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9
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区域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初探华南陆块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是中国锂、钾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成矿作用、资源分布等方面初探华南陆块液体钾、锂资源的成矿背景与成矿作用。
一、地质构造背景华南陆块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弧陆碰撞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其基底主要为古生代到中生代的中低级变质岩石。
华南陆块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为古特提斯洋闭合作用造成的高压变质、深成岩侵入和变形,以及印支期山脉隆起和盆地盆地沉降。
华南陆块经历了一系列的构造事件,包括古特提斯洋闭合、印支期造山运动、燕山期造山运动等。
二、成矿作用华南陆块主要矿产为钾盐和锂矿物,其成矿作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和晚期后生蚀变阶段。
早期流体活动阶段(侵入型钾成矿作用阶段):在中生代晚期,岩浆侵入到岩石中,在侵入期间释放出大量钾盐热液、水蒸气和气体,形成了岩浆中的钾矿物。
同时,火山活动和反应性流体的交互作用改变了火山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形成了高硼玄武岩、流纹岩等,代表性矿床有负离子型和氧化型钾长石矿床。
中期多金属成矿阶段:在印支期造山运动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岩浆侵入和岩浆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锂矿物和其他金属矿物。
这些岩浆的成分主要为SiO2、Al2O3、FeO、K2O、Na2O等,其中K2O的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晚期后生蚀变阶段:在晚期,地表水开始侵蚀岩石,并形成了大量的蚀变矿物。
这些蚀变矿物主要由S2-(硫化物)、H2O (水)、O2(氧气)等所形成,这些矿物破坏了原生铁和硫化物矿物,使其与含钾流体和水体进行反应,形成了多样化的钾盐和锂盐矿物。
三、资源分布华南陆块地区的成矿作用区域主要集中在各种变质岩和火山岩中,孕育了一个大量的钾盐和锂盐矿床。
目前,华南地区的锂资源储量总量达到了1万多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0%以上;钾矿储量总量也达到了1.2亿吨左右,占全国总储量的40%以上。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期刊名称】《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年(卷),期】2003(027)004【摘要】从地球层块结构研究思路出发,对华南及邻区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进行系统地构造解析,发现岩石圈中下部存在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高速块体,结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其它地球物理学标志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称为幔块构造.研究显示高速块体或幔块构造是华南地区岩石圈构造格局和岩石圈表层构造变形最基本条件之一.首次建立起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种三维几何结构样式:克拉通陆根状结构、造山带楔状结构和碎块状结构,以及岩石圈三类构造演化类型:克拉通型岩石圈、增厚型岩石圈和减薄型岩石圈(弱减薄型岩石圈及强减薄型岩石圈).本文在论述华南岩石圈三维结构构造类型基本特征基础上,首次探讨了华南地区软流圈三维结构以及该区岩石圈演化动力学特征.【总页数】12页(P301-312)【作者】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刘顺;郑圻森【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地壳三维结构与动力学型式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2.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 [J], 袁学诚;姚伯初;万玲;吴能友3.华南地区岩石圈电性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J], 刘营;徐义贤;张胜业;杨文采;杨波4.东亚西太平洋岩石圈三维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程先琼5.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 [J],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阳正熙;刘顺;郑圻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粤中地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和构造演化一、引言粤中地区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地质构造单元,其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导致了该地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和演化。
本文将从粤中地区的地质特征入手,逐步探讨其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
二、地质背景粤中地区位于南岭断裂带南段,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之一。
该地区为仙女山、雷公山、五鬼岭等构造的交汇区,其形成主要与中生代的陆壳运动有关。
三、岩浆岩的成因粤中地区广泛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岩浆岩,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等。
岩浆岩的形成与地壳深部的岩石熔融和上升有关。
首先,地壳深部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岩浆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岭断裂带南段的活跃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和加热,会使地下岩石达到熔融点,并形成岩浆。
其次,岩浆通过地壳的裂隙和断层上升至地表,形成具有特定组成和结构的地层。
这些岩浆岩具有不同的岩石类型和特征,反映了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历史。
四、变质岩的成因粤中地区的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绿泥石岩等。
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的变形和高温高压作用有关。
首先,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形,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改变。
其次,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岩石内的矿物质会发生相变和晶格重组,形成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质的变质岩。
五、构造演化过程粤中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包括造山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首先,造山作用引起的构造变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的变质。
随后,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使得岩浆岩形成和岩石熔融,进一步改变了地质成分和性质。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深部岩石经历了长时间的变质作用,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变质岩。
六、总结粤中地区的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和构造演化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壳的变形、熔融和变质作用共同作用,形成了粤中地区复杂多样的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
通过对这些岩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构造的动态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地质背景和资料。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地区构造演化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结构特征,它是地球长期以来构造演化过程的遗留痕迹。
地壳的构造演化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两个方面,它们是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形成和演化的基础。
1.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主要有地壳的抬升、下沉、水平推移和扭曲等。
其中,地壳的抬升和下沉是最常见的运动类型。
地壳的抬升常常伴随着造山运动,形成了许多山脉地貌和高原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势高度突兀,山峦连绵起伏,正是因为长江三峡地区曾经历了构造抬升的过程。
地壳的下沉则形成了很多盆地地貌和平原地貌,如松花江平原和太平洋沿岸洼地等。
2.构造地貌特征与地壳构造运动的关系地貌特征是地壳构造运动的结果,它反映了地壳内部构造和构造运动的活动过程。
例如,喀喇昆仑山脉的南麓是新疆巴音布鲁克断裂,具有断谷、断崖、断壁等典型的断裂地貌。
这些构造地貌特征表明喀喇昆仑山脉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了巨大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地貌景观。
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地质作用包括岩浆活动、构造断裂、地壳运动等,它们对地貌的形成和改造具有重要的作用。
岩浆活动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如我国的长途火山群。
构造断裂会引发地震和地表破裂,形成断裂地貌,如鄂尔多斯地区的沙河地震溃塘。
地壳运动可以抬升和崩塌地表,改变地貌特征,如巴尔喀什湖地区的地壳凹陷。
4.地震活动和地壳形变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最直接表现,它能引发地壳的形变和地表地貌特征的改变。
地震产生的地壳形变和地表破裂可以导致山脊的抬升、地面的下陷、断裂的形成等。
例如,我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的地质灾害,形成了大量的地面破裂地貌和滑坡地貌。
5.地壳构造演化与地质灾害地壳构造演化对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地壳的抬升可以导致山体岩石的破坏和滑坡的形成,增加山地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壳的下沉会改变河流的水文特征,增加洪涝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因此,了解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南湘中南地区中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深部过程李勇;董树文;韩宝福;张岳桥【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7(038)0z1【总页数】2页(P19-20)【关键词】叠加褶皱;构造应力场;郴州—临武断裂;人工地震剖面;华南板块【作者】李勇;董树文;韩宝福;张岳桥【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西宁 810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 100037;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5;P548华南板块地处西太平洋俯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交汇地带, 经历了三叠纪特提斯洋关闭导致的陆-陆碰撞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大地构造过程。
然而, 关于华南板块内部复杂变形和丰富岩浆作用的构造属性, 对应古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记录等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本文通过华南中部湘中南地区发育的大型叠加褶皱系统的构造解析、相关断层滑动矢量构造反演, 结合同构造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恢复两期褶皱的变形样式和叠加机制, 建立华南中部早中生代两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及其构造应力场。
其中, 鉴别出两期叠加构造中早期 E–W/WNW 向褶皱与三叠纪岩浆系统,受控于 NE–SW 向挤压应力场, 与三叠纪华南南部与印支地块碰撞、北部与华北地块碰撞事件相协调;晚期近NE/NEN向褶皱近直交地叠加在近早期褶皱之上, 形成穹-盆(dome-basin)样式的大型叠加褶皱系统, 这期褶皱受控于NWW–SEE向的挤压应力场,结合卷入变形的地层关系和岩浆岩年代学数据, 确定了大致形成与中—晚侏罗世, 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事件。
大型叠加褶皱样式的建立和两期褶皱变形事件的鉴别, 对华南陆内复杂变形的过程和动力学背景的解释提出重要的时空约束, 对理解华南陆内造山作用乃至中国东部的早中生代构造序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华南区域成矿和中生代岩浆成矿规律概述摘要:华南地区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经历了六个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并在中生代形成了长江中下游、江南隆起、赣东北(钦杭带东段)、武夷-云开、南岭和东南沿海6个构造岩浆成矿带。
本文依矿床的成矿系列理论,将华南中生代繁多的矿床, 按地质构造单元及环境、岩浆成矿作用的专属性、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划分出五个矿床成矿系列, 总结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特征,分析了各矿床成矿系列的边界及部分过渡、重叠的特色。
总结了华南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及演化规律,分析各矿床成矿系列与壳幔作用的关系,探讨了华南中生代成矿作用与印支期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对接、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之远程影响的关系,以及华南地区燕山期地幔活动对该区岩浆成矿作用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成矿系列;岩浆成矿作用;成矿规律;中生代;华南华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 本文界定的华南地区是指长江以南、四川盆地以东的陆域范围。
该地区范围宽广, 跨越多个大地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尤以铁铜矿为主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和以钨锡钼铋铅锌稀土稀有铀为主的南岭成矿带的特色最为显著, 对其构造背景、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的研究长盛不衰, 研究程度甚高。
本文在对华南六个构造单元之不同性质的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成矿特征进行概要分析的基础上, 从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成矿规律和壳幔相互作用对于华南区域性成矿的影响华南构造演化及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从构造演化的角度看, 华南作为扬子和华夏两大板块通过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大陆的一部分, 大致经历了6 个构造时段的演化,分别为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早期末、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加里东运动期间、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三叠世,每个时段发育不同的岩浆作用, 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
1华南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本文界定的四川盆地以东的“华南”范围而言,包括了下扬子坳陷、苏沪皖浙、江南隆起东段、浙闽沿海、武夷隆起、武功山断隆、赣南隆起、闽西南-粤东北“坳陷”、粤东沿海、阳春“坳陷”)和云开“隆起”共11 个构造-岩浆带及相应的成矿带。
广州—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广州从化断裂构造带是广州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中一个重要的构造带,它穿过从化地区,自南沙群岛以东,贯穿天河、番禺、从化,延伸至黄埔、花都地区,这一构造带对广州地区的构造格局以及其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形成演化的研究进行一次深入的总结。
一、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基本特征从化断裂构造带是由一系列断裂及其在其上的褶皱构成的。
它主要由三条主要断裂和几条次要断裂构成,其中,主要断裂有西太关断裂、从化断裂和华盛断裂,次要断裂有西茅洋断裂、东潭口断裂、从孔断裂以及堂村断裂。
一般来说,从化断裂构造带都大致呈现为NWW 方向,东太关断裂主要向东北延伸,从化断裂以及华盛断裂主要向西北、西南延伸。
二、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主要是通过构造行为及其对断裂构造的影响而定义的,根据以往研究可以确定,从化断裂构造带形成于南方壳幔交界年龄时期,其出露年代可追溯至百慕大统开始,一直延续至中生代晚期,这表明从化断裂构造带是由南方花岗岩幔活动期起源于以及演化而来的。
同时,从化断裂构造带的形成还是通过叠加构造断裂以及断裂活动精细地改造到构造带的过程的综合效应实现的。
这个复杂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断裂组合及其细致分布;断裂地壳拉张及其表观变形;断裂滑动及其局部拉张;断裂地层滑动及其局部构造影响。
最后,在从化断裂构造带形成演化的最后阶段,从化天河断裂活动、从化番禺断裂活动以及向黄埔地区延伸的“第二代”从化断裂活动可以明显看到,这些断裂活动在形成从化断裂构造带的最后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化断裂构造带是一个重要的构造带,其出露年代可追溯至百慕大统开始,一直延续至中生代晚期,主要由三条主要断裂和几条次要断裂构成,它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构造行为及其对断裂构造的影响而定义的,断裂组合地壳拉张、叠加构造断裂活动以及断裂地层滑动等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古生代这一时期,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
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①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②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地层特征:由潮坪到浅海,岩层基本为紫红色钙质页岩、鲕状灰岩、直到竹叶状灰岩华北奥陶纪古地理特征碳酸盐沉积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中上统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华北板块志留纪古地理特征主体为古陆剥蚀区,仅发育于大陆边缘板块内部仅在板块西南宁夏同心地区有沉积,属稳定浅海—前陆盆地沉积北缘早古生代褶皱带西南部祁连山地区分为北、中、南三带华北板块内古地理变化O1地势北低南高,早期以德州—石家庄—保德为界,北部为正常浅海环境;南部属上潮间—潮上蒸发环境,地层厚度向南减薄。
中期南部继续抬升成陆上剥蚀区,白云岩向北迁移,在晋南和鲁西北一带形成膏盐沉积。
晚期海侵范围扩大,下马家沟组向南、向西北方向超覆O1末期至O2岩相稳定,海侵广泛,是一套厚层灰岩与泥质灰岩、白云岩O3地壳上升,华北板块再次成为古陆剥蚀区,仅在西南缘的陕西耀县及宁夏固原一带有沉积华北板块O大陆边缘古地理特征南部是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了丹凤群岛弧型和二朗坪群边缘海型蛇绿岩北缘从白乃庙至西拉木伦河见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套,代表古亚洲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带(活动型大陆边缘)两侧洋壳的俯冲作用与板块整体抬升关系密切华南的奥陶纪特征①自西向东依次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②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华南志留纪古地理特征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扬子板块早期海域限于北部,中晚期海退,主体抬升成陆S后期的加里东运动使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统一晚古生代这一时期,属海西构造阶段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象州型和南丹型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1 S/D连续沉积区:滇东、钦防海槽2 D1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3 D2-3: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滇黔桂地区:南丹型和象州型;湘粤:超覆区, 亦有岩相分异,”宁乡式”鲕状赤铁矿.湘赣交界、鄂西: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闽中: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华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岩关阶:滇黔桂地区--岩相分异;湘粤--陆表海碳酸盐岩及碎屑岩沉积湘赣交界至广东陆丰--海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为主;湘粤--下滨海沼泽,上浅水灰岩湘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沉积至碳酸盐沉积晚石炭世:海侵扩大,陆棚浅水碳酸盐沉积,岩相、厚度稳定石炭纪时,华南板块的北、西和东南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华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梁山组:滨海-湖沼相陆源碎屑沉积限于昆明、贵阳至江南古陆一线以北的上扬子地区;栖霞期:最大海侵期,岩相均一茅口期:岩相分异明显,湘中、下扬子地区滞留静水环境的硅质、泥质沉积;闽浙赣地区近海碎屑含煤沉积;上扬子地区灰岩;康滇古陆附近,晚期出现玄武岩喷发。
南岭构造带的基本地质特征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6(52)2【摘要】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奥陶纪复理石-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桂林、龙岩-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总页数】15页(P251-265)【作者】舒良树;周新民;邓平;余心起【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21009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克拉苏构造带褶皱中和面地质特征与纵向位置确定——以克拉苏构造带S构造为例 [J], 周红波;刘永雷;刘军;谷永兴;张聚民;高能学2.南岭构造带东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铀成矿关系 [J], 唐相生;沈俊3.南岭成矿带铀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全位成矿模式 [J], 赵如意; 王登红; 陈毓川; 冷成彪; 秦锦华; 赵晨辉4.南岭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邹振威;廖志权5.南岭苗儿山地区沙坪岩体型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J], 李胜苗;田磊;杜云;邹源;樊晖;章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华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大地构造基本格局王光杰;滕吉文;张中杰【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年(卷),期】2000(15)3【摘要】华南及陆缘地带主体由扬子块体和华南块体、南海盆地及琼南微块体和台湾岛活动带组成 .在多期构造运动、多期岩浆活动和多种力系作用下形成了该区浅部和深部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深层过程 .因此 ,该地区不论在岩相和地球内部圈层耦合 ,海陆耦合以及壳、幔、核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演化 ,地史进程和在东亚大陆动力学研究中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本文在纵观各地质大家学术观点和构造分类的基础上 ,基于对该区多年来的岩石圈深部结构、构造和深部地球物理场研究结果 ,阐述了该区大地构造格局、构造分类与分区、基底属性、断裂体系及其发展 ,分析了该区构造格局、块体界带、断裂延伸及其动力学特征 .【总页数】20页(P25-44)【关键词】构造格局;断裂延伸;块体边界;陆缘地带;华南大陆【作者】王光杰;滕吉文;张中杰【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548.2【相关文献】1.中国东南大陆和陆缘地带板内构造界带的地磁异常场响应 [J], 滕吉文;闫雅芬2.中国华南大陆重力场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闫雅芬;王光杰;张中杰3.中国东南大陆及陆缘地带的瑞利波频散与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J], 滕吉文;张中杰;胡家富;王光杰4.中国东部陆缘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特征与裂谷型含油气盆地演化系列/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从晚古生代煤系论郯庐断裂形成及中新生代活动的若干基本特征 [J],5.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新格局与中国的选择 [J], 李小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3年第32卷第2-3期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泥盆纪二长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阿訇开里得南石炭纪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冀东地区王寺峪条带状铁矿的形成时代及意义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弧-陆碰撞相关的早泥盆世长英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证据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石炭纪早期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与岩石组合证据内蒙古狼山西南地区枕状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中蒙边界英巴地区元古宙杂岩的时代及其对南戈壁微陆块分布范围的限定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块古元古代末期的岩浆记录—来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证据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东风山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兴安岭五一林场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 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二叠纪地层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大兴安岭中段玛尼吐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辽西医巫闾山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运动学涡度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下二叠统伊尔稀土组的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三塘湖与吐哈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差异性及对博格达山隆升的约束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大兴安岭北段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的主要基础地质成果与进展2013年第32卷第1期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青藏高原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始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腹地班戈-双湖一带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及动力学机制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青藏高原循化、临夏和贵德盆地新近纪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岩石磁学特征与环境演变青藏高原新近纪重大气候事件演化序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及其意义西藏西南部札达盆地新近纪的孢粉组合藏南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演化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研究青藏高原及邻区层控型铅锌矿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2期西天山科克苏河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年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西天山尼勒克地区浅成花岗质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中天山南缘那拉提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的证据中天山南缘那拉提构造带达格特闪长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东昆仑小南川中—新元古界万保沟群地层中富磁铁矿层的发现及意义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青海中部昆南增生杂岩带变形分期及构造过程甘肃北山地区芨笈台子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牛圈子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辉铜山和账房山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甘肃新疆交界地区四顶黑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阿尕什敖包地区火山岩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变粒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拉曼光谱特征新疆南部阿尔金东段喀腊大湾铁矿区火山岩成因研究地质矿产意义阿尔金地区首次发现了风成堆积——红粘土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洋岛型火山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金南部迪木那里克铁矿赋矿地层特征及其形成时代2012年第31卷第11期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进展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改造型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以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为例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雪峰山西侧深部构造的特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MT)的新证据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及破坏类型分析雪峰山西侧重点白云岩储层成岩、储集特征及质量影响因素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分布湘鄂西壶瓶山—走马地区灯影组储层特征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贵州仁怀县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成藏条件及油气地质意义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沉积环境黔北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0期河西走廊带与澳大利亚的亲缘性——来自牛首山中寒武统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证据内蒙古东部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地层格架与形成环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杭嘎勒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祁连造山带东端张家川地区长宁驿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西秦岭北缘天水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藏北南羌塘安多县鄂斯玛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豫西南湍源银多金属矿集区典型矿床(点)——来自地质、流体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的证据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9井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8井华力西期风化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隆林阶—冷坞阶层序地层格架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时代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兰敖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沉积环境重矿物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哈尔苏海组沉积环境研究强烈风化作用对烃源岩评价指标的影响——以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航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黑龙江东部林口地区下白垩统穆棱组砾岩的成因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9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8期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四川龙门山安县-灌县断裂带的特征--以汶山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孔(WFSD-3)岩心为例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的组成和时代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西昆仑康西瓦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和硕地区包尔图一带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限——来自辉绿岩和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块东端变基性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元古代陆块裂解的证据滇西高黎贡剪切带内花岗质糜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赣南-粤北地区晚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广西桂林东部栗木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滇西北兰坪盆地北部上三叠统含盐层位的厘定及其意义云南沉积型磷矿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预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成矿模式与地质对比——以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阿富汗安纳克铜矿为例铁矿物催化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非洲与阿拉伯世界潜在的地质公园——第一届非洲和阿拉伯地质公园国际大会综述2012年第31卷第7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6期华北克拉通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钾长伟晶岩脉SHRIMP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阿尔泰地区玛因鄂博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蜈蚣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西藏班戈地区青龙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青藏高原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西秦岭造山带礼县地区中川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豫西西峡地区青岗坪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北祁连山扎麻什地区东沟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New perleidid fish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strata of Y unnan Province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西藏尼玛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记录及控盆机理月海盆地线性构造展布及其成因分析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黄土覆盖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豫西申家窑金矿邻区为例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泥火山喷发物中沥青脉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陕北黄土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改进White方法的地下水蒸散发研究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2012年第31卷第5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木化石新资料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哈里努登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华北克拉通北缘尚义地区新太古代TTG成因分析:洋壳玄武岩不同深度下熔融的产物藏东察雅县察拉地区中生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构造环境新疆哈巴河地区托库孜巴依金矿区两类含矿脉岩LA-ICP-MS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赣南龙南地区余田群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源区及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灾变事件地层斜坡滑塌(带)堆积的特征——以滇西保山地区上三叠统南梳坝组为例潮汐沉积韵律计算新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江油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藻白云岩为例青海化隆地区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扬子地块西北缘震旦系灯影组铅锌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乌拉根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秦岭成矿带Pb、Zn化探异常与铅锌矿常无对应关系的原因应用二维经验模分解(BEMD)法提取滇东Pt、Pd元素地球化学异常SD法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滇东南丘北地区大铁铝土矿工艺矿物学特征2012年第31卷第4期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龄研究的新进展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齐古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果干加年山—荣玛乡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古生物研究新进展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中部发现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西藏仲巴地区早古生代鹦鹉螺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走滑断裂型地震诱发滑坡在断裂两盘的空间分布差异深部岩浆流动形成的岩石的特征及其与糜棱岩、片麻岩的比较——以华北北缘古生代晚期大光顶岩体为例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帕米尔式”铁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河南嵩县庙岭金矿地质特征与钾长石40Ar/39Ar定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pH对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释放行为的影响水稻土中重金属元素Cd、Pb的竞争吸附——以长株潭地区水稻土为例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B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Ag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地下水中挥发酚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Tl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测定的地下水中硫化物不确定度的评定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进展评述2012年第31卷第2-3期泛亚铁路云南大理至瑞丽沿线基础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成果专辑序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段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进展滇西道街盆地上新世怒江埋藏砾石层、堰塞湖沉积的发现及其磁性地层学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滇西腾冲地区龙川江河谷上新世火山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奥陶纪花岗岩SHRIMP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腾冲地块东南缘高黎贡山群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公养河群变质基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龙陵地区勐冒奥陶纪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滇西腾冲地区勐连花岗岩体南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滇西龙陵-瑞丽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施甸地区二叠纪卧牛寺组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发现滇西施甸地区晚泛非运动的地层学和岩石学响应滇西保山地块中部寒武纪双地麦群的特征及其时代重新厘定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地温场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典型隧道断面形态对拟建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泥石流灾害时空发育特征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滇西保山地区麻榔河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层次分析法在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及其意义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滇西芒市盆地芒棒组软岩的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芒究煤矿为例氡气测量与CSAMT 联合探测地下地质构造——以滇西潞西地区帕连、法帕剖面探测为例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龙陵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规律滇西潞西盆地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新疆-甘肃-内蒙古衔接区古生代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甘肃北山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和成矿系列特征三江北段纳日贡玛黑云母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黑山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南祁连裕龙沟岩体ID-T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 年龄内蒙古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2012年第31卷第01期蛇绿岩研究的最新进展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和韧性减薄量青海省格尔木市小南川地区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环境西藏冈底斯北缘尼玛地区帮勒村一带寒武纪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浙江诸暨地区石角-璜山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超镁铁质球状岩成因的启示广西钦州地区那丽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成都经济区农业土壤Cd元素的解吸动力学2011年第30卷第12期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概况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构造轮廓和地层格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岩性和分布特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组分的特征和成因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体组分的气相色谱法测定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激光拉曼光谱特征祁连山冻土区DK-1钻孔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和评价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2钻孔微生物群落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浅表地球化学特征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法(MGCE)试验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判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艺与应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布区预测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新进展——第七届爱丁堡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特邀报告综述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青海黄河源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东昆仑山西段铁矿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的特征201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TPCD地质科学、地球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排序表(前40名)2011年《地质通报》第30卷第1~12期总目次2011年第30卷第11期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试验井中侏罗统的沉积学特征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浙江诸暨地区陈蔡群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巨大华夏龙依据恐龙化石恢复印度板块的运行轨迹。
收稿日期:2012-01-17;修订日期:2012-04-23资助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编号:2012CB416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南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特征、变形运动学与年代学研究》(批准号:40972132)、《华南武夷—诸广—武功地区加里东期构造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演化》(批准号:40634022)和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编号:2008-I-01)作者简介:舒良树(195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造山带和大陆动力学研究。E-mail:lsshu2003@yahoo.com.cn
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第31卷第7期
2012年7月
Vol.31,No.7Jul.,2012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舒良树SHULiang-shu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StateKeyLaboratoryforMineralDepositsResearch,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摘要:华南至少经历了4期区域规模的大陆动力学过程,除新元古代和晚中生代具有活动陆缘背景外,均在板块内部发生并完成。华夏块体是一个以新元古代岩石为主体构成的前南华纪基底,不是稳定的克拉通古陆,经历了聚合-裂解-再聚合的复杂构造演化。志留纪发生的板内碰撞-拼合事件使华夏块体与扬子块体再次缝合,形成真正统一的中国南方大陆。在震旦纪—早侏罗世期间,整个华南基本处于陆内滨海-浅海-斜坡环境,内部没有切穿岩石圈的断层,没有大规模幔源岩浆和火山喷发的记录,多次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均在统一的华南岩石圈之上进行。经过早—中侏罗世的构造体制转换,才演化成为晚中生代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一部分。从早到晚,华南岩石圈经历了多期、幕式的生长,以侧向增生为主(块体拼合),垂向生长为辅(岩浆上侵)。到晚中生代,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陆内伸展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华南盆岭构造。长期的板内构造演化和多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使华南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成为各种矿产与资源的富集区。新元古代南华纪和晚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华南最有利的成矿期,尤以后者矿种最多、储量最大。关键词:板块构造;陆内造山;岩浆活动;成矿作用;构造演化;华南中图分类号:P5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12)07-1035-19
ShuLS.AnanalysisofprincipalfeaturesoftectonicevolutioninSouthChinaBlock.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12,31(7):1035-1053
Abstract:Studiessuggestthatatleastfourstagesofregional-scaletectonicandmagmaticeventshavetakenplaceintheSouthChinablock,namely,geodynamicprocessesofNeoproterozoicandLateMesozoicactivecontinentalmargins,EarlyPaleozoicandEarlyMesozoicintracontinentalorogenies.TheCathaysiablockwasapre-NanhuabasementconsistingmainlyofNeoproterozoicrocksin-steadofastableoldland.Itexperiencedacomplexevolutionfromassemblythroughbreak-uptore-assembly.TheintracontinentalshorteningduringSilurianledtothestabilizationoftheunitedSouthChinacontinent.TheentireSouthChinaBlockwasunderashore-shallowsea-slopesetting,withnotranslithosphericfault,noregional-scalevolcanismandmantle-derivedmagmatismintheperiodfromSiniantoJurassic,duringwhichpolyphasetectonicandmagmaticeventsoccurredintheunitedSouthChinalithosphere.ItevolvedintoapartoftheLateMesozoicWesternPacificactivecontinentalmarginaftertheEarly-MiddleJurassictransformationfromTethysiantoPacifictectonicregimes.TheSouthChinalithosphereexperiencedpolyphasecontinentalgrowthduetothedomi-nantlateralaccretionofblockassemblyaccompaniedbyverticalgrowthofmagmaup-swarming.DuringtheCretaceous,theSouthChinabasinandrangetectonicsoccurredinthewesternshoreofthePacificOceanduetostrongintracontinentalextensioncausedbythenorthwestwardsubductionofthePacificOcean.Long-termintraplatetectonismandpolystagegraniticmagmatismprovidedSouthChinawithafavorableconditionofmetallization,formingvariouslarge-sizeoredepositsandresources.NeoproterozoicNanhuaPeri-地质通报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12年
本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浙、皖、赣、闽、粤、湘六省广大地区和广西、贵州、云南的部分区段。区内出露从元古代到新生代的地层序列,三大类岩石齐全,浅、中、深多层次构造变形形迹保存良好。基、中、酸性各种火成岩体广泛分布,尤以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岩类最为发育。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演化,矿产丰富,矿种多样,储量巨大,存在多个成矿聚集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其中,南岭区以富产钨、锡、锂、铀、铌、钽等稀有和有色金属矿产为特色,中下扬子区富产铁、铜、钼、金和煤矿,赣东北带富产铜、铅、锌、金、银、瓷土和煤矿,武夷山带富产铁、铜、铅、锌、金、银、钨、锡、煤矿,东南沿海带则富产铜-金和宝玉石等非金属矿产。其鲜明的地质格局、独特的地壳生长及其成矿规律世界罕见,显示了深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华南是中国最早开展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的地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果丰富,研究程度高,积累了丰厚的科研资料,成为中国基础地质理论与成矿作用研究的立典之地。近10多年来,随着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普及,特别是高质量定时定量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获得了一大批新成果,产生了若干新认识。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华南地质的当前研究现状作一概述性的介绍,对华南构造演化特征和存在问题作一分析,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业内同行对华南地质的进一步重视,促进并提升华南基础地质研究的水平。1地质概况华南位居太平洋西缘。北隔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块体相望,西以龙门山-横断山断裂与特提斯构造域青藏高原相连,南西侧以昌宁-马江断裂与东南亚块体接触,南东侧为西太平洋构造区。华南由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所构成(图1),其结晶基底由近万米厚的前南华纪泥砂质岩和火成岩组成,后来多被变质成中、高级变质岩。NE—NEE走向的绍兴-江山-萍乡断裂是扬子和华夏2个陆块的新元古代拼合带,沿断裂带分布诸多900Ma左右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政和-大埔断裂东南侧的沿海地区,均被晚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所覆盖。扬子块体出露了华南最老的陆核岩石,其时代可追溯到28亿年的新太古代,零星出露在康滇和鄂北一带。在扬子块体东南缘,曾经发育一个宽阔的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在古华南洋中,分布着一系列岩浆岛弧,沿北东方向展布。9亿年前后,古华南洋逐渐关闭,导致洋盆两侧的扬子和华夏块体彼此碰撞,在拼合处形成一条宽百余千米、延伸约1500km的弧形造山带,即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华夏块体主体是一个元古宙的基底构造,由北武夷山的古元古代零星岩块(花岗岩、角闪岩等)、中元古代沉积岩(岩浆岩少见)和大面积新元古代泥砂质碎屑岩夹火山岩、岩浆岩及碳酸盐岩所组成。这些岩石后来多被变质为片岩、片麻岩和混合岩,其上被南华纪到奥陶纪的韵律状泥砂质岩系夹炭质岩、碳酸盐岩所覆盖。所有前泥盆纪岩石均卷入一个强烈褶皱和区域低绿片岩相变质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宽广的志留纪变质变形岩石-花岗岩复合体系。华南地区在新元古代时已经存在板块运动机制[1-2]。近年碎屑锆石U-Pb测年成果表明,江南造山带碎屑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不老于10亿年[3]。换言之,江南地区的构造单元是新元古代以来才开始出现的。资料表明,1.0~0.87Ga期间古华南洋俯冲导致了江南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沿赣东北与江绍断裂带分布的蛇绿混杂岩、德兴蓝片岩和浙东-赣北I型花岗岩,大致标定了块体拼合带和古岛弧带的位置[4-6]。稍后,转变成大陆裂解期,以基性岩墙群、双峰式火成岩和大陆裂谷盆地为标志,年龄峰值为0.8~0.7Ga。
自700Ma开始,一直到早侏罗世晚期(190Ma),在长达5亿多年的时间里,本区一直远离板块俯冲带,为滨海—浅海—斜坡沉积环境,没有切穿岩石圈的大断裂,没有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没有强烈的幔源岩浆侵入,更无洋壳的生长与消亡。然而,却在志留纪和早—中三叠世发生了2次影响全区的陆内褶皱和过铝花岗质岩浆活动,反映了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全球板块背景下的陆内构造作用。
odandEarlyCretaceousweretwodominantstagesofmetallization,withvarioustypesoforedepositsbeingchieflyformedintheEar-lyCretaceousperiod.Keywords:platetectonics;intracontinentalorogeny;magmatism;metallization;tectonicevolution;South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