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血细胞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66
临床检验仪器学第四讲第12章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工程处刘坚•血细胞分析仪(Blood Cell Analyzer)是指对一定体积全血内血细胞异质性进行自动分析的常规检验仪器。
•血液分析仪主要完成以下两大功能:⑴血细胞计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
⑵血细胞分类:白细胞中的淋巴、中性、嗜酸、嗜碱、单核、幼稚细胞;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
•根据计数/分类的测定值计算间接测定值红血球容积比(HCT)、平均红血球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容积比(PCT),等等1947年Coulter 发明了小孔电阻抗法通过测量细胞的体积大小对细胞进行分类计数主要是用来计数红、白细胞该技术一直被各种血液分析仪沿用至今1953年库尔特家族研制出全世界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Model AWallace H. & Joseph R.Coulter血细胞计数(Blood count)早期的血液分析仪主要用来计数红、白细胞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ell Count)增加光电比色系统用来同时测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可在同一仪器上与红细胞一起计数利用直接测量到的项目运算得到间接计算项目(如血球压积等参数)不包括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标本采用机外人工处理的预稀释方式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ell Count)带电脑的显微镜下辨认细胞的图象识别技术效率低,受制片、染色技术的影响大在计数细胞数不多时,重复性较差没有得到普遍推广阻抗法仪器检测白细胞“二分群、三分群”仪器内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微处理器分辨力的进一步提高特殊溶血剂的应用无法对细胞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准确性有限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ell Count)检测白细胞从二分群、三分群发展到五分群除了体积测量之外增加了多种手段(联合检测法)激光散射、激光激发荧光检测法射频(高频)传导检测法特殊溶血剂检测法多角度激光、偏振光散射检测法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法在实际仪器中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联合对白细胞进行五分类。
二类题(分析题)(增加)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与血涂片的制备2.(1—5题共用题干)瑞特染色法细胞受色原理既有化学亲合作用,又有物理吸附作用。
不同细胞成分的化学性质各不相同。
③血红蛋白的化学性质为:AA. 碱性蛋白质B. 酸性物质C. 酸性蛋白质D. 中性蛋白质E. 嗜碱性蛋白质④中性粒细胞颗粒的化学性质为:DA. 碱性蛋白质B. 酸性物质C. 酸性蛋白质D. 中性蛋白质E. 嗜酸性蛋白质⑤淋巴细胞胞质的化学性质为:CA. 碱性蛋白质B. 碱性物质C. 酸性物质D. 嗜酸性蛋白质E. 中性蛋白质4.(1—5题共用题干)在瑞特染色血片中,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
④淋巴细胞胞质中颗粒染色呈:AA. 紫红色B. 淡蓝色C. 紫黑色D. 粉红色E. 橘红色⑤单核细胞胞质中颗粒染色呈:AA. 紫红色B. 淡蓝色C. 紫黑色D. 粉红色E. 橘红色5.(1—5题共用题干)(增)在瑞特染色过程中,细胞受色对染液的的pH值十分敏感,要应用缓冲液。
①瑞特染色最佳染色环境是:BA. pH5.4~5.8B. pH6.4~6.8C. pH7.4~8.4D. pH8.4~8.8E. pH9.4~9.8②血片瑞特染色加缓冲液的主要目的是:EA. 稀释染液,不致染色太深B. 使细胞受色均匀C. 改变细胞所带电荷促进染色进行D. 促进细胞着色,提高染色效果E. 保证细胞受色时有恒定的最佳pH条件③在瑞特染色血片中,红细胞呈灰蓝色,中性粒细胞颗粒深暗,则判断为:DA. 染色结果正常B. 染色结果偏酸C. 染色结果过酸D. 染色结果偏碱E. 染色结果过碱④在瑞特染色血片中,白细胞除嗜酸性颗粒外均不着色,则判断为:CA. 染色结果正常B. 染色结果偏酸C. 染色结果过酸D. 染色结果偏碱E. 染色结果过碱⑤在瑞特染色血片中,红细胞染粉红色,白细胞核染紫红色,则判断为:AA. 染色结果正常B. 染色结果偏酸C. 染色结果过酸D. 染色结果偏碱E. 染色结果过碱第二章白细胞检验(22—24题共用题干)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其中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
第三节仪器法血细胞检查前面章节已经介绍了手工操作的血细胞计数方法。
可发看出,由于操作地程的随机误差,实验器材的系统误差及测方法本身的固有误差,手工法细胞良数不但费时费力,实验结果的精神桷性、准确性也受影响。
50年代初期,美国的库尔特研制了电阻抗血细胞分析仪器开创了血细胞分析的新纪元,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引用,血细胞分析仪的测量水平不断得高,测量参数不断增加。
不但得高了医学检验水平,还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有用的实验指标,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测试原理(一)白细胞分析原理50年代初,库尔特(W。
H。
Coulter)发避孕药并申请了粒子计数技术的设计专利,其理是根据血细胞埋传导的怀质,以电解质溶液中悬浮的白细胞在通过计数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查为基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体积的测定,这种方法称为电阻抗法,也称为库尔特原理(图2-7)图2-7 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把用等渗电解质溶液(被称为稀释液,diluent)稀释的细胞悬液侄入一个不导电的容器中,将小孔管插到细胞悬液中。
小孔管是电阻抗法细胞计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侧充满了稀释液,并有一个内电极,外侧细胞悬液中有一个外电极。
检测期间,当电流以接通通后,位于小孔两侧的电极产生稳定的电流。
稀释液通过小孔孔管壁上固有的小孔(直径一般<100μm.厚度为75μm左右)向小孔内部流动。
因为小孔这壁充满了具有专导性的液体,其电子脉冲是稳定的。
如果供给电流I和阻抗Z是稳定的,根据欧姆定期律通过小孔的电压E 也是不变的(这时E=IZ)。
当有一个细胞通过小孔时,由于细胞的导电性质比稀释液要低,在电路中小孔感应区内的电阻的增加,于瞬间能上能下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自然数为通过脉冲。
电压增加的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传导的细胞占据小孔感应区的体积,即细胞体积越大,引起的脉冲越,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脉冲信号经过下列步骤,得出细胞计数结果。
血液科实验室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1. 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科实验室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手册旨在为血液科实验室的操作人员提供准确、规范的操作指引,以确保实验室工作的高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2. 实验室设备概述:血液科实验室通常配备了一系列仪器设备,如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液凝固分析仪、血型鉴定仪等。
操作人员应熟悉这些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要求,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安全操作:在进行实验室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时刻注意安全。
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正确处理实验室废弃物、遵循实验室安全规程等。
第二章:血液标本采集1. 采血点选择:选择合适的采血点对于获取准确的血液标本至关重要。
在常见的采血点中,比如肘部静脉、手背静脉等,操作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点。
2. 采血方法:采血时,操作人员应注意选择适当的针头规格、采血器等,并掌握正确的采血技术,以避免出现血栓形成、血液溢出等问题。
3. 血液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标本分装、保存等。
操作人员应标注标本的相关信息,并按照实验要求妥善保存。
第三章:血液细胞分析1. 血细胞计数:进行血细胞计数时,操作人员应按照仪器的要求,准确调整相关参数,并根据标本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稀释倍数。
同时,注意消毒仪器和容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2. 血细胞分类:对于不同种类的血细胞,操作人员需根据其形态和染色特点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计数。
熟练掌握相关技巧,提高分类准确性。
3.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操作人员应注意准备良好的血液涂片,熟悉各种染色方法和显微镜的使用,以正确鉴定异常细胞及相关病理变化。
第四章:血凝分析1. 凝血酶时间测定:在进行凝血酶时间测定时,操作人员应准确选择适当的试剂和稀释液,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2. 凝血因子测定:对于凝血因子的测定,操作人员需按照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调配好标准品和控制品,并合理安排各步骤的执行顺序,避免因处理不当导致误差。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2篇文章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测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外周血液中各种细胞在形态、数量、比例等方面的变化,辅助诊断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贫血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的相关内容。
一、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外周血细胞形态分类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类型,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1、红细胞:正常人的红细胞呈圆盘状,直径为7.2-7.5微米,厚度为2.2-2.5微米,中央凹陷,内有胞质色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诊断贫血有很大的帮助。
2、白细胞:正常人的白细胞数量为4000-11000个/μl,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差异,可以根据它们的比例和数量来判断人体对感染的反应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情况。
3、血小板:正常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50-400×10^3个/μl,它们是无肌肉、无核的小片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管损伤处形成血栓,以保护身体。
二、外周血细胞形态变化的意义1、白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入侵病原体或出现炎症等状况时,白细胞会增加。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而淋巴细胞数量也会增加,但比例不如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增多也可以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造成的。
2、白细胞减少: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病情时,白细胞会减少。
减少的白细胞包括多种类型,以淋巴细胞减少为主。
3、中性粒细胞增多:当人体感染或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会增多。
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估计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细菌的种类。
这种情况发生在肺炎、腹腔炎、化脓性脑膜炎等疾病中。
4、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在感染性疾病、药物治疗后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中常常发生。
5、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和淋巴组织肿瘤疾病等情况中。
1 第十二条2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有分析前质量保证措施,制定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储存、标本运送、标本接收等标准操作规程,并由医疗机构组织实施。
(2 章 15 条) 形态学检查专业主管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如参加形态学检查培训班、进修学习等)并有培训考核记录 (如合格证、学分证及岗位培训证等),普通人员应有定期培训及考核记录;人员与检查标本的数量应匹配;科室内部人员应定期进行形态学检查的结果比对、考核并有记录。
2.1 不同类型的标本都应有采集说明。
2.1.1 血细胞分析标本的采集要求使用 EDTA 抗凝除少数取静脉血有艰难的患者(如婴儿、大面积烧伤或者需频繁采血进行检查的患者)外,尽可能使标本采集可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 3 版)》第二篇第一章的第一节《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2.1.2 血液凝固试验标本的采集要求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普通为9 ∶ 1,当标本的 HCT>0.55 时,应对血液与抗凝剂的体积比进行时间。
标本应在实验室规定的时间内离心并分离血查阅证书、培训及考核记录等查阅标本采集说明以及发放记录有则得分有则得分14 小时之内检测,应分离出血浆并转移至洁净干燥的合乎要求的试管中加盖保存于 2-8℃。
当天不能检测的样本应在-20℃条件下保存,两周内完成检测; -70℃条件下标本的保存期限可达 6 个月。
2.1.3 用于检查疟原虫的静脉血标本应在采集后一小时内制备血液涂片,若超过 1 小时,应在报告单2.1.4 由临床工作人员负责采集的特殊标本不要求实验室提供详细的采集说明,如骨髓标本的采集,但实验室应提供相关技术要求,如合格标本和运输条件的要求等)。
2.2 实验室应根据实验项目制定合格标本的条件,(如有凝块、采集量不足、肉眼观察有溶血的标本等)和拒收措施查阅标本采集说明及标本拒收记录有则得分2.3 对不合格标本率进行统计、原因分析并与临床科室联系。
血细胞分析报告单对于确定人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我们感到身体不适或者是体检时,医生往往会要求我们进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中的血细胞分析是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检查之一。
本文将从的基本参数、分析方法和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本参数在中,最基本的参数有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等。
这些参数可反映人体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中的各项指标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二、分析方法血细胞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自动检测和手工计数两种。
自动检测是利用先进的仪器进行血细胞自动计数和定量分析,速度快、准确性高。
而手工计数则是在显微镜下对血样进行计数、分析,准确性较高,但是速度较慢。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选择对应的方法。
三、结果解读在中,每个参数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
白细胞计数能够反映人体免疫力,如果计数过低则说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红细胞计数能够反映人体氧供能力,如果计数过低则说明患有贫血等疾病;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反映红细胞质量情况,如果数值过低则说明缺氧严重;血小板计数能够反映出止血能力,如果计数过低则说明可能会出现出血现象;平均红细胞体积等参数可以反映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如果有异常则可能患有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总之,的出具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病人了解体内发生的状况,进行更加精确和针对性的治疗。
平时我们应该多关注自身体质的健康情况,如果出现不适或其他症状,及时去医院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饮食和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让里的所有指标都能够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以确保身体健康。
第二章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复习指导一、重点、难点重点内容:电阻抗原理、直方图难点内容: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测试原理二、知识点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包括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测定原理三种。
2、根据电阻抗法原理,经溶血剂处理,脱水,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fl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
3、电阻抗法分析血液时,位于90~160fl单个核细胞区的细胞称为中间型细胞4、白细胞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后,胞质内显示细胞化学反应,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核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这是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的基础。
5、血细胞直方图: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
直方图观察的内容:①峰的位置,反映主细胞群的位置有无异常。
②峰的高低,大致反映主细胞群数量的多少。
③峰底的宽度,反映细胞群容积大小的不均一性或离散程度大小,如RDW、PDW等。
④有无异常峰出现,和正常直方图相比有异常峰出现,多提示血液中有异常细胞群或干扰因素存在。
⑤峰的起始处或结尾处有无异常,若有多提示有干扰因素。
6、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分为三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
7、正常白细胞直方图中,左右两峰间的谷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
8、在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峰左侧相连并抬高,主要原因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形淋巴细胞。
9、在白细胞直方图中,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之间区域异常,主要原因是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0、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
11、ICSH分布的血液分析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
如何看血细胞分析报告单在去医院进行体检或进行病理检查时,医生通常会给我们提供一份血细胞分析报告单。
这份报告单对于了解我们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解血细胞分析报告单可能会有些困难。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看血细胞分析报告单的基本步骤,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第一步:查看常规血液指标血细胞分析报告单通常会列出一些常规血液指标,例如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
这些指标是了解我们整体血液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
通常情况下,这些指标会附带一个数值和一个参考范围。
您可以查看自己的数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数值超出参考范围,可能意味着您存在某种异常状况。
第二步:了解红细胞参数红细胞参数是衡量我们体内红细胞数量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其中最常见的参数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MCV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MCHC反映了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含量,而RDW则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分布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参数的数值和参考范围,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红细胞的健康状况。
第三步:检查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了解我们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报告单会列出各类白细胞的计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通过检查这些计数值,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免疫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如果某一类白细胞的计数异常高或异常低,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炎症或感染。
第四步: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止血功能。
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结,容易形成血栓,而低血小板计数则容易导致出血倾向。
通过观察自己的血小板计数,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第五步:注意其他指标血细胞分析报告单还可能包含其他指标,如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
这些指标通常用于评估炎症或感染的程度。
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数值,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某种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