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血液细胞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常用的一项检测项目,它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各种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能够为医生提供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进展的重要信息。
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评估与探讨。
1. 血液细胞检验的意义血液细胞检验是通过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液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体内部环境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免疫功能、贫血程度、出血倾向等,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应用广泛。
2. 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意义血液细胞检验作为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
而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就是针对这一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旨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质量控制措施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和参比方法三个方面,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 内部质控内部质控是指实验室根据已知的标准方法和标准样本,进行日常监控和验证仪器的性能和精度,以及人员操作的准确性。
通过定期检验和核查,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外部质控外部质控是指实验室通过参加各类质量评价活动,接受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检验项目比对和评价,以验证和评估自身检验水平的一种手段。
通过参与外部质控,可以及时了解自身实验室的检验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
3.3 参比方法参比方法是指将实验室所测定的样本结果与已知的参考方法或参考标准进行比对和验证,以确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比方法通常应用于新仪器、重大变更或新方法的验证,以及其他质控措施失效时的应急处理。
4. 个人观点与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则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
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检验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细胞分析仪在临床检验的应用。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70例在本院采集血液的送检标本进行研究,通过检验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试验组采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
结果试验组的总检出率为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临床检验中,采用血液细胞学分析仪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检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检验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液细胞分析仪、临床检验、应用分析血常规作为临床检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检验项目,其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细胞水平数量的变化以及形态分布的观察,来了解人体是否出现有出现病变,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参考,达到对疾病初步筛查的效果[1-2]。
随着自动化检验仪器的逐渐普及,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覆盖率,其操作简便快捷,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从而让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让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都得到提高。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随机选取70例在本院采集血液的送检标本开展相应研究,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中男女血样比例为19:16;年龄在22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36±1.25)岁,试验组中男女血样比例为18:17;年龄在2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56±1.31)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对照组:开展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具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制备涂片。
对新血样本外周血一滴进行制取,将血滴在载玻片近侧端位置,将其40°均匀分布在涂片上,头尾分明,呈4cm长血膜[3]。
(2)染色。
将血膜放置于染色架,添加瑞氏染液将整个血膜覆盖,随后滴入缓冲液,染色时间在十分钟左右,随后对染液进行冲洗,在自然干燥之后采用镜检。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简称形态学检查)作为临床检验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与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的测定,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观察与计数、涂片检查、细胞形态学分类等。
它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本文将从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测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评价造血功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对造血功能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血液涂片的方式,可以了解骨髓内各种成熟度的细胞比例,以及有无幼稚细胞的存在,从而判断造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对于骨髓疾病以及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辅助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作为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对于贫血类型的鉴别和分类,对于白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某些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判断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指导临床治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对血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检测方法1.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形态学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取适量的血液,经离心后涂布在载玻片上,后用Wright染色或其他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后通过显微镜观察。
通过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以及细胞的大小、形态、核的形态、胞质的颜色等来判断检测对象的健康状况。
2. 血象计数血象计数是通过血细胞自动计数仪对血细胞进行数量和形态的测定。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三类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三、结果解读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在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中,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正常的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无尖角、破损和出血。
形态学异常的红细胞可能是贫血、缺铁、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等疾病的特征。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与各参考值的临床意义摘要】血细胞分析仪是医学检验最常用的仪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血小板的检测是临床止血与凝血疾病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素及各值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影响因素1 概述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不断发展,血小板分析项目已趋多样化,如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已广泛应用。
血小板分析是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指标之一,对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MPV,PLT,PDW等指标的可靠基础。
由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血小板计数对仪器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血小板离体后易聚集,粘附,破裂。
血液分析法测定血小板受干扰因数很多,就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影响因数进行讨论分析。
2 影响因数2.1操作技术误差及放置时间及室内温度的影响: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和破坏,因此由于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使用不规范,都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果。
有资料表明[3],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计数也有很大的影响,在10分钟,30分钟时测定无显著性,但超过60分钟时开始出现差异性。
放置时间越长,细胞破坏越多。
分析仪误将破碎的细胞碎片计数为血小板,从而使结果增高。
检测血小板的最适宜温度为11-25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温度在对用稀释方法做全血细胞测定中更为显著。
2.2抗凝剂的影响:根据KSH推荐,在血常规检测中EDTA-K2作为抗凝剂。
[1]但EDTA-K2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自认血小板,而使检测结果偏低。
由于血小板可逆聚集不被溶血素溶解,其体积一般和淋巴细胞大小相似,被计入白细胞小细胞群而干扰白细胞计数结果,从而使白细胞结果假性升高。
2.3仪器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是靠电阻法以细胞为基础的“分群来计数的。
血小板的数量变化与体积有相关性,当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被测标本存在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摘要】目的:分析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
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从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发热、贫血或者经血常规检查后列为危急范围的患者共80例作为观察组的实验对象,截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80名作为对照组的实验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均需要实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就其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等指标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能够反映出患者真实病情变化,从而辅助部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临床检验;运用意义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医疗行业的发展日益精进,各种设备和检验方式都在逐渐推广。
尤其是一些生物检验方案,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辅助措施[1]。
血细胞分析仪作为临床相对典型的一种血液检验设备,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检测人员的工作压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但这种设备本身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且受检测的细胞复杂性和多样性较强,也会对设备的识别产生限制,继而使得细胞具体的结构和形态无法确定[2-3]。
在这种状况下,临床要对疾病的病理状况进行确定,就不能单纯使用血细胞分析仪,还需要配合人工显微镜来进行检验。
同时,根据检验结果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方可获取到最客观和全面的信息,为疾病诊治提供依据。
本次研究就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运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从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发热、贫血或者经血常规检查后列为危急范围的患者共80例作为观察组的实验对象,截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80名作为对照组的实验对象。
观察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43:37,年龄在20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42.38±3.42)岁,发热23例、贫血33例、血常规检查危急24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44:36,年龄在21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42.49±3.56)岁。
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和应用1. 概述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快速、准确地分析人体血液中的细胞数量和形态特征。
本文将介绍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工作原理血细胞分析仪通过将血液样本经过特定处理后,使用光学、电子学等技术进行细胞计数和形态分析。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仪会先将血液样本进行稀释处理,以保证细胞的分散性。
然后,样本通过流式细胞术的原理,细胞逐个通过一个狭窄的通道,在通道中通过时会和激光产生散射光。
通过检测这些光的强度和特征,可以得到细胞计数的结果。
•形态分析:在细胞计数的基础上,血细胞分析仪还能通过显微镜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细胞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
血细胞分析仪会采集细胞的图像,并根据形态参数(如大小、形状等)对细胞进行分类和分析。
3. 应用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疾病诊断和监测:血细胞分析仪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获得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
这对于诊断和监测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恶性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白细胞计数异常可提示是否存在感染,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异常可帮助诊断贫血等。
•临床研究:血细胞分析仪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领域,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人群或实验组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程进展等。
•药物研发和药效评估:血细胞分析仪在药物研发和药效评估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影响,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从而指导临床应用。
•血液库管理:血细胞分析仪还可以应用于血液库管理,用于测定捐献者的血细胞计数和分类,保证血液库中血液质量的安全和可靠。
4.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血细胞分析仪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操作规范:操作人员需要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使用说明,确保操作的准确和可靠性。
•样本处理:样本的处理对血细胞分析仪的结果影响重大,操作人员需要掌握好样本的采集、预处理和稀释等步骤。
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研究全血细胞分析仪(hematology analyzer)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设备,用于快速、准确地检测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临床诊断信息。
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检测结果的意义,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常见的检测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仪通过测量血液样本中不同种类细胞的数量、体积、形态和其他特征来提供检测结果。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细胞形态分析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血红蛋白合成能力、出血和凝血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合适的研究设计和样本收集方法。
由于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疾病和检测项目,因此需要选取一定数量的临床样本进行研究。
样本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覆盖不同疾病和检测项目的范围,可以通过进行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来实现。
同时,要确保样本的质量,以减少实验误差。
第三,我们需要进行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临床意义的相关性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通过分析全血细胞检测结果与临床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得到一些定量的关联关系。
2. 临床疾病分析:对于特定疾病,可以将患者的全血细胞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全血细胞检测结果与特定疾病之间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 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全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结果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对大量样本的数据进行训练和模型建立,可以发现一些全血细胞特征与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和规律,提高预测和诊断的准确性。
血细胞分析与临床意义在医学领域中,血细胞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它可以通过对血液样本中的各类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析,帮助医生了解某些疾病的发展情况和预测患者的健康趋势。
本文将探讨血细胞分析的原理、常见参数以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细胞分析的原理血细胞分析是通过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中的血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其原理是根据血细胞的生物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电导率等进行测定和分类。
目前常见的血细胞分析仪器有血液自动分析仪、流式细胞计数仪等。
二、血细胞分析的常见参数1. 血红蛋白浓度(Hb):反映患者的贫血程度,是评估贫血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男性130-175g/L,女性120-160g/L。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患者体内红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正常红细胞计数范围为男性4.3-5.8×10^12/L,女性3.8-5.1×10^12/L。
3. 血小板计数(PLT):反映患者体内血小板总量,可用于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为150-450×10^9/L。
4. 白细胞计数(WBC):反映患者体内白细胞总量,可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
正常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5. 血细胞比容(HCT):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含量。
正常血细胞比容范围为男性40-50%,女性37-47%。
三、血细胞分析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监测疾病:通过对血液样本的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疾病,并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增高可提示感染或炎症的存在。
2. 预测疾病进展:血细胞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某些疾病的发展趋势。
例如,白细胞计数的持续增加可能预示着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3. 评估治疗效果:通过血细胞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某些治疗方法对患者血液情况的影响,并作出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4. 监测长期用药情况:某些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通过血细胞分析可以监测患者在长期用药过程中的血液参数变化情况,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报告1. 简介血液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检测和分析人体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和细胞成分。
这项检验通常由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旨在帮助诊断各种血液相关疾病和病症,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2. 检验项目血液细胞分析仪通常可以提供多个检验项目,用于分析和测量血液中的不同细胞类型和细胞成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2.1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用于测量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范围通常在4.5 - 5.5百万/立方毫米之间,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贫血或其他血液相关问题。
2.2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用于测量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范围通常在4000 - 11000白细胞/立方毫米之间。
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患者存在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
2.3 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是血液细胞分析仪中的另一个关键项目,用于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范围通常在13.5 - 17.5克/分升之间,偏高或偏低可能与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有关。
2.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用于测量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范围通常在150000 - 450000血小板/立方毫米之间。
异常的血小板计数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血液凝固问题。
2.5 其他项目血液细胞分析仪还可以提供其他项目,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等,这些项目对于评估血液健康状况也非常重要。
3. 检验结果解读在进行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后,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会根据检验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和数值,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的血液健康状况良好。
2.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患者正在经历感染或炎症反应。
3.如果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患者存在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的用途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是一种专门用于血液常规检验的设备,通过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该仪器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1. 疾病筛查和诊断: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成分和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对于很多常见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贫血、感染、白血病、淋巴瘤等。
2. 疾病监测和随访: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指标变化,如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等,从而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情恶化和疾病复发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3. 用药监测:某些药物会对造血系统产生影响,如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以监测患者血液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并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以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 预防保健: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可用于健康体检,对个体的血液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分析,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指导预防保健措施的制定。
通过定期的健康体检,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
5. 科学研究: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还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用于探索血液细胞的功能和病理机制。
它可以提供大量的数据和指标,如细胞计数、体积分布、表面标志物的表达等,为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通过对血细胞形态学、功能和分子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在临床诊断、疾病监测和随访、用药监测、预防保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的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特点,使得血液常规检测更加方便和可靠,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同时也提高了研究工作的效率和可靠性。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项目,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血液中的血细胞形态及数量,可以对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在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检验方法和常见的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介绍。
1. 诊断疾病: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通过观察患者的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形态,可以快速判断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指导治疗:在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检测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变化,以指导治疗方案和调整药物剂量。
3. 判断疾病预后: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白血病的分类和分期、预测患者的生存期等,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方法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制片下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主要分为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和手工显微镜检测两种方法。
1. 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是一种集成了数字成像技术和自动化分析算法的新型分析仪器,它能够在高倍镜下迅速捕捉图像并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数量,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手工显微镜检测:手工显微镜检测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手工制备、染色和观察血液制片,具有较高的操作技巧要求和较长的检测周期,但其观察结果更加直观和可靠。
无论是数字化全自动显微镜检测还是手工显微镜检测,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判断。
1. 贫血的诊断与分型:贫血是指全身血红蛋白和血红蛋白质量减少,表现为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减少而引起贫血症状。
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医生可以观察到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色素含量和分布等特征来诊断贫血,并根据红细胞形态学的特征进行贫血的分型和定位。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实际价值。
方法:取我院接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患者41例,另选健康体检的患者41例,分析检验结果。
结果:两组比较,组间各指标、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临床检验时运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可真实将患者的疾病状况反映出来,降低血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对疾病的判断有良好的作用,应用意义优良。
【关键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价值医疗事业的逐步发展下,先进医疗设备、器械于医疗事业中得到发展较大,血细胞仪于医疗事业上应用甚广。
治疗中科学的使用血细胞分析仪,一定程度能够将人体血液测定有效率提高,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为疾病的诊断供应良好的作用。
但血液分析仪于当前尚存在一些不足,因为人体细胞比较复杂,此仪器很难将细胞的具体形态反映出来,识别的准确度低下。
所以,在这基础上,会进一步对血细胞形态进行检验,获取更为精准的医疗数据。
本研究临床检验应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意义展开剖析。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日期:2019年12月-2021年2月;对象:41例接受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患者与41例接受体检的健康人员;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19,年龄22-70(46.2±2.3)岁;对照组:男21例,女20,年龄20-71(45.5±2.5)岁;两组患者信息资料均衡(P>0.05),可比较。
1.2方法全部对象全部实施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实际内容是:全部操作均按无菌理念开展,分别取研究对象静脉血液2ml,制成血液涂片,运用彩色笔于载玻片两端划线,在染色架上放置血液涂片,静置2min,添加缓冲液2ml,对染色液进行中和,静置10min,维持静置温度23℃。
完成染色后,运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多余的染料,涂片干燥后,借助显微镜检查,主要检查有MCH、MCHC、RDW-SD、MCV等指标。
试析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诊断中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验,通过循证医学原理对诊断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我院现有的800例血常规检验,将血细胞分析仪经过检验所得的参考值跟诊断标准进行对比。
结果:800例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都发生程度不一的改变。
结论:血常规变化可用循证医学得到正确判断。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诊断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63-01 随着血液分析仪器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测水平也不断提高。
尤其是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也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在各个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中,广泛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但因为仪器参考值设定存在差异[1],因此在每份检验报告中结果都出现异常。
本研究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对血常规变化进行分析,并提高临床医师阅读血常规报告的能力,以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及时诊断患者病情。
现将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现有的800例血常规检验,其中有男性患者432例,女性患者368例,患者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为65岁。
科别包括:感染科、骨科、妇科、内外科以及五官科、儿科、急诊科等。
1.2 检验的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sysmex xs-1000i全自动血细
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收集五十微升以上静脉血,将其置于抗凝管之中,计数方式为电阻法,其中,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参考值的设定参考文献[2],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红细胞计数为(4-5)×1012/l,血小板计数为(100.0-300.0)×109/l。
2 结果
根据参考值范围,如果检验结果超出上限,则为升高,如果比下限低,则为降低。
检验结果变化如下表所示:
3 讨论
在临床上,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很常见的检验手段。
目前,我国的医疗分析仪器发展越来越快,因此,各种临床检查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最多的为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这种仪器具有较多的优点,包括分析速度快,检测结果准确,同时,多次重复检测的结果也较为相近。
血细胞设定正常参考值,是在代表性较高的健康人群里构建起来的,其跟人群年龄、营养、地区以及性别、实验室检验标准化有关,标准化处理后,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所得参考值跟血细胞设定正常参考值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临床常见血常规检验结果稍微上升或下降,其不具较大意义。
同时,即使血常规检验显示正常,也不能将某些疾病排除,非血液科患者如严重损伤、感染或应激反应、营养不良、放疗等,都会出现一定水平的血常规异常,较容易诊断。
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其血小板、白细胞及红细胞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如果出现牙龈出血、淤青、发热症状,但病灶较难发现,
这些变化不会体现在单纯贫血患者身上,一般可通过测定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血清vitb12含量、红细胞及血清叶酸含量等来确定病情。
全细胞减少指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外周全血细胞减少。
如果受病毒感染或长时间接触具有放射性的物质,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如果合并血小板或红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是患者没有发热、出血等症状,则一般是因为慢性肝病、巨幼细胞贫血等导致的,但如果同时出现发热、出血及贫血等表现,则不管白细胞是否减少,都需考虑血液系统异常。
如果三者升高明显,则需通过骨髓穿刺,确定是否存在骨髓增殖疾病。
单纯白细胞升高,可能是由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
通常来说,红细胞增多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3],继发性一般是因为居住高原地区或内分泌疾病、肿瘤、慢性肺病等导致的。
如果合并血小板或白细胞增高,则需考虑是否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果只有红细胞减少,则可能是红细胞生成障碍。
因为vitb12和叶酸等缺乏所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良性的贫血现象,其均有可能合并血小板或白细胞的下降。
如果表现为牙龈出血、紫癜或发热,可以考虑为急性白血病病或再生障碍贫血。
如果发生黄疸,则可能是溶血性贫血。
在贫血类型中,有一种为慢性病贫血,其发病率也很高,临床病理特征是铁代谢出现障碍,其跟内分泌及肝肾病所导致的贫血不一样,一般很难找到发病原因。
血小板减少一般会出现紫癜症,但是也有可能是因为感染性疾病,如果没有严重出血现象,通常无需药物治疗。
如果在手术及病理产科、严重感染情况下血小板减少,则需考虑血栓性疾病,如果患者合并贫血,则有可能是伊文综合征或继发性失血;如果白细胞同时减少或升高,则需要采用骨髓穿刺进行检查。
本研究通过静脉全血检验,可以看出:随着环境的变化,静脉血中各种成分不会受到影响。
静脉血在体外与体内成分、性质以及比例都是相当的,能够真实反映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的状况。
检验结果表明,800例血常规检验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都发生程度不一的改变。
而为了准确判断患者疾病,需综合考虑循证医学原则,加强对血常规各项指标升高及降低的考虑,得出正确判断。
参考文献
[1]李蓉生.应重视慢性病贫血的诊断和治疗[m].中华血液学杂志,2008.20(11):565-566
[2]解新良,谢尚光.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结果在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20(1):4
[3]梁委军,董家书.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20):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