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偏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_关注农民工群体
- 格式:pdf
- 大小:110.90 KB
- 文档页数:4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农民工是指在农村出生长大,为了生计而来到城市从事低技术劳动的工人。
由于他们的出身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一些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以增加对该群体的了解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经济不稳定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民工经常在城市找不到稳定的工作,或者收入较低,难以维持生计。
这会导致他们面临经济压力和焦虑,长期以来可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企业可以推出更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农民工在城市与异乡人生活和工作,缺乏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系统。
他们通常没有亲人和朋友在身边,面对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建立农民工之间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建立农民工之间的联系和互助机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农民工普遍存在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不确定的问题。
由于他们的非城市户籍和低职业地位,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受到歧视和边缘化。
这种社会排斥感会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理困扰和抵触情绪。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观念,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提供平等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制。
第四,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问题也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
农民工经常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时间长而且没有休息和保险福利等待遇。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会导致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安全和健康保护,提供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括经济不稳定、缺乏社会支持、身份认同不确定和不公平的工作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改变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观念、提供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心理学对社会偏见的解析在心理学领域中,社会偏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社会偏见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态度、行为和决策中对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不公平或不平等对待。
心理学通过研究社会偏见的动机、原因和后果,为理解社会交往和推动社会公正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偏见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们在理解他人和对待他人时,倾向于使用心理启动和心理模型的方式来简化信息加工。
然而,这种简化往往导致了一些偏见的产生。
1. 分类偏见人们倾向于将他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将群体之间的差异夸大。
这种分类偏见使得人们过分关注群体的共性,而忽视了个体的个别差异。
从而导致了对于特定群体的偏见。
2. 归因偏见归因偏见是指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内部因素,而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在做出不公正的评价或对待时,往往会将其归因于对方个体特质,而忽视了环境和社会因素。
这种归因偏见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偏见的存在。
二、社会认同与社会偏见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通常通过将自己与某个群体或社会身份相关联来塑造自我认同感。
然而,这种社会认同也会导致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偏见。
1. 群体偏见当个体对特定群体有负面的社会认同时,往往会对该群体持有偏见。
这种群体偏见在许多社会交往中都存在,例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
2. 追随群体偏见人们通常会倾向于追随所属群体的观念和行为,以获得社会认同和认可。
这种追随群体偏见导致了一种盲从行为,使得社会的不公正态度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社会影响与社会偏见社会影响理论认为,个体在紧密的社会网络中会受到其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导致社会偏见的产生和传播。
1. 信息传播当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接收到偏见观点时,往往会传播和接受这些观点,从而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偏见。
这种信息传播机制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
2.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和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然而,当社会规范存在偏见时,个体也往往会遵循这些偏见来对待他人,从而导致社会偏见的扩大和强化。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心理状况的社会性归因分析【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阶层较为普遍三种心理现象及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即:“排异性”心理、自卑心理和越轨心理。
导致这三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旧体制安排的延时性,经济地位低下,政治权利缺乏,身份与职业的断裂、权利分配不公以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是这些心理现象存在的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原因。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社会性归因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已经先后形成了两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
他们基本没有务农经历,接受过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较高,对家乡乡土文化和制度性身份的认同感减弱,对农村的一些传统和习惯淡漠,甚至持批评态度,与父辈们相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城市化动力,希望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的愿望特别强烈,更希望获得尊重和认可。
一、新生代农民工“排异性”心理分析1.社会化造成的“排异性”心理美国学者G·奥尔波特通过对历史上各种偏见发生和持续过程的研究发现,在同一文化圈内,许多偏见和排斥心理最初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那些有权势的社会集团为了使自己对无权无势的社会集团的剥削统治合理化而制造出来的。
群体和个人间的竞争和冲突并非是“排异性”社会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即使我们消除了所有的群体性冲突,偏见和隔离也不会从社会上彻底消失,偏见和排斥的产生还有其文化历史因素。
文化传统有很牢固的特性,它使得最初的文化因素消失之后很长时间,文化传统还会继续存在。
解放后我国所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干部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中,将干部、工人、农民分为三个高低有序,管理严格的三大阶级,这三个阶级间的社会地位、机会获得和社会资源的占有量上都严格有序,农民始终处于最底层,他们社会地位最低,社会资源的占有量少,缺乏上行流动的机会。
长期处于下层社会使他们被认为是一群素质不高,没有高成就动机,只要求养家糊口生活的人,这种偏见一旦形成并传播开后,便融入到文化传统中,并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偏见,这种氛围中的儿童对于偏见是服从的,首先是形式上的相符,后来就内化于心,并一代代传递下去。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社会偏见与歧视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以及干预方法。
一、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心理机制1. 心理防御机制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与自身不同的他人往往会采取心理防御机制,以维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
其中最为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投射、批评、歧视和刻板印象等。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归因于他人的身份特征,进而产生偏见与歧视。
2. 社会认知与认知偏差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感知、记忆及推理来理解社会世界。
然而,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产生对他人的偏见。
典型的认知偏差包括一致性偏见、代表性偏见和可得性偏见等。
例如,人们往往根据个别案例或媒体报道对整个群体做出判断,这种认知偏见容易导致社会偏见和歧视。
3. 群体动力与归因错误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动力对于引发社会偏见与歧视起到重要作用。
在群体中,个体常常倾向于归因错误,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个体特征,而忽视了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于某个群体的偏见可能导致该群体的社会地位下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偏见与歧视的干预方法1. 接触理论接触理论认为,通过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可以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这种接触可以是直接的面对面交往,也可以是间接的媒体接触。
通过接触,个体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经历和观点,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歧视。
因此,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加强社区交流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2.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重构对于他人的认知。
例如,可以通过启发式训练、教育课程等方式,帮助个体理解他人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并反思自身潜在的偏见。
这种认知重构有助于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减少社会偏见与歧视。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解析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还特别关注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群体行为以及社会影响对个体心理的作用。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社会群体的解析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
本文将就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的解析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群体形成与归属感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天生具有成为社会群体的倾向。
群体形成是指个体在一起时形成集体身份和认同感。
当个体与其他人产生互动时,他们往往会寻求相似之处,并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这种形成集体感的过程既可以是因为共同的目标、利益或价值观,也可以是因为共享相似的特征、身份或经历。
归属感是个体在群体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它使个体感到被接纳、安全和有归属感。
第二部分:群体行为与集体决策社会群体的形成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认同,还对集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群体动力和规范的制约。
当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他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即出现所谓的“从众行为”。
此外,群体决策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发现,群体决策可能会受到群体智慧的影响,即群体的决策结果往往会比个体的决策更好。
第三部分:社会规范与群体影响在群体中,社会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指群体成员所共同认同并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描述性规范和规范性规范。
描述性规范是指个体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产生的对于现实行为的认知,规范性规范则是指个体所认同和遵守的期望行为。
群体影响是指群体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规范和群体影响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第四部分:群体间的关系与冲突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群体间的关系可以是合作和友好的,也可以是竞争和敌对的。
在群体间的冲突中,社会认同、偏见和歧视等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认同程度和归属感,而偏见和歧视则是对于某些群体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村劳动力。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成为了城市的“新市民”,然而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也遭遇了许多困境和挑战,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其产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建议。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由于外出务工带来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变化而逐渐凸显。
相较于农村,城市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竞争压力,农民工需要适应新环境、适应新角色。
然而由于户籍限制、缺乏城市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往往面临着孤独、无力感、不安全感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心理状态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还与工作环境以及经济困境有关。
农民工通常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工作时间长,疾病和职业伤害风险较高。
这些因素不仅给农民工带来身体上的压力,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民工因为薪酬低和经济困难,常常面临着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无法提供良好教育及医疗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大。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还与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有关。
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农民工常常被视为“外来者”,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偏见。
这种歧视和偏见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排外心理。
由于户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往往很难在城市中融入和认同,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互动和交往,也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会心理问题。
针对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需要加强农民工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保障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应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
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鼓励农民工积极应对挑战和困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城乡差异、社会关系、经济困难、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
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心理分析[作者:徐丹转贴自:《中国社会学网》点击数:266 更新时间:2006-11-26 文章录入:zhwen1230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阶层四种较为负面的社会心理现象,即:“边缘人”社会心理,“排斥性”社会心理,自卑心理和反社会心理。
这四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体制的安排,经济地位的低下,政治权利的缺乏,身份与职业的断裂以及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歧视,是这些心理现象存在的根本的也是共同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农民工社会心理边缘人排斥性自卑反社会Social psychoanalysis of the urban peasant-worker stratum of contemproraty ChinaThis text has analysed four kinds of comparatively negative socia 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s of the urban peasant-worker stratum of con temporary China emphatically ,namely:“edge people”social psychology,“repellence”social psychology, self-inferior psychology and antis ocial psychology.The reasons of these four kinds of psychology phenom enas are various,but the arrangement of system,the low economic statu s,the shortage of the political right,the discrimination existing ext ensively and the fracyure of the identity and job are the common and basic reason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phenomenas.Keyword:Urban peasant-worker Social psychology Edge people Repellence Self-inferior Antisocial城市农民工是农民工阶层中较为特殊,数量也相对庞大的一个群体。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研究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数和地位日益突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诸多社会心理问题。
本文围绕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与解决之道。
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无归属感。
农民工往往被视作“外来者”,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中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经常被孤立和排斥。
2.自我价值感低下。
农民工因为素质低下和文化程度不高,经常受到歧视和轻视。
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感觉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和意义。
3.急功近利。
由于缺少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农民工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方式来赚钱和提高收入,缺乏长远规划和思维深度。
4.消极情绪。
农民工工作压力大,收入低,生活环境恶劣,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5.缺乏社交能力。
由于长期处于低层次社会和职业中,农民工缺乏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无法开展广泛的社交活动和拓展社交圈。
1.文化差异。
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还存在于生活方式、教育思想、习惯习性等方面。
2.经济压力。
由于缺少稳定职业和收入来源,农民工经常面临生计危机和经济压力,这种压力不仅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
3.社会歧视。
农民工长期被视为低级职业和社会贫困阶层,受到社会歧视和轻视,这种歧视不仅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感。
4.生活条件差。
由于缺乏良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恶劣,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负面的心理情绪和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缺乏自信等等。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心理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对策:1. 加强文化交流。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和互动,促进双方的了解和认同,缩小文化差异的巨大差距。
2. 提高收入和职业稳定性。
对农民工偏见的原因探析——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摘要:人们对农民工存在偏见是一个常见的社会现象。
那这种偏见源于何处?本文依托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从刻板印象、社会学习和社会分类三个方面给出了原因分析。
并在文中最后提出了如何消除这种偏见的两点小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偏见社会心理学提起“农民工”,你的脑子里首先闪现的是什么?土气、没有文化、不讲卫生抑或是愚昧落后?在中国,绝大数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
甚至有些人将这些偏见直接表现为了歧视,认为农民工就低人一等,相比而言自己很有优越感。
在形容某个人不够时尚、不够潮流时,最常用的一句评价就是,“你看他穿得像个农民”。
的确,土气、不讲卫生等现象在部分农民工身上存在,但却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农民工都这样。
这种对农民工的偏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以下,就让我们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的产生。
一、刻板印象是导致对农民工偏见的主要原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习惯根据事物的共同特征加以分类。
进而对这类人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
在城市中,人们对于农民工的认识来源主要有二。
首先是,自身的亲身经历。
城市里的人们能够接触或者看到的农民工大多是建筑工、装修工、管道工之类的。
由于工作本身的原因,他们的衣服大多会弄得满身灰土。
这样自然就留下了不讲卫生、不爱干净之类的印象了。
其次,是电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在影视作品中,往往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农民工这类角色打扮都是土里土气,说话也不会太有文化,甚至会偶尔爆出脏话。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些认识归结成农民工的共同特征,进而形成一个刻板的印象。
人们会把这种刻板印象归属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而不管团队成员之间实际的差异。
只要一提到农民工,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没文化、没素质等刻板印象,偏见就这样产生了。
二、社会学习也会引起对农民工的偏见有些人对农民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偏见。
但是当他们听见或看见周围的朋友或其他什么人对农民工的偏见的做法或说法时,绝大多数的人就会耳濡目染,逐渐向这一看法和行为靠拢,直至最后认同。
在农民非农化的进程中,农民工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为城市的辉煌贡献着自己的辛劳与汗水,但是至今却依然是户籍制度衍生的“城市异客”,成为一个与农民和市民均不同质的社会群体,处在深刻的身份焦虑之中,并承受着沉重的社会偏见[1]。
以往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研究多是社会学方面的探讨,本文将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民工群体所受偏见的问题。
1.遭受社会偏见的农民工群体偏见与歧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见(prej-udice)是指人们对群体成员的一种否定态度;歧视(discrimination)则包括对群体成员实施不公正的行为[2]。
我国目前通过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政策,事实上的“经济吸纳、社会拒斥”,将城市民工集体排他于社会的底层之中。
许多城市居民也对农民工群体抱有成见。
调查发现[3],在进城民工所遭受的各种歧视中,语言上的歧视、有意的回避,或者人格上的轻视等反应更为强烈。
这种植根于观念上的偏见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与民工群体之间的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划分。
虽然市民与民工这两大群体生存在同一空间中,表面上发生着经济、工作和生活上的互动,但在心理意识上,城市居民完全将民工排斥在自己群体之外,与民工有着高度疏离感。
2.农民工群体所受社会偏见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人人生而平等,合法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农民工群体却长期受到偏见性待遇,其原因何在?我们从影响偏见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来进行分析。
2.1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农民工所受偏见的重要的心理原因,具体表现在归类、基本归因错误和防御性归因等三个方面[2]。
人们常常根据种族、性别、年龄、贫富、职业等对他人进行归类,将那些与己相似的人视作群体内成员,而将那些与己不相似社会偏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关注农民工群体胡琳丽摘要:农民工是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群体,但是这个群体一直遭受着一些有形无形的社会偏见与歧视。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进城农民工所受歧视性偏见的表现、原因与危害,并提出减少与消除对农民工群体偏见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群体社会偏见歧视作者简介:胡琳丽(1976-),女,山东青岛人,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生(杭州,310028),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讲师(青岛266071)。
的人视作群体外成员,从而形成所谓的“自己人”和“外人”,对待自己人和外人的态度不同,简化外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出现“群体外成员的同质效应”,许多人因此而成为被归类成见所贬低的受害者。
例如“外地民工素质都较差”的观点,由此产生的群体刻板印象不容易发生改变。
为归类成见所左右的人,在评价偏见的对象时,最容易犯基本归因错误,即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解释成个体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情境因素的结果。
比如农民工穿着脏乎乎的工装上公交车遭遇白眼,是因为他们被定位成生性脏懒差,而忽略其极度疲累、卫生条件差、工资收入低等客观原因。
而防御性归因是指观察者在尝试解释他人遭到的灾难和挫折时,有可能对原因作出内部归因。
如农民工讨薪不成爬上高高的楼顶自杀,竟被指责为“恶意讨薪”。
2.2歧视的替罪羊理论歧视的替罪羊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4]。
现代人普遍生存压力较大,在城市工人大批下岗之际,有人认为农民工的到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
甚至也习惯把城市的交通混乱、治安问题等也都归因于似乎带有“原罪”的农民工。
事实上,由于地方利益的保护主义,农民工所从事的大部分都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累、险、苦、毒性质的工作。
而相关调查也发现[5],在农民工的伤害罪中,70%是农民工自己人之间的伤害,他们在和城市人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大都是避让的态度。
农民工带来的侵害被城市夸大了。
2.3社会文化冲突现实社会中的各个群体、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地位上的不平等。
冲突往往导致敌视,并进一步演化为对对方的否定性情感和心理[4],从而形成对对方群体的偏见。
农民工离乡离土到城里谋生,与城市居民难免会有经济利益、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结果之一就是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
商场里许多农民工挤在一起兴奋地观看免费电视,书店里他们只看不买,都会遭到个别服务员的歧视;甚至有市民提议在公交车上设民工专区;城市为了保持市容市貌,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游摊浮贩,甚至为了某些大型国际性活动而将农民工聚居的村落整体清除,将农民工劝返原籍。
3.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偏见的危害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特别是给受偏见者带来严重不良的心理后果。
使受偏见者自我束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
偏见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这种疏离反过来又会强化偏见,导致受偏见的个体的人格失常,并对周围的人产生强烈的敌意感。
从偏见者来说,偏见使人对被偏见者作出不正确的评价,偏见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6]。
偏见与歧视不但剥夺了农民工群体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处在一种弱势的状态,而且直接伤害了他们的尊严。
他们处在绝对剥夺和相对剥夺状态[7]。
城市没有提供正式接收他们的渠道和组织,他们自身也没有机会将符合城市社区的行为规范转换为内在的信条。
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偏见也强化了农民工对城市的不满态度,在与城市居民的责、权、利的相互比照中,容易对城市产生对立的情绪和报复的心态。
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加上群体性的严重歧视,对于由年轻人为主体组成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很容易出现失范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偏见直接导致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断侵害:用人单位不签劳动合同;不为民工参保缴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低于当地最低标准支付民工工资;拒不支付延长时间的工作报酬;解除合同后,不按规定给予民工经济补偿;违反规定向民工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保证金、抵押金及其他不合理费用;扣押民工个人证件;随意延长民工工作时间;违反有关规定,侵害民工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合法权益[8]。
农民工为了讨回自己的血汗钱与公司发生流血冲突甚至自残自杀的报道时见报端。
4.减少并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偏见的对策社会心理学问世以来,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干预偏见的方法。
其中,已经显示作用的干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4.1认知策略由于偏见是自动地和无意地形成的,因此人们对他人的偏见性思维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心的习惯”[2]。
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认知加工方式参与人际交往的社会情境,一种是“控制加工”,也可以称为“有意加工”;一种是“自动加工”,也可以称为“无意加工”。
若将“无意加工”转向“有意加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偏见性思维,时时反省,那么这种认知策略将有助于人们减少并最终消除偏见。
比如一个人碰到一个衣着邋遢的外地农民工,第一反应可能是消极或否定的,但是,如果他认识到这种反应是错误的,意识到是偏见在作怪,那么就可能有意识地抑制这种错误想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偏见以及这种偏见的错误本质。
这就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和歧视。
现代社会中,传媒在传播大众文化与塑造大众心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城市传媒对民工的负面报道较多,没有公正评价他们对城市的贡献。
这无疑助长了某些城市居民对民工的歧视与偏见。
最近几年,我们高兴地看到媒体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偏见性思维的束缚,各种统计数字证明了20多年来农民工群体对国民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各种新闻报道揭示出农民工低劣的生存状态与其对新生活的渴望,让城市居民可以更真实地触摸到农民工群体的实质。
如果传媒站在公正的角度,不把农民工视为“二等公民”,明确制度造成的差异不等于人格与人权的差异,对城市居民的态度形成和转变过程施加积极的影响,就可以帮助达到逐步减少社会偏见的目的,并减弱农民工在城市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
4.2群体间接触社会心理学关于减少偏见最具研究性的技术就是群体间接触。
接触理论提出,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可导致更积极的社会群体间的态度。
而且,这种接触的前提首先,是群体之间必须有同样的地位,也就是两个群体的成员必须大致同样处于社会中的某种特殊情境下;其次,群体之间必须有合作行为[4]。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创造实践理论的现实可行条件。
要减少并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需要整个社会创造一种真正和谐的环境,打破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才可能真正实现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居民之间良性而深入地互动,最终使农民工摆脱“边际人”的尴尬处境,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
这就需要国家立法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为他们的城市“生根”提供体制保障,引导他们向市民的角色转变。
国家在制度层面上对农民工的政策正在不断向良性方向发展[1],从80年代把农村流动人口当作盲流,到90年代的有序引导,乃至此时正在进行中的户籍制度改革,都使我们对这个群体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是,更关键的是城市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与政策,尊重农民工群体的平等权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现有社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应积极创造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平等交流的机会,消除城市对农民工的认识误区与偏见,改善民工与城市的关系。
将农民工纳入到其居住的社区中去,有助于其与城市居民交流。
人心本善,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排斥歧视是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想当然产生的。
将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区中去,与城市居民平等地参加社区活动,在不断的交流与沟通中,城市居民可以减少并消除对农民工群体的偏见,后者也可以加深对城市的了解,消除自卑感,较好完成重新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的大力扶持下,农民工群体也应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从业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才有与他人平等对话的勇气与权利。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持续不断的“民工潮”到2004年东南沿海开始出现的“民工荒”的转折,正是农民工权利意识觉醒的表现。
他们用脚投票,警醒社会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与身份地位(下转第55页)(上接第45页)的关注。
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梦想,社会没有任何理由歧视我们的手足同胞。
虽然前进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们清楚地看到,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1]沙莲香等.中国社会心理分析[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15 ̄220。
[2]李维.社会心理学新发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7,169,172。
[3]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1,132。
[5]王太元.被城市夸大的侵害[N].南方周末,2004年1月8日。
[6]乐国安.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