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鲁迅小说研究——以《社戏》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19.7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鲁迅小说研究——以《社戏》为例

作者:王润茁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第11期

王润茁[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摘要:生态美学具有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江南民间艺术社戏不仅将自然环境纳入舞台表现之中,而且着力于自由自在的原始野性,具有原生态的审美意蕴。以《社戏》为文本进行生

态批评,不仅可以捕捉到鲁迅所倡导的自然、人、精神三者相协调的生态观;而且能够解读出

鲁迅对于民间文化的非批判的一面,这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是少见的。

关键词:《社戏》鲁迅生态美学民间文化

《社戏》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是乡土小说的典范之作。它将故事背景设置在江南民

间社戏的乡土环境中,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精神状态以及友善的人际关系等民间景

象的书写,与都市拥挤嘈杂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美画卷。运用生态

批评的方法对《社戏》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鲁迅对现代文明和民间文化的态度不是绝对的

肯定或批判:一方面,鲁迅对于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挤压和对人性的压抑持警惕态度;另一方面,鲁迅欣赏和赞美民间文化中健康的、积极的、自由的原生态之美,这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

角与可能。

一、生态批评的两重性及鲁迅的生态观

“生态”一词“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

活习性”a。20 世纪90 年代,有学者提出“生态学的尺度应该被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b,主

张“运用生态的标准要求对人类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做出根本性的调整”c,一种以“生态”为指向的美学观开始在中国出现。从起源来看,“广义的生态学源于一种全球

性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讲则源于人的一种对于自然环境非生态的架构切割式的主

宰态度”d,因此,“如何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在审美的意义上达到相互亲和协调”e是生态批

评的主要问题。但正如徐恒醇指出,人所生存的生态结构具有多层次性,所以生态批评的内容

不仅包括自然生态,同时涉及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f,即“广义的生态美学研究人

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g。生态批评“力图重新确立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多元价值取向”h,主张在美学体系中研究人与环境的互动性关系,不仅关于人与自然的审美观,而且关涉社会、文化、艺术、精神等多个维度,兼具自然性和人文性的特征。

鲁迅虽未有与生态直接相关的文学创作,但他对生态的关注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鲁迅一

生始终与自然科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从小受到植物学、地质学、医学的熏陶,并将这些自

然科学知识运用于文学创作之中i。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鲁迅主张“当审察各地

优美林野,加以保护,禁绝剪伐;或相度地势,辟为公园。其美丽之动植物亦然”的生态保护

理念;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鲁迅提出的“沙漠之逐渐南徙,营养之已难支持,都是中国

人极重要,极切身的问题,倘不解决,所得的将是一个灭亡的结局……林木伐尽,水泽湮枯,

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对于科学,鲁迅始终保持着警惕态度,反

对人对自然掠夺式的索取,认为“故科学者,必常恬淡,常逊让,有理想,有圣觉”,即崇尚

科学、追求进步的人应该对自然保持尊重敬畏的态度。

鲁迅研究的现有成果十分丰富,但有关于生态观的可谓寥寥。汪双英最早在生态学的视野

下解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指出鲁迅小说虽然不侧重展现生态意识,但有着明显的生态观。j纪

秀明和李敬巍将“深层生态学”的概念引入鲁迅研究,发现生态与人的存在之间形成了颇有意

味的隐喻关联,体现出鲁迅在文化、社会学层面的深层生态关怀和思考。k王雨海以《好的故事》为文本,评价其为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兼具对美好自然生态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生态的

构想。l张素丽则从《故事新编》和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入手,总结出鲁迅的生态观:“‘适

性任情’的野性生命观、‘优丽美好’的生命情感观和‘和谐圆满’的生态整体观。”m总体

来看,当前生态批评视野下的鲁迅作品研究较少关涉乡土社会,但乡村优美的田野风光、和谐

的人际关系、淳朴的民风民情都是生态美的天然素材,童年欢乐美好的往事与成年现实生活的

矛盾是鲁迅作品中常出现的主题,作者在失落中即已表达的情感取向,这些在《社戏》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

二、《社戏》生态美的自然之维

《社戏》开头记叙了两次狼狈的看戏经历:喧嚣嘈杂的环境、拥挤狭小的空间,“我”处

在人群之中,尽管与他人的物理距离可以忽略不计,但互相的猜忌和怀疑营造出了疏离感,舞

台上的表演似乎已与“我”无关,眼前的角儿和耳边的戏文逐渐模糊虚化,喧闹的气氛更烘托

了“我”的寂寥。此时,“我”观看的对象从戏台上的演员拓展至整个环境,上帝视角下的“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被环境隔绝在外了,于是“我”落荒而逃。离开以人为主导的热闹

环境后的我,立刻投入自然环境的怀抱,北京城清冷的夜色和舒爽的空气使“我”不禁追忆起

童年愉快的看戏经历,对城市的叛逃与对乡村的向往构成了本文的第一层隐喻。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n

作者用寥寥数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构建了一个临河近海的渔村。渔村的规模不大,

村民的劳动方式简单又原始,“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暗示渔村没有发展现代商业,保留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作者此处行文多短句,与平桥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

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

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

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

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这是行船前往鲁镇途中之景,作者对自然的描写堪称妙绝。嗅觉、触觉、视觉和听觉多感

官共同描绘出这幅优美的乡村夜景图。从嗅觉角度来看,庄稼豆麦和植物水草的清香是乡村特

有的味道符号,亦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沁人心脾的美的享受;从触觉角度来看,扑面而来的水

气是夏日时节专属的清爽,水气环绕之下的人被牢牢裹挟、融入夜色之中;从听觉角度来看,

远方传来的笛声以动衬静,为夜晚平添了几分宁静的美好;从视觉角度来看,嫩绿的水草、朦

胧的月色、淡黑的伏山、跃动的渔火构成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画卷。这幅画面由不同的自然意象

组合而成,而无论是香气、水气还是笛声、远山均伴随着船只摇曳而呈现出流动性的状态,人

在画面中与自然互动构成了动态图景,情景交融,人与自然相合相生。作者采用了凌乱的描写

顺序,虽违背了写作常理,却呈现了自然的真实状态——杂乱狂野,以参差不齐烘托无限生机。

相关主题