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与诗歌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语法隐喻视角下《虞美人》英译研究作者:李丹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这一视角,对比分析了《虞美人》的两个英译本,发现选择和原文一致的过程类型,能够使译文更加忠实地再现原文。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译研究《虞美人》一、引言1985年,韩礼德在他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最先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
这重要的语言学概念提出引起了语言学家很大关注,成为了热门的研究话题,广泛应用于各类语篇研究中。
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为理论依据,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和徐忠杰先生和许渊冲先生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对比分析《虞美人》的两个英译本。
二、系统功能语法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指偏离一致式的隐喻性,主要体现于人际“元功能”(人际语法隐喻)和概念“元功能”(概念语法隐喻)。
前者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后者主要通过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主要是把人们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不同的过程(process)表示出来,并指出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
根据活动或事件的性质,韩礼德归纳了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三、《虞美人》英译文的经验纯理功能分析《虞美人》是南宋词人李煜的经典作品,原词如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虞美人》英译有多个版本。
许渊冲、徐忠杰和Frankel三人的译本当属上乘。
浅谈隐喻及其翻译策略隐喻在英语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对隐喻有更好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很好的翻译效果。
文中对隐喻进行了解读,同时对隐喻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使我们能够尽可能地避免翻译失真的情况发生。
标签:隐喻;翻译;策略隐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们很早地对其进行了研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文化交流中,它具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使文章更加生动。
同时,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要想忠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又能让人很好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讲究一定的策略。
隐喻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理解原文当中的隐喻手法,又要恰当美妙地在译文中体现,这样才能忠实地表达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思想,同时又能让读者觉得浅显易懂。
1. 隐喻的定义牛津字典对隐喻定义为:根据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点,把某事物或名称恰当地转嫁到另一事物或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法》中给隐喻的实质就是一种借代。
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一种事物思考和感受另一种事物的过程,是一种认知模式。
2. 隐喻的分类2.1 修辞隐喻。
如果从修辞角度来定义隐喻,那么隐喻只是一种修辞工具,主要用于文学作品中,并强调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种传统的修辞隐喻理论虽然有不足和缺陷之处,但是却构成了20世纪30年代之前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研究隐喻现象的重要视角,它也为后来新的隱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物。
2.2 认知隐喻。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件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件事物。
人类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人们日常的语言、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都是隐喻性的。
他们将隐喻看作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
认知隐喻引入了一个相对较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世界。
2.3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由Haliday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也是一种相互转换,是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外一种语法手段,其产生的基础是范畴转换。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作者:邓琪方凤娟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中国古诗中图分类号:H059;H159;H3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3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
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对研究隐喻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众多学者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汉英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古诗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因此我们在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实践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普遍性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
中国古诗更是无处不充满着对隐喻的应用。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甫的“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白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皆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
因而解决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问题,意义深远。
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词源学来说,隐喻一词的构成就隐含了“超越”和“传送”的意思。
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理论指出,隐喻也就是在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实体之间,提出一种“可以转换”的相似性或共通性。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之一的《写作手册》里是这样解释隐喻的: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本来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最早由M.A.K.Halliday在1985年提出,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其研究内容包括类型、体现形式、性质、功能、运作机制几个方面。
隐喻这种表达手法让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有了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为了凸显文化特色,英语新闻在导语(lead)、标题(headline)与正文(body)中应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让其中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
一、语法隐喻的概念Halliday提出,语法隐喻是一种与词汇隐喻相对应的现象,语法隐喻并非简单的用一个词语来提到另外一个词语,其本质是采用一类语法结构来替代另外一类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判别语法隐喻的标准是,只要可以满足一致性或者非一致性的要求,则可以判定为语法隐喻。
一致式就是对于某件事情在通常情况下,由动词词组来体现,参与者则采用名词词组表现,形容词来表现特性,介词词组与副词词组来表现环境,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话语层意义的内容与词汇语法层的形式是相同的。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大多会使用名词来表达特征、过程与环境,这就是语法隐喻,也可以称之为非一致性表达。
二、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书面语的一项主要特征,被大量应用在英语新闻语篇之中。
调查显示,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使用比例高达40.3%,在新闻语篇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其文体严谨、简洁、客观,词汇的选择主要以其语篇特征作为出发点。
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的应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英语语法隐喻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英语中,采用了大量非人格表达法,不适用人称,让新闻的呈现更加客观。
例如,Many believ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ky City if Broad can pull it off is 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在上述句子中,主语是the construction,采用该种表达方式弱化了实施者,这種表达方式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客观,如果改为一致性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为:Many believe that the Broa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alled Sky City,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二)暗示性原则语气系统与言语功能之间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隐喻可以表达出陈述语气常见的提问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暗示性作用。
中国诗歌隐喻及其翻译
张冰;张静媛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作为“隐喻式语言”的诗歌自然离不开隐喻,隐喻翻译是诗歌翻译的关键。
结合认知的观点,认为诗歌中的隐喻既有同质性的一面,又有异质性的一面,提出了中国诗歌隐喻的英译实践可归结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换喻法与异化翻译策略中的明喻法、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是英译中国诗歌隐喻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总页数】3页(P60-62)
【作者】张冰;张静媛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长沙410005;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化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以《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为例 [J], 李健
2.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J], 张艺戈;王福祥
3.隐喻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隐喻翻译为例 [J], 游爱学
4.隐喻的翻译理论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J], 赵永江;姜志伟
5.概念隐喻理解的认知流程及翻译研究——兼谈“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之区别[J], 王明树[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赛米尔·穆尔 (Samuel Moore ) 把德文的 《资本论》 翻译成英文,后来又翻译了 《共产党宣言》 (下文简称 《宣言》), 其英文版本得到恩格斯的认可和审校,所以赛米尔·穆尔的英文版 《宣言》 是 最接近德文原版的译本, 是 《宣言》 多种语言译文的重要蓝本。
《宣言》 流播广远, 译本繁多, 其字 里行间隐喻着深邃的意识形态, 彰显出智慧超前的预知性。
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 透 彻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
” [1](P416) 语言不仅具有任意性 (Arbitration ) 和非任意性的特点,而且都具有隐喻性 (metaphoricalness )。
对 《宣言》 的解读, 是当前我国课程思政 譹訛 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让学生领略 《宣言》 的诗性话语、 隐喻手法以及翻译技巧。
现代语言学揭示,隐喻是思维的一 部分。
新的研究触及语言隐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通过语言认知, 可以从语言的字、 词、 句和篇章中勾勒出话语所蕴含的思想、 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Fairclough 认为: “意识形态是世界各方面的表征, 对权力、 控制、 剥削等社会关系的建立、 维持和改变起作用。
” [2](P9)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 “某一民族的政治、 法律、 道德、 宗教、 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 。
[3](P151) 从翻译功能的角度来看,翻译行为服务于社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 维护现存阶级社会秩序、 世界秩序, 是对阶级 语法隐喻视角下 《共产党宣言》“革命” 一词的翻译研究周子伦,苏 健 摘 要: 赛米尔·穆尔翻译并经过恩格斯校对的英文版 《共产党宣言》 中的revolution 及其变体出现了 66次, 在汉语译本中无一例外地翻译成“革命” 。
根据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并非一个词机械代替另一个词, 把 revolution 及其变体原封不动地翻译成 “革命” 值得商榷, 尽管有些可以直译, 而对于有些隐喻含义的翻译, 译者应 该基于语篇发生视角和语境观察、 分析 revolution 及其变体的语法隐喻现象, 剖析其源域和目标域的一致性和非 一致性映射机制, 方能准确表达此词的隐喻内涵。
读写频道·文学信箱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和《诗学》中曾多次提到隐喻。
随着时代的发展,隐喻突破其传统内涵,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被认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样,翻译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
”[1]因此,隐喻翻译其实是一种体验性活动,是译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认知与生活情感经验对原文的解读,将具体内容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并最终以目标语来传达他对原文的理解,形成译文。
隐喻虽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却表现得最为充分,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是“隐喻式语言”[2]。
因此,从中国古典诗词切入,探索诗歌隐喻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特点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特点十分鲜明,这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充分的体现。
《诗经》有三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比”,即比喻,它与修辞层面的隐喻相合;同时,“比”又基于类似的联想,与认知层面的隐喻相合。
因此,可以把它们均视为隐喻性操作。
而“兴”字,不仅有这一层意思,更有生发、感发之意,这与认知语言学下强调隐喻是对世界的理解感知不谋而合。
可以说,《诗经》中的“比”与“兴”在本质上都是隐喻。
例如,《硕鼠》篇,用贪婪的老鼠比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新台》篇中,把贪色乱伦的卫宣公比作丑陋的癞蛤蟆;《桃夭》篇中,将娇美盛开的桃花比作新嫁娘。
中国古典诗词的隐喻往往由一些连接词组成,如“似”“作”“是”“成”“于”“非”等。
如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歌翻译中的隐喻性文化内涵作者:曹艳梅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06期摘要: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诗歌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诗歌中隐含着诸多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形式和内容一直是翻译争论的焦点,诗歌的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试从隐喻角度对诗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三个方面:概念、语篇和人际隐喻。
本文结合有关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对诗歌的翻译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隐喻;翻译;文化一、引言英国诗人Eleanor Farjeon在她的一首题为《Poetry》的诗中,把诗形象地描述为“不是我,却是我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种奇妙的东西,一种散文难以描绘的意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不是玫瑰,却像玫瑰般芳香;它不是蓝天,却似蓝天一样透亮;它不是萤火虫,却在黑暗中闪光;它不是大海,却似大海万顷波涛,激起轰响。
”诗歌语言就像是物质的外壳,透过作为物质外壳的字面意义方可见其内在的本质。
(转引自严敏芬,2002:43)诗歌中充满了隐喻。
从语言的功能来看,“诗——以诗行形式排列的语篇”(A poem is a discourse arranged in lines)(Leech & Short,1981:10),具有交际功能。
它以诗歌体特殊的语言形式隐喻地表达一定的概念、组成一定的诗歌语篇形式,同时表达特定的人际关系。
诗歌中存在的隐喻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
对隐喻的理解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隐喻历来是各路学者专家的研究重点,至此也成为各派争论的焦点。
二、隐喻的理解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是一种修辞现象,是把一个未知的或不熟悉的词语清晰地比喻成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词语,从而使后者更能清楚地阐释前者。
广义的说,用描写一实体的事去描写另一实体的修辞格是比喻;狭义的讲,隐喻是比喻的一种,与转喻、夸张等齐名。
在20世纪晚期之前,人们普遍把隐喻当成语言的装饰品,诗人们喜好用它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华丽。
2008年第5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25期N o.5,2008Jou rnal of Fuyang T eachers Co llege(Social Science)Sum N o.125汉语古典诗歌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潘兰兰,秦 焰(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要: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隐喻被称为是诗歌的生命原则。
因此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译诗的整体质量。
本文主要讨论中诗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并结合翻译实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诗歌;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8)05-0142-04 1.引言隐喻是诗词中语言表达的十分重要的文学修辞手段,以达到语音凝练,思想和情感得以充分地表现的目的,传统的隐喻(在汉语中也称暗喻)是指把本体和喻体等同起来的文学修辞手段,不像明喻那样是把两件事物直接地比较,而是只能用某种名称或描绘性的词汇去描写人或物,表示与字面意义不同的食物。
正如L akoff(莱考夫)所说“隐喻充溢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语言中能见到听到,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亦然。
我们日常的概念系统,即我们用来思考、行为的方法,本身在根本上也是隐喻的”(L akoff,1980:58)隐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在翻译研究领域,隐喻翻译的方法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
世界万物具有自然的辨证的联系,这是隐喻得以存在的理据。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束定芳,2000: 120)。
凡是有诗的地方就有隐喻,诗歌离不开隐喻。
由于诗歌在语言上所表现出来的言简意赅,短短几十个字要传达很大的信息量并且诗歌中的语言能表达很丰富的意思,这就使得隐喻成为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根据实例说明隐喻翻译在中诗英译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穆诗雄(1945)),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诗词翻译收稿日期:1999.12.282000年第6期总第134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 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0,l 6Serial l 134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穆诗雄(江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提 要:翻译的中心问题是选择翻译方法,如何翻译隐喻是最重要的翻译问题。
英译中国古诗中隐喻的常见方法可归纳成五种,即(1)按字面翻译,(2)译意或解释,(3)修改简化,(4)直译加解释,(5)转换。
分析一些古诗名句的译文表明:由于中西两种文化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按字面翻译往往难以如愿,但译意或解释或修改简化又会失去原诗特色和文化内涵;只有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的折中办法,才可能调和译字与译意的矛盾。
因此,后两种方法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除非字面翻译行得通或者不可避免,否则译者应当选择这两种方法。
关键词;隐喻;直译;解释;修改;转换 Abstr act:Whilst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is the overall choice of a translation method for a text,the most important particular problem is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There are five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the tr 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1)liter al translation;(2)to translate the sense;(3)to simplify and modify the or iginal;(4)literal t ranslation with adequate explanation;(5)to transfer the original metaphors.Examinations of some famous English versions of some celebr ated lines i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show that the mo st practi 2cal methods are (4)and (5)since t hey preserve the or iginal metaphors for the /expert 0,while other readers who would not under 2stand the or iginal metaphor ar e given an explanation.Key words:metaphor,word_for_word tr anslation,explanat ion,modifying,transfer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6-0051-0053翻译的中心问题是选择翻译方法,如何翻译隐喻又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翻译问题。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概念语法隐喻视角下的英汉翻译曹慧君1,王朝轶2(1.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2.营口理工学院外语教研部,辽宁营口115014)收稿日期:圆园18原04原28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15AYY004)作者简介:曹慧君,女,辽宁葫芦岛人,大连海洋大学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王朝轶,女,辽宁鞍山人,营口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课程教学论研究。
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及功能文体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功能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
在英汉翻译中,概念语法隐喻与语义翻译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可以将概念语法隐喻作为理论基础,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概念语法隐喻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从概念语法隐喻在英汉翻译中的翻译途径入手,围绕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区分、语法隐喻的范围及英汉翻译中隐喻认知差异的主要原因等问题,阐述概念语法隐喻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英汉翻译;翻译途径中图分类号:G20;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4-0140-05在英汉翻译中,概念语法隐喻隶属于语法隐喻的一部分。
英国当代语言学家、英汉翻译界泰斗韩礼德(M.A.K.Halliday)先生在介绍语法隐喻理论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语法隐喻对文意的影响较大。
语言隐喻中对语言的元功能十分重视,在英汉语义交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语法隐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翻译结果将会出现重大的偏差。
因此,研究语法隐喻对于英汉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隐喻及语法隐喻概述(一)隐喻概述1985年,以韩礼德先生为首的第一批学者对语言中的隐喻展开了首次研究,其后多位学者对语言学中的隐喻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隐喻,一般指的是以集体为单位的社会团体在相对不同于该团体的面前使用具有一定隐瞒和识别性的隐秘语[1]。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探究隐喻式翻译对汉语诗歌“不可译”问题的启示刘苹 上海理工大学王斌 上海理工大学摘 要:自翻译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关于“可译”与“不可译”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特别是在文学领域的诗歌翻译上。
该论文从隐喻式翻译的视角来看待汉诗英译的“不可译”问题及从中得到可操作性的启示。
关键词:不可译;汉语诗歌;隐喻式翻译作者简介:刘苹(1995-),女,汉,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66-03一.引言诗歌翻译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课题。
许多诗人、语言学家甚至翻译家都对诗歌翻译持否定态度,但人们在诗歌翻译上的努力也从未停止。
而对于隐喻的研究,也有很长的历史。
Lakoff( 1980)认为“隐喻就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
把隐喻与诗歌翻译相联系的研究如《隐喻:诗歌的逻辑》中对隐喻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国内学者对隐喻和翻译的研究,一方面是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
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该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式翻译的特点Sapir和Whorf 假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法的原因。
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和生活的人,自然对这个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在思想和认知上达到高度统一。
人的体验方式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事物的认知会存在某些共性,找到这种共性,使之应用于其他相对陌生的事物,是增加理解、实现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之一。
王斌教授(2015)在《体认与翻译》中说,隐喻式翻译即“用隐喻手段来实施翻译过程,它是用译语文化交际模式对原语文化交际模式做类比性解释”。
对比研究陶渊明田园诗歌中概念隐喻的翻译隐喻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心灵的语言,表达者希望浅显易懂地向读者传达深刻的信息,以言达之。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更是浓郁的隐喻语言,他给人以平静,放松,遐想,享受节外生枝的体验。
理性上来说,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精神体现有多种元素,甚至有蕴涵了佛家、道家和儒家的修养理念和相关原则,极具深度。
同时,为了快速把诗歌文化精髓传递到儿童,对陶渊明田园诗歌中概念隐喻的翻译也十分重要。
首先,翻译需要遵循文本的跨时空精神,把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翻译成真正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最好地传达作者的原意。
这需要将雅文化的词汇深入到儿童的心中,使它们能够在大自然静谧的环境中体会出艺术家的精神抒发,尤其是对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翻译方面也更加考虑实用性,有时甚至需要采用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的翻译表达方式。
其次,意译技巧是翻译过程中极为必要的一步,它既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为形象的图像,同时也可以丰富和补充原文的单调性,保证译文的文采和风格。
特别是在翻译陶渊明田园诗歌中概念隐喻的情况下,译者可以将古典的隐喻调动儿童活泼的想象,采用一些更容易明了的实际例子,価让儿童能够更加熟练地理解隐喻的意思,从而体悟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理念。
最后,需要用足够大的耐心和勇气来诠释陶渊明的隐喻,希望把诗歌中的思想和艺术智慧转换成有节奏感、有意蕴、有逻辑性的诗歌译文,尤其是和儿童一起沉浸其中,听倾听大自然的化身,投入陶渊明梦境里醉人的浪漫,感受万物的持续更替,感受来自田园诗歌的共鸣。
至此,能够很好地将陶渊明田园诗歌中概念隐喻的翻译传达给孩子们,对培养孩子的艺术的素养,完善孩子的文化修养,沙漠还乡里有着神奇的作用。
2019年第0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及其翻译研究(编号:16WWE04);2.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多元系统翻译论本土化策略及其创新性研究(编号:1353MSYQN051)3.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格兰·菲利普斯短篇小说及其翻译研究(编号:1353MSYYB071)4.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英语翻译专业《文学翻译》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18-XJ20028);5.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澳大利亚菲利普斯诗歌及其翻译研究(QN201621)作者简介:韩竹林(198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澳大利亚文学。
吕蕴琦(199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7级在读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奕瑶(1998-),女,四川绵阳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级翻译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4日。
1引言诗歌,可以表达感情,或悲伤或愉悦,或欣赏或愤懑,亦可以交流思想,帮助读者找到知己,或所谓的灵魂伴侣。
诗歌是一种微妙的文学,既可以满足我们的音韵美感,又富于想象空间。
罗伯特·弗罗斯特提出“诗歌翻译被称为翻译中所失去的”,即在诗歌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翻译出原文的美。
因此,在欣赏诗歌译作时,读者需要了解一些诗歌翻译标准,而其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最普遍适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引进中国后,逐渐在翻译领域中产生重大影响,并占据主要地位。
2功能对等理论尤金·奈达认为,在语言学的层面上来讲,从句法到写作风格中,译文应尽可能采用和原文最相近的形式,以重现源语的信息。
而他把这种标准称为“动态对等理论”,随后称之为“功能对等理论”。
2342018年42期总第430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科技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翻译文/罗三林一、引言根Halliday的语言概念,人类使用语言传递自身的生活经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语篇。
在功能语言学中,当同一个意义由不同的语法结构表达时,其中的一种结构就可能为语法隐喻。
由于语法隐喻大量的出现在科技语篇中,通过分析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和动词化的类型及各自功能,并对科技语篇的翻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一致式与非一致式语言是建立在一定层级的基础之上的,各层级间的关系通过体现和被体现来实现,如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具体表现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的关系。
具体而言,一致式指的就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名词用来体现事物过程的施动者,动词用来体现事物的过程,形容词用来体现事物的特征。
非一致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一致式的偏离,即用名词化的形式来体现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特征。
如:一致式:(1a)... is impaired by alcohol ; 非一致式(隐喻式):(1b) alcohol impairment.1.便于科学归类、概括。
科技英语中,常常将过程、属性等内容隐喻为实体。
因此用可感知的事物来描述复杂的的过程、属性是语法隐喻的目的。
相比较一致式而言,隐喻式在语体上更加符合科技文本所要求的严肃性和正式性。
如:(2a) Osmolarity increases, so putrescine is rapidly excreted.(2b) Increases of osmolarity cause rapid excretions of putrescine. 2.便于科技语篇信息的展开。
科技语篇常常通过名词化的语法隐喻形式来阐述某种现象、原理。
因此,某一概念的意义通常能成为下一句论证的起点。
如:(3) If electrons weren’t absolutely indistinguishable,two hydrogen atoms would form a much more weakly bound molecules than they actually do. The absolute indistinguishablity of the electrons in the 2 atoms gives rise toan extra attractive force between them.前句中的 “absolutely indistinguishable” 名词化为后句中的“The absolute indistinguishablity”。
语法隐喻与诗歌翻译作者简介:吴琪,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翻译学、英语教学。
摘要:“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研究意义表达的重要概念,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来表示,意义的表达存在“一致式”与“隐喻式”。
本文以陶渊明的诗歌《饮酒》(其五)英译为例,围绕“一致式”和“隐喻式”的译者选择,探讨了美国汉学家巴顿·华兹生和我国现代著名译家汪榕培的译文。
研究表明:两者在语言形式和意义层面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交际功能和交际需要。
关键词:语法隐喻诗歌翻译陶渊明一致式隐喻式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1.引言巴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1925-)是20世纪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最多的美国翻译家及汉学家,在他六十多年的翻译生涯中,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中国以及日本的文学和文化典籍,是较早把中国古典文化介绍到西方的先驱之一。
华兹生强调忠实于原作的措辞和句法,译文通俗易懂、流畅自然,非常符合现代英美人士的阅读习惯。
汪榕培(1942-)是我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教授、博导,论译著五十余部,主审各类论译著和词典二十余部。
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文学英译和中西文化比较等方面,汪教授成就显赫,其中包括英译《陶渊明集》等在内的多项成果已入选《大中华文库》,其专著《比较与翻译》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等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意、情”相互交融,投射出他隐耕以后所享受到的无穷的自然乐趣。
本文将从国外译家(华兹生)和国内译家(汪榕培)的角度,结合语法隐喻来对比探讨他们英译的《饮酒》(其五)一诗。
2.“语法隐喻”理论概述“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halliday在《功能语法导论》(1985)中首次提出,并在1994和1996年加以发展。
[1]语法隐喻模式包括“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元功能”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 metaphor)、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和语篇隐喻(textual metaphor);“层次”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音系层”。
根据halliday的观点,“一致式”是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的对应关系,随着一致性语法功能转化为隐喻性语法功能,一致式转化为“隐喻式”。
[2]thompson(2004:222-223)认为“一致式”指的是“更加靠近外部世界的事态”的表达方式,而语法隐喻是当一个“词汇语法”形式不是用于表达它原先通常所表达的意义时的表达形式。
[3]翻译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语言解码和编码的转换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经常面临不同词汇、语法结构和句型的选择。
[6]下面本文将分别对三类语法隐喻在《饮酒》(其五)翻译中的应用进行具体探讨。
2 《饮酒》(其五)的中文和两种英译文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rinking wine ⅴ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yet with no sound and fury do i ken.to tell you how i can keep deaf and blind,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 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the view provides some veritable truth,but my defining words seem to me uncouth.(wang rongpei) [4]drinking wine no 5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and yet there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with a mind remote,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calm and still.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close of day,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in all this here 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burton watson) [5]3 语法隐喻在《饮酒》(其五)英译中的应用分析halliday的元功能是三分的,其中的概念隐喻主要指“及物性”系统中的六个“过程类型”,人际隐喻主要指“语气”和“情态”,语篇隐喻主要指“主位结构”中的主位体现情况。
请看下面具体的例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a.汪译: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yet with no sound and fury do i ken.b.华译:i built my hut in a place where people live,and yet there s no 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在这里,两种译文都是对同一汉语诗句的不同语法结构表达。
从整句来看,华译上半句的主动句式(物质过程)和下半句的存在过程更接近原文,即“更贴近外部世界的事态”,包括“喧“翻译成clatter都是有动态意义的词汇,很形象,总体上是一种”一致式“。
汪译上半句用了被动形式的物质过程,而且下半句用了倒装,并以“with no sound and fury”作为标记主位对原句进行了转换,总体上是一种对原文的概念隐喻的翻译表达。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汪译:to tell you how i can keep deaf and blind,any place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b.华译:you ask me how that could be?with a mind remote,the region too grows distant.很明显,上半句是个问句,汪译采用的是省略主语“我”的陈述句,而陈述句主要是用来提供信息或陈述事实的。
原文的疑问句表达了委婉的“请求”,“心远地自偏”有条件的答复(“只有‘心远’,‘地’才会‘自偏’”)。
所以,从句子语气来看,汪译是人际语法隐喻,而华译的言语过程小句是“一致式”。
华译不仅补全了主语和宾语“you”和“me”,突出了要交流的信息,还把“with a mind remote”这个独立主格结构(无标记主位)对应了原文的那个条件,这个条件在汪译里是没有明示的。
另外,下半句的“汪译”是侧重属性的关系过程;“华译”是侧重动态变化的物质过程,与原文意境很切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汪译: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b.华译:i pick chrysanthemums by the eastern hedge,see the southern mountain,calm and still.值得注意的是,汪译和华译都用了物质过程小句,但在上半句的“环境成分”的处理上显著不同。
“东篱下”表示具体地点,汪译将其作为了前置定语,华译则顺译了原句的环境成分;后半句两位译者对“悠然”的处理基本相同,都是心理过程小句,但汪译的“in leisure”是静态的,而华译的“calm and still”是感觉者“i”的补足语,该环境成分似更能产发出一种动(calm)静(still)融合的韵味。
可以说,整体上汪译是“隐喻式”,华译是“一致式”。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a.汪译:the evening haze enshrouds it in fine weather while flocks of birds are flying home together.b.华译:the mountain air is beautiful at close of day,birds on the wing coming home together.巧合的是,两位译者对两个半句都分别采用了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
不过,汪译在词汇选择上侧重“神”,对原诗句变通较大;华译更侧重“形”,与原诗句对应较多。
简单说,就哪一个“更接近外部世界的事态”来说,华译的语言结构主要是“一致式”,而汪译主要呈现的是“隐喻式”。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汪译:the view provides some veritable truth,but my defining words seem to me uncouth.b.华译:in all this here s some principle of truth,but try to define it and you forget the words.两位译者译文的上下半句的主位成分都与原文保持了基本的一致。
而且,上半句都是关系过程小句的翻译表述,下半句主体上也都是心理过程。
不过,两位译者对主位成分的选择却不一样。
汪译选用的是名词短语(the view/my defining words),这与原文两个半句的主位明显不一致。
华译上半句选择了环境成分in all this 来对应原文的“此中”,下半句的主位是隐去的感觉者“you”,也与原文相呼应。
因此,这句诗的汪译属于语篇隐喻,而华译则趋向于“一致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