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假粘液瘤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5
恶性卵巢肿瘤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病理及超声诊断(全文)一.定义腹膜假性黏液瘤(PMP)常继发于阑尾黏液囊肿或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破裂后,粘液附着于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常导致肠粘连甚至肠梗阻。
二.起源和病理PMP瘤灶内含丰富的胶样物质,是由于产生黏液的腺癌或黏液囊肿破裂种植于腹膜并使腹膜间皮细胞发生变异而产生大量黏液或呈块状黏液附着于腹膜上,可分良性、恶性和中间型,其组织学来源过去认为主要为阑尾和卵巢,但通过免疫组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良性病变多为阑尾来源,卵巢病变为继发,恶性病变主要为胃肠道黏液癌来源,其他来源包括卵巢、输尿管、胆总管,也有肺癌和卵巢畸胎瘤。
可见少量的上皮细胞增生,恶性病变中多见细胞排列紊乱和核分裂现象。
三.PMP在腹腔的蔓延主要有3个途径1.腹膜液体的回流途径是主要途径,大网膜和右膈下是最常见部位2.重力作用累及盆腔、肝后间隙、左半结肠旁沟、肝十二指肠韧带、winslow孔和幽门下区等3.纤维包裹后的扩散,可发生在术后损伤或肠道的任何部位。
四.超声表现1.典型者表现为移动性差且有回声的不均质腹水,为大小不等的单囊或多房囊性占位,这是由于半固体的胶冻状黏液及腹膜种植性黏液囊壁存在2.液性区范围广泛,肝边缘、胃前大网膜、盆腔是主要位置,肠管向中央聚拢,无漂浮感,其内可见分隔包绕,在肝脾周边可见多个压迹3.有时瘤内可见弧线状钙化,与其黏液沉积物中含有类似软骨内的黏多糖样物质有关4.网膜增厚5.恶性病变大网膜增厚明显,形成网膜饼。
五.鉴别诊断PMP应与腹膜结核、腹水相鉴别,PMP一般有壁,其内有细小分隔,且其由于肠管受压多向中央聚拢移位,而不是向腹前壁,呈漂浮状,且不易抽出腹水,或呈血性黏液胶样物;而结核性腹膜炎腹部有揉面感,压痛、包块,多为单个且较局限,有时PMP尚须与腹膜转移瘤、淋巴管瘤、畸胎瘤、胰腺囊肿及原发性腹膜间皮瘤等疾病鉴别。
腹膜假性黏液瘤。
最新:腹膜假黏液瘤诊治(全文)20世纪后半叶关于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 PMP)原发性卵巢或阑尾起源的争论达到顶峰,结论认为PMP绝大多数起源于阑尾肿瘤向腹膜腔释放的黏液性肿瘤细胞。
同时出现了一种PMP的新治疗方案,即根治性手术联合腹腔内热灌注化疗。
甚至有人认为,腹膜假黏液瘤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不同疾病的最终表现。
1 PMP的起源与组织病理学1.1 PMP的起源1.1.1组织病理学纵观PMP的认识与发展演变历程,诊疗历史上PMP 具多种命名,这与不同作者对疾病来源的认识不同有关,因而并被归入不同的疾病范畴[10],林林总总包括胶状癌、杯状细胞癌、(黏液性)囊腺癌、腹膜黏液性囊腺癌(PMCA)、播散性腹膜黏液蛋白病(DPAM)、黏液性腺癌(MACA)、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AMN)、腹膜假黏液瘤综合征、卵巢假黏液瘤、恶性潜能未定的阑尾黏液性肿瘤、交界性阑尾黏液性肿瘤等等。
20世纪后半叶关于PMP原发性卵巢或阑尾起源的争论达到顶峰,结论认为PMP绝大多数起源于阑尾肿瘤向腹膜腔释放的黏液性肿瘤细胞。
于是基于阑尾起源学说,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阑尾肿瘤中,杯状细胞病变(或癌)曾被命名为杯状细胞类癌,但其基因组成、蛋白表达和临床表现与腺癌类似;除外杯状细胞癌,腺瘤(锯齿状腺瘤)、囊腺瘤、恶性潜能未定的阑尾黏液性肿瘤、囊腺癌、黏液性腺癌及印戒细胞癌中的病理表现都有肠细胞表型并且生长模式类似,皆具有圆柱形假复层上皮组成的囊腔或腺管;印戒细胞型呈弥漫性生长。
鉴于这些肿瘤呈现广泛转移的黏液性腹膜疾病,大多倾向认为属于PMP的疾病范围。
1.1.2 组织病理学分级阑尾原发性肿瘤病理类型分为良性和恶性,而腹膜假黏液瘤存在连续性组织病理学改变,因此多位作者建立了不同的组织学分级系统对其进行评价。
2 PMP的诊断2.1 临床表现PMP典型临床表现为果冻腹,有30%~50%的患者出现腹围增大。
什么是腹膜假性粘液瘤对于腹膜假性粘液瘤这种疾病,估计了解的人不多。
因此普及这种疾病的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什么是腹膜假性粘液瘤呢?腹膜假性粘液瘤有哪些症状呢?一般要怎么处理呢?本文就围绕这三点为大家介绍什么是腹膜假性粘液瘤,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接着往下看哦!腹膜假性粘液瘤是发生在腹腔壁层、大网膜及肠壁浆膜面的低度恶性黏液性肿瘤。
发生率较低,发病率女高于男,大多为中年或老年。
治疗后容易复发。
该病是一种腹腔充有大量胶样黏蛋白形成假性腹水的疾病。
与阑尾黏液囊肿和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卵巢囊腺癌有关。
腹膜假性黏液瘤有如下症状:1、恶心、呕吐黏液性腹水呈渐进性生长,早期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下腹疼痛或盆腔下垂感。
2、进行性腹胀和腹痛随着腹水逐渐增多,患者自觉腹部渐进性发胀,腹围增大,腹部胀痛,呼吸费力;逐渐发展为呼吸困难,出现憋气、不能平卧。
3、消瘦腹膜假黏液瘤生长很快,在大量消耗机体营养的同时,亦压迫腹腔器官,使患者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消瘦。
4、消化道梗阻患者可发生幽门梗阻、肠梗阻甚至阻塞性黄疸等,临床有相应症状。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治疗方法如下:1、病灶处理清除腹膜炎病因是手术治疗主要目的。
感染源消除的越早,则预后愈好,原则上手术切口应该愈靠近病灶的部位愈好,以直切口为宜便于上下延长、并适合于改变手术方式。
探查要轻柔细致,尽量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感染扩散,对原发病灶要根据情况做出判断后再行处理。
2、清理腹腔在消除病因后,应尽可能的吸尽腹腔内脓汁、清除腹腔内之食物和残渣、粪便、异物等,清除最好的办法是负压吸引,必要时可以辅以湿纱布摺式,应避免动作粗糙而伤及浆膜表面之内皮细胞。
若有大量胆汁,胃肠内容物严重污染全腹腔时,可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腹腔冲洗,当腹腔内大量脓液已被形成的假膜和纤维蛋白分隔时,为达到引流通畅的目的,必须将假膜和纤维蛋白等分开,去除、虽有一定的损伤但效果较好。
3、引流术后放置引流管,引流的目的是使腹腔内继续产生的渗液通过引流物排出体外,以便残存的炎症得到控制并防止腹腔脓肿的发生。
腹膜假粘液瘤组织学分类及分级腹膜假粘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腹膜疾病,它主要由腹膜产生过量的黏液样物质引起。
腹膜假粘液瘤主要分为三个组织学类型:絮状型、囊袋型和弥漫型。
同时,根据病理学表现的严重程度,腹膜假粘液瘤还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分级。
絮状型腹膜假粘液瘤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它的特点是黏液样物质在腹膜表面形成有团块的结节。
这些结节通常呈浆果状,大小不一。
同时,经过镜下观察,可见黏液性细胞聚集并形成团块。
囊袋型腹膜假粘液瘤的特征是由大量的黏液填充的囊肿形成。
这些囊肿可以单个存在或者多个囊肿融合成为大的囊袋。
在组织学上,这些囊袋通常被薄的纤维膜所包围。
弥漫型腹膜假粘液瘤是最少见的类型。
它的主要特点是腹膜表面覆盖着大量的黏液样物质,没有形成结节或囊肿。
在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大量的黏液性细胞在腹膜上进行弥散分布。
除了根据组织学类型进行分类外,腹膜假粘液瘤还可以根据病理学表现的严重程度分为四个分级。
其中,分级I表示肿瘤界限清晰,细胞数量较少;分级II表示细胞数量增加,但仍然有明确的肿瘤界限;分级III表示肿瘤界限模糊,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分级IV表示细胞数量极多且呈浸润性生长。
这些分类和分级对于腹膜假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黏液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考虑肿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手术切除、化疗或其他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适。
总而言之,腹膜假粘液瘤的组织学分类和分级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患者和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这些分类和分级是理解和应对腹膜假粘液瘤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治疗和个体化的医疗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这种罕见的腹膜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腹膜假性黏液瘤1例概述腹膜假性黏液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通常由腹膜或腹腔内的其他组织发展而来。
它常被误认为是恶性肿瘤,因为其外表和症状与恶性肿瘤非常相似。
本文将介绍一例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
病例患者为一名35岁的女性,于2019年11月前往医院就诊,主要症状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她的家族史和既往病史均无异常。
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示她的腹部肿块大小约为8×10cm,位于右下腹部,质地柔软,表面光滑。
CT扫描进一步确定了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通过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的综合评估,我们诊断为该患者患有腹膜假性黏液瘤。
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但与实际恶性病变相似。
因此,为准确诊断病情,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常使用B超、CT和MRI等技术。
在我们的病例中,CT扫描显示了肿瘤的精确位置和大小,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确定病变的性质。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腹膜假性黏液瘤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它可以通过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样本,从而帮助我们确定病变的性质。
通过对肿瘤组织样本的显微镜观察和化学染色,我们可以确定该患者患有腹膜假性黏液瘤。
治疗目前,对于腹膜假性黏液瘤的治疗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病变的性质和位置,治疗方法可能采用手术切除、内镜下切除、放疗、化疗或观察等。
在我们的病例中,我们决定通过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肿瘤。
手术过程中,我们全面清除了病变,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
结论腹膜假性黏液瘤是一种罕见但危害较小的良性肿瘤。
准确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本例病例的介绍,希望能够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早日诊断和治疗腹膜假性黏液瘤,保护患者的健康。
腹膜假黏液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腹膜假黏液瘤(PMP)是发生在腹腔壁层、大网膜及肠壁浆膜面的低度恶性黏液性肿瘤。
发生率较低,发病率女高于男,大多为中年或老年。
治疗后容易复发。
该病是一种腹腔充有大量胶样黏蛋白形成假性腹水的疾病。
与阑尾黏液囊肿和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卵巢囊腺癌有关。
二病因腹膜假黏液瘤的病因尚不清楚,由于该病系卵巢黏液性囊肿、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或阑尾黏液囊肿破裂而形成,黏液和上皮细胞刺激腹膜,引起炎性反应,另一方面,使腹腔内蓄积大量胶样黏液,造成胶质状腹水,称为“胶腹”。
亦可能经血流和淋巴管转移性扩散所造成。
此外,尚有少数病人继发于卵巢畸胎瘤、卵巢纤维瘤、子宫癌、肠黏液腺癌、胰腺黏液囊腺癌和腹膜间皮癌等,但极其罕见。
三临床表现腹膜假黏液瘤病程可迁延数月或数年不等,有的可长达10余年。
临床上主要是以腹部进行性胀大,腹部胀痛为主诉。
亦有反复发作的右下腹隐痛不适、右下腹包块或有肠梗阻、腹膜炎等并发症表现。
查体可能有腹水征及边界不清的结节。
1.恶心、呕吐黏液性腹水呈渐进性生长,早期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下腹疼痛或盆腔下垂感。
2.进行性腹胀和腹痛随着腹水逐渐增多,患者自觉腹部渐进性发胀,腹围增大,腹部胀痛,呼吸费力;逐渐发展为呼吸困难,出现憋气、不能平卧。
3.消瘦腹膜假黏液瘤生长很快,在大量消耗机体营养的同时,亦压迫腹腔器官,使患者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消瘦。
4.消化道梗阻患者可发生幽门梗阻、肠梗阻甚至阻塞性黄疸等,临床有相应症状。
四检查1.血常规检查仅有轻度贫血。
继发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升高。
2.血生化检查并发幽门梗阻、肠梗阻、阻塞性黄疸者,可有水和电解质异常和酸碱平衡紊乱、黄疸指数及血胆红素升高,晚期营养不良者有低蛋白血症等。
3.腹水检查腹穿时,如发现腹水异常,为胶冻样或鸡蛋糕样,应疑及该病。
穿刺液常规和特殊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和红细胞,黏蛋白定性试验一般呈阳性。
此检查对该病诊断常具有决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