.1 硬资源、软资源概念*

硬资源:在数量上表现出稀缺性的资源,比如土地、矿产、劳动力、资本等。

软资源:在质上表现出稀缺性,而量不可度的软件型资源,如技术、市场、信息、区位等。

3.4.2 软资源的特点

1)有知识性、创新性特征

2)是无污染、可复制和可再生的资源

3)共享性

4)快速更新性

4 自然资源的类型

可更新,不可更新,其他(见下表)4.1 几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类型概念

1)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

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

2)不可更新资源: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可得资源,由于

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和煤),它们是可能耗竭的。

3)可更新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

源。如果此类资源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或转化为不可更新资源。

5 自然资源的的基本属性

稀缺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区域性)、多用性、动态性、社会性、两重性

稀缺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任何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可替代资源的品种也是有限的。

整体性:从利用的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人类不可能在改变一种自然资源或生态系统中某种成分的同时,又使其周围的环境保持不变。

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

多用型*: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潜在用途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都能充分表现出来的。

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长期自然演化的系统在各种成分之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社会性*:由于自然资源中所增加的人类劳动而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6 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2.持续能力:可更新资源自然潜力的利用必须考虑时间上的公平分配,即应留给后代同等的资源利用机会。把这种考虑结合进可更新资源潜力的估算中,就要采用持续能力或持续产量的概念。

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

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即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利用能力。

3.吸收能力: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之一是产生各种废物,为了排放人类活动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废物,就要利用环境媒介,即大气、水、土地等。这就需要另一个衡量资源潜力的概念,称为吸收能力或同化能力,即环境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任何环境媒介的吸收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天然变化,也可以被人类改变。

4.承载能力: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这个概念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即应把资源利用限制在不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而使资源生产力得以长期维持的水平上,它类似于持续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概念。

目前应用最广的可更新资源可得性度量的概念是承载能力。

第一种生存承载能力,即有足够的食物保证生存,但既不能保证所有个体由茁壮成长,也不能保证种群的最优增长,而且当周围环境稍有变动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种最适承载能力,即有充分的营养保证绝大多数个体茁壮成长。显然,最适承载能力总是小于生存承载能力的。第三种容限承载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某于密度方面的考虑。

7 中国自然资源态势

7.1 特点

总量大,类型多;人均资源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资源禀赋欠佳;资源潜力可观

7.2 稀缺的挑战

1、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足,需求压力持续增大。

2、耕地资源

3、水资源

4、资源开发的生态影响: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降低

8 新能源

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包括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很多新能源分布均匀,对于解决由能源引发的战争也有着重要意义。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

21世纪,波能、可燃冰、煤成气、微生物、绿藻将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新能源。

8.1 温室气体相关概念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3)、全氟化碳(PFC3)和六氟化碳(SF6)等气体对地表的作用,犹如玻璃对温室的作用,故称温室气体。

8.2 碳排放相关概念

CO2 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 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部门是CO2 减排的重中之重。

我国GDP的CO2强度高,但下降速度很快。

9 矿产资源消费需求生命周期理论

1.时间定义域:国家的人均GDP 与人均矿产资源消费量呈倒“U”形(图1) , 其基本含义是: 工业发展初期, 矿产资源的人均消耗量随GDP 的增长而快速增长; 之后工业化不断推进人均GDP 亦不断增长, 而矿产资源人均消费量先增长后逐渐趋缓, 当人均GDP 达到某一较大值时(基本完成工业化) , 矿产资源消费停止增长或有下降趋势。

倒“U”形曲线模式的基本参数包括起点值、顶点值、波长和增长方式, 预示着国家工业化过程中, 矿产资源的消费必须经历初始、增长、成熟和衰落四个阶段

2.空间定义域: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消费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资源供应保障模式变化。这种空间的差异形成了矿产资源消费的空间定义域。受赋存条件所限,以传统、现代和新兴划分的三大类矿产的资源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型特征。然而在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多元化的作用下,矿产资源消费和生产供应出现了与这种资源赋存相反的逆向空间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