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影响之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母语作为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外语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母语对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迁移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外语学习的进步和提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首先,母语可以为外语学习提供语言学习的基础。
母语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母语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更快、更轻松地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
比如,汉语中有一些语法规则,如主语和谓语的对应关系、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等,这些规则在外语学习中同样适用。
对于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规则会比母语不是汉语的学生更容易。
因此,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语言学习的基础,使外语学习更加顺利。
其次,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识别和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母语中有许多词汇和语言表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被使用。
当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这些词汇和语言表达会不自觉地从他们的母语中蹦出来,帮助他们更快地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会从他们的母语出发而不是从外语出发的原因。
母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依托,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识别和理解外语中的单词和语言表达。
再次,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锻炼外语口语能力。
母语的语音和语调对学习者的外语口语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母语的语音和语调习惯会影响学习者在外语口语表达中的语音和语调。
如果学习者能够正确地掌握母语的语音和语调,并结合外语的语音和语调,就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外语内容。
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音调和语音的基础,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外语的音调和语音,从而提高外语口语水平。
最后,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外语中的文化内涵。
母语和文化紧密相关,这使得母语对外语学习的文化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母语中的文化内涵和外语学习中的文化信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和共通性。
例如,中国文化中有肯定和礼貌的文化传统,而英语中也有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
外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层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习得。
在外语教学中应加强母语和外语语言系统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对比分析,扩大学生阅读量,增加视听说训练,重视语篇教学,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外语习得母语负迁移消除对策一、负迁移的定义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当所学习的外语与母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能加快掌握外语的速度;当两者的某些特征迥异时,则会产生负迁移现象,即:学习母语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response set)等对外语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消极影响,这使得外语学习需要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增加,甚至阻碍外语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遇到的困难较多。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的学习中。
(一)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一个语音系统,特有的一套发音规律。
汉语和英语在音位的数量及其组合方式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音位系统上的差异往往造成了语音方面的负迁移。
由于受汉语的干扰,一些中国学生对某些英语音发不好。
如/v/和/w/音,/n/与/l/音分不清。
另外,英语中的元音有长元音和短元音之分,升调与降调的使用较复杂。
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一般是一个辅音后面紧跟元音。
英语中的/b1/、/p1/、/sp/、/st/、/tf/、/dr/等辅音连缀现象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有的学生发不好这些音。
(二)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1.词汇搭配不当。
词的搭配能力是由词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的。
一种语言中的词不可能总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完全相等的对应词。
比如说,学习者在学习“see”这个单词的时候,了解到它的含义是“看”,也许就会以“see”代替英语短语中所有表达“看”的概念的词,如“see a book”,“see tv”,“see a ball game”等,却不懂得“read”与“book”的搭配,“watch”与“tv”、“watch”与“ball game”的搭配。
《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的逆向负迁移现象研究》篇一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逆向负迁移现象的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语言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在多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学习中逆向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负迁移现象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门外语时,由于先前的语言学习经验而产生的对目标语言的干扰,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
本文将重点分析日语与英语之间的逆向负迁移现象,为多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背景在多语言学习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当学习者掌握了一种语言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往往会受到先前语言学习经验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于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
在日语和英语的学习中,由于两者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向负迁移现象。
三、日语对英语学习的逆向负迁移现象1. 语音方面:日语和英语的发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音节结构和英语中的音素结构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出现混淆。
此外,日语中的音调与英语的重音也有所不同,这也可能对学习者的发音产生负面影响。
2. 词汇方面:虽然日语和英语都属于印欧语系,但两者的词汇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在词汇意义、用法和搭配上,日语和英语往往存在差异。
因此,学习者在记忆和运用词汇时可能会受到先前的日语学习经验的影响,导致误解或误用。
3. 语法方面:日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语序与英语有所不同,句子的主谓结构也有所差异。
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出现混淆,产生逆向负迁移现象。
四、解决策略与教学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和教学建议:1.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习者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母语负迁移引言母语负迁移是指母语对于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当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他可能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语音特征、词汇用法等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母语负迁移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常见的障碍,并且在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形成原因母语负迁移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母语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到的语言,它在大脑中形成了深深的痕迹。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将母语中的表达习惯、语法规则等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从而造成负面影响。
2.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受限于母语的思维方式,难以融入第二语言所需的思维模式。
3.母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一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母语教学可能存在问题,例如错误的发音指导、逻辑习惯的迁移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母语负迁移的产生。
表现形式母语负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中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形式:1.语法错误:学习者往往会将母语的语法规则应用到第二语言中。
例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中文中的时间状语后置规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英语中出现“Yesterday I go to the park”的错误表达。
2.发音错误:母语的音系特点常常会影响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中的发音。
例如,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德语中辅音结束声的特点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英语中无意识地增加辅音结尾的发音。
3.词汇误用: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使用和母语相似的词汇来表达特定的概念。
这种误用可能导致表达不准确或不自然。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方法为了克服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意识到母语负迁移的存在:学习者首先应当意识到自己可能遭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并努力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表达。
2.多接触第二语言环境:学习者应当尽可能地接触第二语言的生活环境,提高对第二语言的输入和理解,进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影响之探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母语文化会产生负迁移,给日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失败。
因此,就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汉民族和日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真正推动日语的学习。
文化负迁移日语习得文化差异
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
就迁移效果来讲,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反之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
由于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其特殊的渊源,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便之处,例如,相同的汉字与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
但同时这种经验也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对比,此时就会发生母语干扰现象,即负迁移。
本文主要针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上的负迁移对学习的
影响进行阐述。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中都得以体现。
汉语与日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日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
真正掌握语言,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系统的日语知识,更应该了解日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达到日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
否则,难免会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读。
这种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便是文化负迁移。
例如在与日本人交往过程中,日语的暧昧表现常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产生误解。
二、现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造成的影响
(一)词汇方面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
如果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
因此使用时,不能随意改变其含义,更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例如,“狗”这一动物,在汉语中具有贬义色彩,词语“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等是典型的词例。
而“狗”在日语中,意思并无贬义色,相反在日本人心目中狗是忠诚可靠的形象化身,在东京涩谷车站矗立的忠犬“哈奇”就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词汇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再如“龟”,在日本,它象征着长寿,所以它常作为祝寿的礼物。
而在中国,却是绝对具有贬义色彩的骂人话了。
同一词汇的表层意义似乎对等,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意义完全不同。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掌
握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避免文化负迁移有着重要意义。
(二)句子结构
如被动句:他的脚被旁边的踩了。
彼は隣の人に足を踏まれました。
(他被旁边的人踩了脚)日语句强调主客体之别,清楚地反映出日本人倾向于突出主题的思维方式;汉语句更多体现主客体融合,反映出中国人不突出主体,注重的是主客体一致的关系。
可见,不同的文化心理在巨子结构上的反映。
如果不注意这种不同,很容易说成汉语思维下的日语“彼の足は隣の人に踏まれました”。
再如授受动词的使用:老师为我修改作文。
先生に作文を直していただきました。
日文句子中蕴涵着“能得到老师的恩惠(为我修改作文),我很感谢”的意思。
如果按照汉语思维说成“先生は私に作文を直してくれました”,虽无语法错误,但无法表达出授受动词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腻的人际关系了。
(三)表达方式方面
汉语句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日语句往往体现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
在日本具有“岛国形式”文化的语言中,形成了“以心传心”这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很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不同文化背景的汉日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反映了对客观事物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日本人
又有“我なし”意识,显出不张扬自我的特点,其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省略,尤其是省略主语,便是日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确认对方姓名时: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山田です。
而很少有人说成:あなたは山田さんですか?
――はい、私は山田です。
同中国的多民族多语言不同,自古以来日本平静的定居农耕生活,导致了它的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
封闭社会的对外排他性也要求对内团结一致,集体利益至上。
日本人的“仲間意識”和“内外意识”都是深入骨髓的,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在语言上。
例如,日本人在接听电话时一定先自报家门:“三菱商事の佐藤です。
”而决不能按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先问对方“どなたですか?’’(您是谁?)“誰をお探しですか”(您找哪位?)可见,了解和掌握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对运用语言的重要性。
三、文化负迁移的应对策略
(一)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
要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充分认识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和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母语文化负迁移是一个必然而持续的过程,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文化负迁移会逐渐减少。
并且从心理上认可母语文化在日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
观念,达到文化理解。
(二)提高汉日文化差异对比意识
语言学习不仅包括语法知识的习得,也包括语言之外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这意味着也要加强对母语和目的语二者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因此,可通过汉日文化意识的异同对比,提高学习者对汉日文化和语言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异同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预防和降低母语文化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三)丰富文化信息,进行文化实践
现代社会对日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对日民族文化探索的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日本文化信息来源和对日文化实践机会。
此外,我们还可利用科技来帮我们学习日语,如多媒体日语学习软件的应用等。
通过日益发达的网络多阅读原汁原味的日文材料,收看、收听nhk 等新闻节目,广泛汲取日本社会及文化知识,全面提高日语应用能力。
参加日语沙龙,演讲等实践。
总之,文化迁移是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受社会、文化、思维、心理和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在了解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克服文化负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克服语用负迁移在日语习得中的影响,首先,应建立积极的二语认知观,对文化负迁移要有正确认识;其次,提高对汉日差异的对比分析意识;最后,积极了解日本文化,理解中日文化差异是避免文
化负迁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岳.日本人的语言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2,(1).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
[3]森田良行.外国人の誤用から分かる日本語の問題[m].东京:明治書院,2005.
[4]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